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 |
余卫国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9
|
|
2
|
“言意之辨”与古典阐释学的意义生成 |
郑伟
杨彩丹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3
|
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与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魏晋“言意之辨”缘起新论 |
余卫国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4
|
“言意之辨”对中国文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
张利群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5
|
言意之辨与隐秀之象——论正始诗歌的意象表现特征 |
王力坚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6
|
“言意之辨”导向文学的逻辑线索 |
陈引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7
|
言意之辨在王弼经典诠释中的运用及其方法论意义 |
暴庆刚
杨小华
|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8
|
“言意之辨”的发生与中西哲学的分野 |
余卫国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9
|
“言意之辨”与中国传统哲学 |
余卫国
|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0 |
|
10
|
言意之辨与视觉思维——兼及对海德格尔诗论的阐释 |
孙辉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1
|
解构主义与《庄子》“言意之辨” |
彭沈莉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2
|
唐代中后期的“以理言道”“言意之辨”与诗文观念 |
刘顺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4
|
|
13
|
“言意之辨”:语言的局限性与文学的重要性 |
宋协立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4
|
|
14
|
语言:筌蹄与家园——庄子言意之辨的现代观照 |
李贵
周裕锴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4
|
|
15
|
超越语言的局限——从哲学上的“言意之辨”到诗论中的“隐秀”说 |
杨铸
|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1 |
3
|
|
16
|
魏晋“言意之辨”及其教育教学思想 |
张传燧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1
|
|
17
|
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
吴观澜
|
《学术研究》
|
1987 |
0 |
|
18
|
言意之辨与山水诗的产生 |
张爱剑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19
|
论辨味批评中的言意关系 |
张利群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20
|
言意新辨 |
黄海澄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