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隔与归属:保罗·利科文本诠释学的迂回路径
1
作者 胡友峰 赵海霞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 保罗·利科对笛卡尔“我思”的再反思构建了自我的反思哲学,他主张经由符号与文本等他者的中介实现理解自身的主体性。文本中介的引入使读者理解自身不再是自明性的,而是在阅读中具体地面临着言说与所言、作者意图与文本意义、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自身与自身的四重“间隔”。利科赋予间隔以积极的生产意义,在存在论基础上引入方法论实践,将结构主义语言学与深层语义学对接,在文本内部的话语、世界、主体层面分别提出了向四重间隔归属的方法,以及经由“文本诠释学”中介进行主体性反思的迂回路径,以积极的态度回应了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以来主体消弭、意义没落等时代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文本诠释学 主体性反思 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诠释学视域下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研究
2
作者 吴国林 马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自荷兰学者克劳斯提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以来,学者们试图从逻辑关系、认识论和本体论等视域来跨越鸿沟,但都未能建立起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之间的因果性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理解与存在同一的思想,人作为结构与... 自荷兰学者克劳斯提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以来,学者们试图从逻辑关系、认识论和本体论等视域来跨越鸿沟,但都未能建立起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之间的因果性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理解与存在同一的思想,人作为结构与功能相互指向的中间载体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是一种诠释学的关系.诠释学的完整内涵要以阐释、应用和说明形成统一体.在诠释学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之间的诠释过程,为跨越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人工物 结构 功能 诠释学 因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训诂与阐释的融通:朴素自觉与理论提升
3
作者 张玉梅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7,共7页
宋儒朱熹义理训诂以集注等方式渐入阐释,西来汉籍古典诠释学也使用训诂机制中的“义构语境”法达成“天学”义理阐释。从经学史考察,考据训诂与义理训诂不可截然分割。从现代意义的学科视角观察,传统义理训诂和西来天学义理在理论建构... 宋儒朱熹义理训诂以集注等方式渐入阐释,西来汉籍古典诠释学也使用训诂机制中的“义构语境”法达成“天学”义理阐释。从经学史考察,考据训诂与义理训诂不可截然分割。从现代意义的学科视角观察,传统义理训诂和西来天学义理在理论建构方面处于朴素自觉的状态。当代学者将训诂阐释学在传统义理训诂与当代哲学阐释之间进行了融通。大型辞书与主流教材对“训诂”“训诂学”的概念界定存在多元性,包括义理训诂在内的中国训诂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基础,其未来可由朴素自觉状态达于理论提升的高度,既能修身养性亦必经世致用于家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阐释 义理训诂 西来汉籍古典诠释学 训诂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无达诂”的经学诠释学内涵
4
作者 姜哲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8-224,共7页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 “《诗》无达诂”是汉代经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诠释学命题,然因其在后世文学批评中被逐渐替换为“诗无达诂”这一更具普泛意义的文学阐释命题,其经学诠释的“原初意义”遂为文学阐释的“后起之义”所遮蔽。而在中国经学与西方古典学、释经学的绮错比观中,不仅“《诗》无达诂”的经学语境会以一种再解释的形式被“还原”,且“诂”“训”与“exegesis”亦能在比较视域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再借之以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系统,“《诗》无达诂”所内蕴的双重诠释学意涵也得以向我们澄明绽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无达诂 EXEGESIS 经学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伽达默尔修辞学的诠释学意义
5
作者 杨立 秦明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4,共7页
