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和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艺 刘佳驰 +3 位作者 何晓华 张宁 曾小红 鄢日盼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7期91-93,共3页
目的分析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12月收治的120例拟行CT增强扫描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分析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5~12月收治的120例拟行CT增强扫描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经外周静脉留置针,观察组患者应用耐高压PICC。比较2组患者碘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耗时、导管维护费用和CT增强扫描成像质量。结果观察组的碘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导管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T增强扫描成像质量良好率(95.00%)高于对照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高压PICC能够降低CT增强扫描期间碘对比剂外渗风险,提高成像质量,且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缩短护理耗时和减少导管费用。同时,强调优化耐高压PICC护理策略,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安全性和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压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计算机体层成像增强扫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教育对行CT增强扫描的门诊患者不良情绪和配合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志云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行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扫描的门诊患者不良情绪和配合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如东县中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于门诊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行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扫描的门诊患者不良情绪和配合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如东县中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于门诊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给予门诊CT增强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门诊CT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的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不良情绪和配合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护理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的总配合度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门诊行CT增强扫描患者的CT图像质量,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且提升其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计算机体层成像CT增强扫描 不良情绪 配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志文 于国放 梁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622-625,共4页
目前,甲状腺癌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显像(FNI)及超声等。通过查阅近几年大量文献,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后认为: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癌的首选检查手段,CT检查可作为补充,还可以选择MR... 目前,甲状腺癌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显像(FNI)及超声等。通过查阅近几年大量文献,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后认为:超声检查是甲状腺癌的首选检查手段,CT检查可作为补充,还可以选择MRI、放射性核素扫描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甲状腺癌的最终确诊只能依靠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 磁共振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段文飞 姜文官 +2 位作者 李晶 赵武 宋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5期129-132,共4页
目的对比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90例已被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CT及MRI的方法进行过影像学诊断,并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统计肿瘤直径≤1... 目的对比B超、CT、MRI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90例已被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CT及MRI的方法进行过影像学诊断,并将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做对照分析,统计肿瘤直径≤1 cm患者的甲状腺微小癌阳性率。结果对于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B超显示肿瘤阳性率为73.3%,CT显示肿瘤阳性率为35.6%,MRI显示肿瘤阳性率为31.1%,CT与MR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超与CT、MRI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CT、MRI为甲状腺微小癌早期诊断的常用方法,其中B超是目前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癌 B超 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CTA联合人工智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新壹 余佳强 +2 位作者 刘玉凯 张健 余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应用人工智能(AI)对脑卒中患者的图像质量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6~92岁,平均年龄68.26岁(标准差5.25岁);单侧肢体无力19例,口角歪斜14例,语言不清13例,昏迷8例,肢体运动不协调6例。所有患者头颈部CTA原始图像均上传星云工作站,并由两名主治医师对图像进行手动后处理及上传AI工作站,分别重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对比AI重建与手动重建的图像质量及时效性。结果头颈部CTA对脑卒中患者诊断中,AI重建的VR图像3分为75%,2分为23.3%,1分为1.7%;MIP图像3分为76.7%,2分为23.3%;CPR图像3分为85%;2分为15%;手动重建VR图像3分为80%;2分为20%;MIP图像3分为81.7%,2分为18.3%;CPR图像3分为95%,2分为5%。手动后处理与AI重建方法VR、MIP、CPR图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处理图像所需时间为(2.33±0.15)min,手动处理图像的时间为(12.33±2.30)min,AI的处理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处理时间(P<0.05),AI较手动时间增益率为83.3%。结论AI后处理图像质量与手动后处理图像质量相近,但AI后处理图像时效性更好,有利于为脑卒中患者治疗赢得更多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头颈部 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CTA) 人工智能 图像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在外伤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6
作者 霍现英 袁矿生 +2 位作者 苗洁 贺敬峰 何云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43-44,共2页
对58例外伤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横轴位、多层面重建(MPR)、三维图像(3D)重建及X线检查。结果X线平片骨折显示率(55%)明显低于CT横轴位(93%)、MPR(95%)、3D(85%),3D重建对骨折碎片的显示率(100%)高于X线(27%)、CT横轴位(74%)、MPR(82%)。... 对58例外伤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横轴位、多层面重建(MPR)、三维图像(3D)重建及X线检查。结果X线平片骨折显示率(55%)明显低于CT横轴位(93%)、MPR(95%)、3D(85%),3D重建对骨折碎片的显示率(100%)高于X线(27%)、CT横轴位(74%)、MPR(82%)。提示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外伤骨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成像技术 计算机体层扫描 图像重建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