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特征的诊断效能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清济 陈亮 潘美宇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特征的诊断效能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的20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特征的诊断效能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的20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发生ACS,纳入ACS组。根据ACS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等),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比例1∶1)同期选择58例发生稳定型心绞痛(SAP)的患者纳入SAP组。所有患者均行C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斑块长度、钙化斑块(CP)体积、非钙化斑块(NCP)体积、总斑块体积、CP负荷、NCP负荷和总斑块负荷等斑块特征参数。此外,根据预后将58例ACS组患者分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组(n=15)和非MACEs组(n=43),比较不同预后患者CCTA斑块特征参数。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脂水平与斑块特征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斑块特征参数对ACS及MACEs的预测价值。结果ACS组患者斑块长度、NCP体积和NCP负荷均显著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s组患者斑块长度、NCP体积和NCP负荷均显著高于非MAC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斑块长度、CP体积、NCP体积、总斑块体积、CP负荷、NCP负荷及总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463,0.246,0.414,0.292,0.251,0.392,0.215;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斑块长度、NCP体积、NCP负荷对AC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CI 0.761~0.925)、0.814(95%CI 0.703~0.926)和0.721(95%CI 0.573~0.869);发生AC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9 mm、152.99 mm 3和42.56%;灵敏度分别为91.67%、91.67%和66.67%;特异度分别为75.00%、63.54%和77.08%。斑块长度、NCP体积、NCP负荷对MACE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694(95%CI 0.515~0.876)、0.711(95%CI 0.502~0.920)和0.735(95%CI 0.551~0.919);发生MACE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02 mm、169.62 mm 3和45.37%;灵敏度分别为77.78%、66.67%和88.89%;特异度分别为59.18%、85.71%和61.22%(P<0.05)。结论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参数不仅对老年ACS有较好的鉴别作用,还可有效预测ACS患者1年内MACE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斑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继平 楼美清 +2 位作者 赵耀东 张全斌 陈左权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至11月本科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然后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 目的:探讨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011年1至11月本科收治的7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然后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本组79例患者CTA共检出46例52个动脉瘤,DSA检出48例55个动脉瘤;CT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2个,DSA检出非动脉瘤病灶56个。以DSA为"金标准",CTA对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4.5%(52/55),特异度为92.9%(52/56)。结论:使用CTA检测脑动脉瘤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培培 申淑景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11期96-98,共3页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MSCTA检查检出率。结果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DSA检查出63例阳性,3例阴性;64-MSCTA检查出64例阳性,1例阴性,1例疑似动脉瘤;64-MSCTA检查检出率96.97%(64/66)与DSA检查95.45%(63/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MS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与DSA相当,可为临床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且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修志刚 朱丽 冯凡滋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 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评估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的142例患者,将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 目的 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评估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的142例患者,将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检查并通过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以此来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95.0%、100.0%。DSA和CT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值的准确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时间为(13.59±4.22)min,明显短于DSA诊断时间(24.92±5.63)min(P<0.05)。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对瘤体大小测量较精确,且CTA诊断时间明显短于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准确度 检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术在降低头颈CT血管造影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罗沛霖 李伟 +2 位作者 洪璇阳 钟文 戴伟创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5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头颈CT血管造影中的具体表现及应用价值,探索合适的低辐射剂量扫描方案。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8月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拟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患者90例,进行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按照随机...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头颈CT血管造影中的具体表现及应用价值,探索合适的低辐射剂量扫描方案。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8月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拟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患者90例,进行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30例。各组的管电压均为80 kV,A组辐射剂量为每层15 mGy,B组为每层10 mGy,C组为每层5 mGy。对图像进行客观及主观分析,客观分析包括测量各主要血管的CT值、本底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CNR),主观分析包括对人工智能处理后的头颈血管的容积再现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及轴位图像进行评分。结果:三组头颈血管内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SD及SNR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SD及SNR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SD和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头颈血管的解剖结构显示以及颅底骨质的去除情况(平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管结构均能显示,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为优良以上。