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论中国传统诗画的融合
- 1
-
-
作者
刘晔
-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文学教研室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6-128,共3页
-
文摘
"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不尽意、言难达意等等这种言与意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哲学上形成了著名的"言意之辨"。古人解决言意矛盾的办法是,在言与意之间加进"象",通过"立象以尽意"。而言与象的结合,则大大拓展了意的表达空间。中国传统诗画之所以融合一体,正是言象结合对意义空间的拓展需要所决定的。
-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象结合
诗画融合
-
分类号
J201
[艺术—美术]
-
-
题名从言象思辨到写作返乡——韩少功的言说之道
- 2
-
-
作者
彭成广
-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3期15-20,共6页
-
基金
西南民族大学学位点建设项目(编号:2017XWD-S0501)
-
文摘
作家韩少功经历了从言象思辨到身体力行的写作返乡之路,他所关注的是言说什么、如何言说、为何言说乃至如何生存等根本问题。如《马桥词典》试图表明,语言与人具有内在的本质关联,不同的言说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活样态,为了避免更多的误解与遮蔽,必须以理解对方的话语为基础。《暗示》则立足生活经验,集中揭示了言与象的复杂关系及在生活中不平衡的实际表现,并认为,真实丰富的生活样态远非言象所能全部揭示。《山南水北》则是通过写作返乡的实践体认和人类学意义上的观察反思,拓宽了感知与探索生命意义的路径,实现了写作与生活的高度融合。
-
关键词
韩少功
言象思辨
写作返乡
-
Keywords
Han Shaogong
language - image speculation
home - return writing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言象意:古诗词阅读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 3
-
-
作者
谭静
-
机构
河池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Z期8-9,共2页
-
基金
广西教师教育立项课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12JS04)
-
文摘
古诗词教学强调诵读,但要在诵读中达到"领悟诗文大意、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品的情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等要求,就应把握古诗词言、象、意三个层面的内容,策略上注意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披言寻象,观象探意。
-
关键词
言象意
古诗词
阅读教学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张载理学体系中的“言象意”关系
被引量:1
- 4
-
-
作者
陈辉
-
机构
聊城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2-47,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三礼学”与张载理学体系的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YJC720010)
聊城大学科研基金平台专项项目:《四书》心性理论研究(项目编号:321182005)。
-
文摘
“言象意”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张载儒家气学的进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方式。他认为“意”指的是形而上者的“神-化”,神与化是气运行化生万物的两种根源,无所不在而又无形无相,不可用感官去经验,而只能靠言说来使其得到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可言之象”。在张载看来,首先,神化的本质是实有的气,这是其能够被言说的存在根据;其次,语言本身具有显现变化的功能,这是语言得以言说形而上者、进而成象的必要条件;最后,达到圣人的阶段方能穷尽神化的内涵,换句话说,在圣人这里“言可尽意”。
-
关键词
张载
言象意
神化
可言之象
气
-
Keywords
Zhang Zai
Language-Image-Idea
Shen-Hua
images that can be expressed in language
Qi
-
分类号
B24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言象意”美学理念与海报设计的融合探究
被引量:2
- 5
-
-
作者
郑重
-
机构
韩国加图立大学
-
出处
《纺织报告》
2023年第9期65-67,共3页
-
文摘
“言象意”美学理念是具有极高辨识度的传统美学文化符号,对后世的文化与美学发展影响深远。海报是传递信息与美感的重要媒介,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理念、饱含民族性与文化性的海报作品更容易彰显特色、触达观众。“言象意”理念的融入有助于活化海报设计的表达情境,增强社会意义并丰富文化内涵。文章梳理了“言象意”美学理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观点,尝试从设计理念、视觉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优秀作品,探究并总结“言象意”美学理念与海报设计的融合模式,以拓展当今海报设计的语义空间。
-
关键词
“言象意”
海报设计
美学
视觉元素
-
Keywords
“words,image and meaning”
poster design
aesthetics
visual elements
-
分类号
TH162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
题名言-象-意: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独特话语
被引量:16
- 6
-
-
作者
张法
-
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共8页
-
文摘
中国文化的言象意理论中,象具有独特性。从《周易》哲学之象到美学的文学之象,言象意理论具有相互关联和各自独立的特征。美学的言象意理论从魏晋的基本形成到唐代在与佛教境的境理论的互动中,演进为境论,完成了言象意理论的美学转型,形成了言-境内之境(景-象-情-意)-境外之境(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结构。
