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岩 唐朝朋 +8 位作者 周文泉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黄伟 周水根 魏武 徐振宇 薛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77-1280,共4页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 目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微创血管造影检查方法在全身各部位血管疾病诊断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能较好的反映肾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肾异位血管,术前了解患肾的血管对术中操作有较好的指导。文中探讨术前行CTA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retroperitoneal 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RLRN)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院的98例肾细胞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68例,术前行肾血管CTA;对照组30例,术前未行CTA。分析行CTA检查的患者其肾动脉变异情况,统计2组患者手术肾蒂处理时间、锁扣夹使用数量、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病肾25%存在肾动脉变异分支;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肾蒂处理时间分别为(25.1±13.7)min和(35.6±12.2)min、出血量分别为(27.5±14.9)ml和(36.8±17.2)ml,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间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肾动脉CTA能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可缩短后腹腔镜肾癌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联合IL-6、TNF-α水平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锐 郭文才 +2 位作者 吴过 彭逸凡 吴勇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733-736,共4页
目的 探讨采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8例颅内动脉瘤疑似病例,采用CTA联合IL-6、TNF-α检测分析其对颅内动... 目的 探讨采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联合检测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8例颅内动脉瘤疑似病例,采用CTA联合IL-6、TNF-α检测分析其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108例疑似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发现93例确诊为颅内动脉瘤,CTA诊断为87例,CTA诊断的Kappa值为0.669,准确性为90.74%,敏感度为0.914,特异性为0.867;颅内动脉瘤患者机体血清IL-6、TNF-α水平高于非颅内动脉瘤患者(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L-6、TNF-α与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377、0.453,P<0.05);ROC曲线显示,CTA与IL-6、TNF-α联合诊断指标曲线下面积为0.974,高于各单项指标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 CTA联合IL-6、TNF-α检测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艾芬 陈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国...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国人鼻咽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从1989年1月~2013年5月收录的PET-CT与MRI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临床诊断试验,并对纳入文献采用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篇,共6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94%(91%~96%),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47,SE(AUC)为0.2399;而MRI诊断鼻咽癌转移95%CI的SEN、SPE分别为35%(33%~37%)、84%(80%~87%),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4,SE(AUC)为0.1154.以上结果表明与MRI相比,PET-CT在国人鼻咽癌转移诊断中具有较低的误诊率,但诊断价值稍低.结论 根据现有的诊断试验,PET-CT和MRI均是诊断国人鼻咽癌转移的有效技术手段.在误诊率方面,PET-CT优于MRI;但诊断价值稍低.因此,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鼻咽癌转移的检出率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核磁共振成像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修志刚 朱丽 冯凡滋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 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评估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的142例患者,将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 目的 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评估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的142例患者,将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A检查并通过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1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以此来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95.0%、100.0%。DSA和CT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值的准确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时间为(13.59±4.22)min,明显短于DSA诊断时间(24.92±5.63)min(P<0.05)。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对瘤体大小测量较精确,且CTA诊断时间明显短于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准确度 检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斑块定量分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蔚然 王玺 +3 位作者 窦冠华 何柏 荆晶 单冬凯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665-669,共5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CS组(81例)和SCAD组(35例)。2组患者均在14 d内先后接受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CCTA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各类斑块成分体积及负荷、最小管腔直径和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等影像学指标并比较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结果ACS组患者较SCAD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总斑块负荷(TPB)、非钙化成分负荷(NCPB)和脂质成分负荷(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11.2)%和(51.7±14.4)%,(58.9±12.0)%和(50.1±15.2)%,17.9%(11.6%,27.6%)和14.2%(7.5%,20.8%),均P<0.05]。