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计算主义的性质及其局限 被引量:2
1
作者 邬天启 邬焜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0-178,共9页
[目的/意义]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测度方法的巨大成功,发展起了一种关于信息本质的计算主义理论,从而导致毕达哥拉斯数的哲学得以复兴。需要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对其学说进行梳理和评价。[方法/过程]信息计算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 [目的/意义]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测度方法的巨大成功,发展起了一种关于信息本质的计算主义理论,从而导致毕达哥拉斯数的哲学得以复兴。需要从信息哲学的视角对其学说进行梳理和评价。[方法/过程]信息计算主义思潮的影响已经广泛渗透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需要梳理信息计算主义以信息和数的计算为基础来理解世界的学说,以及其中“万物皆数”“万物皆算法”;“万物源于比特”“万物皆为信息”的一脉相承的科学观和哲学观。[结果/结论]信息计算主义的事物结构差异量的比特规定的信息观无法合理解释事物的质的区别,也无法概括信息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层面的规定;信息计算主义对实在的物质世界的消解也无法解释所有的信息都必须有其物质(质量和能量)载体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比特 信息计算主义 信息哲学 物理计算主义 宇宙信息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强计算主义到弱计算主义——走出“万物皆数”之梦 被引量:5
2
作者 齐磊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5-41,共7页
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莱布尼茨的"一切思维都可以看做符号的形式操作"和图灵提出的人机判据,都是强计算主义的先驱。当代计算主义表现为多种形式:逻辑计算主义和符号计算主义,从认知计算主义到生命计算主义再... 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莱布尼茨的"一切思维都可以看做符号的形式操作"和图灵提出的人机判据,都是强计算主义的先驱。当代计算主义表现为多种形式:逻辑计算主义和符号计算主义,从认知计算主义到生命计算主义再到宇宙计算主义,这些都是计算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强纲领,或曰强计算主义。由于它们删除语义只留下语法,删除物质内容只留下纯数学结构,因而存在诸多局限性。所以,从认识论的角度,应该采取一种弱计算主义的观点。弱计算主义是要尽可能运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但承认计算过程存在着某种不完备性、不可判定性和不可计算性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主义 计算主义 计算 图灵机 元胞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评价中的“计算主义”倾向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庆玲 胡建华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65,112,共11页
近年来,受科学范式和技术理性思潮的影响,数据为本的计算式教育评价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话语的提升,大学评价呈现计算主义的倾向,主张一切皆可计算,大学成为“可算度的大学”。计算主义围困下的大学评价存在一定... 近年来,受科学范式和技术理性思潮的影响,数据为本的计算式教育评价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方式。随着计算话语的提升,大学评价呈现计算主义的倾向,主张一切皆可计算,大学成为“可算度的大学”。计算主义围困下的大学评价存在一定的教育风险,包括:去过程化的效果逻辑滋生大学的表演性文化,使大学评价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可计算的量化模式使大学评价陷入非理性,带来“高等教育的麦当劳化”;算法霸权的操作性评价加剧大学的内卷化,使人成为可算度的理性人;效率至上的计算主义原则带来学科发展的“丛林化”,使人文学科陷入被估算的风险。因此,要警惕统计数字的陷阱,促进大学评价从物的再生产走向人的再生产;摆脱计算主义的一元迷思,避免大学评价的“灯柱综合征”;超越大学评价的计划化指令,遵从大学内部涌现的秩序;弱化评价效应,由淘汰性评估转向发展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评价 计算主义 可算度的大学 算法霸权 数据化生存 唯科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计算主义:数据化与网络文学业态的裂变 被引量:9
4
作者 廖声武 谈海亮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78,共8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在计算主义理念下的数据化实践形态中,网络文学生产、阅读、评价模式由感性化、人文化走向理性化、科学化。数据化环境和实践工具全面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读、写、评各环节和文化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在计算主义理念下的数据化实践形态中,网络文学生产、阅读、评价模式由感性化、人文化走向理性化、科学化。数据化环境和实践工具全面影响着网络文学的读、写、评各环节和文化产业市场的运行机制。作者、网站与读者的多维关系通过数据记录、储存和计算,被精准定位、分类、整合与应用,网络文学的艺术精神与思维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计算主义理念的塑造,在此背景下,计算主义也被作为一种全新研究范式引入网络文学批评领域。建立在计算主义底层逻辑之上、以数据化为实践路径的各种技术手段,正在深层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网络文学生态。计算主义技术手段将不仅成为网络文学生产、阅读和评价的智能助手,还将生成与人类并行的文学创作新主体、新文本形式、新审美体验。人类将突破文学活动等表意实践中的语言学习与运用束缚,获得前所未有的充裕文化产品,更加精确地认识、把握自身和世界的精神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主义 数据化 网络文学 文学生产 文学阅读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医学与计算主义 被引量:2
5
作者 焦飞 谢书阳 +2 位作者 李有杰 阎云飞 许森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共3页
