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镜联合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对结节性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欣 赵林 杨振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由TSC1和TSC2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外胚层分化增生的多器官错构瘤^([1-2]),常以皮肤损害、幼年时期癫痫发作及不同程度智力障碍为特征,多于5岁前发病^([3])。TSC皮损表现各异,本文分析和... 结节性硬化症(TSC)是由TSC1和TSC2变异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外胚层分化增生的多器官错构瘤^([1-2]),常以皮肤损害、幼年时期癫痫发作及不同程度智力障碍为特征,多于5岁前发病^([3])。TSC皮损表现各异,本文分析和总结了11例TSC患者皮损、皮肤镜表现、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特征性表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皮肤镜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和磁共振成像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葛均波 姚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1-323,共3页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介入治疗 磁共振成像 慢性闭塞病变 前向血流 临床试验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斯特奇-韦伯综合征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盛会雪 陈桂玲 +2 位作者 李小会 顾海斌 杨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96-699,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3 d~11岁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WS)患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该院36例SWS患儿,其中34例予CT扫描,29例予MRI检查,27例同时予CT及MRI检查。其中CT增强扫描1例,MRI增强扫描3例。结...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3 d~11岁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WS)患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该院36例SWS患儿,其中34例予CT扫描,29例予MRI检查,27例同时予CT及MRI检查。其中CT增强扫描1例,MRI增强扫描3例。结果:36例患儿中19例并发面部血管瘤。4例病变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其余32例均为单侧发病。(1)CT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的稍高密度灶者8例;病变脑叶内磨砂样及斑点状钙化者3例;病灶斑片状及线样钙化者8例,典型脑回样钙化者13例;上述32例病变区域均伴有不同程度脑萎缩。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者1例;CT增强扫描1例示病变区域脑表面软脑膜弥漫样强化。(2)MRI表现为病变区域不同程度脑萎缩,其中26例T2加权像(T2WI)表现为灰、白质分界不清的低或稍低信号(其中漏诊1例),3例T2WI表现为斑点状稍高信号。脉络丛扩大12例,14例可观察到颅板下、中线旁、患侧脑室旁的血管流空信号。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沿皮层走行软脑膜弥漫样强化。(3)27例患儿同时予CT与MRI检查结果:CT结果阴性患儿MRI示T2WI表现为典型灰、白质分界不清的低或稍低信号;MRI漏诊患儿1例,CT上病变区表现为斑片状钙化。结论:CT和MRI检查对SWS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诊断依据,都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与MRI联合应用可以相互补充,提供更多及更加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协助临床对SWS诊断;增强检查可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钙化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与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4
作者 胡裕效 卢光明 +3 位作者 朱虹 张宗军 季学满 孙传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其临床进程、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有很大差异,对患者术前准确预测胶质瘤的级别十分重要。目前,利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显像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 目的不同级别的胶质瘤其临床进程、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有很大差异,对患者术前准确预测胶质瘤的级别十分重要。目前,利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显像和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进行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被认为是一种大有希望的方法。文中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与PW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疑诊为脑胶质瘤的患者在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和PWI,分析18F-FDG PET/CT图像,计算出标准提取值(standardizad uptake value,SUV)、肿瘤白质比(lesion-to-white matterratio,L/W),磁共振灌注指标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volume,rCBV)值由肿瘤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的CBV相比后得出。分析SUV、L/W、rCBV这3个半定量指标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优劣。结果18例患者中WHO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5例。SUV和rCBV半定量参数不能区分WHOⅡ级和Ⅲ级患者,L/W在上述3级患者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及PWI能提供常规MRI所不能获取的信息,在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中均有一定作用,其中L/W可能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脑胶质瘤 磁共振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纤维化CT成像研究进展
5
作者 钱睿玲(综述) 曹雄锋 朱海涛(审校)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8-941,共4页
