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开文化母体文学能走多远——对“言文合一”运动的重新思考
1
作者 文宗理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8期26-29,共4页
新文学写作出现的若干问题,如作者文学素养的缺失、文学语言的鄙俗化、对西方文学资源的过度信赖等问题,都与二十世纪初的"言文合一"运动有关。以白话文替代文言后,丧失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新文学写作必然会出现畸形症状。"... 新文学写作出现的若干问题,如作者文学素养的缺失、文学语言的鄙俗化、对西方文学资源的过度信赖等问题,都与二十世纪初的"言文合一"运动有关。以白话文替代文言后,丧失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新文学写作必然会出现畸形症状。"言文合一"运动与传统决裂对中国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后,开始凸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合一 白话 文言 大众化 传统文化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近代报刊语言的言文合一趋向 被引量:1
2
作者 艾红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97-100,共4页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 报刊作为中国近代以来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力量,无论是要承载救亡启蒙的历史使命,还是要遵循大众媒体发展的一般规律,都决定了其语言选择必然向通俗化方向发展。近代报刊为书面语言白话化的实践和主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基地,也为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提供了最好的中介,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合一 中国近代 报刊语言 白话文运动 知识分子 近代报刊 《竞业旬报》 近代报业 外国传教士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白话报的业务革新
3
作者 徐新平 黄敬茹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5,共8页
清末白话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它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当时文言报刊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且在新闻业务上别开生面,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在栏目设计和内容安排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在报章语言上追求言文合... 清末白话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它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当时文言报刊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且在新闻业务上别开生面,呈现出别样的风采:在栏目设计和内容安排上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在报章语言上追求言文合一与平易浅近,有力地提高了报纸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评论写作上讲究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增强了思想启蒙的传播效果。相对于文言报刊,清末白话报以通俗化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赢得了受众普遍的认同和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报 清末 栏目设计 言文合一 论证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言古今演变的临界点在哪里? 被引量:6
4
作者 范伯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在言文合一过程中,胡适等人的倡导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仅是"之一"而非"唯一"因素。在古今语言文白演变临界点上,至少有"六路军马"发挥了大小不等的作用:一是一千多年中国白话小说传统的活水源流;二是19... 在言文合一过程中,胡适等人的倡导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仅是"之一"而非"唯一"因素。在古今语言文白演变临界点上,至少有"六路军马"发挥了大小不等的作用:一是一千多年中国白话小说传统的活水源流;二是19、20世纪之交的白话报刊与演说潮的推助;三是晚清以降多种拼音文字方案与"引南就北"的国语统一运动的促成;四是当时政府发布教科书由文言改为语体文的政令;五是教会白话《圣经》的翻译及其文学因素的可参照性;六是《新青年》的大力倡导及鲁迅、周作人等作家的著译对新的词汇与精密语法的输入所起的榜样作用。这一切汇流成一个演变的临界点,使现代白话文基本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合一 国语运动 文学革命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小说的雅俗之变及其文化精神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军均 曾垂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105,共9页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带来的文体嬗变。这三方面的新变,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成熟之路,也奠定了明清小说美学思想基础,使宋代小说成为近代小说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小说 雅俗之变 言文合一 体用一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语言革新与小说语体的变革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晓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87,共11页
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与语言革新运动息息相关,在言文合一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前仆后继的推动下,近代小说语体实现了文言与白话的消长。在文白消长的过程中,白话语体吸收了传统文言的精华,接受了翻译语体的影响,又包容了文言与官话两种模式... 近代小说语体的变革与语言革新运动息息相关,在言文合一运动与国语统一运动前仆后继的推动下,近代小说语体实现了文言与白话的消长。在文白消长的过程中,白话语体吸收了传统文言的精华,接受了翻译语体的影响,又包容了文言与官话两种模式,呈现出众声喧哗的语体形态。近代小说语体变革的完成,为现代小说语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合一 国语统一 白话文运动 近代小说 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20,F0002,共13页
能够超越音声而广泛通用的汉文象形字系统,具有在“言文分离”环境中创造不同语言系统的优长,故长期成为前近代东亚各国是否进入文明并拥有中华属性的标志,也成为各国间正统性争夺的核心指标之一。但近代以降,这些优长在“言文一致”和... 能够超越音声而广泛通用的汉文象形字系统,具有在“言文分离”环境中创造不同语言系统的优长,故长期成为前近代东亚各国是否进入文明并拥有中华属性的标志,也成为各国间正统性争夺的核心指标之一。但近代以降,这些优长在“言文一致”和“拉丁化”风潮的席卷下,曾一度退化为陈腐落后的象征。西化压迫下的中国虽最终未陷于语言拉丁化的泥淖,但由繁、简字体系不同所引发的“正统=政统”之争,却起伏隐现于台海两岸,而“正统=传统”之争,也不时出没于前近代情结下的整个汉字文化圈。然而,“争”的本质,只有当出现“不争”时,才会得到真正的显现。过去反传统而今天重传统的大陆,与昔日讲传统而当下去中华的台湾当局突然遭遇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的事实意味着,抢救即将被民进党恶政所毁灭的包括繁体字在内的中华国粹之大任,已历史性地落在了全体中国人的肩上。对她的抢救,已经不再是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字 中华正统 言文合一 拉丁化 识正书简 争与不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入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175,共9页
