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计算机层析成像(CT)技术的梁山慈竹密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单海斌 刘杏娥 +3 位作者 杨淑敏 杨喜 田根林 赵德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80-3384,共5页
密度是竹材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与竹材的许多物理力学性能紧密相关。采用计算机层析成像(CT)技术,对2-5年生梁山慈竹(Dendroclamus farinosus)的密度时空变异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适宜的扫描参数,对其气干密度(Y)... 密度是竹材重要的物理指标之一,与竹材的许多物理力学性能紧密相关。采用计算机层析成像(CT)技术,对2-5年生梁山慈竹(Dendroclamus farinosus)的密度时空变异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适宜的扫描参数,对其气干密度(Y)与相对应的CT值(X)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Y=0.001 X+1.148)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同时利用模型计算出梁山慈竹径向和纵向的密度变化规律。为实现梁山慈竹密度的精准高效检测提供了新方法,也为深入研究竹材的材性和构造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层析成像 梁山慈竹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计算机层析成像用X光高分辨探测器技术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彪 周密 +3 位作者 米德伶 潘英俊 陈伟民 于渝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47,共4页
探测器技术是计算机层析成像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面阵CCD器件,采用 光纤和光纤面板进行光耦合及传输的扇形束线阵扫描X射线新型探测器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探测器具有结构紧凑、性能可靠且分辨力高(约50μm)等特点... 探测器技术是计算机层析成像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面阵CCD器件,采用 光纤和光纤面板进行光耦合及传输的扇形束线阵扫描X射线新型探测器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新型探测器具有结构紧凑、性能可靠且分辨力高(约50μm)等特点,可以实际应用于工业X-CT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探测器 计算机层析成像 面阵CCD 工业X—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多相流测试技术(Ⅰ)测试原理和数值仿真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昌宁 丁宇龙 +1 位作者 程易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3-363,共11页
针对局部浓度场具有二值分布特征的特定多相流体系,提出引入多相流物理特征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XCT)技术,基于围绕被测物有限角度的X射线投影数据,建立了改进的遗传算法(GA)求解不完整投影数据集的二值图像重构算法。通... 针对局部浓度场具有二值分布特征的特定多相流体系,提出引入多相流物理特征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XCT)技术,基于围绕被测物有限角度的X射线投影数据,建立了改进的遗传算法(GA)求解不完整投影数据集的二值图像重构算法。通过有限角度的同时投影,实现对两相流浓度场的瞬间图像冻结和快速图像采集,既拥有XCT的高空间分辨率特征,同时满足高时间分辨率的动态测量要求,并由于投影角度数要求的大幅度缩减而降低了XCT的硬件成本。以气液两相流的多泡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数值仿真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图像重构效果,验证了GA—XCT的理论可行性。在3~24个有限角度投影数据的情况下,GA—XCT表现出明显优于传统CT图像重构算法(即滤波反投影算法)的二值图像重构能力。同时,GA—XCT具有很好的抗噪声能力,而且不依赖于气泡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测试技术 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 有限数据层析成像 遗传算法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多相流测试技术(Ⅱ)静态实验验证
4
作者 丁宇龙 吴昌宁 +1 位作者 程易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4-370,共7页
采用静态实验模型和一套X射线测试系统模拟了二值多相体系多角度同时投影的S射线CT测量过程。静态实验模型模拟空气一水两相体系,截面相浓度分布满足O-1特征。X射线测试系统由一台工作电压为150kV的闪光X射线机、一台X射线平板检测器... 采用静态实验模型和一套X射线测试系统模拟了二值多相体系多角度同时投影的S射线CT测量过程。静态实验模型模拟空气一水两相体系,截面相浓度分布满足O-1特征。X射线测试系统由一台工作电压为150kV的闪光X射线机、一台X射线平板检测器和一套数据采集单元组成。通过旋转静态实验模型,分步实现不同角度的投影数据采集。基于模拟的多角度“同时”采集的投影数据,使用本系列研究所构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快速X射线CT多相流测试技术(GA—XCT)对截面图像进行重建,测试结果表明:在3~24个有限角度实测投影数据的情况下,GA—XCT表现出了明显优于传统CT图像重构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的图像重构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抗噪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测试技术 X射线计算机层析成像 有限数据层析成像 遗传算法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铁复杂岩溶段地质勘察中的跨孔计算机断层扫描法研究
5
作者 张继伟 何建凯 +2 位作者 任奥博 曲朝雷 王亚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深圳地铁复杂岩溶段的地质勘察精度要求高,有必要对岩溶勘察常用的不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法进行研究。[方法]基于深圳地铁16号线等项目的岩溶勘察实践,对深圳地区岩溶勘察用到的弹性波CT法、电磁波CT法、电阻率CT法等多种物探手... [目的]深圳地铁复杂岩溶段的地质勘察精度要求高,有必要对岩溶勘察常用的不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法进行研究。[方法]基于深圳地铁16号线等项目的岩溶勘察实践,对深圳地区岩溶勘察用到的弹性波CT法、电磁波CT法、电阻率CT法等多种物探手段进行了分析。比较各种CT法的测试成果,并结合探测孔验证信息,分析得出各种CT法的优势及适用性。结合深圳地铁16号线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探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及结论]电磁波CT法对岩面刻画的精细程度不及弹性波CT法。电磁波CT法在长探测孔距方面有优势。弹性波CT法的工作效率比电磁波CT法工作效率更高。与电阻率CT法相比,弹性波CT法的解译结果更接近实际地层。弹性波CT法易受环境振动干扰,电阻率CT法易受电磁环境干扰。16号线实际应用效果表明,以弹性波CT法作为主要岩溶勘察物探手段所取得的成果是较为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地质勘察 跨孔ct 复杂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研究油气储层裂缝的新方法——计算机层析(CT)法 被引量:4
