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诊断的对比 被引量:6
1
作者 黎嘉卿 谭理连 +1 位作者 梁健华 张紫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6期992-996,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选取88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重组,分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目的探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选取88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重组,分析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评估其狭窄情况,将其结果与对应节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的病变狭窄度进行对比。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所致中重度狭窄855节段,其中软斑块396节段、硬斑块459节段。通过两种检验方法对硬斑块导致中度狭窄、硬斑块导致重度狭窄、软斑块导致中度狭窄和软斑块导致重度狭窄进行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冠心病诊断都具有较高准确率,而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经济、方便、实用,可作为临床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被引量:1
2
作者 陈钰 薛华丹 +7 位作者 张晓波 刘炜 孙昊 王萱 苏佰燕 何泳蓝 王客非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 目的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RA)为金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3mm,3~5mm,≥5mm;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5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3mm的动脉瘤,DSA/3DRA评价为3~5mm。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能量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对肾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孙昊 薛华丹 金征宇 《协和医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69-272,共4页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的问世与发展,是CT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首先,球管旋转1周的时间已经缩短到亚秒量级,1次屏息可以完成整个躯干的扫描;第二,图像后处理功能迅猛发展,各种后处理软件不断完善,使CT不再...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的问世与发展,是CT历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首先,球管旋转1周的时间已经缩短到亚秒量级,1次屏息可以完成整个躯干的扫描;第二,图像后处理功能迅猛发展,各种后处理软件不断完善,使CT不再单是横断图像,各种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立体显示解剖与病变。由于肾脏血管平行于CT扫描层面,较其他垂直于扫描层面的血管更容易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肾脏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评价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沛霖 王文胜 +3 位作者 李喜朋 王建民 胡岩芳 刘科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8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1周内血管超声、TCD、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系统评价其敏感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对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68.4%;TCD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76.3%;CTA对椎基底动脉颅外和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88.9%。结论血管超声、TCD、CTA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初步筛查工具,而DSA仍然是金标准,并且DSA能准确判断脑血管的代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在头颈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郑冲 卢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1-893,共3页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颈动脉CTA扫描,因此,要充分权衡CTA的优势与辐射剂量暴露。随着CT技术的发展,仅需注射1次造影剂的"一站式"心脑联合CTA扫描成为可能。本研究重点就CTA评价头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卒中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造影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研究
6
作者 何长林 张静 +1 位作者 张琼 王秀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2组患者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分析其与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基底动脉直径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直径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基底动脉直径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联合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70~0.977),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5.41%。结论CTA可评估基底动脉弯曲程度,直观反应基底动脉形态学特点,为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基底动脉 脑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李海文 肖传实 +2 位作者 杨志明 王新文 郭伟民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 .5 S螺旋扫描) ,分析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并分析管壁钙化和软性斑块,评价16层螺旋CT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价值。结果:在2 1例患者的15 2个节段(血管直径≥2 m 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36节段(占83.9% )。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16层螺旋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 % (2 7/ 31)和96 .2 % (10 1/ 10 5 )。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16层螺旋CT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80 .0 % (2 7/ 35 )。此外,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和软性斑块显示良好,对支架显示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和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田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影像、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的比较,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17例脑AVM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35.8岁。对其行64排螺旋CTA,对畸...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影像、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的比较,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17例脑AVM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0~73岁,平均年龄35.8岁。