斑块各类成分体积、钙化成分负荷(CPB)、RI和EI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的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大的TPB、NCPB和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3±10.4)%和(54.8±10.6)%,(60.7±11.0)%和(52.4±11.0)%,(19.7±10.3)%和(15.1±9.2)%,均P<0.05)]。此外,罪犯病变较非罪犯病变具有更小的CPB[0.5%(0.0,2.6)%和1.5%(0.3,3.6)%,P<0.05]。结论通过CCTA斑块定量分析技术测量斑块成分构成后发现,ACS患者和罪犯病变呈现出更高的TPB、NCPB和L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斑块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参数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效能
6
作者 陈双 陈奕 姜亦伦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56)和侧支循环良好组(...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对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侧支循环状态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56)和侧支循环良好组(n=94)。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CTA-CTP参数,分析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侧支循环不良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脂血症占比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核心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大于侧支循环良好组,而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小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占比、rCBF、rCBV及rMTT为导致AIS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CBF、rCBV及rMTT预测AIS侧支循环不良的AUC分别为0.737、0.797、0.784,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886(95%CI:0.824~0.932),敏感度为94.64%,特异度为54.26%,联合预测因子AUC高于单独指标(P<0.001)。结论 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rCBF、rCBV及rMTT与AIS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呈明显相关性,rCBF、rCBV及rMTT可作为侧支循环不良的预测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焦磊 沈聪 +5 位作者 王君 银楠 于楠 马光明 刘敏 郭佑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 目的基于计算机辅助测量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PD)患者肺内血管体积(intrapulmonary vascular volume, IPVV)的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数字肺"数据库中COPD男性患者167例,依据201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的肺功能分级分为4组: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同时收集体检健康的315例同年龄段非吸烟男性为正常对照组。使用肺血管测量工具自动提取肺内血管,获取全肺及各肺叶的IPVV。比较COPD组与正常对照组、GOLD各分组及正常对照组组间IPVV的差异。结果 GOLD 1级组、GOLD 2级组、GOLD 3级组、GOLD 4级组的全肺及各肺叶IPVV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但GOLD各分组间全肺及各肺叶IPVV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肺内血管总体积是提示COPD的敏感指标,但不能区别GOLD各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内血管体积 计算机辅助测量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血管壁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及斑块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吴丽鹏 郑艳龙 +2 位作者 张扬 张曦 赵启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在脑动脉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及斑块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脑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均行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MSCT)及HRVWI扫描,比较两种扫...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在脑动脉硬化患者中的应用及斑块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疑似脑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均行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spiral,MSCT)及HRVWI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技术对脑动脉硬化患者斑块的检出率,并比较轻、中、重度患者之间的差异。再将MRI检出患者分为无症状组56例和有症状组54例,利用MRI软件处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和斑块量化指标,如斑块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稳定性等。结果 与MSCT相比,HR-VWI可准确检测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重构率、狭窄率、斑块负荷、斑块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VWI对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HR-VWI技术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效能较高,可准确检测出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硬化斑块,并能准确分析斑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血管成像技术 脑动脉硬化 斑块特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在评估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军法 袁建华 +4 位作者 钱华 徐健 王振 宋琼 林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0期1717-1722,共6页
