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意共生话奇妙——《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设想
1
作者 毛艳苓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24年第11期40-41,共2页
《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整体上看,全文是“总分总”结构,以“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统领全文;主体部分则由“天空”和“大地”两大板块组成,行文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围绕不同的景物展开描写,二是按照... 《我们奇妙的世界》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整体上看,全文是“总分总”结构,以“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统领全文;主体部分则由“天空”和“大地”两大板块组成,行文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围绕不同的景物展开描写,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其中的每个段落都围绕具体的事物来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突出事物的奇妙和有生命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喜爱和赞美,文本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生动。本课的课后习题,教材编者主要安排了以下练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习题 文本结构 教学设想 言意共生 时间顺序 修辞方法 统领全文 语言优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共生:品味语言的基点与核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书月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62,共3页
目前,对文本语言的欣赏品味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语文教学终于回归到了语文的原点——借助语言的欣赏品味而直入文本的内心。
关键词 品味语言 基点 共生 言意 语文教学 文本语言 欣赏 内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关系视域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兆刚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Z期21-24,共4页
为了纠正淡化知识教学的倾向,部编版教材编者构建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为语文知识教学的回归提供了教学的蓝本,改变了以往教师谈“知”色变的尴尬局面。新课标规定:“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温儒敏教授... 为了纠正淡化知识教学的倾向,部编版教材编者构建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为语文知识教学的回归提供了教学的蓝本,改变了以往教师谈“知”色变的尴尬局面。新课标规定:“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温儒敏教授也曾说:“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知识教学 言意关系 视域 人文主题 引导学生 “知” 温儒敏 系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上的言意之辨到文学上的言不尽意论的转换 被引量:2
4
作者 杨保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1-15,10,共6页
言不尽意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命题,它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哲学、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中言和意的关系,并落脚于文学创作。本文认为言不尽意论是在对语言表达功能充分肯... 言不尽意论是我国古代文论一个重要命题,它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哲学、文学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中言和意的关系,并落脚于文学创作。本文认为言不尽意论是在对语言表达功能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深化了对言意问题的认识,我国古代对言意关系的认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言以达意论;二是言不尽意论;三是言外之意论。由言以达意、言不尽意到言外之意,既承认了言和意的一致性,又指出了它们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找到了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言意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不尽意 言意之辨 文学创作 《文心雕龙》 言意关系 语言表达 《周易》 古代哲学 古代文论 创作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言意之辨”论 被引量:11
5
作者 贾奋然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1期23-27,共5页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论题 ,刘勰的《文心雕龙》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 ,表现为对语言本体价值的关注和对语言诗性特征的挖掘 ,这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言意之辨" 言意关系 <<隐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文阅读教学的言意转换策略——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例
6
作者 刘兆刚 《江苏教育》 2017年第91期26-27,共2页
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即景会心、由事生理的思维,在'言''意'转换的过程中,还原意境,分享'这一个'情动而辞发的心路历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增长学生的言语智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散文教学 意境 言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兼得”两相和——《三顾茅庐》教学谈
7
作者 林春曹 《教育视界》 2015年第6期28-30,共3页
林老师,您好!近来在许多期刊上,读到您"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主张,很受启发。我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也想在课堂上尝试一下"言意兼得"的教学方法,但一旦面对具体的文本,就常常感觉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不知该关注些什... 林老师,您好!近来在许多期刊上,读到您"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主张,很受启发。我是一位四年级语文教师,也想在课堂上尝试一下"言意兼得"的教学方法,但一旦面对具体的文本,就常常感觉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不知该关注些什么,不知该如何作取舍。比如教学《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似乎有许多内容可读可讲,哪些内容才是您倡导的"言意兼得"呢?请拨冗抽暇,指点迷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 葛塘 中心小学 抽暇 文本语言 内容与形式 熟读成诵 人物形象 文章大意 最近发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
