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解释性分析的黄河流域生态系统NPP时空异质性研究
1
作者 刘子华 王海军 +3 位作者 曹永强 徐方 王菲 王金珂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09,共7页
为了丰富对生态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研究并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碳汇能力提升等提供参考,以2000—2020年为研究期,把黄河流域分为中温带半干旱地区(Ⅰ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Ⅱ区)、高原半干旱地区(Ⅲ区)3个生态区域,依据多源... 为了丰富对生态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研究并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碳汇能力提升等提供参考,以2000—2020年为研究期,把黄河流域分为中温带半干旱地区(Ⅰ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Ⅱ区)、高原半干旱地区(Ⅲ区)3个生态区域,依据多源遥感数据,采用CASA模型计算黄河流域及3个生态区域年和月两种时频的NPP值,并引入SHAP可解释性分析方法,解构NPP变化与气温、降水量、NDVI、太阳辐射强度4个自然因子间的关系,探究NPP变化的主导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从空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NPP分异性显著,高值出现在Ⅱ区、低值广泛分布在Ⅰ区和Ⅲ区,各生态区域NPP均值大小排序为Ⅱ区>Ⅲ区>Ⅰ区,黄河干流沿线NPP较同纬度其他区域的高;2)从时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NPP在研究期波动上升、在年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研究期NPP上升的面积占比为47.17%、下降的面积占比为3.33%,3个生态区域中NPP上升最显著的是Ⅱ区,研究期黄河流域NPP上升速度逐渐减缓;3)从流域整体来看,NDVI对NPP变化的影响最大且其与太阳辐射强度的交互效应较大,但各生态区域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所不同,Ⅰ区为NDVI、Ⅱ区为地表温度、Ⅲ区为NDVI;4)黄河流域各生态区域提升NPP的策略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点,并充分重视各自然因子间的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净初级生产力 碳汇 解释性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逐步特征增广梯度提升的暂态功角稳定评估及可解释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旭 刘颂凯 +3 位作者 杨超 张磊 段雨舟 晏光辉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53,共10页
基于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暂态功角稳定评估虽然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但其评估结果缺乏可解释性,导致难以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逐步特征增广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ing enhanced with step-wise feature augment... 基于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暂态功角稳定评估虽然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结果,但其评估结果缺乏可解释性,导致难以应用于工程实际中。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逐步特征增广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ing enhanced with step-wise feature augmentation,AugBoost)的暂态功角稳定评估及可解释性分析方法。首先,通过训练AugBoost评估模型,建立电力系统输入特征与暂态功角稳定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其次,将相量测量单元的实时量测数据传输到训练好的AugBoost评估模型中,提供实时评估结果;并根据沙普利值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模型对评估结果和输入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提高结果的可信度。最后,设计模型更新过程来提升评估模型面对电力系统运行工况变化的鲁棒性。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S/E提供的23节点系统和1648节点系统上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态功角稳定评估 逐步特征增广梯度提升 沙普利值加性解释 解释性分析 模型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性分析的深度神经网络优化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欢欢 谢瑞麟 +2 位作者 乔塬心 陈翔 崔展齐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9-220,共12页
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甚至在安全关键系统中已经可以代替人类作出决策,如自动驾驶和智慧医疗等,这对DNN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DNN具有复杂的多层非线性网络结构,难以理解其... 近年来,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甚至在安全关键系统中已经可以代替人类作出决策,如自动驾驶和智慧医疗等,这对DNN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DNN具有复杂的多层非线性网络结构,难以理解其内部预测机制,也很难对其进行调试.现有的DNN调试工作主要通过修改DNN的参数和扩增数据集提升DNN性能,以达到优化的目的.然而直接调整参数难以控制修改的幅度,甚至使模型失去对训练数据的拟合能力;而无指导地扩增训练数据则会大幅增加训练成本.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解释性分析的DNN优化方法(optimizing DNN based on interpretability analysis,OptDIA).对DNN的训练过程及决策行为进行解释分析,根据解释分析结果,将原始数据中对DNN决策行为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部分以不同概率进行数据变换以生成新训练数据,并重训练DNN,以提升模型性能达到优化DNN的目的.在使用3个数据集训练的9个DNN模型上的实验结果表明,OptDIA可以将DNN的准确率提升0.39~2.15个百分点,F1-score提升0.11~2.03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DNN优化 DNN缺陷 DNN性能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注意力机制和卷积神经网络的电网暂态电压稳定评估及可解释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哲 秦博宇 +2 位作者 高鑫 丁涛 张逸兴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48-4657,I0057,I0056,共12页