目的利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88例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灌注(CTP)及CTA检查,评估ICA/... 目的利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88例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灌注(CTP)及CTA检查,评估ICA/MCA狭窄程度和Willis环完整性,计算MCA供血区及前后分水岭区相对灌注值,分析ICA/MCA狭窄程度与Willis环完整性(分型)、脑组织血流灌注各参数值的相关性。结果 1)88例中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25例、重度狭窄24例、闭塞27例,其中单侧单纯ICA狭窄或闭塞48例,单侧单纯MCA狭窄或闭塞(M1段)40例;2)MCA区、前后分水岭区的rCBV、rMTT、rTTP值四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CBF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MCA区的rCBF与狭窄率呈负性弱相关(r=-0.254,P=0.017),前后分水岭区的rCBF与狭窄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r=-0.131,P=0.13;r=-0.2,P=0.062);狭窄率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分水岭区及后分水岭区的rCBV(r值分别为0.497、0.316、0.29,均为P<0.01),rTTP(r值分别为0.691、0.619、0.593,均为P=0.000),rMTT(r值分别为0.695、0.514、0.508,均为P=0.000)呈正相关;4)重度狭窄、闭塞组中,不同Willis环分型与MCA区脑灌注参数间无相关性。结论 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能显示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相应头颈部供血动脉狭窄程度和Willis环结构。随着相应动脉狭窄率的增加,CBV、TTP、MTT值较对侧增加越大。狭窄程度与rTTP相关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成像在下肢血管闭塞病变中的应用及与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彦林 吴国良 +2 位作者 田少勇 王春燕 赵鹏飞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本文探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下肢血管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选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93例下肢血管闭塞病变患者,采用CTA检查,分析CTA诊断病变部位结果、血管狭窄程度及与DSA诊断结果... 本文探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在下肢血管闭塞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与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选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93例下肢血管闭塞病变患者,采用CTA检查,分析CTA诊断病变部位结果、血管狭窄程度及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并探讨CTA征象与患者血管腔内疗效的关系。结果显示,CTA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与DSA诊断结果均具有较高一致性(P<0.05);病变血管长度>1.41 cm、血管狭窄程度4级、病变血管远端CT值>62.65 Hu、钙化性斑块是下肢血管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CTA检查是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病变的可靠方法,通过检查患者病变血管长度、血管狭窄程度、远端CT值及管腔内粥样斑块性质,有助于降低治疗盲目性,提高血管腔内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血管闭塞病变 血管腔内治疗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 狭窄程度 斑块性质 病变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CTA对宫颈癌供血血管的显示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宇 赵宝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4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盆腔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图像对宫颈癌供血血管的显示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6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盆腔容积CT灌注扫描,获得髂外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确定髂外动脉达峰时间(TTP),以TTP时相原始... 目的探讨基于盆腔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图像对宫颈癌供血血管的显示价值。方法选取我院86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盆腔容积CT灌注扫描,获得髂外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确定髂外动脉达峰时间(TTP),以TTP时相原始图像重建三维CTA图像。B组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获得血管图像。以DSA图像为金标准,分析低剂量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对宫颈癌供血血管的显示效果。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名影像医师分析双侧子宫动脉主干的起源及连续性显示的一致性,同时将卡方检验用于评估两者判定子宫动脉下行分支显示率的差异。结果两名医师对A、B组图像的评分一致性良好(A组Kappa=0.899,P<0.001,B组Kappa=0.782,P<0.001);A、B两组对双侧子宫动脉主干血管的显示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甲医师χ^2=0.213,P>0.05;乙医师χ^2=0.343,P>0.05);甲医师对A组B组子宫动脉下行支的显影率分别为97.7%(42/43)和100%(43/43),乙医师对A组B组子宫动脉下行支的显影率分别为95.3%(41/43)和97.7%(42/43)。两名医师对A、B组子宫动脉下行支显影率的评价一致性良好,(A组Kappa=0.656,P<0.001;B组Kappa=0.306,P<0.001);两名医师判定的CTA图像及DSA图像对子宫动脉下行支显影率无统计学差异(甲医师χ^2=1.01,P>0.05;乙医师χ^2=0.345,P>0.05)。结论以DSA图像为标准,基于容积CT灌注成像的CTA可良好地显示宫颈癌供血血管,对双侧子宫动脉主干的起源及连续性和对子宫动脉下行支的显示具有很好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容积灌注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俊 代静静 +1 位作者 张宗峰 时国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颈内动脉斑块者9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斑块数量、位置、狭窄程度、斑块体积、斑块形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性质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颈内动脉斑块者90例作为对照组。评估两组斑块数量、位置、狭窄程度、斑块体积、斑块形态及特征。结果对照组图像血管管腔对比剂范围、浓度均匀。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图像责任血管的后端对比剂染色范围和浓度明显小于前端正常区域,呈现狭窄;部分斑块呈低密度,部分斑块内混杂高密度钙化,部分存在溃疡,表面不光滑。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检测分别有310个、86个;观察组双侧、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百分比分别为38.06%、47.74%、52.26%,均高于对照组的13.95%、12.7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体积为(162.50±15.35)mm^(3),高于对照组的(54.27±10.29)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斑块形态不规则型、斑块溃疡、环形征及软斑块、混合斑块百分比分别为84.19%、59.68%、65.48%和27.74%、34.52%,高于对照组的17.91%、19.77%、24.42%和13.95%、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能够准确显示脑梗死性颈内动脉斑块状况、性质特点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内动脉斑块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成像中减影CTA与常规CTA去骨技术的对照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道强 王德娟 +1 位作者 张伟 韩秋玲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5期731-733,共3页