心肌纤维化常导致心肌不良重塑,心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病理活检是心肌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过程有创且存在并发症多、假阴性率高、抽样误差、操作难度高等缺陷。心脏磁共振(CMR)是心肌纤维化评估的无创影像学... 心肌纤维化常导致心肌不良重塑,心功能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病理活检是心肌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过程有创且存在并发症多、假阴性率高、抽样误差、操作难度高等缺陷。心脏磁共振(CMR)是心肌纤维化评估的无创影像学金标准,基于CMR延迟钆增强(LGE)和T1-mapping技术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心肌纤维化。但是CMR检查存在采集时间较长、成像层厚有限、幽闭恐惧症或植入式电子设备禁忌证等缺陷。心脏计算机断层成像(CCT)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弥补以上缺陷,在心肌纤维化诊断方面潜能巨大,但尚未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心肌纤维化形成机制及CCT成像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回顾分析与总结,并予以展望,旨在为改善心肌纤维化CCT临床应用现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纤维化 心脏计算机断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延迟碘增强 心肌应变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ECT和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曹慧晓 孟晶晶 +8 位作者 王辉 田晶 张颖 常智 唐立钧 李天女 徐磊 李翔 张晓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0,共7页
目的:探讨门控^(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门控^(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2周内行门控SPECT、门控PET和CMR检查且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75例。图像分析采用17节段法和5分法来评估心肌对显像剂的摄取情况(0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减低,2分为中度减低,3分为重度减低,4分为缺损),分别获得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异常的总积分,计算二者差值,灌注异常分-代谢异常分≥1分,即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定义为冬眠心肌。CMR测定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4 mm的心肌节段定义为极薄心肌。根据冬眠心肌范围(冬眠心肌节段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和极薄心肌节段数,将患者分为四组:A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B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C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D组(冬眠心肌范围>10%、极薄心肌节段数≥2个)。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Kaplan-Meier法获得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结果:7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10)岁,男性69例(92.0%)。根据冬眠心肌范围和极薄心肌节段数区分,A组、B组、C组、D组分别有13例(17.3%)、14例(18.7%)、21例(28.0%)、27例(36.0%)。中位随访31.0(22.9,37.1)个月,11例(14.7%)患者死亡,A组、B组、C组、D组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84.0±8.6)%、(63.5±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9.788,P=0.0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冬眠心肌范围联合极薄心肌节段数是预测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78,95%CI:1.236~10.356,P=0.019)。结论:SPECT和PET评估冬眠心肌联合CMR测定左心室室壁厚度可改善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 冬眠心肌 左心室室壁厚度 缺血性心肌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涵潇 宋子健 +3 位作者 程超 阳青松 陈锐 高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行^(68)... 目的对比分析以^(68)镓(^(68)Ga)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分子探针PSMA-11为示踪剂的PET-CT(^(68)Ga-PSMA-11 PET-CT)与全身磁共振成像(WB-MRI)诊断前列腺癌远处转移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行^(68)Ga-PSMA-11 PET-CT及WB-MRI的52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由核医学科及影像医学科主治医师各2名分别对患者的^(68)Ga-PSMA-11 PET-CT和WB-MRI检查结果进行盲法分析,并以最佳比较标准(BVC)为金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根据结果绘制ROC曲线并计算AUC,对2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的5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0例无远处转移、32例发生远处转移。WB-MRI检测远处转移的AUC为0.844(95%CI 0.719~0.9^(68)),灵敏度为93.75%(30/32)、特异度为75.00%(15/20);^(68)Ga-PSMA-11 PET-CT检测远处转移的AUC为0.959(95%CI 0.893~1.000),灵敏度为96.88%(31/32)、特异度为95.00%(19/20),2种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处转移患者中有25例发生骨转移、2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68)Ga-PSMA-11 PET-CT检测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灵敏度为92.00%(23/25)、特异度为100.00%(27/27),WB-MRI检测灵敏度为60.00%(15/25)、特异度为88.89%(24/27),2种方法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种方法对淋巴结转移检测的灵敏度[89.66%(26/29)vs 86.21%(25/29)]及特异度[95.65%(22/23)vs 91.30%(21/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8)Ga-PSMA-11 PET-CT与WBMRI检测前列腺癌远处转移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骨转移的诊断方面,^(68)Ga-PSMA-11 PET-CT的诊断效能优于WB-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细微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涛 王淑文 +5 位作者 陈宇辰 毛存南 吴婧 武新英 殷信道 卢铃铨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90,92,共5页
