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透视无损检测寄生蜂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子健 周淑香 +2 位作者 张峰 史树森 张金平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7-815,共9页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 【目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是一种针对小型样品的高分辨率3D成像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尤其是小型昆虫的细微结构和功能解析方面。然而,该技术在昆虫学研究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现了Micro-CT在寄生蜂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填补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空白。【方法】采用Micro-CT,针对6种不同情况下的寄生蜂样品在各种设置下进行扫描观察与分析。利用液氮瞬时冷冻正在寄生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卵的茶翅蝽沟卵蜂Trissolcus japonicus成蜂,并对瞬时冷冻样品进行扫描,观察茶翅蝽沟卵蜂产卵器刺入茶翅蜂卵壳的位置。将3日龄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雌成蜂脱水、固定后进行扫描,解析其腹部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结构。将茶翅蝽卵内发育18,37,54,80和168 h的黄足沟卵蜂Trissolcus cultratus胚胎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冷冻2 min后进行扫描,监测其在寄主内的不同发育时间的形态特征。随机选取已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寄生且在室温下发育5 d的柞蚕Antherea pernyi卵,置于-20℃冰箱中6个月后进行扫描。扫描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的黄足卵跳小蜂Ooencyrtus utetheisae,检测其中聚寄生蜂的数量及存活情况。随机选取8粒在茶翅蝽卵内发育至成虫的茶翅蝽沟卵蜂进行扫描鉴定性别。【结果】在寄主卵壳截面观察到茶翅蝽沟卵蜂穿刺茶翅蝽卵90 s时成蜂产卵器只穿过茶翅蜂卵壳最外层,尚未穿透卵壳内层。日本平腹小蜂的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最下方,由产卵器、内瓣和外瓣构成,上瓣膜被几丁质隔膜分割;其消化系统主要包括嗉囊、前胃、中肠、马氏管、回肠、直肠、肛门,消化道呈现球状或袋状。黄足沟卵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18 h后仍处于卵期;37 h后发育为幼虫;持续到54 h仍为幼虫,此时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9.32%;在80 h时,黄足沟卵蜂发育至预蛹期,寄生蜂体积占寄主卵总体积的73.76%;经过168 h的发育,黄足沟卵蜂进入蛹期,此时其总体积占寄主总体积的百分比缩小至58.64%。黄足卵跳小蜂在茶翅蝽卵内发育7 d后处于预蛹阶段,单粒寄主卵含有5头蜂,处于存活状态。扫描被螟黄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发现寄主卵中含有31头已发育至蛹期的螟黄赤眼蜂,且均已死亡多日。通过Micro-CT可清晰辨别茶翅蝽沟卵蜂成蜂触角为膝状,雌成蜂触角鞭节末端5节均膨大,而雄成蜂的触角鞭节无膨大特征。【结论】Micr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成像对比度,本研究从多个角度证实了该技术在寄生蜂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研究昆虫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多维度内窥图像 卵寄生蜂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全脑灌注成像优化扫描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慧瑶 李锋坦 +4 位作者 张璋 吴梦姗 门玥琪 李睿君 李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3-141,共9页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式对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灌注参数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制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全脑CTP检查的47例受检者,包括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AIS...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式对全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灌注参数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制定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优化扫描方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接受全脑CTP检查的47例受检者,包括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AIS组)和28例有AIS症状但计算机断层扫描或CTP检查未见病灶者(无AIS组)。根据时间-密度曲线(TAC)得到4种采样方式:标准对照组(第1组);采样间隔3 s(第2组);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第3组);动静脉TAC顶点之间采样间隔1.5 s,其余采样间隔3 s(第4组),分别定量测量所有患者的灌注参数,并进行图像质量主观分析及辐射剂量统计。结果 AIS组及无AIS组每例患者缺血区域和同一部位对侧脑实质共放置10个感兴趣区(ROI),分别获得灌注参数数据点总数为190和280。AIS组与无AIS组的血流量、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组间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AIS患者还是在无AIS者中,第3组上述灌注参数与第1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AIS患者和无AIS者的第3组与第1组之间血流量、血容量和MTT的一致性较好,且与第1组即标准对照组相比,第3组的主观评分佳、辐射剂量较低。以第3组扫描方案为基础,设立两种推荐扫描方案并进行验证,AIS患者和无AIS者两种推荐方案所得灌注参数均与第1组相关性较好(P均<0.01)。结论 "以动脉TAC的上升点和下降点作为界点,扫描前期和后期采样间隔3 s,中间部分采样间隔1.5 s"的方案与标准扫描方式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有望成为适用临床需求的全脑CTP扫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 灌注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脑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林盛东 黎红华 +3 位作者 陈信坚 崔敏 邹佳妮 易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利用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 目的利用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对72例单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头部320排CTA及CTP检查,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分为2组,对2组CTA和CTP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共入组72例患者,有侧支循环组58例,无侧支循环组14例。