C组比A组和B组辐射剂量分别降低了66.6%和33.3%。结论:通过人工智能影像分析技术,能够在极低辐射剂量条件下较好地完成对头颈血管的解剖结构三维显示,适用于需要低剂量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或灌注成像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头部 颈部 人工智能 影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沛霖 王文胜 +3 位作者 李喜朋 王建民 胡岩芳 刘科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8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1周内血管超声、TCD、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系统评价其敏感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对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68.4%;TCD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76.3%;CTA对椎基底动脉颅外和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88.9%。结论血管超声、TCD、CTA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初步筛查工具,而DSA仍然是金标准,并且DSA能准确判断脑血管的代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造影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研究
7
作者 何长林 张静 +1 位作者 张琼 王秀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8-481,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 目的分析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对老年脑桥梗死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收治的老年脑桥梗死患者98例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1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2组患者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分析其与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基底动脉直径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动脉直径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负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与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P<0.01)。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弯曲指数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基底动脉直径是老年脑桥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TA评估的基底动脉弯曲参数联合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70~0.977),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5.41%。结论CTA可评估基底动脉弯曲程度,直观反应基底动脉形态学特点,为预测老年脑桥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基底动脉 脑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判断冠心病病变情况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丹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判断冠心病患者病变情况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9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入选者斑块进展情况分组,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进展期组(n=58)及冠心病...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判断冠心病患者病变情况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9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入选者斑块进展情况分组,将入选者分为冠心病进展期组(n=58)及冠心病稳定期组(n=39),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重构指数(RI)、斑块负荷、高危斑块(HRP)占比、斑块体积等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参数,分析上述参数与冠心病斑块进展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约登指数、最佳阈值。结果 冠心病进展期组RI及斑块负荷水平、HRP占比、斑块体积均高于冠心病稳定期组(P<0.05)。上述参数与冠心病斑块进展程度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r=0.758、0.620、0.611、0.616,P<0.05),且RI、斑块负荷、HRP占比、斑块体积的AUC值分别为0.958、0.870、0.811、0.873,AUC值均>0.6。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参数(RI、斑块负荷、HRP占比、斑块体积)与冠心病斑块进展程度呈正性相关,上述参数对冠心病斑块进展程度的诊断价值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李海文 肖传实 +2 位作者 杨志明 王新文 郭伟民 《临床医药实践》 2005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 目的:探讨16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以下简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2 0 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2 9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做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 .5 S螺旋扫描) ,分析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并分析管壁钙化和软性斑块,评价16层螺旋CT预测冠心病危险性的价值。结果:在2 1例患者的15 2个节段(血管直径≥2 m m)中,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36节段(占83.9% )。对于CT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节段,16层螺旋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 % (2 7/ 31)和96 .2 % (10 1/ 10 5 )。若将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的14个节段包括在内,则16层螺旋CT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为80 .0 % (2 7/ 35 )。此外,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钙化和软性斑块显示良好,对支架显示良好。结论:在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诊断上,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可良好的显示冠状动脉软斑块和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参数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效能
10
作者 陈双 陈奕 姜亦伦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56)和侧支循环良好组(...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56)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94)。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CTA-CTP参数,分析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脂血症占比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核心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而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小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占比、rCBF、rCBV及rMTT为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CBF、rCBV及rMTT预测AIS侧支循环不良的AUC分别为0.737、0.797、0.784,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86(95%CI:0.824~0.932),敏感度为94.64%,特异度为54.26%,联合预测因子AUC高于单独指标(P<0.001)。结论 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rCBF、rCBV及rMTT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呈明显相关性,rCBF、rCBV及rMTT可作为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站式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在头颈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冲 卢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91-893,共3页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位危险因素[1]。大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传统CTA进行心脑血管联合评估时,需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与头颈动脉CTA扫描,因此,要充分权衡CTA的优势与辐射剂量暴露。随着CT技术的发展,仅需注射1次造影剂的"一站式"心脑联合CTA扫描成为可能。本研究重点就CTA评价头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卒中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鉴别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与次全闭塞患者的价值研究