精准医学体现了生物医学与数据科学的深入融合,为医学发展勾勒出美好蓝图。当今时代,计算概念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计算主义生命观试图从数据和计算的角度理解生命现象,其观念和方法既具合理性,又有明显的局限性。作为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体现了生物医学与数据科学的深入融合,为医学发展勾勒出美好蓝图。当今时代,计算概念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计算主义生命观试图从数据和计算的角度理解生命现象,其观念和方法既具合理性,又有明显的局限性。作为精准医学的两个基本要素,数据和计算同样与精准医学密切相关。精准医学的发展现状表明,其认识论层面存在某些逻辑缺陷,方法论层面亦存在一定不足。只有深刻把握医学数据的内在特征,辩证地理解计算主义生命观,才能为包括精准医学在内的医学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医学 计算主义 算法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魂的数学化和心灵的机械化——认知计算主义在古典与近代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符征 李建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认知计算主义在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就开始谈论灵魂的数学性质。近代以来世界观的变革,引导了心灵计算在两方面产生新进展:硬件主题方面,提出心灵的活动的机械论解释;软件方面,确立形式规... 认知计算主义在思想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传统就开始谈论灵魂的数学性质。近代以来世界观的变革,引导了心灵计算在两方面产生新进展:硬件主题方面,提出心灵的活动的机械论解释;软件方面,确立形式规则来刻画心灵的活动机制。虽然这些思想因直观和模糊而很快被主流唯心主义哲学所排斥,但在20世纪之后,却产生了重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在当代背景下,认知计算主义的前景获得了更多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计算主义 机器 算法 心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计算主义与意向实在论
7
作者 田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的要点,是表明具有语义性质的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然而,在这里,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是通过命题态度的句法性质而得到论证的。这就给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带来了问题:命题态度的语义性质如何能够对... 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的要点,是表明具有语义性质的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然而,在这里,命题态度的因果效力是通过命题态度的句法性质而得到论证的。这就给符号计算主义的意向实在论论证带来了问题:命题态度的语义性质如何能够对认知系统的行为具有因果相关性?语义性质的因果效力问题是意向实在论论证的关键所在。因此,符号计算主义对意向实在论的论证是不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计算主义 意向实在论 常识心理学 心灵哲学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计算主义及超越 被引量:20
8
作者 靖东阁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4,共7页
计算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教育研究,形成了教育研究计算主义这一新的范式。该范式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计算,注重教育研究的符号化表达,关注教育问题的事实性描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发展。... 计算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教育研究,形成了教育研究计算主义这一新的范式。该范式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计算,注重教育研究的符号化表达,关注教育问题的事实性描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发展。但是教育研究计算主义也存在“算法黑箱”及不可理解性、算法歧视导致教育偏见、计算程序对教育世界的符号化抽象以及计算思维对价值性的蒙蔽等困境。通过技术进化实现对教育研究计算主义的完善、对计算主义的理智应用以及倡导人的主体性回归等方式,实现对教育研究计算主义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计算主义 算法黑箱 算法歧视 人机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时代的人文价值——对强计算主义的反驳 被引量:3
9
作者 蔡恒进 汪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3,共9页
中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发展历程此消彼长,近年来随着科学主义的强势推进,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程度的挤压。而随着人工智能在多项复杂任务上取得让人惊叹的成绩,一种极端的科学主义--强计算主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中世纪以来,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发展历程此消彼长,近年来随着科学主义的强势推进,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程度的挤压。而随着人工智能在多项复杂任务上取得让人惊叹的成绩,一种极端的科学主义--强计算主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文主义的价值遭受到本质上的怀疑。本文首先通过分析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断裂现象反驳了强计算主义。在厘清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善"的来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即使在强人工智能逐个实现的背景下,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与物理世界的偶然相遇,依然不是完全可计算的,因此强计算主义不可能成立。如果按照西方许多专家学者支持的强计算主义主张,一切内容均可计算,那么未来世界命运的最终决定权将由人类亲手交给机器。在机器没有习得并认可人文价值核心的前提下,这一情形可能导致对人类毁灭性的打击。人文价值在AI时代肩负重任,务须引导机器向人类价值体系靠拢并融合,让机器更像人,保留人类传承的"善"意,协同人类继续将世界引导向"善"发展,而不是让人类放弃主观能动性,变得更像机器。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希望数学和物理等自然学科更深更广地扎根于人文学科,而不是让人文学科变成计算科学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计算主义 良缘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再论兰格-米塞斯争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科 杨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71,共11页
文章梳理了兰格、米塞斯关于"社会主义计算"争论的由来和后续理论发展,并在新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重新评析该争论。以此为起点,文章重点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网格计算"... 文章梳理了兰格、米塞斯关于"社会主义计算"争论的由来和后续理论发展,并在新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重新评析该争论。以此为起点,文章重点考察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网格计算"技术对经济学理论及宏观经济、微观企业的冲击,据此思考重构"兰格模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革命 社会主义经济计算 兰格 米塞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从经典论述到中国式“迂回” 被引量:5
