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叶越橘的酚类成分:二级质谱裂解行为和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堂 王吉 +6 位作者 乔温皓 林芷淇 朱红波 常月 胡炜彦 张荣平 陈兴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40-149,共10页
以樟叶越橘嫩芽为研究对象,利用硅胶、小孔树脂、Sephadex LH-20和RP-18等分离材料,结合制备型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等结构鉴定手段,从樟叶越橘的嫩芽水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6个酚类化合物,包括7个熊果苷类、4个黄... 以樟叶越橘嫩芽为研究对象,利用硅胶、小孔树脂、Sephadex LH-20和RP-18等分离材料,结合制备型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等结构鉴定手段,从樟叶越橘的嫩芽水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6个酚类化合物,包括7个熊果苷类、4个黄酮类、2个木脂素类和3个其他酚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5、7和11~16为首次从越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二级质谱分析发现在负离子模式下糖苷类成分断裂糖苷键是其主要裂解途径,产生苷元部分或糖基部分的碎片,苷元部分或糖基碎片会继续丢失H_(2)O、CO、CHO或CH_(2)O等中性碎片,产生一系列子离子;黄酮或木脂素类成分丢失羟基、羟甲基、甲氧基等取代基,产生中性碎片或加合离子碎片;逆狄尔斯-阿尔德裂解在黄酮母核的裂解过程中也较为常见。利用H_(2)O_(2)损伤的SH-SY5Y细胞,评价了所有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1~4、6、10和16对H_(2)O_(2)损伤SH-SY5Y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中化合物3(淫羊藿次苷F2)在5、10、20μmol/L剂量条件下其神经保护作用随浓度增加而提高,且存活率在3个剂量浓度条件下均超过80%,神经保护作用强于阳性药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上研究结果说明樟叶越橘含有丰富的酚类成分,这些成分表现出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拓展了樟叶越橘嫩芽作为绿色健康食品的保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叶越橘 酚类成分 二级质谱裂解行为 神经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莲花浸膏的热裂解行为及单料烟加香应用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姬小明 于建军 +3 位作者 刘国顺 李冰洁 赵铭钦 祁令凯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76,共5页
在模拟卷烟点燃过程条件下对金莲花浸膏进行了热裂解,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300、600、900℃)下的裂解产物,并进行单料烟加香研究。结果表明,在300、600、900℃的金莲花浸膏热解产物中分别鉴定出28、29和31种成分,裂解产... 在模拟卷烟点燃过程条件下对金莲花浸膏进行了热裂解,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300、600、900℃)下的裂解产物,并进行单料烟加香研究。结果表明,在300、600、900℃的金莲花浸膏热解产物中分别鉴定出28、29和31种成分,裂解产物主要为酸类、酯类、醇类、酚类、醛类和酮类等对烟草香味有利的香味物质。金莲花浸膏具有改善和修饰单料烟吸味、丰满烟气、减轻刺激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 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 金莲花浸膏 单料烟加香 热裂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与桑色素ESI-MS裂解行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尹智慧 孙长海 方洪壮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运用量子化学方法辅助解析并比较槲皮素与桑色素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行为。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B3LYP/6-31G(d)水平,对槲皮素与桑色素的分子空间构型进行优化,确定稳定的几何... 运用量子化学方法辅助解析并比较槲皮素与桑色素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ESI-MS)负离子模式下的裂解行为。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B3LYP/6-31G(d)水平,对槲皮素与桑色素的分子空间构型进行优化,确定稳定的几何构型与去质子化位点,在RB3LYP/6-31+G(2d,2p)水平,计算相对碎裂电压下的二级质谱中碎片离子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能量,通过比较准分子离子稳定构型并结合基组重叠误差(Basis set superposition error,BSSE)校正后的键解离能(Bond dissociation energy,BDE),推导了质谱碎裂过程。结果显示:槲皮素的稳定构型为A,B,C环处于同一平面,桑色素上的2'-OH使得B环与AC环之间翻转一定角度,二面角D(1,2,1',6')为-134.662 4°。槲皮素与桑色素的质谱裂解过程主要通过C环跨环裂解产生,且具有多种开裂方式,开裂先后顺序为:1,2开裂、0,2开裂、1,3开裂、1,4开裂与0,4开裂,分别生成碎片离子1,2A-,0,2A-,1,3A-,1,4A-与0,4A-,并逐步进行后续裂解,而2'-OH的存在促进了桑色素的裂解。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黄酮醇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醇 量子化学 电喷雾离子阱质谱 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环烯醚萜苷的质谱裂解行为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存满 梁鑫淼 薛兴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7-572,共6页