12
作者 任俊立 任丽臣 +1 位作者 姚广 张永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和次全闭塞患者进行无创区分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CTA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CTO或次全闭塞患者134例,分为CTO组62例和次全闭塞组72例。测量患者闭塞长度、闭塞头端形态(钝形/锥形)、侧支血管作为解剖学相关参数。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第10、第50、第90个百分位数)建模相关因素和CTO的关联,使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糖尿病(OR=0.423,95%CI:0.186~0.963)、闭塞长度(OR=1.088,95%CI:1.031~1.148)、钝形头端(OR=2.453,95%CI:1.042~5.773)是鉴别老年CTO和次全闭塞患者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P<0.01)。闭塞长度鉴别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634~0.792,P=0.001)。结论CCTA可用于老年CTO与次全闭塞患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闭塞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LOGISTIC模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次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及CT血管造影联合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徐卫华 计玉芳 +1 位作者 陆赵阳 徐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况分为ACI组95例和非ACI组85例。比较2组SMI分级、CTA、血清sdLDL-C水平,ROC曲线分析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因素。结果ACI组血脂异常、舒张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非ACI组(P<0.01)。ACI组血清sdLDL-C水平高于非ACI组[(1.62±0.25)mmol/L vs(1.35±0.19)mmol/L,P<0.01],ACI组和非ACI组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MI分级和CTA及血清sdLDL-C三者联合诊断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97~0.9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分级、CTA、sdLDL-C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ACI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微血流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并发胸腔积液的CT肺动脉造影表现分析
14
作者 李昊元 张红霞 刘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5期46-49,7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PE)并发胸腔积液的CT肺动脉造影(CTPA)表现。方法选取经CTPA确诊的APE患者207例,根据是否并发胸腔积液将患者分为胸腔积液组和无胸腔积液组。比较两组CTPA影像学表现差异;将胸腔积液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APE)并发胸腔积液的CT肺动脉造影(CTPA)表现。方法选取经CTPA确诊的APE患者207例,根据是否并发胸腔积液将患者分为胸腔积液组和无胸腔积液组。比较两组CTPA影像学表现差异;将胸腔积液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CTPA表现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PE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与并发胸腔积液的关系。结果与无胸腔积液组比较,胸腔积液组伴随肿块影和心包积液比例增加(P<0.05或<0.01)。中低危组少量胸腔积液比例低于低危组和中高危/高危组(P<0.01),胸腔积液位置在不同危险分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包积液是APE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OR=2.728,95%CI:1.200~6.199,P<0.05)。结论APE患者并发胸腔积液的发病率较高,胸腔积液多为双侧、少量,心包积液是APE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急性肺栓塞 胸腔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需脱钙骨微血管Micro-CT成像初步研究
15
作者 付鹤玲 郑媛 +2 位作者 尹媛 鲍丹 侯道荣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6期19-24,共6页
目的通过脱钙与否骨微血管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成像的对比研究,建立无需脱钙的骨微血管成像造影方法。方法配置Microfil、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造影剂,通过左心室灌注SD大鼠和ICR小鼠各20只,每种造影剂灌注大、小鼠各5只;利... 目的通过脱钙与否骨微血管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成像的对比研究,建立无需脱钙的骨微血管成像造影方法。方法配置Microfil、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造影剂,通过左心室灌注SD大鼠和ICR小鼠各20只,每种造影剂灌注大、小鼠各5只;利用场发射透射电镜检测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的颗粒直径;采用Micro-CT检测并分析Microfil工作液、不同浓度的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造影剂的CT值;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各种造影剂的骨微血管灌注效果;运用Micro-CT检测各种造影剂在大、小鼠股骨血管中的灌注效果,并对3种造影剂在骨血管体积百分比、血管数量和血管分离度进行定量比较。结果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颗粒的直径均<100 nm;与骨的CT值比较,Microfil工作液的CT值小于骨的CT值(P<0.05);而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工作液的CT值高于骨的CT值,且当浓度>0.2 g/mL时,氧化铅和纳米级硫酸钡工作液的CT值均高于骨的CT值(P<0.05或P<0.01);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3种造影剂灌注均可注入小鼠和大鼠的骨微血管,且灌注效果良好;小鼠和大鼠股骨微血管的三维图像显示,3种造影剂均能出色地呈现股骨内微血管的形态;血管形态学参数结果显示,3种造影剂在血管体积比、血管数量和血管分离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浓度为0.2 g/ml的纳米级硫酸钡及氧化铅造影剂适用于骨微血管造影实验,并且在该过程中无需脱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 骨微血管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大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动脉CTA的血管周围脂肪CT值对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评估价值
16