11
作者 汪毅霖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1,共13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史视角考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尤其是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可发现社会主义社会始终都在为发展特定时代特定含义的新质生产力而试验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推动不发达的...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史视角考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尤其是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可发现社会主义社会始终都在为发展特定时代特定含义的新质生产力而试验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推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基于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的共同富裕。从生产关系改革的方法来看,社会主义的真实生产关系并未教条地照搬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而是随着经典论述的本土化时代化而不断引入新的思想资源和制度试验。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既存在传统的“迂回式变迁”,更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迂回”的再升级。升级后的新生产关系结合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致力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经济计算 迂回式变迁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计算理论与具身认知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新建 张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3-111,共9页
具身认知的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是在反对认知科学中主流的计算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探讨具身认知之前,我们要对计算主义和相关的联结主义有足够的了解。具身认知反对表征和计算,对联结主义抱有同情,但是具身认知最近的发展也表... 具身认知的思想不是凭空提出的,它是在反对认知科学中主流的计算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在探讨具身认知之前,我们要对计算主义和相关的联结主义有足够的了解。具身认知反对表征和计算,对联结主义抱有同情,但是具身认知最近的发展也表现出一些和计算主义及联结主义关系不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并非具身认知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计算主义 表征 计算 联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哲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齐磊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0-36,共7页
计算机模拟方法作用强大,科学研究者们常用这种方法模拟各种现象,解决科学、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但多数学者并没有对这种方法本身进行思考,比如(1)计算机模拟方法是如何实现它的模拟功能的?即方法论问题;(2)计算机模拟方法是自组织的还是... 计算机模拟方法作用强大,科学研究者们常用这种方法模拟各种现象,解决科学、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但多数学者并没有对这种方法本身进行思考,比如(1)计算机模拟方法是如何实现它的模拟功能的?即方法论问题;(2)计算机模拟方法是自组织的还是他组织的?是软系统方法还是硬系统方法?会导致人们走向计算主义吗?即一系列哲学问题;(3)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或者可信度有多大?即模拟结果的有效性确认问题;(4)如何消解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局限性?即提出可行性建议问题。对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哲学上的分析,可以让使用这种方法的学者不只是会使用这种方法,还要明白这种方法为什么会展示它所展示的东西,最终对方法本身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方法 功能模拟方法 软系统方法 计算主义 有效性确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创造的思想缘起、系统实践与认知争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升民 李喻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137,共10页
人工智能延续计算主义“心灵计算”的初始目标,相继建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决策等能力,现进阶至对创造力的表征。人工智能在技术演进与市场实践中定义了其以“新颖性”与“实用性”为基础维度的创造框架。从这一框架出发,实践层面... 人工智能延续计算主义“心灵计算”的初始目标,相继建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决策等能力,现进阶至对创造力的表征。人工智能在技术演进与市场实践中定义了其以“新颖性”与“实用性”为基础维度的创造框架。从这一框架出发,实践层面,人工智能创造表现为一套技术端与需求端交互与对弈以共塑创意内容的“数据系统工程”;认知层面,个体差异化的创造能力与需求目的,影响其在使用智能创造应用中对实用性与新颖性权重的感知,由此产生认知的争议。最后超越现计算主义的“无限逻辑”,基于生物进化中的突变逻辑提出人工智能实现“类人创造力”的路径设想,并回应未来智能产业的落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创造 计算主义 系统工程 智能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观--基于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的考察与分析
15
作者 张铁山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共5页
文章以哲学渊源为研究始点,重点对非缘身认知计算表征的两种重要研究范式的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给予考察和分析。认知计算表征思想有其间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尤其是笛卡尔身心二分法和霍布斯的"推理即计算"以及早期分析哲学... 文章以哲学渊源为研究始点,重点对非缘身认知计算表征的两种重要研究范式的哲学和其它学科基础给予考察和分析。认知计算表征思想有其间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尤其是笛卡尔身心二分法和霍布斯的"推理即计算"以及早期分析哲学和逻辑经验主义对认知计算表征思想产生直接哲学影响。就其学科基础而言,早期认知科学各个学科为心智数字计算表征的符号主义、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研究范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从而使它们成为非缘身认知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与认知 间接与直接哲学基础 计算表征 数字计算表征 联结主义计算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BCI)能够带来永生吗?——基于传统生死哲学的探讨