8
作者 陈日亮 林艺容(整理)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17-19,共3页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用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从语文教学的三个主要理念、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三以"读法与教法来探讨以读写促成完美的"言意转换"。
关键词 言意转换 文言文教学 “三以”读法与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超越初感,到言意兼得——在阅读教学中寻找与文本对话的支点
9
作者 陈洁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1期32-34,共3页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本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解读 言意兼得 教学视角 知识背景 教学价值 解读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文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述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振华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文疏理了先秦文学思想中的言意关系 ,找到了一些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认为在对待言意关系上 ,道家表现出重艺术表现、艺术追求的倾向 ;儒家、墨家、法家表现出重政教、事功的趋势 ;杂家则兼而有之。同时 。
关键词 先秦文学思想 言意关系 艺术表现 艺术追求 政教 事功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赋体话语”窥“言意关系”——浅析宇文所安对《文赋》的赋体话语结构形式解读 被引量:2
11
作者 安宁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39-45,共7页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成熟标志,《文赋》集中地表达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个困扰历代文论家的言意关系命题。其"以赋言文"的独特话语结构形式,为言意关系的探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入口,历来为中外研究者所关注,... 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成熟标志,《文赋》集中地表达了"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个困扰历代文论家的言意关系命题。其"以赋言文"的独特话语结构形式,为言意关系的探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入口,历来为中外研究者所关注,甚至在20世纪末引发了"形式主义"之争。作为一个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语境还原的中国文论研究者,宇文所安也注意到了《文赋》特殊的话语结构形式,独特的他者视角使其在解读文赋的时候,从对偶的骈体结构,铺陈、排比、互文、补充的赋体思维,以及中国诗赋的话语表达方式"隐喻"等方面,看到了话语形式与表达意图之间的悖论与张力。而在这当中,宇文所安力图还原出陆机对文学创作既自信又焦虑的态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言意关系命题展开一种比较方法学意义上的解读。这种解读不失为一种片面的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体话语 言意关系 宇文所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语言言意的实现与解读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和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5-19,共5页
音乐是一种“存在”,它存在于一系列的音乐现象之中。这个“存在”以确定的此时此地的个人存在作为前提。音乐语言是“音乐本体”存在之所,它为一切有目的的深思提供道路。“陌生化”是通过音乐语言在构造方式上的创新来表达个体独特感... 音乐是一种“存在”,它存在于一系列的音乐现象之中。这个“存在”以确定的此时此地的个人存在作为前提。音乐语言是“音乐本体”存在之所,它为一切有目的的深思提供道路。“陌生化”是通过音乐语言在构造方式上的创新来表达个体独特感人的力量,“陌生化”贯穿音乐史的始终。音乐之“语”指现有规则,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契约,只有经过学习才能被掌握。“言”是作曲家表达个人思想的音乐语汇的组合方式。隐喻作为音乐语言“言说”的一个主要功能,说明音乐语言必然与现实世界的某种真实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语言 言意 隐喻 海德格尔 音乐美学 陌生化 创作手法 言说方式 语言学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盈词语意象 落实言意兼得 被引量:4
13
作者 叶丽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第9期66-67,共2页
词语是“言”与“意”的统一,词语教学应当让学生言意兼得。文章通过链接生活、换词比较、迁移拓展的方式,让词语的形象丰盈起来,从而将文本的“言”与“意”化为学生的“意”与“言”。
关键词 词语 意象 言意兼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色笔记》中的自由、自我及言意矛盾
14
作者 刘海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147-149,共3页
自由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令每个人都无比神往,我们期望能够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拥有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然而,虽然自由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却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我们想要的自由最终只能寄寓于内心的乌托邦。同样,自我常常面临被遗失的困境,... 自由及其所代表的意义令每个人都无比神往,我们期望能够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拥有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然而,虽然自由有着丰富的可能性,却也面临着重重阻碍,我们想要的自由最终只能寄寓于内心的乌托邦。同样,自我常常面临被遗失的困境,我们往往会在突然间意识到我们一度自以为是的自我不过是向壁虚构,而企图通过文字还原自我、言说自我往往只是痴人说梦,陷入言意矛盾的怪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自我 文学表达 言意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语言意规约下的课程内容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飞 《江苏教育》 2018年第89期20-24,共5页