目的 通过MRI与CT在诊断细微肋骨骨折上的对比研究,探讨MRI对细微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轻度胸外伤患者25例,于受伤后3周内给予患者首次CT及MRI检查,伤后4~8周行CT复查。以复查CT有骨... 目的 通过MRI与CT在诊断细微肋骨骨折上的对比研究,探讨MRI对细微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招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轻度胸外伤患者25例,于受伤后3周内给予患者首次CT及MRI检查,伤后4~8周行CT复查。以复查CT有骨痂生长为金标准,对细微肋骨骨折进行分型,比较MRI与首次CT检查在细微肋骨骨折上的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RI与首次CT检查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细微肋骨骨折分为两型,Ⅰ型为骨皮质断裂伴骨痂形成,MRI上表现为骨髓水肿伴骨膜下积液;Ⅱ型为骨皮质显示完整伴有骨内骨痂形成,MRI上仅有骨髓水肿。复查CT共确诊91处细微肋骨骨折,其中Ⅰ型骨折共86处(占94.51%),Ⅱ型骨折共5处(占5.49%)。MRI检查共诊断90处骨折,3处为假阳性,其诊断准确率为92.55%,敏感度为95.60%,其中Ⅰ型骨折共85处(3处假阳性),在压脂序列上表现为“三明治”征,即内层为高信号的骨髓水肿影,中层为低信号的骨皮质,外层为高信号的骨膜下积液;Ⅱ型骨折共5处,在压脂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的骨髓水肿影,无骨膜下积液。首次CT检查发现55处骨折,全部为Ⅰ型骨折,诊断准确率及敏感度均为60.44%。MRI与首次CT检查检出的骨折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 MRI检查对细微肋骨骨折具有高度敏感性及诊断准确率,可作为除CT检查以外的常规补充检查项目应用于轻度胸外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肋骨骨折 斜横断位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价值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强 卢光明 袁彩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7期715-71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 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及MR I检查,12例经CT检查。结果:MR I能显示所有的病变,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的病灶都于T1加权...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 I)对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所有病例均行X线平片及MR I检查,12例经CT检查。结果:MR I能显示所有的病变,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的病灶都于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骨损害和周围软组织异常在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T1加权增强后图像上显示尤为明显;2例患者使用化疗药物治疗后进行随访,MR I显示与治疗前相比较病灶的范围变小且信号强度降低。3例患者X线平片病灶显示不明显,MR I能显示更多的异常信息。CT检查均能发现异常,表现为骨质破坏及邻近骨皮质损害、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结论:MR 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及邻近结构是否受累显示十分清楚,能获得骨骼软组织解剖及病理结构改变的细节,结合X线平片和CT能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嗜酸性肉芽肿 磁共振成像 X线平片 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双向Transformer的伪CT图像生成方法
10
作者 肖宁 赵俊 +3 位作者 贾保平 强彦 赵涓涓 吕亚丽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4-1005,共12页
磁共振成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可以根据肿瘤和对器官的威胁情况实时调整治疗计划,依靠使用磁共振成像生成伪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放射治疗.目前,伪层析成像的生成技术基于对抗性网络的生成方法,但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像素级损失更新网络参数,... 磁共振成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可以根据肿瘤和对器官的威胁情况实时调整治疗计划,依靠使用磁共振成像生成伪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放射治疗.目前,伪层析成像的生成技术基于对抗性网络的生成方法,但它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像素级损失更新网络参数,很容易导致模式崩溃,生成不稳定的伪计算机断层扫描.为了精准地实现基于磁共振图像的伪计算机断层扫描生成,利用视觉Transformer的上下文敏感性以及卷积算子的归纳偏置,提出一种循环双向Transformer医学图像合成方法.在编码预测阶段,循环双向Transformer利用U-Net编码得到的码本表示图像,并使用非自回归编码与向量量化方式缩短生成码本的长度,生成局部真实并且全局一致的图像;使用归一化互信息作为损失函数,并加入了循环一致性损失解决数据不匹配的问题.在颅脑磁共振成像数据集TCGA-GBM与CPTAC-GBM上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在图像生成任务上的有效性;该方法的MAE, PSNR和SSIM分别达到86.3, 25.96 dB和0.897;与对比方法相比,该方法也表现出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Transformer 计算机断层扫描 循环一致性 颅脑磁共振成像 U型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碘对比剂下CT肺动脉造影联合碘图诊断急性肺栓塞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刘晓彤 田春燕 +2 位作者 王静 许小毛 谷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530,共6页