16
作者 张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6,148,149,共10页
鉴于脑机接口技术(BCI)能令人“永生”之假说带来的困惑,运用传统生死哲学对其技术实质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应对核心问题,即BCI是否实现了对生命存在主体的复制和存续。依据作为生命存在主体之心智的双重体用性分析发现:(1)具有本体... 鉴于脑机接口技术(BCI)能令人“永生”之假说带来的困惑,运用传统生死哲学对其技术实质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应对核心问题,即BCI是否实现了对生命存在主体的复制和存续。依据作为生命存在主体之心智的双重体用性分析发现:(1)具有本体性的心智是非功能主义的,因此不等同于脑信号采集后的数据化集合;(2)具有主体性的心智是非计算主义的,因此不等同于程序化运行,所以BCI始终没有实现心智的复制与存续,只是脱离了生命真实存在的,耽于部分生理表象的观测和模拟程序演算。其次,反思同类“数字永生”技术对生命理解的局限。正因其缺乏对生命存在的主体性乃至本体性的理解层次,导致对生命的物质化和表象化认同,从而耽于对局部生理信号的抓取、数据化和程序化,这样的“数字永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BCI) 永生 生死哲学 自性 功能主义 计算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结构”到“文化”的演进:布鲁纳教育研究范式转换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旭东 陈荣 梁美荣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20世纪初心理学家转向教育研究,历经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变迁,以及认知革命从"结构"到"计算"的路径更替。虽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与学... 教育学与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20世纪初心理学家转向教育研究,历经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的变迁,以及认知革命从"结构"到"计算"的路径更替。虽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与学科地位,但也为本应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心理研究留下了"个体主义"与"唯我论"两大麻烦,由此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彼此割裂的历史困局。在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集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于一身的布鲁纳,先是作为认知心理学家引领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领域的认知革命,而后以认知心理学家的身份转向教育研究,把基于认知心理学构建的教育理论推向实践,最后又从教育实践返回到教育理论,通过"叙事转向"中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界定,扬弃了自己早期基于心理学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开创了教育研究的文化新取向,为推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开辟了新道路。沿着布鲁纳从"结构"到"文化"学术思想的演进路径,未来我们应树立起兼容并包的广义科学观,重塑教育与心理研究的学科文化,并建立起基于复杂性科学的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纳 结构主义 计算主义 认知主义 文化转向 范式转换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巍 陈波 丁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0,共5页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三大主流取向——符号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生态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其各自内涵与困境,揭示了"离身"谬误是造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危机根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认知科学 离身心智 符号计算主义 联结主义 生态主义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人机合作的政策过程及其伦理重塑 被引量:9
19
作者 向玉琼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8-66,共9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广泛参与到政策过程中,并且介入程度越来越深。人工智能以其高速度和精确性成为政策过程中的有用工具,大大推动了政策分析的优化。但是人工智能又不同于人类所生产的简单机器或者工具,在神经网络...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广泛参与到政策过程中,并且介入程度越来越深。人工智能以其高速度和精确性成为政策过程中的有用工具,大大推动了政策分析的优化。但是人工智能又不同于人类所生产的简单机器或者工具,在神经网络基础上重生的人工智能表现出高度的智能化,甚至出现了生成“自我意识”的可能性,这需要重新看待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最终,政策过程将走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合作行动,同时政策过程要基于人机合作进行伦理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公共政策 计算主义 合作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影像:重思数字电影的数字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姜宇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6,共12页
数字技术正在令现实消失,这或许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典型趋势。面对这种绝对而被动的消失,维利里奥和鲍德里亚不约而同地以相对而内在的主动消失的策略来对抗。但这些策略最终皆陷入僵局,尤其难以回应主体之消失这个根本困境。由此,他们文... 数字技术正在令现实消失,这或许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典型趋势。面对这种绝对而被动的消失,维利里奥和鲍德里亚不约而同地以相对而内在的主动消失的策略来对抗。但这些策略最终皆陷入僵局,尤其难以回应主体之消失这个根本困境。由此,他们文本中暗示出的第三种消失即绝对否定似乎显示出某种解脱的可能。从计算主义到内在批判,从融合视效到分离影像,数字电影的种种手法似乎也展现出这三种消失的面向。经由对数字电影的数字性的深入剖析,不仅得以对数字技术和数字社会的本性获得更深入的认识,还能够探寻在一个数字宇宙之中重建主体性的途径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 绝对否定 计算主义 反—计算 主体性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