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阳 鞠志国 +5 位作者 袁明远 李荣先 张慧群 宁忠平 方明 李新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7-632,共6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心肌桥 壁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洋 高培毅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随着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及重组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的特点,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可为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脑静脉血栓形成及脊髓血管病变的诊断提供依据,对预测脑出血后血肿的再扩大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CTA在这些疾病中的技术优势、技术特点以及临床研究热点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卫彬 薛静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2期120-123,共4页
1病例介绍 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诊断意义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齐羿 张卫国 +3 位作者 贾建文 钟红亮 杨洪超 刘赫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于颅内外支架留置术后随访的诊断准确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11月的颅内和颅外支架留置术患者共2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2.6±10.6)岁,支架37枚;全部使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随访。以DSA为评判标准,将CTA的支架内动脉显影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包括支架所在动脉的直径、位于颅内或颅外、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以及临近弹簧圈存在与否诸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架内的动脉成像质量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使用Youden指数得出血管直径的最佳界值为2.5 mm。在颅内、颅外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内动脉的成像质量在是否紧贴颅骨走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在弹簧圈的有、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颅内外动脉留置支架术后,CTA随访的准确性与支架所在动脉直径相关,大于2.5 mm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颅骨对成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临近的弹簧圈对成像质量有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伪影 随访 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层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血管 CT技术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分割网络
6
作者 陈盈涛 方康康 +3 位作者 张金敖 梁浩然 郭焕斌 邱兆文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7-2015,共9页
冠状动脉血管形态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CTA)图像的采集条件差异会导致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运动伪影和噪声等图像质量问题,进而产生冠状动脉结构分割时的漏判和误判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冠... 冠状动脉血管形态结构的复杂性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CTA)图像的采集条件差异会导致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运动伪影和噪声等图像质量问题,进而产生冠状动脉结构分割时的漏判和误判问题。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空间特征的冠状动脉CTA图像分割网络——三维多尺度并行网络(MSP-Net)。首先,针对冠状动脉的空间跨度大和局部占比小的特点,采用多尺度网络分别提取冠状动脉CTA图像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并融合它们,保证冠状动脉结构特征的完整提取;其次,冠状动脉重建采用由粗到细的思想,增强图像特征的冗余性,确保冠状动脉的边界分明,再利用不同尺度特征度融合方法重建冠状动脉结构,以提高分割结果的准确率,减少漏判和误判;最后,为了加快网络的训练,采用深监督策略,在不同网络层级上引入监督信号,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网络在冠状动脉自动分割任务中的平均Dice相似系数(DSC)达到87.16%,比nnU-Net和Swin UNETR(Swin UNEt TRansformers)分别提高了4.04和2.31个百分点,而平均95%豪斯多夫距离(HD95)达到3.69 mm,比nnU-Net和Swin UNETR分别降低了14.43 mm和13.75 mm。可见,所提网络能有效提高冠状动脉结构的分割精度,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结构,从而更有效地评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割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计算机辅助诊断 多尺度融合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CT断层扫描图像构建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三维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分析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亮 冯睿 +2 位作者 陆清声 廖明芳 景在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索简便、精确的方法构建仿真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计算机模拟分析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基于1mm层厚获取4种临床常见典型形态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连续断层... 目的探索简便、精确的方法构建仿真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计算机模拟分析三维模型的方法。