提升复杂多变运行场景下电网稳定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暂态电压稳定评估及可解释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 提升复杂多变运行场景下电网稳定评估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暂态电压稳定评估及可解释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 AM)提升传统CNN的特征捕获能力,考虑模型特性和网络结构设计CBAMCNN组合模块。其次,建立基于CBAM-CNN的电网暂态电压稳定评估模型,揭示运行工况多变场景下系统关键电气量和稳定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最后,基于沙普利值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理论提出数据驱动模型评估结果的可解释性分析框架,提炼影响样本稳定状态的主导特征,评估各输入特征量对模型输出结果的贡献程度。在典型受端电网仿真系统中验证了所提稳定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块注意力模块-卷积神经网络 暂态电压稳定评估 沙普利值加性解释理论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规则挖掘的风电机组故障识别与解释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钱小毅 孙天贺 +1 位作者 王宝石 韩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79-385,共7页
针对传统风电机组故障识别方法精度难以保证且缺乏解释性的问题,提出一种以模糊规则分类系统为框架的风电机组故障识别与解释性分析方案。离线阶段通过启发式学习生成代表性故障规则,采用多种群量子进化算法实现故障规则寻优,提高对故... 针对传统风电机组故障识别方法精度难以保证且缺乏解释性的问题,提出一种以模糊规则分类系统为框架的风电机组故障识别与解释性分析方案。离线阶段通过启发式学习生成代表性故障规则,采用多种群量子进化算法实现故障规则寻优,提高对故障的识别精度;在线阶段定义近邻规则竞争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故障规则后处理策略的故障解释性分析方案,实现潜在故障概率排序以及解释性的关键异常征兆表达。以兆瓦级风电机组常见的10种故障数据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提高故障识别精度,同时提供可靠的故障解释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数据挖掘 故障诊断 模糊规则分类系统 故障概率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和解释性分析的重要性
6
作者 迈克.比尼 刘靖贤 《哲学分析》 2012年第5期4-17,共14页
逻辑主义贯穿于弗雷格哲学生涯的始终,对于数学的关注不仅在弗雷格的逻辑和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与弗雷格的分析观念密切联系。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分析"概念:回溯性分析、分解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弗雷格的分析是... 逻辑主义贯穿于弗雷格哲学生涯的始终,对于数学的关注不仅在弗雷格的逻辑和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与弗雷格的分析观念密切联系。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分析"概念:回溯性分析、分解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弗雷格的分析是解释性分析,它是分析哲学一个主要方面的特征。这个方面源自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方案,并且在罗素的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弗雷格和罗素都使用了解释性分析,但他们的分析观念仍有重要差异,表现在他们对于所谓的抽象原则的理解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哲学 逻辑主义 回溯性分析 分解性分析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OA-BiLSTM的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模型及可解释性分析
7
作者 秦跃平 唐飞 +3 位作者 王海蓉 王鹏 郭铭彦 王世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5年第7期40-47,共8页
为提高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及模型的可解释性,首先,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析特征变量;其次,采用开普勒优化算法(KOA)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建立基于KOA-BiLSTM的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模型;然后,在相同... 为提高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的准确性、稳定性及模型的可解释性,首先,通过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析特征变量;其次,采用开普勒优化算法(KOA)优化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建立基于KOA-BiLSTM的矿井淋水井筒风温预测模型;然后,在相同样本条件下,与反向传播(BP)、随机森林(RF)、最小二乘增强(LSBoost)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进行综合对比;最后,利用沙普利可加性特征解释算法(SHAP)进行可解释性分析及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KOA-BiLSTM模型的绝对误差范围为-1.24~0.5℃,比优化前模型的预测精度提高3.98%;与另外4个模型相比,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和均方误差(MSE)等均为最佳,表明该模型具有最优的预测效果和泛化能力;SHAP分析表明:井口风流温度对预测结果影响最大,而地面压力影响最小;KOA-BiLSTM模型实例验证的绝对误差范围为-0.49~0.38℃,预测精度可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普勒优化算法(KOA)-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模型 淋水井筒 风温预测模型 解释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的建筑物物化阶段碳排放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志强 任金哥 +1 位作者 韩硕 李文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54-2466,共13页
