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哲学经典的现代解读与诠释(专题讨论)——“是”与“存在”或“有”——理解黑格尔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路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59-63,共5页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进而文字的产生,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即...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进而文字的产生,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要维系和保全传统,求得传统真相,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而在跨文化背景下,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融会中西哲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若无对中国传统经典和西方外来经典的翻译与诠释,这些融会中西古今哲学思想的现代哲学体系的创建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培育与发扬、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之发展与创新来说,翻译与诠释经典是一条根本的通道。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从事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诠释活动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承认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公度性(commensurability)。简言之,无论东西南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连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都不承认,那么,不仅整个20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无意义的,而且就中国哲学界目前孜孜以求的创建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哲学范式来说,充其量也只能使中国哲学成为一源之流,一根之木.即所谓“回归原始”。基于上述认识,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四位研究者撰写了下面这组文章。他们的论题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对西方哲学文本进行现代语境下的解读与诠释;他们的研究对象虽然都属于西方哲学,但并不远离中国现实问题和中国学术语境;他们的研究态度既不是单一的“我注六经”,也不是单一的“六经注我”,而是二者的结合;他们对具体问题的理解有不同之处,甚至有对立的地方,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而希望在不断的对话中求得共识。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学术活动之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经典 公度性 解读与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四学 李煌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59,共3页
周敦颐所作《通书》的意图是阐明"孔颜乐处"的思想境界。他认为先要在道德修养与人间富贵之间作出一个孰大孰小的人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只有真正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等真正的"至富至贵"之"大"者,才能"... 周敦颐所作《通书》的意图是阐明"孔颜乐处"的思想境界。他认为先要在道德修养与人间富贵之间作出一个孰大孰小的人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只有真正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等真正的"至富至贵"之"大"者,才能"心泰"、"身安",才能达到"孔颜乐处"境界,孔颜乐处的境界与达到此境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通书 孔颜乐处 解读与诠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