方法利用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基于1mm层厚获取4种临床常见典型形态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连续断层DICOM格式图像,导入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aterialise MIMICSv12.11,界定目标区域后生成三维动脉模型,经网格优化处理去除低质量及相交面网格,保存结果输出,导入TGrid5.0软件,对主动脉面网格模型进行几何修复,使面网格扭曲率<0.75,采用非结构化四面体网格生成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机模拟体网格模型,并对所构建模型进行血流属性、流场边界等界定,初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初步计算求解,确定所构建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模型分别包含1857030,1820501,1844181及18149144个四面体单元。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获取DICOM格式连续断层CT图像,可快速、准确地构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分析计算机模型,为进一步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主动脉夹层 血流动力学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阴性患者诊治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钦江 李锐 +2 位作者 李文勇 万纯友 洪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368,共5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目前仍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针对该类患者,尽快完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明确出血原因及部位,并根据确定的原因尽快采取手术治疗,这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部分患者首次血管造影存在假阴性,其原因包括多方面,如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微小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以及阅片者经验等。首次造影阴性的患者必须复查,尤其是针对那些发病后头颅CT平扫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复查建议在早期(<2周)及中期(2~8周)进行,同时需提高对微小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及识别能力,借助于最新影像学技术,提高对病因的首次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核素脑血管造影特点与CT、EEG、脑血流图对比分析
9
作者 刘兴仁 宋利春 +3 位作者 张德英 裴著果 刘中林 潘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S1期68-70,共3页
本文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核素脑血管造影、CT、EEG、脑血流图4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它们在临床应用上的特点及核素脑血管造影的独特诊断价值。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 核素脑血管造影 脑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A和HR-MRI血管壁成像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韶雅 王一峰 +4 位作者 徐曼曼 张鑫 周飞 李敬伟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诊断中的作用,并对HR-MRI血管壁序列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9月在我院影像科同时完成CTA和HR-MRI检查并确诊为VBD的25例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分析和比较CTA和HR-MRI在VBD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基底动脉脑桥处直径、最大直径及长度的测量上,CTA和HR-MR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0.913,P<0.001;ICC=0.951,P<0.001;ICC=0.929,P<0.001];但是,在偏移度测量上,CTA和HR-MRI的一致性强度为较强[加权Kappa系数=0.77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6~0.941,P<0.001]。通过HR-MRI可准确测得椎动脉颅内段长度为左侧(32.02±6.29)mm,右侧(36.66±6.76)mm。HR-MRI检出5例合并基底动脉斑块的患者及2名合并椎动脉夹层的患者。结论 HR-MRI和CTA在VBD的诊断上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HR-MRI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研究VBD病变血管壁特点、检查有无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及鉴别疾病病因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小勇 胡容 +4 位作者 曾宪春 王荣品 李文航 伍瑶斌 余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M1、基底动脉中段)和静脉(颈内静脉、乙状窦、上矢状窦)的CT值和峰值时间,计算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平均峰值时间及两者之差;对比不同性别、BMI(<18.5 kg/m2、18.5~23.9 kg/m2、>23.9 kg/m2)、体质量(<60 kg、60~80 kg、>80 kg)患者之间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组研究中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91±0.78)、(6.61±1.40)、(1.52±1.43)s;动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1.77±3.09)s,静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8.76±3.68)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为(6.99±1.01)s;按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男性主动脉弓峰值时间、动脉系统峰值时间、静脉系统峰值时间、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分别为(20.65±3.61)、(22.55±2.83)、(29.90±3.13)、(7.36±0.90)s,女性分别为(19.00±3.05)、(20.56±3.15)、(26.99±3.83)、(6.44±0.9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者BMI和体质量分组比较,各组动静脉峰值时间差相近,动静脉峰值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女性峰值时间更早,动静脉循环时间更短外,不同体质量、不同BMI之间峰值时间和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异,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临床应用切实可行,最佳动脉期与最佳静脉期间隔时间为6.9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脑血管循环时间 4D⁃cta 头颈血管CT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MSCT血管造影技术的法医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2