6
作者 施伟军 陈荣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计算机层析技术具有快速、精确、自动化与无损伤等优点 ,在石油地质中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测试技术方法予以推广 ,有益于提高油气储层描述和研究水平。
关键词 裂缝 测试方法 油气储层 计算机层析技术 ct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层析(CT)确定岩心的基本物理参数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玉彬 李向良 李奎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6-90,共5页
计算机层析 (CT)是对物体内部横断面进行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在石油工业中已发展成为一门特殊的定量测试技术。利用CT确定岩心的基本物理参数 (体积密度、孔隙度、饱和度 )具有常规方法无法相比的优越性。用CT确定密度的方法有单... 计算机层析 (CT)是对物体内部横断面进行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在石油工业中已发展成为一门特殊的定量测试技术。利用CT确定岩心的基本物理参数 (体积密度、孔隙度、饱和度 )具有常规方法无法相比的优越性。用CT确定密度的方法有单能扫描法、双能扫描法、线性插值法 ;确定孔隙度的方法有单次扫描法、两次扫描法、测井解释法、图像分析法 ;确定饱和度的方法有单能两次扫描确定含水率、双能扫描确定含水率、单能扫描确定两相流体饱和度、单能扫描确定三相流体饱和度、双能扫描确定三相流体饱和度、图像分析法确定流体饱和度。利用ACTIS高分辨率工业CT对岩心进行了扫描 ,试验表明利用CT计算的结果与常规方法的测定值符合较好。CT法测得的平均密度与煤油法测定值相比 ,平均绝对误差不到 1 .2 %。饱和煤油法与氦孔隙计法测量孔隙度之间的平均误差为8.5% ,CT两次扫描法与饱和煤油法之间的误差为7.8% ,说明利用CT测量岩心的孔隙度是成功的。利用ACTIS工业CT对油水非稳态相对渗透率驱替试验进行扫描 ,计算驱替过程中饱和度的变化与重量法的计算值一致。图 5表 1参 7(李玉彬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层物理 ct 岩心分析 物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智能检测CT肺动脉成像急性肺动脉栓塞
9
作者 李曼 蒋德攀 +5 位作者 王麦林 李艳若 张晗宇 王颖 张岚 黄婷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6-361,369,共7页
目的基于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实现CT肺动脉成像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智能检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2023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疑似APE行CT肺动脉成像并确诊为APE的患者。按照7∶2∶1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基于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实现CT肺动脉成像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智能检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2023年5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疑似APE行CT肺动脉成像并确诊为APE的患者。按照7∶2∶1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基于Res2Net网络框架,结合多孔空间金字塔池化和注意力机制模块训练模型,对模型进行五折交叉内部验证;在测试集上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同时采用戴斯相似系数、精确率、交集比并集(IOU)评估模型的分割效能并绘制相应曲线。比较该模型与经典的U-Net模型及CE-Net模型的效能。结果最终纳入303例APE患者,训练集212例,验证集61例,测试集30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95,敏感度为0.90,特异度为1.00;戴斯相似系数为0.86,精确率为0.90,Pos-IOU为0.78,Neg-IOU为1.00。参数曲线图及雷达图显示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多项参数均优于U-Net及CE-Net模型。分割对比的可视化结果显示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对肺动脉栓子的分割精准度更高。结论Res2Net注意力机制网络模型对APE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ct肺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深度学习 Res2Net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低剂量方案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
10
作者 郭琪 张雪宁 +1 位作者 范国华 时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双低剂量方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扫描及重建方案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50,双低剂量方案+IMR)与对照组[n=50,常规方案... 目的观察双低剂量方案(低管电压、低对比剂)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用于眼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患者,根据扫描及重建方案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50,双低剂量方案+IMR)与对照组[n=50,常规方案+滤波反投影(FBP)],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计算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眼动脉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视神经噪声(S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组间主观评分、眼动脉及视神经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TDIvol、DLP、ED、碘用量及碘流率分别降低69.85%、70.17%、70.28%、43.24%及43.24%。结论以双低剂量方案联合IMR行眼动脉CTA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ct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对比剂 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
11