中国方块汉字是声音与意义的统一体,是中国历史演变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汉语文学书写工具。声音永远走在文字的前面,晚清以来白话新诗在靠近言文合一方面进步显著,但也难以真正一致。如何在新诗中书写和呈现现代口语,仍是诗人们面临的书写... 中国方块汉字是声音与意义的统一体,是中国历史演变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汉语文学书写工具。声音永远走在文字的前面,晚清以来白话新诗在靠近言文合一方面进步显著,但也难以真正一致。如何在新诗中书写和呈现现代口语,仍是诗人们面临的书写难题。方言入诗作为现代新诗贴近口语化的尝试,在语汇与句式上都有不同诗人群体的探索,具有地域方言的语汇和句式成为不同类型方言诗歌可供辩认的有效标识。为了便于普及化和经典化,不同版本给方言诗歌添加注释,形成了方言入诗特定的版本注释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合一 方言入诗 注释 副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文界革命”的孳生过程及其走向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锺陵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5-143,共9页
“经世”二字 ,是明学转向清学的关键 ,而乾嘉之学则以不能贯彻一个“实”字而衰。为乾嘉之学所孳乳 ,与陵夷衰微的政局相合拍的今文经学之复兴 ,形成了以经术作政论的风气 ,并发展出一种时务之文 ,使得散文从桐城派的“义法”论及古文... “经世”二字 ,是明学转向清学的关键 ,而乾嘉之学则以不能贯彻一个“实”字而衰。为乾嘉之学所孳乳 ,与陵夷衰微的政局相合拍的今文经学之复兴 ,形成了以经术作政论的风气 ,并发展出一种时务之文 ,使得散文从桐城派的“义法”论及古文辞的路径中获得了解放 ,又藉近代报纸的产生与兴盛 ,更进而产生了“报章文体”。梁启超“新文体”及其“文界革命”的主张 ,便是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沿着“杂以俚语韵语”、“平易畅达”的要求再向前发展 ,便有了维新派对于白话文的提倡。从理论上说 ,黄遵宪、梁启超、裘廷梁对“言文合一”的主张做了大力阐发 ;从实践上说 ,1 9世纪未就开始涌动起第一波白话文运动。然而 ,晚清文体革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不仅是因为旧思想的矛盾 ,而且也因为陈旧的审美趣味与报章文体的龃龉。由此 ,在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涉及到散文本体层面的两组矛盾就已经突显了出来 :一是以白话代替文言的发展趋向 ,与坚持贵族式雅趣的守旧立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对散文的范围尽可能加以扩张的趋向 ,与坚持文体特质的努力之间的矛盾。这两组矛盾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来了个大爆发 ,且以众多的转换形式贯串于一个世纪的散文发展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文界革命” 言文合一 第一波白话文运动 散文本体的两组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话美文:现代散文的语言策略
10
作者 肖剑南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75,共5页
五四散文采用科学的语言策略,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显然吸收了古代白话文学、近代散文等传统资源,而文言文对其有着潜在的影响和滋养。文言文在挖掘利用汉语特长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现代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前... 五四散文采用科学的语言策略,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显然吸收了古代白话文学、近代散文等传统资源,而文言文对其有着潜在的影响和滋养。文言文在挖掘利用汉语特长方面积累了相当多的成功经验,现代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前文学,特别是文言文追求声音节奏美和简洁凝练美的优良传统,又显得更自然、更亲切、更细腻、更生动。白话文仍然可以也必须承继文言文的丰厚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散文 白话文学 言文合一 言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看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众化转向
11
作者 泓峻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语言、文人语言,它与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与个性独立追求是浑然一体的。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提倡者没有认识到新文学没有走绝对的言文合一路线的合理性,他们试图清除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现代形态的文学语言是以文字为中心的书面语言、文人语言,它与五四文学的启蒙立场与个性独立追求是浑然一体的。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大众化提倡者没有认识到新文学没有走绝对的言文合一路线的合理性,他们试图清除的现代文学语言的欧化、书面化倾向都是新文学语言的内在属性。在大众化转向中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对现代文学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建构意义,但由于民族化仅仅是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手段,倡导民族化时只强调对民间形式的利用,排除了对中国古典诗文传统的继承,因而并没有取得应用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现代文学史 形成与发展 转向 五四新文化运动 文学大众化 书面语言 现代形态 个性独立 五四文学 言文合一 建构意义 民族形式 古典诗文 民族化 合理性 新文学 提倡者 书面化 通俗化 强调 文人 启蒙 欧化 民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品味语言
12
作者 陈家尧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5-66,共2页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王雨冰老师执教的就是其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此设...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1]王雨冰老师执教的就是其中的《记承天寺夜游》。此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带领学生"穿行于文字之间",品析情感,入心入肺。全课以"理游之事、赏游之景、悟游之心"三个环节来架构,采用言文合一、情境还原、材料助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字的情味,并以朗读贯穿,达成了文本情感的内化与外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味语言 《湖心亭看雪》 《记承天寺夜游》 言文合一 古典文学 品析 文本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文字改革观及近代日本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扬 《湖湘论坛》 1999年第1期55-57,共3页
作为梁启超所倡导的“文界革命”、“文体改良”、“小说改良”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改革观却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而事实上,文字改革作为其它社会变革的前提... 作为梁启超所倡导的“文界革命”、“文体改良”、“小说改良”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与意识形态更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改革观却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与重视。而事实上,文字改革作为其它社会变革的前提性条件,在梁启超及其所置身的中国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言文一致 “文体改良” “文界革命” 改革观 中国文字 日本 通俗文体 言文合一 矢野龙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
14
作者 郑战兵 马宏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70-78,共9页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郑战兵马宏柏五十年代末,胡适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录音访问时,曾就自己以往治学中的“个人收获”问题谈到过所谓的“双线文学的新观念”。他说,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很... 胡适的白话文学观与中国俗文学传统郑战兵马宏柏五十年代末,胡适在美国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录音访问时,曾就自己以往治学中的“个人收获”问题谈到过所谓的“双线文学的新观念”。他说,他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方面很早就提出了“把汉朝以后,一直到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文学观 胡适 文学传统 言文合一 俗文学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逼上梁山》 文学主张 新文学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