目的探讨低碘对比剂减影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急性肺栓塞(APE)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肺亚段栓子的检测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1日—2024年9月1日北京医院疑似APE且在1周内同时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低碘对比剂减影... 目的探讨低碘对比剂减影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急性肺栓塞(APE)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肺亚段栓子的检测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1日—2024年9月1日北京医院疑似APE且在1周内同时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低碘对比剂减影CTPA的48例患者。以肺通气/灌注SPECT/CT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低碘对比剂减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APE的能力,并分析确定减影CTPA误诊及漏诊的潜在原因。结果减影CTPA联合碘图在肺段及以下水平的诊断准确度高,敏感度为0.917,特异度为0.991,其中在肺段水平,诊断率为100%,在肺亚段水平,诊断率为66.7%。在临床不同危险程度的APE患者中,减影CTPA联合碘图均具有极高的诊断率(83.3%~100%);分析发现85.7%(6/7)的误诊和33.3%(2/6)的漏诊可以被解释。结论低碘对比剂减影CTPA联合碘图诊断APE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正常识别减影CTPA碘图中的典型缺陷,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ct肺动脉血管成像 减影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低碘对比剂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右输卵管中肾管样腺癌MRI及PET/CT表现
12
作者 杜秀梅 范伟雄 +1 位作者 朱文标 张添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5,共2页
患者女,67岁,持续性腹部隐痛半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膨隆,触痛(-),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714.50 U/ml,CA19937.68 U/ml,癌胚抗原42.02 U/ml。腹盆部MRI:盆腔内11.2 cm×10.3... 患者女,67岁,持续性腹部隐痛半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膨隆,触痛(-),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714.50 U/ml,CA19937.68 U/ml,癌胚抗原42.02 U/ml。腹盆部MRI:盆腔内11.2 cm×10.3 cm×9.1 cm团块状肿物,紧贴子宫后壁,部分与直肠、乙状结肠相接触,分界尚清,呈T1WI低信号、T2WI稍高-高信号(图1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B),表观弥散系数减低;增强扫描中肿物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双侧附件显示欠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肿瘤 中肾管样腺癌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与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晶晶 李绍东 +2 位作者 代岳 徐慧婷 王琪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max和DWI ADC分别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直肠腺癌SUVmax和DWI AD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前PET/CT和DWI图像,测量出病灶的SUVmax和ADCmin值,分别与病理分级... 目的:研究直肠腺癌^(18)F-FDG PET/CT SUVmax和DWI ADC分别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并探讨直肠腺癌SUVmax和DWI ADC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术前PET/CT和DWI图像,测量出病灶的SUVmax和ADCmin值,分别与病理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这两个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腺癌SUVmax与肿瘤分化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不同T分期的平均SUVmax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分化程度备组内的SUVmax多重比较中高分化与中分化(P<0.05)、高分化与低分化(P<0.05)的平均SUVmax有统计学差异,其他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肠腺癌AD—Cmin值分别与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有明显相关性。多重比较显示备分化程度间的平均ADC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期分别与T1、T2、T3期间的平均ADCmin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他T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UVmax和ADCmin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0.540,P<0.05)。结论:SUVmax和ADCmin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直肠腺癌的病理分级。直肠腺癌SUVmax和ADCmin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肿瘤的代谢活性与肿瘤的细胞结构之间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腺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成像术
14
作者 胡镜寰 《教育学报》 1996年第11期38-38,共1页
核磁共振成像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胡镜寰在核磁共振频谱学和计算机断层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门新技术叫核磁共振成像术,又叫核磁共振层析术,缩写为NMR.核磁共振成像术可用作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虽然它仅有1... 核磁共振成像术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胡镜寰在核磁共振频谱学和计算机断层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门新技术叫核磁共振成像术,又叫核磁共振层析术,缩写为NMR.核磁共振成像术可用作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检查和诊断,虽然它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在临床上已获得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共振频率 恒定磁场 计算机断层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 磁能级 电子计算机系统 磁感应强度 交变电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和MRI及其相关技术预测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心怡 曹云太 +2 位作者 侯昱胤 周伯琪 杨瑷如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7-213,共7页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有效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可以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患者的生存率。