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主要概念厘清
1
作者 原美林 王雪晴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厘清概念是构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前提。其主要概念包括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对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探究和解决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厘清概念是构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前提。其主要概念包括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厘清主要概念应秉持准确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以及程序正义原则,同时将建构主义与实在论相结合、系统论与还原论相结合、理论推演与实证方法相结合等方法融入概念厘清中。只有明确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方法论、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及其相关概念的学理边界,才能够恰当地构建方法论,充分发挥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规范司法解释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方法论 法律解释 法学方法论 概念厘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构建要素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原美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是在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为确保司法解释的规范性与稳定性而构建的一种系统的方法理论,它关系到刑事诉讼法能否得到遵守。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构建要素可以为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和规范。... 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是在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制定过程中,为确保司法解释的规范性与稳定性而构建的一种系统的方法理论,它关系到刑事诉讼法能否得到遵守。刑事诉讼司法解释方法论的构建要素可以为司法解释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和规范。这些要素中,司法解释理念决定司法解释的基本方向和思维方式;司法解释目标是司法解释活动的目的和追求的结果;司法解释原则是在司法解释理念的指导下具体操作的准则;司法解释程序是实现司法解释目标的具体操作过程;法律论证是司法解释程序中确保司法解释严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这五大构建要素提高了司法解释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了刑事诉讼法的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司法解释方法论 构建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宪法解释方法论的反思 被引量:7
3
作者 祝捷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0-194,共5页
对宪法解释方法论探讨,可以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角度加以展开。由于主体性过于强调主体的优位性,给宪法解释方法论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主体间性对于宪法解释方法论的再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体间性一方面保持各主体的独立性,... 对宪法解释方法论探讨,可以从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角度加以展开。由于主体性过于强调主体的优位性,给宪法解释方法论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主体间性对于宪法解释方法论的再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主体间性一方面保持各主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充分尊重他者,意图形成一种共在关系。宪法解释方法论运用主体间性的理论成果,在文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上形成了二重主体间性,目的是形成有利于多元视域融合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解释方法论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心理解释方法论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52-56,共5页
本文认为心理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与创建 ,是朱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并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重要凭借。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心理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 :一、学术源源与期待视界 ;二、理论内涵与运作... 本文认为心理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与创建 ,是朱熹重新解释儒家经典 ,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并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的重要凭借。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这种心理解释方法论的内涵、性质与功用 :一、学术源源与期待视界 ;二、理论内涵与运作程序 ;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心理解释方法论 经典解释方法 唤醒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演变与解释方法论 被引量:4
5
作者 金春 《交大法学》 CSSCI 2018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解释方法论在日本民诉法研究中并不是显著的命题。长期以来,日本民诉法解释并不特别重视法律条文和立法者本意,解释方法论遵循的主要是利益衡量论,近年始有学者对它提出批判。日本民诉法解释方法论选择既源于民事诉讼法的目的被定位于... 解释方法论在日本民诉法研究中并不是显著的命题。长期以来,日本民诉法解释并不特别重视法律条文和立法者本意,解释方法论遵循的主要是利益衡量论,近年始有学者对它提出批判。日本民诉法解释方法论选择既源于民事诉讼法的目的被定位于纠纷解决,也与战后比较法研究中利益衡量论的引入有关。日本民诉法利益衡量论有别于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论,也有别于受德国法影响的亲实体法解释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并不局限于衡量或分配原被告之间的财产或价值,更多地蕴含了对作为制度利用者的当事人的便利、制度运营者的公共利益、民事诉讼程序的动态发展等要素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解释方法论 纠纷解决 利益衡量论 法教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经典解释方法论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庆甫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一个时代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方法,这是世界学术思潮发展的通例。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被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权威,受到特别的尊崇,每当有学者想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新... 一个时代新学说的诞生,往往需要提出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方法,这是世界学术思潮发展的通例。而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被奉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代表和最高权威,受到特别的尊崇,每当有学者想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决新的问题,创建新的理论时,最常见的办法是在解释儒家经典意义的进程中,或者别立新解,或者借题发挥,从而阐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我国古代新学说的产生,常常是以经典本文解释方法论的革新为契机的。因此,高度重视解释经典的方法论的研讨、完善和革新,并逐步形成自具特色的经典解释学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学术发展史固有的一大特征。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形式发展过程中,朱熹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探讨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解释 朱熹 经典解释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意”、“先见”及其解释的“客观性”——在“方法论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之间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中江 《学术界》 2001年第4期114-125,共12页
自从哲学解释学或本体论解释学诞生之后 ,它就与传统解释学特别是方法论解释学构成了一种尖锐的冲突。冲突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意义、对象、先见和解释的客观性。本文集中考察和疏理了哲学解释学和方法论解释学的各自立场和争论 ,并以此... 自从哲学解释学或本体论解释学诞生之后 ,它就与传统解释学特别是方法论解释学构成了一种尖锐的冲突。冲突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意义、对象、先见和解释的客观性。本文集中考察和疏理了哲学解释学和方法论解释学的各自立场和争论 ,并以此为基础试图作出积极的反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意 对象 虚心 先见 客观性 方法论解释 哲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解释——对疑难案件法律解释方法功能之反思 被引量:10
8
作者 梁迎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法律解释方法能够为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思考方向,并为判决结论提供论证。但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并不确定,方法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效力位阶,这些局限使其难以保障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由于在疑难案件中法官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裁... 法律解释方法能够为疑难案件的裁判提供思考方向,并为判决结论提供论证。但这些解释方法本身并不确定,方法之间也没有固定的效力位阶,这些局限使其难以保障法律解释的客观性。由于在疑难案件中法官需要进行利益衡量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裁判具有决策性质。为了增强裁判的科学性和妥当性,法官还应求助于其他社会科学。中国法学应在深化法律解释方法论研究的同时,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学教育中也应考虑完善法科学生的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方法论 疑难案件 法律解释方法的局限性 中国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批评抑或解释学:宇文所安的《文心雕龙》研究方法问题 被引量:5
9
作者 谷鹏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5,共5页
国内学术界惯于将宇文所安的《文心雕龙》研究方法称为新批评方法,这一指称有其合理性。但就宇氏对《文心雕龙》文本的总体性翻译释读与研究方法而论,它应归于文学解释学而非新批评。新批评方法只是其具体分析工具,文学解释学才是其真... 国内学术界惯于将宇文所安的《文心雕龙》研究方法称为新批评方法,这一指称有其合理性。但就宇氏对《文心雕龙》文本的总体性翻译释读与研究方法而论,它应归于文学解释学而非新批评。新批评方法只是其具体分析工具,文学解释学才是其真正的研究方法论。宇文所安对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征用的意义在于,它使《文心雕龙》在一种效果历史的辨证结构中走上了再经典化的道路,从而为探索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理论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宇文所安 新批评方法 解释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解释学视域下解释的客观性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10
作者 范海祥 程进军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45-149,共5页
在分析了哲学解释学与方法论解释学争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译论的"客观性"与当今解构主义反理性的翻译观的滥觞加以分析,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解释学理论阐述了文本解释的客观性问题。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实践解释 解释的客观性 方法论解释 哲学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光庆教授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1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 周光庆 解释方法论 解释 语言与哲学 《论语》 《老子》 魏晋玄学 得意忘言 解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