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 被引量:9
1
作者 余卫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3,共6页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推动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动力机制和深层原因,而这不仅体现在“性空本无”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上,而且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直接运用上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的价值选择上。可以说,没有魏晋“言意之辨”的重新崛起,也就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而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也就没有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 佛教玄学化 玄学佛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古典阐释学的意义生成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伟 杨彩丹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0-147,共8页
“言意之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关于语言符号认知的全部观念,也几乎包含了古人如何认识、体验和言说世界的全部经验,因而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思想基础。在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言意之辨”的核心是意义的存在方式问题,并由此形成... “言意之辨”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关于语言符号认知的全部观念,也几乎包含了古人如何认识、体验和言说世界的全部经验,因而也就奠定了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思想基础。在古代学术思想史上,“言意之辨”的核心是意义的存在方式问题,并由此形成了古典阐释学的方法论特征。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处理文本问题的基本经验,而且将阐释行为本身从一种还原性的“解经”活动转变为向着经典去建构和开辟意义世界的“读书”的过程,进而生发出一种此在的形而上的阐释学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名实之 阐释学 解经 读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魏晋“言意之辨”缘起新论 被引量:5
3
作者 余卫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47,共6页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 中国哲学史上的“言意之辨”肇端于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先秦时期,既是中国哲学或哲学史的中心论题,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魏晋“言意之辨”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既是对两汉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石———“言尽意”论和“象尽意”论———及其经典诠释方法的解构和颠覆,同时也是对先秦时期“言意之辨”的理论和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不是玄学家发现的“新眼光”,也不是玄学家用于本体论哲学体系建构的“新方法”。“言意之辨”在魏晋时期的重新兴起,以“言(象)外之意”的发现和“言(象)不尽意论”的重新提出为滥觞,不是“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而是人物“识鉴”有赖于“言意之辨”,而这恰恰也正是魏晋“言意之辨”的实质、意义和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言意之辨 经典文本 终极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对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利群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言意之辨"不仅仅就语言讨论语言的言与意关系问题,即语符与语义、能指与所指关系;而且立足于语言而深化拓展到言者与受者、语言与言语、语境与语用、语体与修辞等诸要素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文学阐释系统的交流统一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构成"立言"与"文以足言"之言与文关系"、文言"之文言与白话关系"、言意之辨"之言与意关系"、言尽意"与"言不尽意"关系、"无言""不言""玄言"与"得意忘言"之有无虚实关系、"言外之意"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关系、"立象以尽意"之言象意关系、"文笔之争"之言与体关系等命题及问题探讨,推动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分离,强化文学语言的功能作用,从而将语言阐释与文学阐释有机统一,形成中国文学言意论特色与传统,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当代文学批评发展提供启发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文学批评话语 言尽意 言不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隐秀之象——论正始诗歌的意象表现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力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31,共7页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蓄、朦胧而多义。正始名士重“意”,主张“得意忘象”,但亦不绝弃“象”,而是要求“寻象以观意”,从而形成诗歌创作中意象融合、形神互济的表达方式,即在形象的描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始诗歌 言意之辨 隐秀之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导向文学的逻辑线索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引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3-39,共7页
一、“言不尽意”向“言外”观念的导发“言意之辨”在玄学时代的主要论题就是言尽意与言不尽意间的歧争,它肇始自《易系辞传》,案察何劭《荀粲传》、《周易略例·明象》,可知荀粲、王弼都是由其中这段文字为起始的: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 “意” “言” 得意忘言 “象” “立象以尽意” 言尽意 本体 意之所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暴庆刚 杨小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体系,是对汉代宇宙生成论的超越;以之诠释《论语》,则将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思维方式融贯其中,开以玄理诠释儒家经典之先河,为儒道会通开辟蹊径。王弼以之构建起有系统的本体论玄学是言意之辨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言意之辨 得意忘言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的发生与中西哲学的分野
8
作者 余卫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1-27,共7页
从现代世界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和中国哲学的中心论题,也是中西哲学的初始问题和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 从现代世界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的“言意之辨”,既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显学和中国哲学的中心论题,也是中西哲学的初始问题和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语言既是广义的存在形态,又是把握存在的形式,它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及其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正形成了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和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言意之辨 同一性 非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中国传统哲学
9
作者 余卫国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9-13,共5页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本体,也是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或境界。“道”不是实体,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能诉诸于主体的心性直觉。通过对“道”的直觉思维来把握和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上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通...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本体,也是通过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达到的一种状态或境界。“道”不是实体,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能诉诸于主体的心性直觉。通过对“道”的直觉思维来把握和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上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通往形上境界的特有门径和思维特质,而这种思维特质的形成,正与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言意之辨”有着深刻的关联。可以说“言意之辨”既是这种超越而内在的直觉思维形成的深层原因,也是其成为传统和特质的内在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言意之辨 直觉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视觉思维——兼及对海德格尔诗论的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言意之辨提供了由“言→象→意”这样一条路径,它显示了言与意和象与意之间孰近孰远的关系;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对“象”与语言关系的阐释可视为对此的具体论证;由此可获得对海德格尔诗、思近邻说的新的理解;执此反思图像时代文学的困... 言意之辨提供了由“言→象→意”这样一条路径,它显示了言与意和象与意之间孰近孰远的关系;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对“象”与语言关系的阐释可视为对此的具体论证;由此可获得对海德格尔诗、思近邻说的新的理解;执此反思图像时代文学的困境,也可获得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视觉思维 海德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沈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2,共6页