利用高分辨率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MS/MS)对环烯醚萜苷同系组分7,8-环戊烯型和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下的质谱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在ESI+模式下,环烯醚萜苷主要的质谱裂解途径是脱去母环上的功能基团,... 利用高分辨率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MS/MS)对环烯醚萜苷同系组分7,8-环戊烯型和环戊烷型环烯醚萜苷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下的质谱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在ESI+模式下,环烯醚萜苷主要的质谱裂解途径是脱去母环上的功能基团,如丢失H2O,CO2,CH3OH,CH3COOH和糖单元部分等,由于它们均为葡萄糖苷,所以共有碎片离子[Glc+Na]+(m/z 185.0).环烯醚萜苷母核环上半缩醛结构的异构化造成二氢吡喃环的断裂,但未发现与苷元部分在负离子(ESI-)模式下相同的其它断裂.环烯醚萜苷在ESI+模式下的断裂途径特征性不如其在ESI-模式下的明显,且灵敏度比后者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烯醚萜苷 质谱裂解行为 电喷雾离子源 正离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4-氧代-β-大马酮的热裂解行为 被引量:6
5
作者 吴亿勤 杨柳 +3 位作者 刘芳 缪明明 朱洪友 冒德寿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用在线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 S)研究了4-氧代-β-大马酮的热裂解行为。在氦气氛围中,将4-氧代-β-大马酮分别在350,450,550,650,700和750℃下进行热裂解,并以GC/M S对其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裂解温度直... 用在线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 S)研究了4-氧代-β-大马酮的热裂解行为。在氦气氛围中,将4-氧代-β-大马酮分别在350,450,550,650,700和750℃下进行热裂解,并以GC/M S对其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裂解温度直接影响生成产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4-氧代-β-大马酮可裂解出β-大马酮、4-氧代-β-紫罗兰酮、3,4,4-三甲基-环己-2-烯-1-酮和2,5,5-三甲基-环己-3-烯-1-酮等54种裂解产物。在550℃以下时,只有少量4-氧代-β-大马酮发生裂解;在750℃时,几乎完全裂解,转移率达99.74%,裂解产物达45种之多。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裂解产物越来越复杂,并出现有害物质如苯、甲苯、蒽和菲等。根据4-氧代-β-大马酮裂解产物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对其裂解产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4-氧代-β-大马酮可能按照4种途径发生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4-氧代-β-大马酮 热裂解行为 烟草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浆卷烟纸热裂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孙川 桂永发 +2 位作者 陆舍铭 许永 缪明明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37-247,共11页
采用热失重(TG)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研究麻浆卷烟纸的热裂解行为,在氦气中,将麻浆卷烟纸分别在400、500、600、700、800和900℃下进行热裂解,并分别用两种色谱柱(PE-Elites 5MS毛细管色谱柱和PE-Elites Wax毛细管色谱柱)对... 采用热失重(TG)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PyGC/MS)研究麻浆卷烟纸的热裂解行为,在氦气中,将麻浆卷烟纸分别在400、500、600、700、800和900℃下进行热裂解,并分别用两种色谱柱(PE-Elites 5MS毛细管色谱柱和PE-Elites Wax毛细管色谱柱)对其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用两种色谱柱分析麻浆卷烟纸裂解产物,共检测出包括烯类、酮类、酸类、苯及其衍生物以及一些稠环芳烃等202种成分;随着裂解温度的增加,烯酮类的含量下降,而苯及其衍生物和稠环芳烃的含量逐渐增加。两种色谱柱分析出63种共同组分,5MS色谱柱分析出46种Wax色谱柱未分析出的裂解产物,Wax色谱柱则分析出93种5MS色谱柱未分析出的裂解产物,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色谱柱的固定相类型和性质不同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卷烟纸 热裂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炉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α-紫罗兰酮的热裂解行为及产物 被引量:6
