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归混杂性:重审柄谷行人风景论中言文一致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汤拥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8,179,共14页
柄谷行人以言文一致问题为枢纽展开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为风景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接着柄谷行人讲:首先,借助柄谷行人有关透明性的论说,打开风景批评的语言论向度,同时评估这一论说所承载的现代性叙事的... 柄谷行人以言文一致问题为枢纽展开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为风景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接着柄谷行人讲:首先,借助柄谷行人有关透明性的论说,打开风景批评的语言论向度,同时评估这一论说所承载的现代性叙事的多重困境;其次,依循柄谷行人对“外部性”的建构,探讨从内部语言学向“他者语言学”转换的可能性及其对于风景批评的价值;最后,以语言之偶然性和混杂性为立足点,审视柄谷行人风景论的伦理诉求,重新描述风景书写的文体特征和风景美学的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柄谷行人 言文一致 透明性 混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 被引量:3
2
作者 章毅 关冰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日本明治时期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包含了众多复杂的侧面,二叶亭四迷等日本近代作家所进行的文体实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会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 日本明治时期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包含了众多复杂的侧面,二叶亭四迷等日本近代作家所进行的文体实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会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言文一致"运动以及二叶亭四迷等近代作家的文体实验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近代文学 言文一致”运动 二叶亭四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汉语的言文一致问题商兑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春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10,共13页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运动的基本目标,为此走了许多弯路。在汉语中,书面语固然受口语的影响,口语同样也受到书面语的制约,虽然交互影响,却并不趋于一致。汉语的言文关系复杂,如若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关系中,把言文一致作为内在的要求或发展趋势提炼出来,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事实,甚至歪曲了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白话文运动 言文关系 书面语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重构的两种向度——日本言文一致运动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之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语言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中,语言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语言被视作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在这种语境下,中日近代语言变革的诸多相似之处得到了凸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 在语言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中,语言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语言被视作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在这种语境下,中日近代语言变革的诸多相似之处得到了凸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和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皆以"推动教育进步"为指归,均标举起了"言文一致"的旗帜,但在这表象之下二者间却存在深刻而又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彰显了语言民族主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向度。对其间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察,将有助于厘清"民族"一义的多重蕴涵以及语言在现代民族国家生成过程当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日本 言文一致运动 晚清 白话文运动 语言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对“言文一致”命题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勇 孙文宪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4期121-125,共5页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对汉语的全面...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对汉语的全面反思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晚清 五四 启蒙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文一致”的等量与不等量“翻译”——从《小二黑结婚》到《“锻炼锻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5-100,共6页
在“言文一致”的“语言共同体”建构中,赵树理文本成为一种相当成功的实践存在。现代中国,国家意志参与并最终主导了“言文一致”的“语言共同体”建设,然而,承载国家意志的表意裁定体系对赵树理式实践的“翻译”,却呈现出等量与不等... 在“言文一致”的“语言共同体”建构中,赵树理文本成为一种相当成功的实践存在。现代中国,国家意志参与并最终主导了“言文一致”的“语言共同体”建设,然而,承载国家意志的表意裁定体系对赵树理式实践的“翻译”,却呈现出等量与不等量两种不同状态,其中意识形态话语的修辞功效,发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翻译 国家意志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7