现有碳排放计算方法存在数据量大、计算繁琐和仅适用于事中、事后控制等问题,不利于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进行碳减排工作。为此,研究将机器学习引入建筑物碳排放量计算领域,帮助设计人员在早期设计阶段获得建筑物物化阶段的碳排放信息,提... 现有碳排放计算方法存在数据量大、计算繁琐和仅适用于事中、事后控制等问题,不利于设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进行碳减排工作。为此,研究将机器学习引入建筑物碳排放量计算领域,帮助设计人员在早期设计阶段获得建筑物物化阶段的碳排放信息,提供碳减排参考。首先,收集并建立建筑物物化阶段碳排放数据库;其次,基于5个建筑物特征,建立4种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并根据评价指标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最后,利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和部分依赖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 PDP)验证最优模型应用的合理性,并深入挖掘各特征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建筑物碳减排提供新的信息。结果显示: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建筑物物化阶段碳排放过程,其中建立的极度随机树(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 ET)模型对碳排放的预测表现最优;机器学习模型各特征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与现有研究相似,表明了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合理性;机器学习模型可以深入挖掘各特征与碳排放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建筑物碳减排提供新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建筑物物化阶段 碳排放 机器学习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动态图注意力网络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9
作者 原野 王海燕 +2 位作者 袁新平 李梦宇 何杰 《计算机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29-333,共5页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负荷调度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方法在捕捉负荷中心的动态时空关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图注意力网络(Dyn-GAT)和时间卷积网络(TCN)的Dyn-GAT-TCN(Dynamic Graph ATtention Temporal Convol...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中的负荷调度至关重要,然而现有方法在捕捉负荷中心的动态时空关系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图注意力网络(Dyn-GAT)和时间卷积网络(TCN)的Dyn-GAT-TCN(Dynamic Graph ATtention 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模型。首先,结合负荷空间依赖关系构建负荷时空网络图,并利用时间滑动窗口生成负荷动态图序列;然后,基于Dyn-GAT自适应地调整注意力权重,从而动态建模负荷中心间的空间依赖性;最后,基于TCN提取时间序列中的长短期依赖信息,以实现更精准的负荷预测。在纽约独立系统运营商(NYISO)的一个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一天时间尺度内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2.40,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1.46%。在云南电网公司的一个数据集上的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优于已有的相关方法。此外,所提模型的注意力机制增强了可解释性,并能识别对负荷预测影响最大的关键节点。可见,Dyn-GAT-TCN模型在建模和分析电力负荷的动态时空关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电力系统的调度优化提供了准确且可解释的预测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动态图注意力网络 时间卷积网络 时空关系建模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数据驱动的冻土强度智能识别方法
10
作者 姚兆明 王洵 +1 位作者 魏航 王晓龙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61-2772,共12页
在冻结法施工中,保证冻结壁稳定性至关重要,传统的现场检测方法因其间断性而无法提供实时监测,限制了对冻结壁潜在灾变的及时响应,采用冻土的深层原位精准探测是揭示冻结壁重大工程灾变机理及灾害预警的有效手段。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 在冻结法施工中,保证冻结壁稳定性至关重要,传统的现场检测方法因其间断性而无法提供实时监测,限制了对冻结壁潜在灾变的及时响应,采用冻土的深层原位精准探测是揭示冻结壁重大工程灾变机理及灾害预警的有效手段。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图像数据驱动的冻土强度智能识别方法,通过对93组试样的多角度图像捕获及随后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标注试样图像与实际强度数据并结合图像数据增强技术,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所需的图像数据集;利用迁移学习深度残差网络34层(ResNet-34)模型,并对比其他不同模型的训练过程和测试结果,发现ResNet-34模型效果最佳,准确率为92.8%,且没有出现过拟合现象;应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冻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土质、温度和含水率进行识别,发现模型能有效识别出3个变量,证明了模型识别冻土强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此外研究了模型在不同干扰条件下的表现,模拟典型干扰场景并分析其对模型预测性能的影响,为后续改进数据增强策略和模型优化方向提供依据;引入Grad-CAM(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可解释性分析方法揭示卷积神经网络在冻土强度识别任务中的内部特征提取过程,发现利用模型能够提取和分析冻土的关键图像特征,实现冻土强度的快速判识。研究成果为冻结壁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早期灾害预警提供了新方法,可为冻结工程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单轴抗压强度 图像识别 迁移学习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地貌区滑坡灾害易发性量化评估及关键驱动因子