作者 万雷 邹冬华 +7 位作者 汪茂文 王亚辉 黄平 李正东 田志岭 宋凤祥 刘宁国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820-827,840,共9页
虚拟解剖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探究尸体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其在死因鉴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某些鉴定机构已将尸体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虽然其尚不... 虚拟解剖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探究尸体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其在死因鉴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某些鉴定机构已将尸体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虽然其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尸体解剖,但在某些非正常死亡的鉴定中可起到关键辅助或替代作用。MSCT平扫无法对尸体脉管系统进行成像,但可以进行尸体血管造影来判断血管损伤或者疾病。近年来,该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比剂、灌注方法以及成像方法上都有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几种尸体MSCT血管造影技术,包括全身造影、心肺复苏技术造影、靶向造影和心腔穿刺造影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虚拟解剖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猫先天性门体分流病例的影像学和血清生化指标回顾性分析
13
作者 郑艺蕾 陈龙熙 +4 位作者 何雨桦 黄耀东 沈冯婷 袁希望 王华南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本文通过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动物医学中心教学动物医院、北京宠爱国际动物医院和杭州虹泰宠物医院天目里转诊中心确诊为先天性门体分流(CPSS)的患猫病例信息,共筛选到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PSS患猫病例,其中胃左-膈静脉... 本文通过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浙江大学动物医学中心教学动物医院、北京宠爱国际动物医院和杭州虹泰宠物医院天目里转诊中心确诊为先天性门体分流(CPSS)的患猫病例信息,共筛选到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CPSS患猫病例,其中胃左-膈静脉分流5例,脾-后腔静脉分流4例,左结肠-后腔静脉分流1例,肝内门静脉中央分流1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测量获得分流前门静脉(Caudal PV)直径、分流后门静脉(Cranial PV)直径、分流血管(S)直径和主动脉(Ao)直径,评估胃左-膈静脉分流与脾-后腔静脉分流CPSS患猫Caudal PV/Ao、Cranial PV/Ao和S/Ao的差异性;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获得肾脏长度(RL)和第2腰椎长度(L2),分析RL/L2值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所有患猫的Caudal PV直径大于Cranial PV直径,胃左-膈静脉分流和脾-后腔静脉分流CPSS患猫间的Cranial PV/Ao、Caudal PV/Ao和S/Ao差异均不显著(P> 0.05)。63.6%(7/11)患猫肾脏肿大(RL/L2值升高),RL/L2与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CTA可判定CPSS的类型并准确评估门体分流的形态特征,CT可准确评估患猫肾脏是否肿大,对猫CPS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门体分流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医学三维影像的血管结构自动提取 被引量:5
14
作者 肖若秀 杨健 +1 位作者 宋凌 刘越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3-450,共8页
针对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的三维体数据中提取血管结构信息通常需要大量的人为介入操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自动血管分割方法。首先,采用多尺度增强滤波器对数据中的管状结构进行增强,剔除非管状结构,并过滤噪声。然后,利用S... 针对从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TA)的三维体数据中提取血管结构信息通常需要大量的人为介入操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自动血管分割方法。首先,采用多尺度增强滤波器对数据中的管状结构进行增强,剔除非管状结构,并过滤噪声。然后,利用Sigmoid函数作用于梯度图像产生水平集的速度图像,并通过测地活动轮廓模型迭代逼近真实的三维血管轮廓。最后,通过拉普拉斯算法对提取的血管表面网格进行平滑处理,获得光滑的血管曲面。实验采用胸部和颈部的CTA体数据对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人工干预即可从CTA体数据中准确地提取出血管的三维信息;血管中心线提取的平均误差为0.26mm,直径测量平均误差为0.16mm,分割精度满足临床血管疾病辅助诊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血管结构 三维数据集 自动分割 多尺度增强 数据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累及肝脏的CT及DSA表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艳 吕传剑 +3 位作者 吴学军 吴青霞 孙明华 葛英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的CT和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6例HHT累及肝脏患者的临床及CT、DSA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增强表现为动脉期肝动脉及其分...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的CT和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6例HHT累及肝脏患者的临床及CT、DSA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增强表现为动脉期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肝静脉和门静脉早显、增粗。此期肝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灶状、小片状强化。门脉期部分病灶持续强化,同时肝实质强化,肝动脉密度减低,门静脉及肝静脉显示更清晰。CTA显示肝动脉变异。DSA表现为肝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增粗、迂曲;肝实质呈弥漫性团块状染色,肝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增粗,还可见肝动脉变异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窃血。结论 CT增强及DSA在HHT肝脏受累有特征性表现,对HH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肝脏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评分联合CTA点征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娜 姬泽强 +2 位作者 文心瑜 吴蕾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7期780-786,共7页