有侧支循环组38例(65.52%)MCA闭塞,无侧支循环组中5例(35.71%)MCA闭塞,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1)。有侧支循环组脑灌注代偿率高于无侧支循环组(68.97%vs 21.43%,χ2=10.595,P=0.001);在CTP异常的68例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54例,无侧支循环者14例,有侧支循环组患侧的脑血容量[35.00(29.92,41.13)ml/100 g vs 26.25(18.23,37.18)ml/100 g]及脑血流量[(2.39±0.73)ml/100 g·min vs(1.75±0.72)ml/100 g·min]高于无侧支循环组,P分别为0.007和0.040。但2组患侧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平均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20排CTA联合CTP检查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侧支循环者脑灌注代偿率高,而且其脑血容量和脑血流量均高于无侧支循环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侧支循环 灌注 320排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在脑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大鹏 霍晓川 +3 位作者 马高亭 佟旭 张雪蕾 缪中荣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11期1091-1098,共8页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 自动化CTP是通过自动化灌注处理软件处理CTP原始数据的一种灌注成像方式,能快速、精准地定量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核心梗死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评估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及识别闭塞血管类型,帮助临床医师更精准地选择能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的急性脑大血管闭塞患者。本文就自动化CTP参数的具体意义和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评价自动化CTP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急性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核心梗死 缺血半暗带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方纬 马展鸿 +5 位作者 戴汝平 刘秀杰 程显声 柳志红 史蓉芳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和EBCT肺血管增强造影。逐个肺段对比EBCT所显示的肺动脉阻塞与肺灌注显像所显示的肺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多数(81.7%)肺动脉完全闭塞型病变对应相应肺段的灌注完全缺失,血流灌注分布与非完全闭塞型病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完全闭塞型病变中,多级肺动脉病变对应灌注完全缺失的比例较高(60.0%),多级肺动脉病变与单级肺动脉病变相比,血流灌注亦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不同类型的非完全闭塞型病变所对应的血流灌注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形式的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血流灌注变化的不同,是EBCT与肺灌注显像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肺栓塞的血管阻塞和灌注受损是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肺灌注显像和EBCT结合应用能够使肺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灌注显像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迭代图像重建法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晓昕 田月琴 +1 位作者 王道宇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5-438,共4页
目的:以滤波反投影重建法(FBP)为标准,评价改良的迭代图像重建方法(Astonish,AS),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00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SPECT心肌显像。根据注射显像剂的用量,分为全剂量组(n=54... 目的:以滤波反投影重建法(FBP)为标准,评价改良的迭代图像重建方法(Astonish,AS),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100例疑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SPECT心肌显像。根据注射显像剂的用量,分为全剂量组(n=54)和半剂量组(n=46)。全剂量组:两日法门控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运动和静息显像均先行半时间采集,随后全时间采集,半时间用AS重建,全时间用FBP重建;半剂量组:一日法门控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运动时注射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5.2±0.6)mCi,标准一日法剂量的一半],先行全时间采集,随后双倍时间采集,全时间用AS重建,双倍时间用FBP重建;如果运动显像异常,于当日行静息显像(与全剂量组静息显像完全相同)。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半定量评分(1:差,2:一般,3:好,4:非常好)。图像诊断结果采用5分类法(正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模棱两可)。结果:两组中图像质量评分AS图像均高于FBP图像(P<0.001)。诊断结果按照5分类法,AS图像与FBP图像之间有高度的诊断一致性(Kappa=0.922,P<0.001)。结论:经AS重建的半时间采集或半剂量注射的心肌灌注图像,其质量优于全时间和全剂量标准的FBP重建的图像,但不影响对诊断结果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心肌灌注显像 扫描时间 放射性剂量 迭代法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大动脉炎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魏冬梅 张慧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9-410,共2页