伽达默尔修辞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实践逻辑,体现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诠释学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统一性。语言即修辞,语言的修辞化和修辞的本体化表明伽达默尔对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实践形式的新思考。伽达默尔修辞学在语... 伽达默尔修辞学是关于人的存在和生活意义的实践逻辑,体现了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诠释学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统一性。语言即修辞,语言的修辞化和修辞的本体化表明伽达默尔对人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实践形式的新思考。伽达默尔修辞学在语言的现实性意义上确证理解的主体性和他者性问题,并将人的修辞学品格、动机和兴趣纳入诠释学真理范畴,表现了理解、解释和应用相统一的诠释学任务的新发展。本文系统地澄明伽达默尔修辞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与诠释学的内在联系,希望有助于拓展国内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研究的论域,并为中国诠释学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可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修辞学 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法论诠释学的再审视及其语境化评估——论贝蒂作者意义重构论的诠释学
6
作者 李建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44,共14页
贝蒂在当代西方诠释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论者把他和伽达默尔称为“现代诠释学哲学的两大基石”。贝蒂在本体论诠释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场景中继承传统方法论诠释学,挑战本体论诠释学,重新置入诠释学的方法论要求,重申理解的认识论和客观... 贝蒂在当代西方诠释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论者把他和伽达默尔称为“现代诠释学哲学的两大基石”。贝蒂在本体论诠释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场景中继承传统方法论诠释学,挑战本体论诠释学,重新置入诠释学的方法论要求,重申理解的认识论和客观论。他强调文本自律性和作者意图重构论,拒绝吸纳本体论诠释学的有益洞见,封闭了理解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方法论与本体论问题仍然是今日诠释学争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在诠释学传统和当代语境中重新评估贝蒂的诠释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诠释学 本体论诠释学 理解 解释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作为见证的可能性——基于保罗·利科的证词诠释学
7
作者 张娜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5,共12页
由普遍怀疑主义所引发的见证危机,它一方面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作为文字表象的证词与源初事件之间存在不可证实的符合论困境,另一方面体现在伦理层面,从实证主义视域下追问极端事件中见证者的合法性会导致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 由普遍怀疑主义所引发的见证危机,它一方面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作为文字表象的证词与源初事件之间存在不可证实的符合论困境,另一方面体现在伦理层面,从实证主义视域下追问极端事件中见证者的合法性会导致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在此背景下,在认识论维度,保罗·利科的证词诠释学致力于从文本诠释学的角度调和本质上由于内在的自身性与外在的历史性的分裂所产生的隔阂,他以“叙事同一性”来统一“见证”和“证明”的辩证法,以此回应“见证在何种程度上是值得信任的”这一问题;在伦理维度,利科倡导一种对于见证者的“被预设的信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信任-承诺”的双向伦理关系,借助多样的文学叙事将被证实的普遍性同生活的历史性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见证者-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将过去维度的历史事件转化为生活叙事中的伦理事件,事件与表象、真实与虚构、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二元对立,被逐步消解,指涉未来的、大写的文学书写为通达一种忠实的叙事伦理,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证者 证词 保罗·利科 诠释学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象征与语言:试论卡西尔哲学的诠释学要素
8
作者 梁乐睿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具有浓厚的诠释学色彩。通过象征形式,卡西尔将传统认识论中的“认识”概念转变为“理解”,从而将康德的理性批判推进到更广阔的文化批判领域。卡西尔认为,认识论不应仅局限于科学认识的分析,而应涵盖对世界各种基... 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具有浓厚的诠释学色彩。通过象征形式,卡西尔将传统认识论中的“认识”概念转变为“理解”,从而将康德的理性批判推进到更广阔的文化批判领域。卡西尔认为,认识论不应仅局限于科学认识的分析,而应涵盖对世界各种基本理解形式的探索,从而去追问意义和理解的可能性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象征形式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意义批判理论,是以批判哲学为基础的诠释学的扩展。这种诠释学要素离不开对语言的深入反思。尽管伽达默尔指责卡西尔忽视了语言的关键角色和基础性作用,但事实上,他们的语言观具有高度亲缘性:语言不仅是沟通或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理解的条件和界限,语言、思想与存在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卡西尔象征形式哲学中诠释学要素的重构不仅丰富了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内涵,而且拓展了哲学诠释学的应用范围,有助于全面把握象征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象征形式 语言 卡西尔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里达到利科:证词与语言不确定性的诠释学路径