目的探讨减影CTA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血管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 目的探讨减影CTA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血管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及重建时间。结果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图像质量,且重建时间短于常规CTA。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结论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减影CTA结合曲面重建(CPR)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有效的显示动脉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影ct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14
作者 程晓奕 张贺 +5 位作者 刘忠啸 孟闫凯 张恒伟 董超 张畅 孙存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4-609,共6页
目的探讨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双源CT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并比较该个体化方案在不同血管分支之间的异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心CTA检查... 目的探讨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在第3代双源CT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并比较该个体化方案在不同血管分支之间的异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头颈心CTA检查的90例患者。入组BMI≤22 kg/m^(2)(低体重组)、22 kg/m^(2)<BMI≤26 kg/m^(2)(中体重组)、26 kg/m^(2)<BMI≤30 kg/m^(2)(高体重组),每组30例,并将3组患者再次分为亚组:个体化方案(45例)和对照方案(常规方案进行检查,45例),即每个BMI亚组15例。采用主观评分、CT值、强化变异系数(CV)对头颈和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获取各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广义加性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各分支血管图像质量的关联因素。结果个体化各动脉强化CT值均低于对照(P<0.001)。个体化动脉强化CV均小于对照,个体化的动脉强化均一性更好。个体化的主观评分高于对照(P<0.001),且2名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69)。低体重组中,个体化、对照的所有目标血管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的动脉强化CT值低于对照(P<0.05);中体重组中,个体化、对照的所有目标血管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的动脉强化CT值低于对照(P<0.05)。个体化的理想最佳强化(300~450 HU)血管节段数明显多于对照(P<0.05)。低体重组、中体重组中个体化的CTDIvol、ED、对比剂以及流速低于对照(P<0.05)。BMI是影响血管CT值的重要因素,经协变量校正后,BMI仍与CT值存在非线性关系。结论在第三代双源CT中,根据BMI结合个体化碘对比剂注射方案行头颈心多部位大范围联合CTA,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成像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 头颈动脉 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成像及CT血管造影联合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徐卫华 计玉芳 +1 位作者 陆赵阳 徐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 目的探究微血管成像(SMI)分级及CT血管造影(CTA)联合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0例,根据患者ACI发生情况分为ACI组95例和非ACI组85例。比较2组SMI分级、CTA、血清sdLDL-C水平,ROC曲线分析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因素。结果ACI组血脂异常、舒张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非ACI组(P<0.01)。ACI组血清sdLDL-C水平高于非ACI组[(1.62±0.25)mmol/L vs(1.35±0.19)mmol/L,P<0.01],ACI组和非ACI组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MI分级和CTA及血清sdLDL-C三者联合诊断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95%CI:0.897~0.9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MI分级、CTA、sdLDL-C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SMI分级及CTA联合血清sdLDL-C对老年高血压伴ACI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超微血流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诊断肺内肿块良恶性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宏亮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 :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诊断肺内肿块良恶性的效果。方法 :将某医院近期收治的272例肺内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这些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肺癌组又分为中央型肺癌组和周围型肺癌... 目的 :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诊断肺内肿块良恶性的效果。方法 :将某医院近期收治的272例肺内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这些患者的病情将其分为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肺癌组又分为中央型肺癌组和周围型肺癌组,良性病变组又分为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血管瘤组及错构瘤组。对这些患者使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CTA进行检查,然后比较上述几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经检查发现,肺癌组患者供血动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肺癌组患者和周围型肺癌组患者肺动脉期的CT增强值和主动脉期的CT增强值均明显大于结核组患者、炎性假瘤组患者及错构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联合CTA可有效诊断肺内肿块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 血管成像(cta) 肺内肿块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对比观察