大动脉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对临床诊治是极大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这不仅应用于大动脉炎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治,而且对活动度、疗效等评估也有意义... 大动脉炎缺乏特异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对临床诊治是极大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这不仅应用于大动脉炎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治,而且对活动度、疗效等评估也有意义。本文旨在对PET/CT在大动脉炎诊治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大动脉炎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18-氟-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多功能参数预测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
8
作者 张颖 常智 +5 位作者 韩旭 焦建 杨子鹤 李全 董薇 米宏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1-757,共7页
目的 探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多功能参数对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且行负荷+... 目的 探讨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多功能参数对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202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且行负荷+静息G-MPI提示有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99例患者。图像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17节段5分法以及PHASE软件获得左心室血流灌注、功能以及同步性参数。随访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与无MACE组。采用Cox回归分析与MACE有关的预测因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预测MACE的最佳截断值。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组别MA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99例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随访期间共35例(35.35%)发生MACE。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负荷相位带宽(SPBW)(HR=1.015,95%CI 1.002~1.028)和负荷异常总积分与静息异常总积分的总差值分(SDS)(HR=1.105,95%CI 1.008~1.211)为预测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SPBW和SDS预测MACE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9°和6分,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1和0.778。生存分析显示,SPBW≥69°组和SDS≥6分组MACE发生率高于SPBW<69°组和SDS<6分组(66.6%比13.2%,53.3%比20.4%,P均<0.05)。结论 SPECT G-MPI心功能参数可用于预测负荷心肌血流灌注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SPBW和SDS是预测此类患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慢性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心肌灌注显像 预测 相位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扫描与^(99m)Tc-DTPA肾动态核素显像评价肾癌患者健侧肾功能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关文华 孙新峰 +3 位作者 赵蕾 臧志娜 韩焱 骆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35-3737,共3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在肾癌(RCC)根治术前健侧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RCC患者1周内分别行CT灌注扫描和99m Tc-DTPA肾动态核素显像,将健侧肾脏分肾GFR<35 m L/min病例列为研究组。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健侧肾皮质CT...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在肾癌(RCC)根治术前健侧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RCC患者1周内分别行CT灌注扫描和99m Tc-DTPA肾动态核素显像,将健侧肾脏分肾GFR<35 m L/min病例列为研究组。结果:(1)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健侧肾皮质CT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BF、PS与GF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研究组健侧肾皮质灌注参数均与GFR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CT灌注扫描与99m Tc-DTPA肾动态核素显像评价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正相关性,可用于RCC患者术前评价健侧肾功能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灌注扫描 99m Tc-DTPA肾动态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薇 杨本涛 +4 位作者 宋乐 李全 李静 王振常 戴皓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88-1891,共4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衰减校正用于^(99m)Tc-N-NOET SPECT心肌灌注显像 被引量:11
11