作者 郭勇 孙文宪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155,共4页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一、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二、对...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一、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二、对汉语的全面反思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三、"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晚清 五四 启蒙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晚清外交官群体的语言接触及其历史建构——兼及黄遵宪“言文一致”观再阐释
8
作者 邓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晚清外交官群体,由于域外的语言接触,对中国既有的语言文字系统进行了整体返观,诞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变革命题——“言文一致”。在“言文一致”观的萌生阶段,呈现出一种“混沌”的原生质杂芜状态。黄遵宪的出现,... 晚清外交官群体,由于域外的语言接触,对中国既有的语言文字系统进行了整体返观,诞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现代变革命题——“言文一致”。在“言文一致”观的萌生阶段,呈现出一种“混沌”的原生质杂芜状态。黄遵宪的出现,扭转了士大夫的文化心理,从现代民族国家出发,建立起单向“现代”发展的“言文一致”观。由此“言文一致”,中国语言文字“现代”的“装置”边界,已然有所打造与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言文一致 民族国家 现代 外交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民间”与“言文一致”:从歌谣运动到“民族形式论争”
9
作者 高建青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4,共7页
“回到民间”是五四前后新文学倡导者喊出的口号,这一口号与晚近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寻求“言文一致”的语言、文学变革主张同声相应。就此而言,歌谣运动在北大的发生,虽是缘起于刘半农、沈尹默的一次“偶然”的雪后闲聊,但从参与其中的... “回到民间”是五四前后新文学倡导者喊出的口号,这一口号与晚近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寻求“言文一致”的语言、文学变革主张同声相应。就此而言,歌谣运动在北大的发生,虽是缘起于刘半农、沈尹默的一次“偶然”的雪后闲聊,但从参与其中的新文学家此前对民间文学的关注程度以及此后大约20年间歌谣运动持续发酵的状况来看,这种“偶然”实则暗合着文学革命的“必然”。而由歌谣运动引发的全国方言调查和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一直潜滋暗长的文艺大众化和大众语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形式论争”,则进一步强化了一种“眼光向下”的民间立场。从歌谣运动到“民族形式论争”,其间一以贯之的对民间文学和民族语言形式等的重视,正是新文学要求“回到民间”和寻求“言文一致”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民间 言文一致 歌谣运动 民族形式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丹 王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145,共6页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在1949年前后,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却受到质疑。原因在于方言文学合理性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其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弹性符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年代 华南 方言文学 文艺大众化 言文一致 合法性 政治意识形态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被引量:7
11
作者 文贵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3,共9页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qu...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特殊性;探讨了新式标点符号给"五四"白话带来的变化:语气上的言文一致,意义上的深入开拓,结构上的丰满繁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标点符号 “五四”白话 言文一致 深入 繁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观与钱玄同的“五四”文学革命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小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8-149,共12页
钱玄同加入"五四"文学革命阵营之时,借用、转化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资源。他一方面从雅俗、骈散、文质层面建构"不用典"论,提倡以今语为雅,反对骈偶与"尚文"之风,并将具体的攻击对象落在"选学妖孽,桐... 钱玄同加入"五四"文学革命阵营之时,借用、转化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资源。他一方面从雅俗、骈散、文质层面建构"不用典"论,提倡以今语为雅,反对骈偶与"尚文"之风,并将具体的攻击对象落在"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上;另一方面为白话的"言文一致"与"用字过繁"找到相应的学理依据,并以"用字之误"来抓住痛处的朴学论争方式,回应了当时关于五四白话文的质疑。钱玄同对章太炎文学语言资源的引入,为五四文学革命提供了切实的着力点与历史凭依。但章太炎的文学语言观是以小学为核心,视文言为主体,而钱玄同则尊白话为文学之正宗,并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主张废除文言,强调白话文的绝对正确性与独立性,故而,二人的文学语言观存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白话 用典 言文一致 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大师 倾心《论典》——编纂《国文国语教育论典》心得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杏保 方有林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2-55,共4页
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并自尊自豪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古代非学科化的语文教育,早就融汇一体地存在于子史经集之类的综合教育之中。这样的旧式教育虽然也曾一度辉煌,保存、传承我国的文... 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并自尊自豪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古代非学科化的语文教育,早就融汇一体地存在于子史经集之类的综合教育之中。这样的旧式教育虽然也曾一度辉煌,保存、传承我国的文化国粹,然而由于主宰文士命运的八股文、科举制的长期异化,旧式教育越来越背离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越来越成为文入学士的精神桎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论 学科化 经集 综合教育 文学科 语言文字 中国语文教育 蒋伯潜 言文一致 母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曲语言对正宗文学语言的偏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星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尽道透”,以及泼辣、灏澜、透辟、生新云云 ,与含蓄蕴藉的诗 ,雅洁清空的词 ,都是完全不同的。曲语已趋于通俗晓畅 ,渐近“言文一致”,其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 ,已是项背相望。故体式之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曲语言 体式之变 陌生化 言文一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韵训诂学大家”如何介入“五四”新文学——论钱玄同的白话文章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小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144,共12页