目的研究BAT评分联合CTA点征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4月连续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就诊且发病至一站式CT检查时间在6 h内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根据发病... 目的研究BAT评分联合CTA点征对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4月连续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就诊且发病至一站式CT检查时间在6 h内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资料,根据发病后24~48 h复查头颅CT与基线CT的血肿体积对比,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CTA点征及非增强CT(non-contrast computed tomography sign,NCCT)特点(低密度征、混合征等)影像资料、BAT评分(blend sign,any hypodensity,timing of NCCT score,BAT)。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BAT评分、CTA点征及两者结合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97例患者,血肿扩大组28例,非血肿扩大组69例。血肿扩大组患者CTA点征,NCCT低密度征、混合征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BAT评分中位数和BAT评分≥3分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发病至基线影像时间短于非血肿扩大组,基线出血体积和基线随机血糖水平高于非血肿扩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A点征阳性(OR 31.828,95%CI 5.350~189.337,P<0.01)、BAT评分≥3分(OR 71.976,95%CI 5.391~960.899,P<0.01)、基线出血体积(OR 1.029,95%CI 1.003~1.055,P=0.03)和基线随机血糖(OR 1.355,95%CI 1.070~1.714,P=0.01)可独立预测血肿扩大。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出血体积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762,BAT评分≥3分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716,CTA点征阳性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756,BAT评分≥3分联合CTA点征阳性预测血肿扩大的AUC为0.833。De Long检验提示两者联合预测效力优于单独预测效力(P<0.05)。结论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BAT评分≥3分及CTA点征阳性都可有效预测血肿扩大,两者联合预测的效力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BAT评分 点征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肿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家虎 冯越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723-1726,共4页
目的基于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探讨不同心率患者在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6年8—11月于浙江医院行CTCA的98例患者,根据CTCA扫描时心率将其分为3组:心率≤65次/... 目的基于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探讨不同心率患者在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6年8—11月于浙江医院行CTCA的98例患者,根据CTCA扫描时心率将其分为3组:心率≤65次/min为A组(47例),65次/min<心率≤75次/min为B组(24例),心率>75次/min为C组(27例)。3组均采用第三代双源SOMATOM Force CT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扫描。对3组冠状动脉各个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并比较3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3组患者共出现1 443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评分为1分的节段有1 291个(89.47%),2分的节段有149个(10.33%),3分的节段有3个(0.20%)。不同性别的心率、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DLP为(51.3±12.8)mGy·cm,ED为(0.72±0.18)mSv。3组图像质量评分、DLP和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组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A组(P<0.05);C组DLP、ED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基于Force CT采用大螺距Turbo Flash扫描模式进行CTCA检查对于不同心率患者均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心率≤65次/min,根据不同心率选择合适的采集时相,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且ED<1 mS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 多排探测器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TURBO Flash扫描模式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影像头部骨骼组织提取算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春红 艾亮 许光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2-988,共7页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影像单纯根据灰度信息无法良好地分离血管组织和骨骼组织.结合CTA影像的灰度特点,提出基于改进的三维区域生长算法的骨骼组织外轮廓提取和基于改进的Snake模型的骨骼提取算法.首先结合概率论的相关知识改进区域生长判定条件的准确性,提出三维区域生长的快速的骨骼区域种子点提取方法,使得它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骨骼组织区域.之后选取Snake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增加了影像能量信息项,使得该模型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并和传统算法进行对比,证实所提出的骨骼组织分割提取算法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提取 三维分割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 区域增长 医学影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结合CT血流储备分数诊断血流梗阻性冠心病效能评估