作者 卫华 李思进 +4 位作者 刘建中 武志芳 李清 胡光 王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53-1956,共4页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AC)对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伪影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的102例次MPI(负荷49例次,延迟或静息53例次)进行X线AC,比较AC前后的图像。其中有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 目的评价X线衰减校正(AC)对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伪影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可疑冠心病(CAD)患者的102例次MPI(负荷49例次,延迟或静息53例次)进行X线AC,比较AC前后的图像。其中有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结果 54例受检者中,31例正常,12例心肌可逆性灌注缺损,11例固定性缺损;AC后40例正常,12例可逆性缺损,2例固定性缺损。102例次MPI中,AC前,下后壁显像剂分布减低22例次(22/102,21.57%),AC后为4例次(4/102,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2,P<0.05);14例CAG受检者中,8例正常,6例冠状动脉狭窄≥50%。CAG正常者AC前MPI显示6例正常,2例下后壁固定性缺损;AC后8例均正常;6例CAD者AC前MPI显示2例正常,1例前壁近心尖部可逆性缺损、下后壁固定性缺损,3例可逆性缺损,AC后,2例正常者MPI无变化,前壁近心尖部可逆性缺损、下后壁固定性缺损者,下后壁恢复正常,前壁近心尖部仍呈可逆性缺损,3例可逆性缺损者无变化。结论 X线AC能有效鉴别99mTc-N-NOETSPECT心肌灌注图像中的下后壁伪影,但可引起新伪影出现于心尖和前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衰减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不同阅片方法的诊断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袁冬兰 李殿富 +3 位作者 冯建林 周艳丽 赵中强 潘春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0-562,共3页
目的:比较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黑白胶片阅片(硬拷贝,hard-copy reading)、计算机彩色图片阅片(计算机屏幕阅片,软拷贝,soft-copy reading)、计算机彩色图片阅片结合门控电影读片以及定量分析负荷灌注总积分(SSS,以SSS≥4为异常标准... 目的:比较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的黑白胶片阅片(硬拷贝,hard-copy reading)、计算机彩色图片阅片(计算机屏幕阅片,软拷贝,soft-copy reading)、计算机彩色图片阅片结合门控电影读片以及定量分析负荷灌注总积分(SSS,以SSS≥4为异常标准)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分别行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所有患者在随访心肌显像完成后的1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由2位有经验的医生在不知道临床及造影结果的情况下目测法半定量分析黑白胶片、计算机彩色图片、计算机彩色图片结合门控电影读片及使用定量分析SSS法阅片,比较读片结果。使用ROC曲线比较以上4种方法得到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黑白胶片阅片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76.3%;计算机彩色图片阅片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67.9%,特异性为89.5%;计算机彩色图片结合门控电影阅片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4.2%;SSS定量分析法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67.9%,特异性为81.6%。结论:黑白胶片阅片、计算机彩色图片阅片,计算机彩色图片结合门控电影阅片及定量分析法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缺血均具有较好的诊断处理价值,符合临床广泛采用的读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ROC曲线 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8
13
作者 顾卫彬 高培毅 +1 位作者 薛静 刘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在全脑灌注及脑血管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宝石能谱CT,注射造影剂后从颅底到头顶进行110mm范围的容积螺旋穿梭扫描,重建56例受检者的全脑灌注及脑血管图像,同时期同机器常规扫描模式所得脑动脉重建检查100例,脑静脉三维重建检查25例,脑血流灌注检查80例分别建立数据库。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图像中,随机抽取脑灌注图像20例,44例非烟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脑动脉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像、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各20例,从17例进行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中随机抽取15例,与随机抽取相同例数的常规扫描模式下同类型图像,就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比较。结果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所得脑灌注图像及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与常规扫描模式差异无显著性,容积螺旋穿梭扫描和常规扫描模式两组脑灌注图像得分分别为4.00(3.00,4.00)vs 4.00(3.00,4.00),P=0.477,脑静脉三维重建图像得分分别为5.00(4.00,5.00)vs 4.00(4.00,5.00),P=0.119。脑动脉薄层MIP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模式,其评分分别为4.00(4.00,5.00)vs 4.00(4.00,4.00),P=0.016。脑动脉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扫描模式,评分分别为3.00(3.00,4.00)vs 4.00(4.00,5.00),P<0.001。结论宝石能谱CT110mm容积螺旋穿梭扫描能够有效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影像学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容积螺旋穿梭扫描 全脑灌注 脑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凌 田月琴 +8 位作者 袁建松 乔树宾 孙晓昕 郭风 魏红星 方纬 杨敏福 沈锐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8-441,共4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HCM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今后患者的预后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方法对93例(男65例,女28例,年龄16~68岁)...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变化,以进一步揭示HCM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今后患者的预后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的方法对93例(男65例,女28例,年龄16~68岁)HCM患者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均为空腹状态下,静脉注射^(99m)Tc-MIBI 20 mCi、^(18)F-FDG 4 mCi,1小时后行双核素心肌显像。