作者 欧阳美翔 陈宝锦 +3 位作者 李菊 王心宜 邹雨婷 王翠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5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血管周围脂肪CT值对大动脉炎(TAK)疾病活动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5例TAK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主动脉CTA检查资料,根据ITAS-A评分标准判断TAK疾病活动性,将患者分为活动组25例和非活动组30例。在CTA图... 目的探讨基于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血管周围脂肪CT值对大动脉炎(TAK)疾病活动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55例TAK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主动脉CTA检查资料,根据ITAS-A评分标准判断TAK疾病活动性,将患者分为活动组25例和非活动组30例。在CTA图像上分析动脉管腔改变(包括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扩张)及动脉管壁特征(包括管壁厚度、低密度环征、延迟强化和钙化),并测量动脉管壁最厚处血管周围脂肪CT值和相对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管周围脂肪CT值和相对值对TAK疾病活动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动脉节段管腔狭窄、闭塞占比均高于管腔扩张/动脉瘤,左侧颈总动脉和左侧锁骨下动脉是最常见的受累节段,冠状动脉、肺动脉受累较少见。两组均可见管壁环形增厚,活动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组,管壁低密度环征和管壁延迟强化比例高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活动组血管周围脂肪CT值高于非活动组,血管周围脂肪相对值低于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管周围脂肪CT值预测TAK疾病活动性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2.0%,血管周围脂肪相对值预测TAK疾病活动性的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88.0%;血管周围脂肪CT值、血管周围脂肪相对值预测TAK疾病活动性的AUC分别为0.896(95%CI:0.807~0.985,P<0.001)、0.909(95%CI:0.828~0.990,P<0.001),高于动脉管壁特征的AUC。结论活动期TAK患者的血管周围脂肪CT值升高,基于主动脉CTA的血管周围脂肪CT值是预测TAK活动性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血管周围脂肪 疾病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关节置换术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17
作者 邵林泉 吕蒙 王月兰 《山东医药》 2025年第5期70-75,共6页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构建针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9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复合终点事件判断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检查,构建针对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行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99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复合终点事件判断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CCTA检查结果判断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分级及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收集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术前实验室检验指标、术前心脏及呼吸功能指标、手术相关参数及术前CCTA检查相关指标。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将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比较两者各影响因素是否具有可比性。在训练集中将LASSO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集中以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益。通过绘制训练集与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799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80例(10.0%)。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部位、血糖、白蛋白、D二聚体、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阻塞支数为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将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559例及验证集240例,训练集及验证集各影响因素均具有可比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手术部位、ASA分级、血糖及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据此结合临床中的重要指标年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贴合。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与理想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阈值范围为0.01~0.7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中预测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AUC分别为0.76(95%CI:0.68~0.83)、0.76(95%CI:0.66~0.86)。结论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手术部位、ASA分级、血糖是关节置换术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的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拟合度及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关节置换术 血管不良事件 围手术期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洪亮 唐光才 +6 位作者 陈光祥 兰永树 刘艾艾 漆军 高礼明 刘倩 邓明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技术头部血管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自发性颅内出血、动脉瘤术后共67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获得未减影数据。将动、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及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重建减影组和未减影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及静脉图像。根据血管图像质量从很好、好、一般到差分为Ⅰ、Ⅱ、Ⅲ、Ⅳ级。结果:减影组与未减影组血管图像相比去除了动脉、静脉相互的及颅骨的干扰,重建时间更短(8.4±1.5min)。本研究无Ⅳ级图像,减影组图像质量Ⅰ、Ⅱ级动脉共61例(91.0%),混合动静脉共65例(97.0%),静脉共62例(92.5%)。两组动脉、混合动静脉图像比较P>0.05,两组静脉图像比较P<0.05。结论: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减影头部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可靠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减影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1
19
作者 鲍志国 严金冈 +3 位作者 李静静 周海伟 刘良峰 陈忠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6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4例患者经手术及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DSA诊断符合率为100.00%。64排CTA...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4例患者经手术及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DSA诊断符合率为100.00%。64排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62例,误诊2例,符合率为96.88%(62/64)。与DSA相比,64排CTA与之比较无明显差异(x^2=1.12,P>0.05)。64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42±2.69)mm,DS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65±3.16)mm,经统计学比较,64排CTA与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2.02,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全面地观察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对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29
20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4 位作者 吉训明 张苗 李鹏雨 冀瑞俊 马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CT平扫、CTP及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并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结果30例患者中10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20例常规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CTP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减低、达峰时间延迟;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建CTA图像显示17例脑梗死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3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CTP能够早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程度,预测半暗带;CTA可以显示病变血管的部位和程度,对早期诊断缺血性脑卒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灌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