9
作者 解光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3-26,共4页
证词涉及真理、伦理与存在的多重哲学维度,其核心在于语言多义性对传统真理观的挑战。柏拉图真理观奠定的理论基础因其二元结构与语言透明性预设,引发了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指出语言模糊性使真理体系陷入危机。利科以“原始肯定”概... 证词涉及真理、伦理与存在的多重哲学维度,其核心在于语言多义性对传统真理观的挑战。柏拉图真理观奠定的理论基础因其二元结构与语言透明性预设,引发了德里达与海德格尔的批判,指出语言模糊性使真理体系陷入危机。利科以“原始肯定”概念,将证词引入了诠释学视域,彰显其在主体间认同与伦理承诺中的作用。证词连接见证者、听者与历史事件,作为“为他人发声”的语言行为,在伦理与存在的交汇处重构真理与善的基础。通过对证词的诠释学分析,利科实现了从个体存在论向主体间共在论的哲学转向,为当代伦理与政治反思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词诠释学 保罗·利科 真理二元论 原始肯定 为他人作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万物相游:教育对存在游戏和世界游戏的响应
10
作者 金生鈜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2,共12页
存在即游戏。游戏是世界、自然和万物的存在方式。游戏使存在周而复始,使世界生生不息,使万物欣欣向荣。存在游戏、世界游戏、万物游戏,既是培育性的,又是创作性的,它们呈放多重的教育创作,化育万物、培育人。一切教育游戏的本源是世界... 存在即游戏。游戏是世界、自然和万物的存在方式。游戏使存在周而复始,使世界生生不息,使万物欣欣向荣。存在游戏、世界游戏、万物游戏,既是培育性的,又是创作性的,它们呈放多重的教育创作,化育万物、培育人。一切教育游戏的本源是世界游戏和存在游戏。游戏的诗性、历险性、牵引性和保护性,呈现世界的教育意义。人无法控制世界游戏和存在游戏,只能以教育游戏化的方式,响应、参与存在游戏和世界游戏,与万物共同游戏。人响应存在、世界和万物的教育游戏,创制人类教育的游戏化,才能获得人性的整体培育。教育游戏的诗性创作,在教育中呈放真、美、善的牵引,让人类游戏者经受成长历险,获得培育,真正实现人类精神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游戏 世界游戏 万物游戏 教育游戏化 教育历险 万物教育学 教育生态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互·算法·界面:数字阅读平台设计如何影响用户阅读模式
11
作者 杨华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4-69,共6页
文章基于数字诠释学理论框架,系统探讨数字阅读平台设计如何通过界面优化、交互功能与智能推荐算法等关键要素,深刻介入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研究表明,交互性设计增强解读的多义性,算法推荐强化解读的认同偏向,而文本碎片化改变深度阅... 文章基于数字诠释学理论框架,系统探讨数字阅读平台设计如何通过界面优化、交互功能与智能推荐算法等关键要素,深刻介入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研究表明,交互性设计增强解读的多义性,算法推荐强化解读的认同偏向,而文本碎片化改变深度阅读模式。因此,文章提出优化交互设计、调适推荐算法、创新界面设计的赋能阅读能力提升策略,旨在为数字阅读平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提升用户阅读能力与优化阅读体验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阅读 设计因素 用户模式 数字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科书插图使用的困境与消解策略
12
作者 韩芾溶 李栋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9-83,共5页
教科书插图作为教科书组成内容的必备要素,具有促进学科育人的功能。然而当前教师教科书插图的使用主要存在以效率至上遮蔽教科书插图价值的理念,以说明式插图教学规训学生理解的方法,教师难以开启多元理解的复原取向及教科书插图仍被... 教科书插图作为教科书组成内容的必备要素,具有促进学科育人的功能。然而当前教师教科书插图的使用主要存在以效率至上遮蔽教科书插图价值的理念,以说明式插图教学规训学生理解的方法,教师难以开启多元理解的复原取向及教科书插图仍被理解为文字的从属效果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图文互释的高质量课堂开展。要突破此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消解:以理解充盈教科书插图价值,以深度理解推动学生的增值性理解,以对话方法搭建插图诠释情境及建构图文互释的教科书使用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插图 哲学诠释学 插图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中国古典学建构的第三种路向 被引量:6
13
作者 景海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30,共8页