钱玄同以声韵训诂学大家的身份加入新文学后,从文字音韵学中博搜例证为“文章即说话”提供了理据,确立了“音本位”的白话文章观。并且他提倡多采用复音词、虚词,以及全用西式标点,以实现“口说的白话”与“笔写的白话”在表意、语气上... 钱玄同以声韵训诂学大家的身份加入新文学后,从文字音韵学中博搜例证为“文章即说话”提供了理据,确立了“音本位”的白话文章观。并且他提倡多采用复音词、虚词,以及全用西式标点,以实现“口说的白话”与“笔写的白话”在表意、语气上的“言文一致”。同时,他通过选择白话文学的对手、建构白话文学史、确立白话文的适用范围,破除了“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困境。钱玄同的白话文章观较沉重地打击了文言文及以它为根柢的中国传统文章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话 文章 言文一致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语中的“言”与“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先欣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129,共6页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语的形成完成了中国语言文字向现代化的转变。虽然"言文一致"一直被当成国语的基本标准,但本文通过重新梳理国语发生过程的历史,揭示出隐藏在"言为中心"表象下"文为中心"的事...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国语的形成完成了中国语言文字向现代化的转变。虽然"言文一致"一直被当成国语的基本标准,但本文通过重新梳理国语发生过程的历史,揭示出隐藏在"言为中心"表象下"文为中心"的事实,并主要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国语如此形成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言文一致 国语统一 语言 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干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契合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常立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75,共7页
东干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都受到苏联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二者在汉字拼音化、言文一致、文学的大众化与民族化等问题上相互契合,可互为参照,比对研究。
关键词 东干 汉字拼音化 言文一致 文学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复兴”与现代白话文观念的确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以“言文一致”为核心的中国现代白话文观念,是在参照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语言文字变革之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晚清白话文运动虽然倡导“言文合一”,但并不主张废除文言,体现出较为温和的改良色彩。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则主张... 以“言文一致”为核心的中国现代白话文观念,是在参照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语言文字变革之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晚清白话文运动虽然倡导“言文合一”,但并不主张废除文言,体现出较为温和的改良色彩。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人则主张废除文言而以白话代之,主张创立一种以言文一致的白话为载体的全新的文学文体、认识范畴和语言制度,体现出较为激进的革命色彩。以胡先骕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者则立足于欧洲语言与中国文字发展的不同历史情形,强调创造新文学不能割断以文言古籍为载体的文学传统。虽然在致思理路上有“意欲向前”和“意欲向后”的差异,但晚清以来的中国知识人在确立中国现代白话文观念时,都寄寓了其对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期待。这也体现了“五四”话语的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白话文观念 言文一致 文艺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日为鉴:近代中国文学语言转型的他者视角
19
作者 时世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3-188,共6页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 近代中国文学语言的转型中多以日本为鉴。中日同为汉文化圈,随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传播,中日语言有着较多的一致性。封建时代,中日两国语言普遍存在着口语和书面语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合而为一,完成了文体的变革。中日两国在针对西方现代化提倡的言文一致运动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文学语言 言文一致 语言转型 以日为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的口语崇拜观念及其理论误区
20
作者 泓峻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9,共6页
口语崇拜是一种与写实主义、个性主义、大众化等思潮相互呼应的现代文学观念,它的产生与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语言观对中国的影响有关。由于五四新文学的领导者及以后的理论家主要以语言变革的逻辑为其口语崇拜主张立论,当现代语言变革特... 口语崇拜是一种与写实主义、个性主义、大众化等思潮相互呼应的现代文学观念,它的产生与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语言观对中国的影响有关。由于五四新文学的领导者及以后的理论家主要以语言变革的逻辑为其口语崇拜主张立论,当现代语言变革特别是"汉字革命"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时,文学中的口语崇拜观念便面临理论危机。口语崇拜观念还面对着从文学自身出发而产生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声音在现代文学史上虽不是时代最强音,但却切中要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观 言文一致 汉字革命 文字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