作者 邓琳 梁萍 +2 位作者 黄仲奎 朱定娇 陈更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OC-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S/sLK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TIPS治疗的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于TIPS前门静脉期增强CT以OC-MIP和VR技术重建获得CT... 目的 探讨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OC-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S/sLK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TIPS治疗的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于TIPS前门静脉期增强CT以OC-MIP和VR技术重建获得CTPA,以之诊断S/sLKS并进行分型。以TIPS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见为标准,评估OC-MIP和VR图像诊断S/sLKS的效能及其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DSA显示,62例中,14例(14/62,22.58%)存在S/sLKS、48例(48/62,77.42%)未见S/sLKS。OC-MIP及VR图诊断S/sLK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一致,分别为92.86%(13/14)、95.83%(46/48)、95.16%(59/62);其诊断结果与DSA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均0.865)。14例S/sLKS中,DSA显示1例(1/14,7.14%)为脾-肾分流(SRS),1例(1/14,7.14%)为胃-肾分流(GRS),7例(7/14,50.00%)为脾-胃-肾分流(SsRS),4例(4/14,28.57%)SRS与GRS并存(SRS&GRS),1例(1/14,7.14%)为SRS&GRS+SRS双分流道。1例GRS OC-MIP及VR图均未显示分流道;4例SRS&GRS中,2例DSA显示各1支脾静脉(SPV)属支较细小,而OC-MIP及VR图均未显示;其余病例OC-MIP及VR图所示来源静脉均与DSA一致。结论 OC-MIP及VR重建CTPA对诊断S/sLKS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ct血管成像 脾-肾分流 胃-肾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12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下腰椎CT图像自动化测量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3
作者 边卫国 党晓谦 +3 位作者 汤少杰 宁文德 彭磊 徐华梓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49-752,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自动化测量下腰椎CT图像及其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atlab自动测量程序对下腰椎CT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和测量,完成对100例正常者和19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L4/5及L5/S1的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面积(CAC)、硬... 目的:探讨计算机自动化测量下腰椎CT图像及其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atlab自动测量程序对下腰椎CT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和测量,完成对100例正常者和19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L4/5及L5/S1的椎管矢状径(APDC)、椎管面积(CAC)、硬膜囊面积(CAD)和硬膜外间隙(LAC)的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正常组各项指标的95%下限值判断19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狭窄节段,验证其诊断符合率。结果:腰椎管狭窄组L4/5及L5/S1两节段的APDC、CAC、CAD和LAC均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或0.001)。正常组L4/5的APDC、CAC、CAD和LAC的95%下限值分别为12.63mm、215.31mm^2、139.16mm^2和28.50mm^2,L5/S1分别为13.05mm、240.74mm^2、133.94mm^2和29.67mm^2。APDC、CAC、CAD和LAC对L4/5椎管狭窄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3%、85%、82%和98%,对L5/S1分别为67%、86%、73%和96%。结论:计算机辅助下腰椎CT自动化测量精确、快速,可信度高,有助于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测量 自动化 ct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方法由观测图像重建等离子体层全球密度分布——地球遮挡问题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娅 徐荣栏 +1 位作者 李亮 金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83-2688,共6页
本文是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方法中的滤波反投影法(FBP)和代数迭代法(ART),根据等离子体层的仿真模型,重建其全球密度分布.在重建过程中,地球遮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但ART比FBP重建的效果好.ART重建... 本文是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方法中的滤波反投影法(FBP)和代数迭代法(ART),根据等离子体层的仿真模型,重建其全球密度分布.在重建过程中,地球遮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但ART比FBP重建的效果好.ART重建图像的相关系数可达0.98,而FBP重建图像的相关系数仅为0.86.FBP重建的偏差是由地球遮挡引起,向阳面靠近地球区域的密度会减小.从定量分析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地球遮挡所引起的偏差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密度 ct 地球遮挡 FBP ART 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受检者剂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毅 杜国生 田中青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85-190,共6页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两种通用的CT受检者剂量的表示方法和检测方法。通常用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或CT剂量指数(CTDI)来表示CT受检者的剂量;用CT标准电离室(笔形电离室)或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检测。通... 本文介绍了目前国际上两种通用的CT受检者剂量的表示方法和检测方法。通常用多层扫描平均剂量(MSAD)或CT剂量指数(CTDI)来表示CT受检者的剂量;用CT标准电离室(笔形电离室)或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检测。通过实验和数学模拟方法,找出了MSAD与CTDI之间和不同方法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今后推广使用这两种检测方法进行CT受检者剂量监测和推广使用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IBSS)推荐的CT受检者剂量指导水平打下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受检者 剂量检测 MSAD ctDI X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一秋 石洪成 +4 位作者 顾宇参 陈曙光 朱玮珉 修雁 李蓓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2-696,共5页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筛选出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螺旋CT骨显像对脊柱单发病灶是否为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7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显像资料,筛选出脊柱单发浓聚后行病灶部位的SPECT/CT显像的资料。