随着中国古典学的专业化和建制化日趋成熟,人们对于古典学的关切以及对中国古典学之内涵的掘发也正在向纵深扩展。以往的中国古典学研究不外乎有两大路向:一是偏重于西方古典学的引进和消化,或兼及古典学的在地化问题;二是借用古典学的... 随着中国古典学的专业化和建制化日趋成熟,人们对于古典学的关切以及对中国古典学之内涵的掘发也正在向纵深扩展。以往的中国古典学研究不外乎有两大路向:一是偏重于西方古典学的引进和消化,或兼及古典学的在地化问题;二是借用古典学的名号,在中西比较与会通的大背景下,将中国传统的文献资料做一现代化的阐述与对转。这两种路向皆立足于语文学的基础,将文献董理视为古典研究的根本任务,而忽略了文本解读的诠释学意义,也偏离了古典学发轫之初的人文主义特性。所以,除了偏向于移植性的古典学和本土格义式的古典学之外,能否找到第三种路向?它要追寻的是古典学的根本意涵之所在,要回溯古典学兴起之时的人文精神,从哲学意义上来重诂古典学的价值。诠释学的引入,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说明古典的意义,使原典材料的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与现代的思想观念发生融会与衔接,而这恰恰是传承与研究这些古代文献的根本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学 文献学 中国古典学 诠释学 经典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理论构建 被引量:2
14
作者 秦明利 柴一凡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致力于解决数字化生存造成的理解的碎片性、多元性和不平等性,在高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技术与诠释学的新一轮融合中,“共在性”数字诠释学主张将数字技术作为新的诠释主体,探讨人的数...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致力于解决数字化生存造成的理解的碎片性、多元性和不平等性,在高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技术与诠释学的新一轮融合中,“共在性”数字诠释学主张将数字技术作为新的诠释主体,探讨人的数字化存在。“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融合施莱尔马赫以来的“共在性”诠释学思想、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在”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以阐明数字世界中人自身的技术性共在、人与人多元共生的社会性共在、人类文化的艺术性共在以及人的伦理性共在的新样态为基本阐释维度,从而助力数字中国“五位一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在性 数字诠释学 数字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诠释学到中国经典阐释学——中国式哲学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汉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62,共21页
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现象学后期发展的一个学派,现已成为做哲学的第一哲学,因为人类认知领域皆为解释,解释空间已全部充实了人类认知空间;而且,解释发展到阐释引起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的主... 诠释学(Hermeneutik)本是现象学后期发展的一个学派,现已成为做哲学的第一哲学,因为人类认知领域皆为解释,解释空间已全部充实了人类认知空间;而且,解释发展到阐释引起的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变世界的主张。阐释学(Auslegungslehre)是根据当代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而进行的中国重构,也可以说是西方哲学诠释学的中国化。阐释概念经历了教义学阐释—探究型说明—实践应用型阐释,从而阐释的本质是效果历史事件、新型的意义与真理概念、视域整合的共识以及对话的问答结构。中国经典阐释学是在中国深厚的经学传统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合理要素而建构的一门中国阐释学,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经学又高于中国传统经学,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又高于西方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阐释学 中国经典阐释学 解释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规范与事实张力下的新闻客观性:以批判诠释学及相关争论为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国强 涂骁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2,共12页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 本文从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诠释学的争论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德里达以及卢曼关于客观性与规范性问题的争论,并将诠释学的思想发展与对新闻客观性观念的变迁结合起来,以充分理解新闻客观性问题所涉及的理论向度。通过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的对话,客观性表明自身为融规范性与批判于一体的动态过程。基于后现代主义与卢曼系统论对客观性之争的延续,客观规范性的重要意义与困难被进一步展示,并为理解作为事实与规范之张力的客观性提供新的视域。