文章站在母语言意规约的轴心,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上"语言—意蕴—言意关系"三位一体的三元本体系统。借此系统,探寻儿童感知觉心理与学习脑生理之间,心智合一的最大公约数。并梳理出母语课程内容上"言传—意会"两分... 文章站在母语言意规约的轴心,提出语文学科性质上"语言—意蕴—言意关系"三位一体的三元本体系统。借此系统,探寻儿童感知觉心理与学习脑生理之间,心智合一的最大公约数。并梳理出母语课程内容上"言传—意会"两分的二维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上依体而教,意会知识得以显现的课堂实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规约 课程内容 构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读写中兼得言意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树银 牛子瑶 《江苏教育》 2020年第33期74-75,共2页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讲授了数百篇课文,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呢?细细考量,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因此,语...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讲授了数百篇课文,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呢?细细考量,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因此,语文课堂要追求"言""意"兼得,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内容,悟得课文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兼得 读写结合 随文练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言意关系的再思考
17
作者 宋晓娟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7年第6期22-23,共2页
《圣经·创世纪》第11章巴别之塔的传说众所周知,耶和华虽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但他没有想到语言不通并没有成为人类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千百年来人类真正为之困惑的却是语言自身的问题——言与意的统一与矛盾。对此,我们想就这... 《圣经·创世纪》第11章巴别之塔的传说众所周知,耶和华虽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但他没有想到语言不通并没有成为人类不可逾越的障碍。相反,千百年来人类真正为之困惑的却是语言自身的问题——言与意的统一与矛盾。对此,我们想就这一问题从信息论与语言学的角度浅谈一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关系 语言学 人类 耶和华 信息论 圣经 矛盾 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兼得”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探索——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雪萍 《教师》 2023年第8期24-26,共3页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趋势,它既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也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文章作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 单元整体教学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趋势,它既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也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文章作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基于“言意兼得”视域探讨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对策,从解析双线结构、细读典型文本的角度出发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利用课前提示、课后习题等教材中的辅助模块开展教学活动,并从知人论世和品析语句的角度切入,科学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深度解读语言、领会情感指明方向,从而真正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兼得 小学语文 单元整体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意兼容:统编教材练习设计的内在取向和教学价值
19
作者 王秀梅 周新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53-56,共4页
"言意兼容",来源于"言"与"意"关系的研究。关于"言""意"之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易传·系辞》,至唐宋时期转入到美学范畴。李维鼎在现代语境中对其进行借鉴和扩展,提出... "言意兼容",来源于"言"与"意"关系的研究。关于"言""意"之辩,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易传·系辞》,至唐宋时期转入到美学范畴。李维鼎在现代语境中对其进行借鉴和扩展,提出语文"言意论"主要观点:言意之间的转换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所在,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其核心途径是"通过‘言’达成对‘意’的理解,再反观其‘言’在达‘意’中的作用、方法和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统编教材 言语活动 言语教学 现代语境 言意 教学价值 练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享同生,语文课堂真教育——评《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
20
作者 郁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I0001-I0001,共1页
当下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解教育、忽视共情教育,偏重讲解语法、忽视情感熏陶,教学方法机械化、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反映了教学忽略了语文是一门来自真实生活、服务于真实生活的“真学科”。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尝试把中... 当下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解教育、忽视共情教育,偏重讲解语法、忽视情感熏陶,教学方法机械化、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反映了教学忽略了语文是一门来自真实生活、服务于真实生活的“真学科”。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者尝试把中国古代的“言意论”引入语文教学,提出“言意共生”的教学理念,主张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真实生活情境和真实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验,获得感悟,促进语文能力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言意共生 语文能力 情感熏陶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真实生活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