"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尤其是《庄子》中的一个经典论题,西方源远流长的"逻各斯"思想也与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解构、打破"语言中心主义"成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话语特征,而以德... "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尤其是《庄子》中的一个经典论题,西方源远流长的"逻各斯"思想也与语言有着天然的联系。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解构、打破"语言中心主义"成了西方后现代文化的话语特征,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对语言的颠覆姿态,恰恰与中国道家的语言观念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解构主义 《庄子》 言意之辨 诗意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中后期的“以理言道”“言意之辨”与诗文观念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59,共15页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 “理”本是先秦两汉思想世界中的基本语词,唐代中后期儒者对于“理”的再次聚焦,在延续先秦两汉以政治生活为核心问题域之旧传统的同时,亦强化了“理”统合、会通的思想功能。“以理言道”的认知新风与“道”之虚化及“理”成为思想方式的核心范畴,乃是此时期颇易体察的文本现象。“言意之辨”在此风习形成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助缘的方法,也因之被再度问题化。唐代中后期的知识世界呈现出以“理”论文的明确倾向,作为人生态度及理念的“理”与一般的“理”成为文本书写与诗文观念的重要内容,而“陈言之务去”及“与造化争衡”的共识化则是“理”范畴化对于唐代中后期文学影响的另一明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儒学转型 道与理 言意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语言的局限性与文学的重要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协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1-75,共5页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在子“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论辩。这一论辩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而且涉及到语言交际中的可传达性与不可传达性的矛盾。而... “言意之辨”是魏晋玄学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在子“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论辩。这一论辩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而且涉及到语言交际中的可传达性与不可传达性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文学艺术的意象功能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言意之辨”所涉及的这些矛盾和意义,不仅为中国学者所重视,从中世纪的宗教神秘主义到现代的语义分析学派,西方学者也在不断地探讨和思索着这一问题。而调动和发挥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因素,则是中、西学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语言的局限性 《老子》 魏晋玄学 “无” 中国古典美学 人类意识 文学作品 得意忘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筌蹄与家园——庄子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贵 周裕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65-71,共7页
所谓言意之辨,包括对语言、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先秦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庄子对言意关系有多方面的论述,又归于“言不尽意”,其实质是“言不尽道”,根源于道家尚虚无的哲学本体现。其主要涵义是: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主体的... 所谓言意之辨,包括对语言、思维与存在之间关系的探讨,这在先秦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庄子对言意关系有多方面的论述,又归于“言不尽意”,其实质是“言不尽道”,根源于道家尚虚无的哲学本体现。其主要涵义是: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主体的思维和体验。而面对“言不尽意”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言意之辨 道家 “语言学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哲学上的“言意之辨”到诗论中的“隐秀”说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铸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6期20-27,共8页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外在载体,以审美情感为深层内涵。于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恰当地、圆满地表现审美情感,就成为诗歌所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 审美情感 言意之辨 语言的艺术 超越语言 深层内涵 诗歌 运用语言 诗论 隐秀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言意之辨”及其教育教学思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传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65-70,共6页
魏晋“言意之辨”可分为“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三派,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言意之辨”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教育背景,其实质是为魏晋人思虑教育问题提供方法论。“言意之辨”在教育上表现为“言教”和“... 魏晋“言意之辨”可分为“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三派,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言意之辨”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教育背景,其实质是为魏晋人思虑教育问题提供方法论。“言意之辨”在教育上表现为“言教”和“意教”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观。“意教”派提出的“寻(寄)言观(出)意、忘言得(存)意、不言之教”反映了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和教学认识的三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言意之辨 教育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17
作者 吴观澜 《学术研究》 1987年第1期93-99,共7页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自然”等理论,后来逐步转化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然同样的概念,在玄学和美学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玄学对美学的影响以及两者之联系与差异。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发展成美学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者认为语言有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意识;后者则主张努力转化语言的局限性,使有限的语言能表达不尽的情韵。两者差异很明显,但后者又确发韧于前者。本文试图就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这一论题,从玄学和美学的交叉点去探讨“言不尽意”论如何从玄学向美学转化,以此窥见玄学影响美学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魏晋玄学 文心雕龙 影响美学 语言文字 言与意 局限性 言象意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山水诗的产生
18
作者 张爱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74-77,共4页
山水诗的产生问题,学术界总有人认为与玄学无涉。笔者认为山水诗在魏晋的兴起,恰恰是玄学“言意之辨”的结果。(一)
关键词 玄学 山水诗 学术界 魏晋 言意之辨 圣人 人生境界 神道 玄言诗 言不尽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辨味批评中的言意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利群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6,共5页
司空图提出论诗必须辨味,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传统。辨味须从辨言入手,把握诗歌语言与把握诗味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历代的言意之辨的继续。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才能把握味和意;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语言去把握言外之意、言外之味,从而在诗... 司空图提出论诗必须辨味,从而形成中国古代辨味批评的传统。辨味须从辨言入手,把握诗歌语言与把握诗味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历代的言意之辨的继续。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才能把握味和意;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语言去把握言外之意、言外之味,从而在诗味的基础上使言与意产生间距又达到统一,以此说明了诗性语言、文学语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味批评 诗味 言意之辨 言外之意 "陌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新辨
20
作者 黄海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一、“意”是可以分析的 言意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盛于玄学兴起的魏晋南朝时期。言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事实,言意之辨并不是某些人造做出来的论题,而是有现实根据的。讨论言意关系的文章不绝如缕,... 一、“意”是可以分析的 言意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盛于玄学兴起的魏晋南朝时期。言意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事实,言意之辨并不是某些人造做出来的论题,而是有现实根据的。讨论言意关系的文章不绝如缕,于今尤盛,这益发说明了言意关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重要的实际问题。 辨言意关系的文章尽管积案盈箱,而其论旨归纳起来不过三种,即“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和“言尽意”论(参阅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言意之辨》,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认识 言意之辨 感情体验 语言艺术家 言意关系 外物 言不尽意 理性认识 “意” 思维具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