尽管一直伴随着怀疑与争论,但新闻客观性总是在各种思想的复杂张力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成为“不死之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新闻客观性 伽达默尔 哈贝马斯 规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班班多杰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M0003,共14页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这是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答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到文本和作者本身,由此还原作者原意和文本原义,此所谓“我注六经”的原则;二是回到读者中心论的立场,任何读者的理解都是处境化的理解,因此没有更好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三是视域融合所包含的必然是作者原意、文本原义和不同时空背景下读者的增质性理解,这两者体现的是“籍经立论”、“六经注我”的定向,此即所谓“守正创新”或者“继承发展”,“守正”体现的是文本原义、作者原意与诠释者之意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创新”标志着它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中心论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意识 佛教中国化 作者原意 时空背景 六经注我 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经典诠释与“和合诠释学”的义理建构
18
作者 张立文 胡兆东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 中国的经典诠释之路漫长而丰富。现当代中国学者尝试在西方诠释学研究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的、脱胎于传统的、融合现代诠释方法的诠释新路,然而都难以形成含摄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主体的哲学诠释架构。“和合诠释学”是在“和合”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创造性诠释学说,它以“和合生生道体”为本体依据,以“三法”为思辨方法,以“三层次”“三结构”为层次结构,以“三界”“八维”为系统诠释框架,以“五大原理”为价值原则,形成了既有形上支撑亦有现实关怀的人文诠释体系。“和合诠释学”的提出及其义理系统的建构承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国哲学研究、经典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诠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诠释学 经典诠释 道体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质的诠释学分析
19
作者 吴国林 李全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5,共8页
自然物质属于诠释学意义上的广义“文本”,即物质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物质文本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文本的内容。物质本身是由元素按一定关系所形成的开放系统。在科学理解自然物质的一般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根据已有... 自然物质属于诠释学意义上的广义“文本”,即物质文本。与一般文本不同,物质文本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物质的属性是物质文本的内容。物质本身是由元素按一定关系所形成的开放系统。在科学理解自然物质的一般过程中,科学家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信息进行测算去理解物质的属性,理解的属性是否正确最终由后续的应用、实验进行验证。物质诠释需要三个要素:一是科学家的能力,二是可理解的科学理论,三是可利用的技术(实验仪器)。因此,物质诠释是主体创造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自然诠释学中“诠释”(Interpretation)的基本含义可从词义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解释”(Auslegung)升级为哲学上的“说明”(Erklärung)与“阐释”(Auslegung)。物质诠释是阐释与说明相互交替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物质是什么的诠释,也是对物质文本意义的揭示,因此,物质诠释与意义筹划是相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 诠释学 诠释 意义筹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锺书语言哲学思想发微
20
作者 林合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锺书对语言哲学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通过对汉语中“一字多意且同时合用”现象的举证和分析,充分掘发汉语思辨特质,认为汉语足以表达思辨的哲理,驳斥了黑格尔“汉语... 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锺书对语言哲学问题作了创造性的探讨,贡献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通过对汉语中“一字多意且同时合用”现象的举证和分析,充分掘发汉语思辨特质,认为汉语足以表达思辨的哲理,驳斥了黑格尔“汉语不宜于思辨”的谬说;第二,在辨析“名”“字”异同的基础上,重思传统哲学中的“名实之辩”与“言意之辩”问题,批判神秘宗在处理言意张力问题时以“圣默然”为归趣,将其言说方式概括为权实双行、以言破言、正言若反、言默相即;第三,在经典诠释的视域中,环绕“诠释学循环”“诠释的多元性”等主题,讨论名言在理解与诠释中的定位问题。钱锺书的语言哲学研究展开于中西哲学互镜、会通的背景之下,其相关思想有助于印证人类“心同理同”原则的普遍性;但在如何界分中西哲学之深层差异、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质等方面,似稍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语言哲学 言意之辩 诠释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