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分析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灌注及葡萄糖显像情况。结果:93例HCM患者^(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左心室心肌放射性摄取增高患者90例(97%),其中间隔部82例,前壁20例,心尖部15例,外侧壁4例,下后壁3例。93例HCM患者^(18)F-FDG心肌代谢显像结果:31例(33%)患者心肌未见明显显影;13例(14%)患者左心室显影清晰,左心室室壁各心肌节段均可见放射性摄取或明显摄取(得分为-1或-2);49例(53%)患者心肌部分节段有放射性分布,其中间隔36例,前壁35例,心尖部20例,外侧壁33例,下后壁32例。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异常表现具有多样性,灌注显像的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多累及部位为间隔部;而代谢显像表现不均一性较为明显,左心室室壁各心肌节段约可见放射性摄取的患者有14%,心肌部分节段可见放射性摄取的患者有53%,而左心室心肌各节段均未见放射性摄取的占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脉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文佳 江勇 +2 位作者 李治 宋巍 吕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99-1402,共4页
80例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并于1周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对照,分析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其相应供血心肌节段有无灌注异常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CCTA诊断... 80例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并于1周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对照,分析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其相应供血心肌节段有无灌注异常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CCTA诊断无狭窄51例(955段)、轻度狭窄5例(29段)、中度狭窄9例(27段)、重度狭窄13例(16段)、闭塞2例(3段)。②以MPI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CCTA狭窄50%和75%为截断值时,其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度分别为77.27%和63.64%,特异度为87.39%和98.28%;阳性预测值为70.83%和93.33%;阴性预测值为91.07%和87.75%;准确性为85.00%和88.75%。且DSCT与SPECT两者检查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狭窄 心肌灌注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海娜 汪秀玲 +2 位作者 李智勇 何苗 王宇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冠状动脉CTA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心肌灌注图像,分析心肌灌注图像结果与临床症状、壁冠状动脉长度、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 目的:探讨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冠状动脉CTA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的心肌灌注图像,分析心肌灌注图像结果与临床症状、壁冠状动脉长度、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远端形态之间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壁冠状动脉长度、不同心肌桥厚度及不同壁冠状动脉近远端形态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1)36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22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26例。(2)壁冠状动脉<10mm者7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2例(2/7,28.57%);10~20mm者17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3例(13/17,76.47%);>20mm者12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1例(11/12,91.66%)。(3)心肌桥厚度<1mm者5例,未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2mm者14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0例(10/14,71.42%);>2mm者17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6例(16/17,94.11%)。(4)血管平滑者12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5例(5/12,41.66%);一侧成角组15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13例(13/15,86.66%);两侧成角组9例,出现心肌灌注缺血8例(8/9,88.88%)。结论:(1)仅依靠是否有临床症状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者是否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是不全面的,会遗漏一部分无症状的患者。(2)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心肌桥的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远端血管形态均会对血流灌注造成影响,灌注结果与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心肌桥的厚度及壁冠状动脉近远端血管形态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心肌灌注显像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代谢综合征心肌缺血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婕 陈静 +6 位作者 倪银星 闫振成 罗志丹 田志强 刘浩宇 赵志钢 祝之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90-692,共3页