在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胃癌NAC的精准评估已成为优化治疗...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有效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可以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患者的生存率。在精准医疗时代背景下,胃癌NAC的精准评估已成为优化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然而常规的术后病理学检查进行评估NAC疗效不仅有创,而且在指导个体化治疗和制订精准医疗方案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无法满足术前常规临床诊断及疗效预测的需求。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革新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突破,影像学方法可以在术前预测胃癌患者NAC后肿瘤病理学缓解程度,无创评估NAC的效果,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将损伤和毒性降至最低,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但现有影像评估方法存在标准不统一、定量化不足等局限性,制约个体化治疗决策,未来需要更加标准化的研究验证进一步提升NAC疗效评估的准确性。本文聚焦CT、MRI及其相关技术联合人工智能算法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CT、MRI及其相关技术在胃癌NAC病理反应评估中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在NAC病理反应预测中的价值,对比现今CT、MRI等不同技术的优劣势,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加强对胃癌NAC疗效的影像学评估的认识,旨在为建立标准化、定量化的影像评估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新辅助化疗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序列优化VBQs与QCT对骨质疏松诊断效能分析
16
作者 白雯琪 钱伟军 +3 位作者 蒋新新 李亚庆 李立 商飞翔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115,共10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包括T11~L2、L1~L2及单个椎体)基于MRI平扫多序列优化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 based on MRI,VBQ)与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得的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包括T11~L2、L1~L2及单个椎体)基于MRI平扫多序列优化的椎体骨质量评分(vertebral bone quality score based on MRI,VBQ)与定量计算机体层成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得的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density,vBMD)的相关性及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诊断价值,明确筛查及诊断分组的最佳“单个椎体窗口”及序列。材料与方法收集在开封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同时(扫描时间间隔小于3天)行胸腰段椎体1.5 T MRI及CT平扫且年龄大于18岁的健检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共69例。分别测量胸腰段椎体及L3后方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MRI平均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进一步计算多序列(包括T11、T12、L1、L2、T11~L2及L1~L2)及优化的VBQ,其中T11~L2、L1~L2椎体的VBQ取平均值(多序列及优化的VBQ,包括VBQT1、VBQT2、VBQT2-STIR、VBQFLAIR、VBQ_(压脂优化)、VBQ_(压水优化)、VBQ_(共同优化))。测量T11、T12、L1、L2的vBMD,进一步取平均值计算T11~L2、L1~L2椎体vBMD。依次分别进行两次分组:(1)筛查分组,以vBMD=120 mg/cm^(3)为界限分为骨量正常组及非骨量正常组(OP+骨量减少);(2)诊断分组,以vBMD=80 mg/cm^(3)为界限分为OP组及非OP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探讨胸腰椎段椎体多序列及优化的VBQ与QCT-vBMD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究多序列及优化的VBQ对OP的诊断价值。结果(1)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单个椎体VBQ中,VBQ_((L2)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31,P<0.001);在L1~L2椎体平均值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61,P<0.001);在T11~L2椎体平均值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562,P<0.001)。值得注意的是,在L1椎体的VBQ中,VBQ_((L1)压水优化)与vBMD负相关性最强(r=-0.463,P<0.001)。(2)从T11到L2,单椎体vBMD的均值依次递减,压脂序列优化的VBQ值依次递增。(3)ROC曲线分析显示:单个椎体中L2椎体诊断VBQ_((L2)压脂优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928,最佳截断值(Cut-off)为8.765,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8%。(4)筛查分组:在T11~L2水平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91),Cut-off值为7.829;在L1~L2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56),最大约登指数为0.492,敏感度为63.2%,特异度为86.0%,Cut-off值为8.406。(5)诊断分组:在T11~L2的VBQ中,VBQ_((总体)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791),Cut-off值为7.829;在L1~L2的VBQ中,VBQ_((L1~L2)压脂优化)的AUC最高(0.912),最大约登指数为0.680,敏感度为86.0%,特异度为82.0%,Cut-off值为8.406。结论(1)多序列优化的VBQ与vBMD具有负相关性。(2)从T11到L2,单椎体的骨密度逐渐降低,脂肪含量逐渐增加;单个椎体可以预测OP的发生,在体检人群中比T11~L2或L1~L2的平均值预测价值高,单个椎体VBQ可以无辐射精准评价椎体骨质量,可以提示临床。(3)无论采用筛查标准还是诊断标准分组、无论是T11~L2、L1~L2,压脂优化的VBQ诊断效能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质量评分 磁共振成像 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无辐射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与MR成像在肝门胆管癌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朝军 张水兴 +3 位作者 梁志刚 张莹 罗海营 金浩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1-295,共5页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CT与MRI影像表现,评估肝门区胆管癌的周围浸润,探讨综合影像学方法在肝门区胆管癌的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肝门区胆管癌CT与MRI增强扫描、CTA、MRCP表现,影像学分型与... 