对其行64排螺旋CTA,对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范围、供血动脉的分布及引流静脉的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A共发现17个病灶,与DSA和手术所见比较,1个直径1.2cm的病灶被漏诊。CTA诊断脑AV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100%、94.4%。CTA在显示细小供血动脉的清晰程度低于DSA,其判断脑AVM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83%。CTA对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A能够清晰显示直径>1.5c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的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和引流静脉,已接近并达到DSA的水平,能够作为诊断脑AVM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不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细小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鉴别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患者的价值研究
9
作者 任俊立 任丽臣 +1 位作者 姚广 张永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组62例和次全闭塞组72例。测量患者闭塞长度、闭塞头端形态(钝形/锥形)、侧支血管作为解剖学相关参数。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第10、第50、第90个百分位数)建模相关因素和CTO的关联,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糖尿病(OR=0.423,95%CI:0.186~0.963)、闭塞长度(OR=1.088,95%CI:1.031~1.148)、钝形头端(OR=2.453,95%CI:1.042~5.773)是鉴别老年CTO和次全闭塞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闭塞长度鉴别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34~0.792,P=0.001)。结论CCTA可用于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LOGISTIC模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次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及CT血管造影联合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徐卫华 计玉芳 +1 位作者 陆赵阳 徐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况分为ACI组95例和非ACI组85例。比较2组SMI分级、CTA、血清sdLDL-C水平,ROC曲线分析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因素。结果ACI组血脂异常、舒张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非ACI组(P<0.01)。ACI组血清sdLDL-C水平高于非ACI组[(1.62±0.25)mmol/L vs(1.35±0.19)mmol/L,P<0.01],ACI组和非ACI组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MI分级和CTA及血清sdLDL-C三者联合诊断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97~0.9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分级、CTA、sdLDL-C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ACI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微血流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4 位作者 吉训明 张苗 李鹏雨 冀瑞俊 马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20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建CTA图像显示17例脑梗死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3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灌流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夹层动脉瘤致急性脑卒中的CT血管造影特征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丽萍 唐秉航 +2 位作者 何亚奇 李良才 吴任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总结引起急性脑卒中的头颈部夹层动脉瘤(CDA)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CDA患者的MSCTA表现,观察夹层“双腔征”、内膜线、瘤样扩张、锥状狭窄/闭塞、“珠线... 目的总结引起急性脑卒中的头颈部夹层动脉瘤(CDA)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证实为CDA患者的MSCTA表现,观察夹层“双腔征”、内膜线、瘤样扩张、锥状狭窄/闭塞、“珠线征”的出现率。结果28例CDA患者中,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其中6例伴脑室出血;表现为急性脑梗死13例。本组CDA患者共发现夹层29处,累及前循环11处、后循环18处,其中1例同时发生在双侧颈内动脉颈段;34.5%(10/29)出现“双腔征”,24.1%(7/29)出现内膜线,58.6%(17/29)出现瘤样扩张,37.9%(11/29)出现锥状狭窄/闭塞,13.8%(4/29)出现“珠线征”。以DSA为“金标准”,MSCTA的诊断敏感度为93.1%、特异度为99.8%、诊断符合率为99.5%。急性出血患者中,13例出现瘤样扩张;急性脑梗死患者中,9例出现病变处血管狭窄、闭塞。结论MSCTA对CDA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头颈部夹层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急性出血患者责任血管多表现为瘤样扩张;急性梗死患者责任血管多表现为狭窄、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夹层 卒中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庆国 张贵祥 +3 位作者 赵京龙 张洁 张鹤 周志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38-740,744,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前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58例患者中,DSA...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58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前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58例患者中,DSA及手术证实颅内动脉瘤32例(35个),脑动静脉畸形9例,烟雾病6例,静脉畸形伴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窦血栓1例,未发现异常9例。对35个动脉瘤,CTA正确诊断34个,漏诊1个。1例阴性病例误诊为动脉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静脉畸形误诊为动静脉畸形。CTA对9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静脉窦血栓及6例烟雾病均诊断正确。CTA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6.3%(52/54),特异性为90.0%(9/10),阳性预测值为98.1%(52/53),阴性预测值为81.8%(9/11),准确性为95.3%(61/64)。结论 CTA对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相近,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4
