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多种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输出未引出患儿的听力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耳)ABR最大强度未引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2天到5岁,平均1岁6个月,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或正向单峰,声反射均未引出,...目的探讨多种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输出未引出患儿的听力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耳)ABR最大强度未引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2天到5岁,平均1岁6个月,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或正向单峰,声反射均未引出,影像学检查内耳无畸形。69例患儿均进行ABR、耳蜗微音电位(CM)、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测试。结果69例138耳中,8例16耳(11.59%)记录到CM,其中10耳(7.25%)记录到DPOAE,0.5、1、2、4 kHz ASSR反应阈值分别为83.2±13.1、82.9±13.0、75.3±12.4、63.1±9.1 dB nHL,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听神经病。余61例(122耳)CM和DPOAE均未引出,0.5、1、2、4 kHz的ASSR引出率分别为82.3%、81.9%、76.9%、60.2%,其中20耳ASSR各频率均未引出,102耳至少一个频率引出,0.5、1、2、4 kHz ASSR反应阈分别为93.2±6.1、99.8±7.0、105.4±5.4、108.2±9.8 dB nHL,诊断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结论对于ABR最大输出强度未引出的患儿,CM和/或DPOAE引出且ASSR各频率反应阈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有助于听神经病的诊断;CM和DPOAE均未引出有助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ASSR测试有助于评估其残余听力。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正常成年人水平特异性CE-Chirp(level specific CE-Chirp,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在不同声强下两种刺激声所诱发的ABR波形特点,探讨CE-Chi...目的研究正常成年人水平特异性CE-Chirp(level specific CE-Chirp,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在不同声强下两种刺激声所诱发的ABR波形特点,探讨CE-Chirp LS声诱发的ABR在听觉功能客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正常成年人21例(共42耳)分别在0.5、1.0、2.0、4.0 kHz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获取其双耳各频率的纯音听阈,分别采用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ABR,测量2种刺激声在80、60、40 dB nHL的Ⅴ波波幅,获得2种刺激声下受试者的Ⅴ波反应阈,获取其在80 dB nHL刺激强度时Ⅰ、Ⅲ、Ⅴ波潜伏期。按照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相同刺激强度下2种刺激声诱发的ABR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种刺激声下Ⅴ波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结果正常成年人80、60、40 dB nHL刺激强度下,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Ⅴ波波幅均大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V波反应阈与纯音平均听阈差值均低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dB nHL声强下CE-Chirp LS刺激声Ⅰ波潜伏期长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Ⅲ、Ⅴ波潜伏期与Click刺激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比较,无论在高强度还是低强度刺激下波幅均明显增大,Ⅴ波反应阈更接近于纯音听阈,更有利于纯音听阈判定,但潜伏期个体差异更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听力正常青年短声诱发同侧及对侧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ABR的差异。方法对88例(176耳)18~21岁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强度下进行同侧及对侧ABR测试,计录同侧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目的探讨听力正常青年短声诱发同侧及对侧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ABR的差异。方法对88例(176耳)18~21岁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强度下进行同侧及对侧ABR测试,计录同侧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对侧波Ⅲ、Ⅴ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使用方差分析探究性别间差异和同对侧记录差异。结果男性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长于女性(F=13.13~60.82,P<0.001);同侧耳记录的波Ⅲ潜伏期长于对侧记录,波Ⅴ潜伏期和Ⅲ-Ⅴ波间期短于对侧记录(F=22.43~76.18,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刺激强度下的同侧及对侧ABR的正常参考值,不同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的影响因素,揭示s-ABR更多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将24名健康成人(24耳)的s-ABR采用两种刺激率(11.1次/s、20.0次/s)和两种刺激强度(80d B SPL、60d B SPL)...目的探讨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的影响因素,揭示s-ABR更多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将24名健康成人(24耳)的s-ABR采用两种刺激率(11.1次/s、20.0次/s)和两种刺激强度(80d B SPL、60d B SPL)进行2×2×6析因实验,分析s-ABR波形评分值、各主波潜伏期及幅值。结果 s-ABR波形评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各主波潜伏期的刺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幅值(除外Ⅴ波)的刺激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主波潜伏期(除外A波、F波及O波)的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主波幅值(除外Ⅴ波和O波)的强度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波形量化评分、各主波潜伏期和幅值均无刺激率和刺激强度的交互效应(p>0.05)。结论 s-ABR测试的刺激率和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没有相互影响,测试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刺激率和刺激强度。