17
作者 余东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比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果分为不良事件组(26例)和非不良事件组(8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MR与CT... 目的 探讨比较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CMR)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0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果分为不良事件组(26例)和非不良事件组(8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MR与CT检查。对比两组CMR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 CT斑块特征。结果 CMR显示,不良事件组的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81.12±2.18)mm和内径(2.96±0.23)mm均显著小于非不良事件组的(84.36±3.29)、(3.45±0.69)mm,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CT成像方面,不良事件组的斑块率为69.23%(18/26),其中钙化斑块3例(11.54%)、纤维斑块10例(38.46%)、混合斑块5例(19.23%);非不良事件组的斑块率为26.25%(21/80),其中钙化斑块13例(16.25%)、纤维斑块3例(3.75%)、混合斑块5例(6.25%);不良事件组与非不良事件组的斑块率、斑块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斑块位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MR在评估心肌结构和功能以及检测微循环异常和冠状动脉痉挛方面表现出色,对于不耐受辐射暴露或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来说更为安全。CT在直接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和疾病程度方面表现出色,是了解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心病 心脏事件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程晓青 左长京 +3 位作者 田建明 吕桃珍 郝强 邵成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评价64例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50例在1周内行DSA检查。采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VR,MIP,TSMIP图像,利用这三种方法重建图像综合评价脑血管... 目的:评价64例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50例在1周内行DSA检查。采用减影方法进行后处理,分别得到VR,MIP,TSMIP图像,利用这三种方法重建图像综合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其中36例有DSA对照,98.8%的狭窄或闭塞的脑血管与DSA诊断一致,CT血管成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8.5%、98.8%;②烟雾病3例,均有DSA对照,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远端分支异常增多;③脑动脉瘤患者12例,均有DSA对照,后交通动脉瘤7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CT血管成像与DSA显示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层血管成像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结合减影处理方法提高了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吴啸波 李力更 +2 位作者 孙柏山 王宏伟 王一兵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5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4例,入院后行CTA检查,根据血管损伤情况制定手术方案,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行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8例,分期手术4例,单纯髋臼...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14例,入院后行CTA检查,根据血管损伤情况制定手术方案,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行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8例,分期手术4例,单纯髋臼骨折内固定术2例。骨盆骨折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髋臼骨折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结果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1.5个月。末次随访Majeed骨盆功能评分53~100分、平均86.4分;髋关节功能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12~18分、平均15.87分。将骨盆骨折与髋臼骨折两个评分的最低分值作为治疗结果,优3例、良6例、可3例、差2例。结论 CTA检查能够精确显示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盆腔内血管受损的状况,有助于制定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减少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髋臼骨折 骨折固定术 血管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军法 袁建华 +4 位作者 徐健 周飞 王振 宋琼 林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6-9,1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对于评估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4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进行分析,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对于评估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4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进行分析,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结果 1发现脑灌注异常41例,共58处脑缺血灶,其中Ⅰ1期9处、Ⅰ2期24处、Ⅱ1期17处、Ⅱ2期8处。灌注参数患侧TTP、MTT和CBF与对侧镜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管狭窄或闭塞者50例(前循环43例,后循环7例),仅累及头部者19例,仅累及颈部23例,头颈血管不同程度狭窄/闭塞8例(4例责任血管是头部;4例责任血管是颈部);50例中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5例;相应供血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灌注异常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P<0.01)。结论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能全面显示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相应头颈部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为临床早期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