作者 蔡武 龚建平 +6 位作者 乔方 朱江涛 张伟 刘蓉 张博 钱爱民 曹勇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后处理,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24例CTA显示共72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25支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7支。CTA诊断血管低估1支,高估0支。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70%为阈值,CTA对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准确率9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根据CTA检查结果行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4例,同时行支架置入20例,共21枚。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术前评价的首选检查,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 气囊扩张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晓燕 胡元明 +2 位作者 魏玮 胡正明 游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2-474,480,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MSCTA及CEUS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管壁厚度、狭窄比率、斑块表面形态,采用CEUS观察斑块内新...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超声造影(CEUS)在评价颈动脉斑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于1周内分别行MSCTA及CEUS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管壁厚度、狭窄比率、斑块表面形态,采用CEUS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将斑块分为内中膜增厚型、稳定型及易损斑块。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颈动脉管壁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与CEUS对颈动脉斑块狭窄(Kappa=0.71,P<0.05)及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评价一致性较好。结论 MSCTA与CEUS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及斑块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疾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烨 杨立 +1 位作者 聂永康 赵绍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2-415,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确定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4例,DSA与64层螺旋CTA检查间隔时间<2周。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照,确定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及DSA检查的患者24例,DSA与64层螺旋CTA检查间隔时间<2周。CT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64层螺旋CTA与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SA显示34条共170段下肢动脉,69段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CTA诊断血管高估8段,低估8段。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50%为阈值,64层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7.1%,特异性96.0%,准确率97.2%,阳性预测值94.4%,阴性预测值97.9%。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估、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血管疾病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CT血管造影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陈伟莉 丁信法 +3 位作者 张圣 虞雁南 陈智才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建立动态CT血管造影(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的方法,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或颈内动脉闭塞的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根据动态CTA影像评估侧支血流的范... 目的:建立动态CT血管造影(CTA)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血流的方法,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M1段或颈内动脉闭塞的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T灌注成像,根据动态CTA影像评估侧支血流的范围、速度。用重复度量检验分析不同侧支血流之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其与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差的患者相比,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好的患者溶栓后1个月内NIHSS评分更低[(4.7±5.0)与(25.1±15.1)分,P=0.001],再灌注率更高(69%±32%与23%±54%,P=0.044);3个月mRS评分与侧支血流总体情况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450,P=0.001)。结论:侧支血流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预后好。应用动态CTA评估侧支血流可用于预测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急性病 血栓溶解疗法 血流动力学 血流速度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迭代重建算法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3
18
作者 黎佩君 黄飚 +3 位作者 梁长虹 朱文珍 冯结映 钟小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81-885,890,共6页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 目的利用迭代算法重建的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的容积数据重组CT血管造影(PCTA)图像,分析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能力,探讨降低脑卒中CT检查辐射剂量的方法。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临床拟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5例患者(605个动脉血管节段),使用256层螺旋CT进行头颅CT平扫、迭代算法头颅低剂量CT灌注扫描和常规头颅CTA检查。每个病例均分析11个节段的脑动脉,以常规CTA结果为标准,评估PCTA对脑内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CT灌注扫描有效剂量为2.12 mSv。CTA未见狭窄或狭窄程度<30%的580个节段血管中,PCTA仅1个节段血管显示与CTA不符;CTA提示狭窄程度≥30%但达闭塞的19个节段血管中,12个节段血管PCTA与CTA结果一致,PCTA夸大了另外7个节段血管的狭窄程度;CTA发现闭塞的6个节段血管与PCTA显示结果一致。PCTA与CTA对脑内动脉血管显示一致性检验的Kw值均>0.75。结论迭代算法的头颅CT灌注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减低,而且从CT灌注的容积数据重组的动脉图像与CTA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体层摄影 螺旋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造影术 迭代重建算法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19
作者 许彪 韦璐 +1 位作者 陈刚 白崇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5期528-530,共3页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亚英 宋光义 +2 位作者 张龙江 毛青 包颜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者进行CT血管造影 ,层厚 3.2mm ,重建间隔 1.6mm ,pitch1.2 5 ,对比剂用量 10 0ml,注射速度 3ml/s,延迟时间 2 3~2 8s;对所有...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者进行CT血管造影 ,层厚 3.2mm ,重建间隔 1.6mm ,pitch1.2 5 ,对比剂用量 10 0ml,注射速度 3ml/s,延迟时间 2 3~2 8s;对所有病人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表面遮盖显示、仿真内窥镜、容积再现重组。结果 :34例中 ,正常者 7例 ,主动脉夹层 16例 ,主动脉瘤 7例 ,左锁骨下动脉瘤 1例 ,马凡综合征 1例 ,主动脉弓血管置换术后 1例 ,腹主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术后 1例。结论 :MS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横断面CTA为诊断主动脉疾病的基础 ,图像后处理技术作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