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stimulation-induc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蜗神经通路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资料,手术径路均为颅中窝径路,其中18例术中运用EABR监测作为监测组,另18例术中不做监测为对照组。监测组术前听力A级7耳,B级6耳,C级5耳,0.5、1、2、4 kHz平均纯音平均听阈(PTA)为37.60±16.95 dB HL,肿瘤最大直径为13.76±4.37 mm;对照组术前听力A级4耳,B级7耳,C级7耳,PTA为46.80±22.64 dB HL,肿瘤最大直径为13.74±4.26 mm。监测组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四次EABR监测:第一次在内听道口暴露肿瘤后进行,第二次在到达内听道中段时进行,第三次在内听道底进行,第四次在彻底清除肿瘤及包膜时进行。术后一月复查听力,比较两组结果。结果监测组除了第一次监测时波V引出率为72.22%(13/18),其余三次均为100.00%(18/18);且能引出波V的最小电流刺激强度为0.5 mA,潜伏期为3.97±0.17 ms。术后1个月,监测组听力A级7耳,B级4耳,C级4耳,D级3耳,其中3例患者术后听力丧失,听力保留率为83.33%(15/18),术后PTA为52.20±38.35 dB HL。术后对照组听力A级1耳,B级1耳,C级6耳,D级10耳,其中10例患者术后听力丧失,听力保留率为44.44%(8/18),PTA为90.90±37.28 dB HL。术后监测组PTA、听力分级和听力保留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听神经瘤切除术中进行EABR监测,能协助外科医生辨别蜗神经,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听神经通路的完整性,可提高听力保护率,为日后人工耳蜗植入提供了可能。
文摘目的探讨多种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性脑干反应(ABR)最大输出未引出患儿的听力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耳)ABR最大强度未引出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42天到5岁,平均1岁6个月,鼓室导抗图均为A型或正向单峰,声反射均未引出,影像学检查内耳无畸形。69例患儿均进行ABR、耳蜗微音电位(CM)、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测试。结果69例138耳中,8例16耳(11.59%)记录到CM,其中10耳(7.25%)记录到DPOAE,0.5、1、2、4 kHz ASSR反应阈值分别为83.2±13.1、82.9±13.0、75.3±12.4、63.1±9.1 dB nHL,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诊断为听神经病。余61例(122耳)CM和DPOAE均未引出,0.5、1、2、4 kHz的ASSR引出率分别为82.3%、81.9%、76.9%、60.2%,其中20耳ASSR各频率均未引出,102耳至少一个频率引出,0.5、1、2、4 kHz ASSR反应阈分别为93.2±6.1、99.8±7.0、105.4±5.4、108.2±9.8 dB nHL,诊断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结论对于ABR最大输出强度未引出的患儿,CM和/或DPOAE引出且ASSR各频率反应阈低于感音神经性聋患儿,有助于听神经病的诊断;CM和DPOAE均未引出有助于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诊断,ASSR测试有助于评估其残余听力。
文摘目的研究正常成年人水平特异性CE-Chirp(level specific CE-Chirp,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及在不同声强下两种刺激声所诱发的ABR波形特点,探讨CE-Chirp LS声诱发的ABR在听觉功能客观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正常成年人21例(共42耳)分别在0.5、1.0、2.0、4.0 kHz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获取其双耳各频率的纯音听阈,分别采用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诱发ABR,测量2种刺激声在80、60、40 dB nHL的Ⅴ波波幅,获得2种刺激声下受试者的Ⅴ波反应阈,获取其在80 dB nHL刺激强度时Ⅰ、Ⅲ、Ⅴ波潜伏期。按照自身对照的方法对相同刺激强度下2种刺激声诱发的ABR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种刺激声下Ⅴ波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结果正常成年人80、60、40 dB nHL刺激强度下,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Ⅴ波波幅均大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诱发的ABR的V波反应阈与纯音平均听阈差值均低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dB nHL声强下CE-Chirp LS刺激声Ⅰ波潜伏期长于Click刺激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E-Chirp LS刺激声Ⅲ、Ⅴ波潜伏期与Click刺激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年人CE-Chirp LS刺激声与Click刺激声比较,无论在高强度还是低强度刺激下波幅均明显增大,Ⅴ波反应阈更接近于纯音听阈,更有利于纯音听阈判定,但潜伏期个体差异更大。
文摘目的 研究长期接噪人群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及其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4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无长期接噪史的15例青年学生为正常组,另选取杭州祖明豆腐工厂有长期接噪史(接噪时间8 h/d左右)的15例工人为接噪组,两组进行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比较两组Ⅰ、Ⅴ波潜伏期及Ⅴ波振幅的差异,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两组纯音与非镇静ABR的相关性。结果 在80 dB nHL强度下,I波潜伏期正常组潜伏期早于接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强度下V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纯音平均阈值与非镇静ABR阈值呈正相关,(r=0.540,P<0.05);接噪组纯音平均阈值与非镇静ABR阈值呈正相关(r=0.688,P<0.01)。结论 在80 dB nHL刺激下Ⅰ波潜伏期延后,对噪声引起的隐性听力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接噪组非镇静ABR与纯音测听的相关性高于正常组,两者交叉验证准确性更高。
文摘目的探讨听力正常青年短声诱发同侧及对侧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ABR的差异。方法对88例(176耳)18~21岁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强度下进行同侧及对侧ABR测试,计录同侧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和Ⅰ-Ⅴ波间期,对侧波Ⅲ、Ⅴ潜伏期及Ⅲ-Ⅴ波间期,使用方差分析探究性别间差异和同对侧记录差异。结果男性波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长于女性(F=13.13~60.82,P<0.001);同侧耳记录的波Ⅲ潜伏期长于对侧记录,波Ⅴ潜伏期和Ⅲ-Ⅴ波间期短于对侧记录(F=22.43~76.18,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不同性别听力正常青年在70 dB nHL刺激强度下的同侧及对侧ABR的正常参考值,不同性别和记录耳侧别(同侧和对侧)的ABR波潜伏期和波间期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