11
作者 陈丹璐 安雪莲 +4 位作者 邵怀勇 李文然 潘明辰 文海家 孙德亮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7,共13页
聚焦黄土塬地貌区滑坡灾害,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针对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建立了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利用LightGBM模拟黄土高原黄土塬滑坡易发性,选取5个精度指标评估其预测性能与鲁棒性,运用SHAP算法解析诱发因素... 聚焦黄土塬地貌区滑坡灾害,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针对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评价建立了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利用LightGBM模拟黄土高原黄土塬滑坡易发性,选取5个精度指标评估其预测性能与鲁棒性,运用SHAP算法解析诱发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揭示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发生机制.研究发现,LightGBM模型对黄土塬滑坡易发性具有较强的模拟与预测能力(AUC为0.844),SHAP算法能较好地辨识出黄土塬地貌区滑坡易发性关键驱动因子,即距道路距离、年均降雨量、地形起伏度、人口密度、地表切割深度、坡长等,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风险图,为区域滑坡治理及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滑坡易发性评价 黄土塬地貌 机器学习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约束的可解释小样本学习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玲玲 陈一苇 +4 位作者 吴文俊 魏笔凡 罗炫 常晓军 刘均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573-2584,共12页
不同于基于大规模监督的深度学习方法,小样本学习旨在从极少的几个样本中学习这类样本的特性,其更符合人脑的视觉认知机制.近年来,小样本学习受到很多学者关注,他们联合元学习训练模式与度量学习理论,挖掘查询集(无标记样本)和支持集(... 不同于基于大规模监督的深度学习方法,小样本学习旨在从极少的几个样本中学习这类样本的特性,其更符合人脑的视觉认知机制.近年来,小样本学习受到很多学者关注,他们联合元学习训练模式与度量学习理论,挖掘查询集(无标记样本)和支持集(少量标记样本)在特征空间的语义相似距离,取得不错的小样本分类性能.然而,这些方法的可解释性偏弱,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种便于直观理解的小样本推理过程.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区域注意力机制的小样本分类网络INT-FSL,旨在揭示小样本分类中的2个关键问题:1)图像哪些关键位置的视觉特征在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这些关键位置的视觉特征能体现哪些类别的特性.除此之外,尝试在每个小样本元任务中设计全局和局部2种对比学习机制,利用数据内部信息来缓解小样本场景中的监督信息匮乏问题.在3个真实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INT-FSL不仅能有效提升当前小样本学习方法的分类性能,还具备良好的过程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样本学习 解释性分析 对比学习 局部描述子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叙事:意义构建、行动者锚定与全球融入
13
作者 全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92,共11页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国家治理政策,聚焦其叙事策略能够揭示国家行为者如何塑造自身及他人对人工智能治理问题的认知与想象。文章采用解释性方法分析该政策文本的表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叙事...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国家治理政策,聚焦其叙事策略能够揭示国家行为者如何塑造自身及他人对人工智能治理问题的认知与想象。文章采用解释性方法分析该政策文本的表现,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叙事分析模式:一是意义构建叙事,通过塑造对预期目标的想象和动员应对不确定性挑战来形成政策的观念背景;二是行动者锚定叙事,它为现有行动者创造新的组织角色,包含将特定行为者定位为开展治理的必要条件,和告知其在防范风险时应采取的行动;三是全球融入叙事,通过参与性框架寻求在国际上塑造一个负责任大国和人工智能强国身份,具体分为公共参与、合作参与和伦理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治理 政策叙事 行动者 解释性分析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铜电解精炼电积过程电压及出液铜离子浓度预测模型研究
14
作者 闫哲祯 卢金成 +3 位作者 程寒 廖嘉琪 徐夫元 段宁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24,共12页