目的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CT与MRI影像表现,评估肝门区胆管癌的周围浸润,探讨综合影像学方法在肝门区胆管癌的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肝门区胆管癌CT与MRI增强扫描、CTA、MRCP表现,影像学分型与手术所见的临床分型对照,CT/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23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CT与MRI增强扫描联合CTA、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影像学分型与手术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CT/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8%、91.6%及86.9%。结论 CT联合MRI,能客观有效地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浸润范围,有助于临床进行术前分型及可切除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肝门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影像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T成像表征锦纶6中TiO2颗粒分布状况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少轩 洪友丽 +8 位作者 高云龙 黄万霞 袁清习 张凯 刘玉峰 康廷国 赵莹 徐怡庄 吴瑾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9-271,共3页
无机纳米材料与高分子基质共混构成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对其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使其性能得到切实改善,需要使无机纳米材料在高分子基质中均匀分散.对其分散状态的检测传统方法是对材料进行超薄、连续... 无机纳米材料与高分子基质共混构成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对其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为使其性能得到切实改善,需要使无机纳米材料在高分子基质中均匀分散.对其分散状态的检测传统方法是对材料进行超薄、连续切片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纳米ct成像 锦纶6纤维 二氧化钛颗粒 分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 kVp联合像素闪烁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郁仁强 吕发金 +4 位作者 周旸 彭刚 张志伟 褚志刚 潘聚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55-1358,共4页
目的:评价80k Vp联合像素闪烁(pixel shine,PS)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采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将41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 k V)和对照组(100 k V),对照组采用滤波... 目的:评价80k Vp联合像素闪烁(pixel shine,PS)算法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方法:采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将41例临床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0 k V)和对照组(100 k V),对照组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算法重建,实验组采用PS算法重建。比较2种成像技术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面积乘积(DLP)。分别选取腰5锥体层面图像、股骨头层面图像和腘窝层面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以上图像的图像质量和噪声做主观评分,并测量、计算静脉血管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结果:实验组的CTDIvol和DLP明显低于对照组(t=-89.95,P<0.01;t=-35.83,P<0.01);2名医师的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较好(κ=0.78,P<0.01),2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在下腔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P=0.92,P=0.75);2组患者在图像噪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血管CT值、SNR和CNR上,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80kVp联合像素闪烁算法可以常规在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降低辐射剂量,提高血管增强CT值、SNR和CN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素闪烁 计算机断层成像 直接法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婷 全显跃 +2 位作者 顾杨 梁文 田霞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0-1593,共4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优化肝短静脉最佳扫描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行上腹CTA被检查者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15例。使用团注示踪技术行全肝扫描,将膈顶水平腹主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200 HU,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便启动肝动脉期扫描;门静脉期扫描时间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21 s;肝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设定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35 s(A组)、40 s(B组)、45 s(C组)、50 s(D组)、55 s(E组);平衡期延迟时间为90~120 s。评价肝静脉期肝短静脉三维重建(MIP)图像质量。结果:对观察者1前后两次图像质量评价及观察者1、2间的图像质量评价进行比较,kappa值分别为0.88,0.86。A^E五组肝短静脉得分分别为(4.00±1.46)、(5.20±1.08)、(3.73±1.58)、(3.80±1.42)、(3.53±1.96)分,B组与A、C、D、E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短静脉256层螺旋CT最佳血管成像时间为达到预设触发扫描CT阈值后延迟4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短静脉 多层螺旋ct ct血管成像 断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