由2名核医学医师结合全身骨显像分别对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分析,对脊柱病灶诊断分为肿瘤骨转移、良性病变以及不能确定诊断。分别计算SPECT图像和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和不能明确诊断的百分率及其95%CI,并采用2χ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对57处病灶的分析结果显示,SPECT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26处,占45.6%(26/57),95%CI为32.7%~58.5%;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31处,占54.4%(31/57),95%CI为41.4%~67.3%。SPECT/CT融合图像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2处,占91.2%(52/57),95%CI为83.9%~98.6%;不能明确诊断的病灶共5处,占8.8%(5/57),95%CI为1.4%~16.1%;SPECT/CT融合图像的明确诊断率显著高于SPECT图像(2χ=27.20,P〈0.05)。结论对脊柱单发病灶,SPECT/CT融合图像较单纯的SPECT图像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转移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联合CT定位行强化放疗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淑梅 高莹 +1 位作者 许海燕 赵恩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52-53,58,共3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联合CT定位行强化放疗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核医学科实施PET-C...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检查联合CT定位行强化放疗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核医学科实施PET-CT检查联合CT定位强化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 52例患者中2例患者因检查过程中身体抖动,影响结果判读;1例患者在高压推注碘佛醇注射液时药液渗漏,其余49例患者顺利完成PET-CT联合CT定位强化放疗。结论合理的护理流程是患者顺利进行PET-CT联合CT定位强化放疗的保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检查 ct定位强化 放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图像肺结节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8
作者 伍长荣 接标 叶明全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8-881,共14页
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能够从CT图像中检测、分割和诊断肺结节,提高早期肺癌的生存率,因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肺结节的形态根据其类型、尺寸、位置、内部结构及恶性与否等动态变化,导致肺结节检测和... 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能够从CT图像中检测、分割和诊断肺结节,提高早期肺癌的生存率,因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肺结节的形态根据其类型、尺寸、位置、内部结构及恶性与否等动态变化,导致肺结节检测和诊断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挑战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CAD系统中肺实质分割、肺结节检测、肺结节分割以及肺结节良恶性判断等4个步骤所运用的关键技术及挑战,并指出开发有效CAD系统需要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结节诊断算法灵敏度、降低结节检测误报数量、提高诊断自动化水平,同时需要集成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以及电子病历系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s,EMRS),以便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肺结节 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浆砌石真实三维孔隙网络模型及其渗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彩 潘展钊 +3 位作者 袁明道 黄锦林 史永胜 张旭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为研究浆砌石渗流规律,以广东省某已运行30余年的浆砌石拱坝典型芯样为例,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构建了浆砌石真实三维孔隙网络模型,并对不同孔隙结构和水压差下浆砌石的渗流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流速的渗流路径沿着大孔隙所... 为研究浆砌石渗流规律,以广东省某已运行30余年的浆砌石拱坝典型芯样为例,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构建了浆砌石真实三维孔隙网络模型,并对不同孔隙结构和水压差下浆砌石的渗流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流速的渗流路径沿着大孔隙所在位置集中,流线更加顺直平滑,而其周围的小孔隙内渗流路径则较为分散;大孔隙中流速和流量更大,大流速会冲蚀浆砌石结构从而促进联通孔隙向着微裂隙转变,小孔隙向着大孔隙转变;随着水头差增大,浆砌石最大流速和最大流量均逐渐增大,且孔隙结构越发育,增大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砌石 孔隙结构 ct技术 渗流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中肺实质的自动分割与计算机辅助诊断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圣文 陈坚 曾庆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5,共4页
为解决肺气肿的定量分析与辅助诊断问题,根据肺部高分辨率CT图像的特点,应用自动阈值分割与轮廓跟踪方法提取肺部实质区域,并应用基于密度分布的肺气肿量化诊断标准确定病变区域与程度.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准确、有效地对肺部区域实行全... 为解决肺气肿的定量分析与辅助诊断问题,根据肺部高分辨率CT图像的特点,应用自动阈值分割与轮廓跟踪方法提取肺部实质区域,并应用基于密度分布的肺气肿量化诊断标准确定病变区域与程度.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准确、有效地对肺部区域实行全自动分割,并对病变区域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实现肺气肿的量化分析与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ct 医学图像 肺部区域 分割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