电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铜电解液净化工艺,其出口铜离子浓度波动大、人工调控难度高,易造成后续硫化单元处理负荷剧增及铜砷共沉淀产废量增大,而传统预测模型存在不可解释、稳态限制、低泛化能力等缺陷。为此,构建了企业电积生产过程电压... 电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铜电解液净化工艺,其出口铜离子浓度波动大、人工调控难度高,易造成后续硫化单元处理负荷剧增及铜砷共沉淀产废量增大,而传统预测模型存在不可解释、稳态限制、低泛化能力等缺陷。为此,构建了企业电积生产过程电压及出液铜离子浓度准确预测的多参数模型。通过对比研究10种机器学习模型,发现GBR在电压预测中表现最优(决定系数R^(2)=0.79,均方误差MSE=1.25),XGBoost对出液铜离子浓度的预测准确度最高(R^(2)=0.87,MSE=5.58)。SHAP解释性分析表明,电流和时间分别是影响电压和出液铜离子浓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模型决策机制与电化学原理及质量守恒定律一致,突破了传统模型对非线性关系的表征局限,为异常工况的预警诊断、关键参数动态优化控制及减少污染物产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电积 机器学习 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GBR)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 解释性分析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航天器功率信号复合网络优化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庭瑜 曾颖 +1 位作者 李楠 黄洪钟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60-3069,共10页
为了实现航天器电源系统的灵活高效并网,最大化有限能量的利用,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的功率传输与信号传输复合网络拓扑优化模型,并使用知识蒸馏原理的多种可解释组件模型对优化过程进行剖析。首... 为了实现航天器电源系统的灵活高效并网,最大化有限能量的利用,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的功率传输与信号传输复合网络拓扑优化模型,并使用知识蒸馏原理的多种可解释组件模型对优化过程进行剖析。首先,分析在轨运行阶段航天器母线电压调节控制域变换规律,并结合节点传播性参数,建立功率传输与信号通信的复合网络拓扑模型。然后,利用A3C(asynchronous advantage actor-critic)算法,对信号传输网络路由分布、拓扑结构等方面潜在的运行可靠性风险进行自适应性优化。最后,结合多种可解释组件对已训练的DRL模型进行知识蒸馏,形成一种可解释的量化分析方法。所提方法可以指导空间电源在随机阴影影响下选择最佳并网方案,并为更高任务要求和复杂环境下空间电源控制器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电源系统 复杂网络 深度强化学习 可靠性优化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暂态时-频特征差异的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识别方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史鸿飞 邓丰 +4 位作者 钟航 钟逸涵 蒋素霞 李鑫瑜 陈依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455-6469,I0014,共16页
高阻接地故障发生时,故障特征微弱,传统故障识别方法存在特征提取困难、阈值选取灵活性较差的技术瓶颈,导致极端故障场景下出现漏判。为此,提出基于暂态时-频特征差异的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识别方法。首先,结合小波包香农熵量化分析高阻... 高阻接地故障发生时,故障特征微弱,传统故障识别方法存在特征提取困难、阈值选取灵活性较差的技术瓶颈,导致极端故障场景下出现漏判。为此,提出基于暂态时-频特征差异的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识别方法。首先,结合小波包香农熵量化分析高阻接地故障与正常扰动工况暂态信号的时频分布,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异:频域上,扰动工况信号的能量集中于低频,而高阻故障信号能量分布相对均匀;时域上,扰动工况信号能量集中于时间窗的前半段,高阻故障信号能量在整个时间窗内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以暂态信号时-频域波形作为输入样本,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模型中的softmax分类器改进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构建适应配电网高阻接地故障识别小样本场景下的CNN-SVM复合分类模型,以卷积层作为特征提取器,以SVM作为分类器,实现高阻接地故障识别。最后,为论证所提方法具有强适应性的内在原因,利用LIME可解释性分析算法可视化展现模型训练过程中的高关注度区域,从模型分类原理层面证明所提方法不受各种故障条件的影响,克服了传统故障识别方法在极端故障场景下出现漏判的缺陷,能准确识别配电线路末端10 kΩ高阻接地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高阻接地故障 时-频特征 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 LIME可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集成模型融合的CA-UHPC抗压强度预测方法
17
作者 唐博文 梁梓豪 +1 位作者 丁平祥 范志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69-474,共6页
为了解决将粗骨料引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后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和配合比设计复杂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Stacking集成模型融合的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CA-UHPC)抗压强度预测方法。首先,对通过文献收集到的175组数据进行预处理,... 为了解决将粗骨料引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后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和配合比设计复杂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Stacking集成模型融合的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CA-UHPC)抗压强度预测方法。首先,对通过文献收集到的175组数据进行预处理,随后分别基于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算法进行贝叶斯超参数优化以及模型的训练与评估。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以及决定系数(R^(2))来对比分析不同模型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tacking融合多种算法的CA-UHPC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泛化性能验证以及可解释性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基于Stacking集成多种机器学习方法的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有所提升,且模型与工程实践经验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合理度和可靠性。此外,通过模型参数分析可知,在进行CA-UHPC制备时,最佳的纤维掺量在2.0%~2.5%之间,最佳的骨料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0.2~0.4倍,增加硅粉用量可有效提高CA-UHPC的抗压强度。本工作的研究成果可为CA-UHPC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UHPC 抗压强度 机器学习 解释性分析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texture attribute analysis to seismic interpretation 被引量:3