-
关键词
言象意
哲学之象
美学之象
境论
-
Keywords
word-image-meaning
image in philosophy
image in aesthetics
visay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谶纬言说与中国文学意象论的演进
- 7
-
-
作者
郑升
-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北方论丛》
2018年第3期50-55,共6页
-
文摘
谶纬除过在题材、想象、虚构,以及叙事等方面影响了彼时的文学,尚在文学、美学层面"意象"的形成、演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不仅表现在文学实践层面,也体现在理论思辨层面。谶纬之天文、地理、人事、祥瑞、灾异等言说及其意义解读的"象告"与"言象"之言说方式不仅依托于《易》等汉代经学在哲学性层面,也在文学观念性层面引导人们加强对"意、象、言"关系问题的探讨,使得天人感应、主客交流的内在属性及观念性、想象性辨析趋于深化和凸显,从而完成了经由《易》之意、象、言,王充首次"意象"合用,荀粲、王弼之"言不尽意"论的过渡与铺垫,直至刘勰"窥意象而运斤"为标志的审美层面"意象"论破茧而出的演进过程,并具有了类似于后来章学诚所谓"人心营构之象"的含义。梳理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谶纬、意象、天人等关键词以及汉魏晋文学从现象世界、经验世界到艺术世界赖以发生的媒介、过程和特点。
-
关键词
汉魏晋
谶纬
象告
言象
意象论
-
Keywords
The period of The Han-Wei-Jin
Chenwei
Xiang Gao
Yan Xiang
Image in the mind
-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对“意境”的再认识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曾素君
-
机构
四川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8-49,共2页
-
文摘
本文以波兰美学家罗曼·英加登的“分层化”理论为参照体系 ,以“言—象—意”为轴线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探讨“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文章从意境问题的渊源着手 ,针对历来学者们对这一问题探讨的角度与结论 ,提出 :“意境”是一种价值的表达与敞亮。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要依靠情感的表达、形象的塑造 ,更重要的还在于语言本身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在这些要素和谐共存的情况下 ,有待于读者对意境进行意向性的重构。
-
关键词
言象意
意象
意境
意向性
-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论“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方法
被引量:4
- 9
-
-
作者
陈娟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出处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3年第7期83-93,I0003,共12页
-
基金
202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清代前期诗学中的意象思想研究”(项目号:YBNLTS2023-048)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意象批评法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批评方法,以象拟象是其核心所在。以象拟象指的是以创造批评意象的形式来表达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以象拟象以“象”贯通创作活动与批评活动,将批评活动置于言—象—意的三元结构之中,是审美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用以拟象之“象”即批评意象,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意涵,其与文学意象相通,可以相互转化。审美感受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此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法并无程式可言,创造性是其根本特征。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法适用于各种艺术类型、艺术活动的各环节,是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集中表现。
-
关键词
以象拟象
意象批评
象思维
意象
言象意
-
Keywords
using image to simulate image
image criticism method
image thinking
image
word-image-meaning
-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以王弼和僧肇为例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包蕾
-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5期52-65,197,共14页
-
文摘
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
-
关键词
王弼
僧肇
名与实
言象意
-
Keywords
Wang Bi
Seng-Chao
ming(name) and shi(reality)
yan(Language)
xiang(image) and yi (meaning)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浅论“随类赋彩”在美术片《夹子救鹿》中的应用
- 11
-
-
作者
郑少奇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出处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2期185-188,共4页
-
文摘
“随类赋彩”是中国传统画学理论中关于色彩运用的高度凝炼。本文以“随类赋彩”的画学思想为视角,从言、象、意三个方面剖析了美术片《夹子救鹿》中对“随类赋彩”理论的应用,提出“随言赋彩”“随象赋彩”“随意赋彩”的创作手法,为解读当代美术片和探寻本土动画创作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
关键词
随类赋彩
美术片
传统色彩观
言象意
-
分类号
J0-05
[艺术—艺术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