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散Marching Cubes算法在骨科手术模拟系统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许忠信 苏永松 李浩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06-208,共3页
为保证模型相对准确和满足模拟手术过程中三维交互的实时性要求,手术模拟系统要求在保持模型拓扑结构的前提下简化模型。该文详细介绍了离散MarchingCubes(DiscMC)算法及其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使用查表法,解决了二义性问题,提高了程序的... 为保证模型相对准确和满足模拟手术过程中三维交互的实时性要求,手术模拟系统要求在保持模型拓扑结构的前提下简化模型。该文详细介绍了离散MarchingCubes(DiscMC)算法及其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使用查表法,解决了二义性问题,提高了程序的运行效率。实验表明,DiscMC算法在保持模型的拓扑结构基础上大幅度减少了三角面片数目,缩减比例达66%。DiscMC算法作为计算机模拟骨科手术系统的三维表面模型重构和简化算法是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手术 离散Marching CUBES算法 三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手术模拟辅助骨软骨瘤患者髁突重建 被引量:14
2
作者 尹国柱 杨孝勤 +3 位作者 张晓辉 刘显 张朝良 罗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在髁突骨软骨瘤切除后下颌升支后缘上移髁突重建术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2009年期问,6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利用SurgicaseCMF软件行术前设计和三维手术模拟得出相关数据...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在髁突骨软骨瘤切除后下颌升支后缘上移髁突重建术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2009年期问,6例髁突骨软骨瘤患者,利用SurgicaseCMF软件行术前设计和三维手术模拟得出相关数据,辅助行病变髁突切除术和升支后缘切开上移髁突重建术。术后行临床检查、放射检查对骨瓣愈合情况和颞下颌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开口度,未见下唇麻木病例。全景片显示下颌升支后缘的上头位于关节窝内,无骨粘连和骨吸收。结论:在骨软骨瘤患者下颌升支后缘上移髁突重建手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三维手术模拟系统可以使得手术更加精确和方便,避免了对重要结构的损害,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三维手术模拟系统 骨软骨瘤 髁突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臼杯边缘与髋臼骨性边缘位置关系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雪明 黄桂武 +3 位作者 刘彬 谢荏棠 邬培慧 吴润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利用影像资料构建骨盆三维模型,探究臼杯边缘与髋臼骨性边缘的解剖位置关系,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徒手臼杯定位。方法选取正常髋臼及CroweⅡ/Ⅲ型DDH患者髋臼的CT断层图像,使用三维规划软件BOHOLO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植入目标臼杯(方... 目的利用影像资料构建骨盆三维模型,探究臼杯边缘与髋臼骨性边缘的解剖位置关系,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徒手臼杯定位。方法选取正常髋臼及CroweⅡ/Ⅲ型DDH患者髋臼的CT断层图像,使用三维规划软件BOHOLO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植入目标臼杯(方位:前倾角20°,外展角40°,骨床-臼杯覆盖率>75%),在右侧髋臼的1、4、7、10点钟4个方向,测量臼杯外露长度即臼杯边缘与髋臼骨性边缘的距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对于正常髋臼及CroweⅡ/Ⅲ型DDH髋臼,臼杯目标方位的垂直高度分别为(16.26±0.93)mm,(22.09±4.10)mm;各方向髋臼边缘外露长度,髋臼正常组与DDH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髋臼后下壁(右髋7点钟,左髋5点钟)的外露长度为(9.71±1.68)mm,变异度较小,不同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结论髋臼后下壁的外露长度可作为正常臼杯定位相对恒定的解剖学参照,据此原位重建臼杯可获得满意的骨床-臼杯覆盖率,而对于CroweⅡ/Ⅲ型患者,各向髋臼骨缘外露长度的变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人工髋关节 臼杯 影像解剖学 计算机模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牙非中性关系与虚拟环境下拼对终末咬合精度
4
作者 吴灵 刘筱菁 +1 位作者 李自力 王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59,共6页
目的:检测磨牙非中性关系时虚拟咬合拼对的精度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正颌术前正畸、拼对终末咬合关系良好的寄存正颌患者牙列模型20副,其中10副术前正畸时上颌拔除左右各一颗双尖牙,术后拼对咬合为磨牙非中性关系(拔牙组),另1... 目的:检测磨牙非中性关系时虚拟咬合拼对的精度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取已完成正颌术前正畸、拼对终末咬合关系良好的寄存正颌患者牙列模型20副,其中10副术前正畸时上颌拔除左右各一颗双尖牙,术后拼对咬合为磨牙非中性关系(拔牙组),另10副未进行减数拔牙,术后拼对咬合为中性磨牙关系(非拔牙组)。手工拼对石膏模型确立的终末咬合关系作为评价拔牙组、非拔牙组误差的实测值。进行虚拟终末咬合关系确立的数字流程为:结构光扫描仪分别获取上下牙列的三维数据,导入3Shape软件,在虚拟环境下整体移动上颌牙列确立终末咬合关系。得到的测试上颌模型和手工拼对上颌模型以下颌模型为标准图形配准,采用直线距离法分析上颌牙列每颗牙齿的实验位置与手工拼对位置的差异,计算误差值。结果:拔牙组虚拟咬合拼对的全牙列平均误差为(0.60±0.36)mm,大于非拔牙组的(0.51±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误差与1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误差小于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磨牙非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高于磨牙中性关系虚拟咬合拼对的误差值,但其精度满足临床需求,具备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手术模拟 正颌外科 虚拟终末咬合 中性磨牙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