19
作者 易妍 徐橙 +4 位作者 吴炜 葛颖倩 徐珂婷 俞贤博 王怡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2-549,共8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构建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与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相结合创建整合模型,探究整合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纳入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后续接受CCTA及...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构建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将影像组学模型与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相结合创建整合模型,探究整合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纳入具有稳定性心绞痛症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后续接受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基于CCTA图像,首先针对心肌信息进行分析:勾画左心室心肌并将其依照冠状动脉供血情况分为3大灌注区域进行分析,提取心肌中所有组学特征。通过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特征排序方法实现特征优选,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逻辑回归算法并使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其次针对冠状动脉信息,计算冠状动脉血管CT-FFR值。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FFR测量作为血流梗阻性冠心病诊断的参考标准,以血管水平为分析单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_ROC)及敏感性、特异性等参数评估诊断效能。结果70例患者[男42例、女28例,年龄(61±10)岁]入组成功并完成CCTA检查,其中175支冠状动脉血管成功接受后续有创冠状动脉造影/FFR检查治疗,其血管对应心肌供血区均成功完成研究分析。共提取心肌组学特征1656个,优选出其中14个特征构建组学模型,心肌组学模型诊断敏感性为77.1%,特异性为73.7%,AUC_ROC值为0.797(95%CI=0.732~0.861);CT-FFR诊断敏感性为81.4%,特异性为88.8%,AUC_ROC值为0.892(95%CI=0.841~0.943);影像组学与CT-FFR整合模型的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8.4%,AUC_ROC值为0.928(95%CI=0.890~0.965)。整合模型诊断效能优于单独心肌组学模型及单独CT-FFR(P=0.040)。结论基于CCTA的心肌影像组学诊断模型对血流梗阻性冠心病具有良好的诊断增益价值,影像组学与CT-FFR整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冠心病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影像组学 CT血流储备分数 血流梗阻性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超低管电压在体重指数≤30 kg/m^(2)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贾紫珺 尹伟 +3 位作者 胡信心 李佳余 陆建平 王敏杰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 目的探讨在320排CT上应用70 kV管电压、低造影剂用量、低造影剂流速的扫描方案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21年1-4月BMI≤30 kg/m^(2)、拟诊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52例,均通过宽体探测器CT前瞻性心电门控轴位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 kV组(采用70 kV管电压及低造影剂用量和流速)和120 kV组(采用120 kV管电压及常规造影剂用量和流速)。两组均采用混合迭代算法重建图像。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体重、BMI、心率、造影剂用量及造影剂流速等,评估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并分析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70 kV组患者造影剂用量及流速均低于120 kV组[(27.15±3.70)mL vs(48.92±5.08)mL、(2.71±0.37)mL/s vs(4.50±0.35)mL/s,P均<0.001]。两组患者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中冠状动脉平均CT值、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而70 kV组的图像噪声高于120 kV组[(31.50±5.74)HU vs(28.26±5.17)HU,P=0.037]。共770个冠状动脉节段纳入主观评估,2名观察者之间的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2);70 kV组与120 kV组冠状动脉平均评分及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17±0.38)分vs(1.21±0.43)分、100.00%(384/384)vs 98.96%(382/386),P均>0.05]。7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与辐射剂量长度乘积均低于120 kV组[(0.80±0.16)mSv vs(3.13±0.67)mSv、(4.51±0.98)mGy vs(17.36±3.19)mGy、(57.32±11.32)mGy·cm vs(223.61±47.64)mGy·cm,P均<0.001]。结论在320排CT上采用70 kV管电压对BMI≤30 kg/m^(2)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是可行的,在亚毫希沃特条件下可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且较常规扫描方案降低了碘造影剂用量和流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宽体探测器 造影 低管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