目的评估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肌缺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140例住院患者分为3组:MS组(82例),高血压病组(EH组,38例),2型糖尿病组(T2DM组,20例).3组均又分为运动负荷组和静息组,采用单光子发射计... 目的评估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肌缺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140例住院患者分为3组:MS组(82例),高血压病组(EH组,38例),2型糖尿病组(T2DM组,20例).3组均又分为运动负荷组和静息组,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 MPI)的方法检测各组心肌缺血情况.结果 MS组心肌缺血率为81.7%,重度缺血率为56.8%,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核素检查运动负荷组缺血率为81.7%,明显高于静息组(P<0.01).BMI、腹围、血TG、血HDL-C与缺血有相关性.结论与EH组和T2DM组患者相比,MS组患者心肌缺血率和严重程度最高;其中MS某些组分与心肌缺血密切相关;心肌核素检查用于诊断早中期心肌缺血、判断中度危险的冠心病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代谢综合征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余丰文 黄克敏 +3 位作者 冯彦林 刘德军 梁伟棠 李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4-107,11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 目的探讨不同校正方法对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运动负荷及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患者,均进行CT衰减校正(CTAC)和双能窗散射校正(SC)。分别重建CTAC、SC、CTAC+SC以及无衰减校正和散射校正(NOC)图像。利用靶心图获得不同校正状态左心室各壁段的放射性计数百分比,以及运动负荷和静息图像灌注缺损半定量评分,比较不同校正状态下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和半定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运动负荷显像左心室心尖部、下后壁、间壁、侧壁放射性计数百分比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负荷总体灌注不足率、负荷灌注总评分、静息-负荷差异总评分在不同校正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P均<0.05),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P均<0.01)。目测比较SC图像缺血心肌的稀疏程度明显高于NOC图像,CTAC+SC图像明显高于CTAC图像,其中以CTAC+SC图像对缺血部位的显示最为清晰。比较不同校正状态缺血心肌放射性分布评分,缺血程度为3分的比例在SC图像中明显高于NOC图像(X^2=4.953,P=0.026),在CTAC+SC图像中明显高于CTAC图像(X^2=7.216,P=0.007)。结论不同校正状态下左心室缺血心肌图像质量及半定量结果出现明显差异,SC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显示,尤其在CTAC图像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显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泓明 陈英敏 +1 位作者 冯珏 方风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83-1887,共5页
目的利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30例患者接受MPI和CTCA检查。将CTCA三支冠状动脉分为12段,以MPI为诊断标准,分别以CTCA血管狭窄≥50%和≥75%为截断... 目的利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发现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30例患者接受MPI和CTCA检查。将CTCA三支冠状动脉分为12段,以MPI为诊断标准,分别以CTCA血管狭窄≥50%和≥75%为截断值,统计对应节段MPI是否出现异常,分析CTCA诊断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肌缺血的效能评价。结果MPI发现灌注异常9例(6例可逆性,3例固定性血流灌注减低)。CTCA共分析327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狭窄≥50%者占25段(7.65%);狭窄≥75%者12段(3.67%)。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病变血管,以狭窄≥50%为界值时,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8.42%、96.14%、99.01%、52.00%和95.41%;以狭窄≥75%为界值,则分别为66.67%、99.04%、98.73%、66.67%、97.55%。以MPI异常为标准观察患者,当血管狭窄≥50%为界值时,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NPV、PPV和准确性分别是66.67%、57.14%、80.00%、40.00%和60.00%;当≥75%为界值时,上述指标分别是55.56%、85.71%、81.82%、62.50%和76.67%。结论正常CTCA对心肌缺血患者的排查是可靠的,CTCA异常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需要进一步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心肌灌注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心肌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PET/CT分子显像观察广枣-7味丸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国建 韦丽虹 +3 位作者 肖云峰 王文睿 王雪梅 鲁海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66-970,共5页
目的观察广枣-7味丸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24 h、48 h和72 h行Micro PET/CT分子显像,计... 目的观察广枣-7味丸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于造模前及造模后24 h、48 h和72 h行Micro PET/CT分子显像,计算心肌缺血容积感兴趣区(VOI)及平均标准摄取值(SUV mean),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和心肌损伤标志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并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24 h和48 h显像,各组均见不同程度显像剂稀疏-缺损;72 h显像低剂量组仍见稀疏,而中、高剂量组恢复;低、中、高剂量组内缺血部位SUV mean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F=121.82、450.82、435.75,P均<0.05)。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清除自由基、降低心肌损伤标志酶;高剂量组对SOD,中剂量组对MDA、LDH,低剂量组对CK作用效果好(P均<0.05)。结论广枣-7味丸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影响相关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MIRI作用,各剂量均对MIRI具有保护作用,以高剂量效果最好。Micro PET/CT分子显像能无创、动态活体检测MIRI,准确评估广枣-7味丸对鼠MIRI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肌再灌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广枣-7味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