18
作者 啜晓宇 王尚旭 +2 位作者 施佩东 未晛 陈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617-3626,共10页
The first generation coherence algorithm(namely C1 algorithm)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ross-correlation theory, which calculates the coherency of seismic data along both in-line and cross-line. The work, based on ... The first generation coherence algorithm(namely C1 algorithm)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cross-correlation theory, which calculates the coherency of seismic data along both in-line and cross-line. The work, based on texture technique, makes full use of seismic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the difference of multi-traces, and proposes a novel methodology named the texture coherence algorithm for seis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for short TEC algorithm. Besides, in-line and cross-line directions, it also calculates seismic coherency in 45° and 135° directions deviating from in-line. First, we clearly propose an optimization method and a criterion which structure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parameters in TEC algorithm. Furthermore, the matrix to measu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ulti-traces is constructed by texture technique, resulting in horizontal constraints of texture coherence attribute. Compared with the C1 algorithm, the TEC algorithm based on graylevel matrix is of the feature that is multi-direction information fusion and keeps the simplicity and high speed, even it is of multi-trace horizontal constraint, leading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esoluti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EC algorithm shows that the TEC attribute is superior to both the C1 attribute and amplitude attribute in identifying faults and channels, and it is as successful as the third generation coh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TURE COHERENCE graylevel ATTRIBUTE multi-tra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仿真与机器学习的交织区通行能力协同估计方法
19
作者 荣建 吴培佳 +2 位作者 高亚聪 王益 窦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5年第4期206-218,240,共14页
为克服现有方法在交织流量表征和影响因素量化方面的不足,本文融合微观仿真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从仿真标定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到通行能力估计的研究框架。提出结合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 为克服现有方法在交织流量表征和影响因素量化方面的不足,本文融合微观仿真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从仿真标定和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到通行能力估计的研究框架。提出结合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信息熵与遗传算法的DIEGA(DBSCAN Information Entropy Genetic Algorithm)仿真标定改进方法;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交织区长度(L_(W))、驶入流量(Q_(RF))、驶出流量(Q_(FR))与通行能力的关联关系;同时,构建基于堆叠策略的通行能力估计模型,并结合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方法剖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DIEGA标定方法可将交织区各流向延误误差控制在3%以内,较传统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提升22.2%;在总交织流量相同的情况下,Q_(RF)与Q_(FR)的不同占比会导致通行能力在约15%范围内波动,且Q_(RF)、Q_(FR)与L_(W)之间存在非线性耦合关系;基于堆叠策略的随机森林机器学习(ML_(RF))模型(R^(2)=0.969)表现最佳,优于其他基线模型;SHAP分析显示,当Q_(RF)/Q_(FR)占比接近1,且L_(W)的范围为250~350 m时,可实现4635~4860 pcu·h^(-1)的峰值通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通行能力估计方法 交通仿真与机器学习 交织区 解释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