7
作者 高茜 向能军 +2 位作者 沈宏林 吴亿勤 缪明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了研究烟用香料α-紫罗兰酮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行为和热裂解产物,采用微炉热裂解技术(Py)对α-紫罗兰酮进行了300、400、500、600、650、700、800和900℃下裂解,通过GC/MS对其中的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α-紫罗兰酮可裂解为... 为了研究烟用香料α-紫罗兰酮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裂解行为和热裂解产物,采用微炉热裂解技术(Py)对α-紫罗兰酮进行了300、400、500、600、650、700、800和900℃下裂解,通过GC/MS对其中的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α-紫罗兰酮可裂解为α-紫罗兰烯、γ-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2-甲基呋喃和5,5-二甲基环戊二烯等76种物质。在600℃以下27%的α-紫罗兰酮没有裂解,在700℃时α-紫罗兰酮完全裂解。在800℃和900℃裂解产物大致一样。根据主要的裂解产物和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α-紫罗兰酮的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紫罗兰酮 热裂解行为 Py/GC—MS 烟用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丁香花蕾油的热裂解行为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永 向能军 +4 位作者 吴亿勤 孙川 高茜 沈宏林 缪明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69-971,974,共4页
在模拟卷烟点燃过程的条件下对丁香花蕾油进行了热裂解,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300,600,900℃)下的裂解产物。结果表明:300℃时释放出主要成分子丁香酚,β-石竹烯和乙酰丁香酚酯,总含量高达92.94%;在600℃时其主要成分子丁... 在模拟卷烟点燃过程的条件下对丁香花蕾油进行了热裂解,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在不同温度(300,600,900℃)下的裂解产物。结果表明:300℃时释放出主要成分子丁香酚,β-石竹烯和乙酰丁香酚酯,总含量高达92.94%;在600℃时其主要成分子丁香酚发生大量裂解,并且产生少量有害物质;在900℃时子丁香酚完全裂解,且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根据主要的裂解产物和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丁香花蕾油的裂解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香精在卷烟中的作用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丁香花蕾油 香精 热裂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体香料芳樟醇的热裂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吟 邵兴伟 +3 位作者 吴昭 肜霖 赵同林 黄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5-639,共5页
【目的】研究单体香料芳樟醇的热裂解行为,为芳樟醇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芳樟醇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800和900℃)下的热裂解行为,并根据主要热裂... 【目的】研究单体香料芳樟醇的热裂解行为,为芳樟醇在卷烟加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芳樟醇在不同温度(300、400、500、600、700、800和900℃)下的热裂解行为,并根据主要热裂解产物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对芳樟醇热裂解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热裂解温度低于500℃时,90.00%以上的芳樟醇未发生热裂解;热裂解温度升至600℃时,热裂解产物增多,主要是醇和烯等物质;热裂解温度升至900℃时,30.00%以上的芳樟醇发生热裂解。芳樟醇可裂解为香叶醇、二氢芳樟醇、月桂烯、罗勒烯、8-羟基芳樟醇、顺式氧化芳樟醇和反式氧化芳樟醇等香味物质。初步推导出芳樟醇按双键断裂重排、分子内脱水、双键加成及双键被氧化等4种方式进行热裂解。【结论】芳樟醇的热裂解产物以芳樟醇类物质为主,其自身的香气特征即代表热裂解后的香气特征,可添加到卷烟中以增加花香、木香和果香香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醇 热裂解行为 热裂—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C前驱体的合成及其裂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程 龚俊捷 +4 位作者 董志军 孟剑 周思成 袁观明 李轩科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95-1101,共7页
以Hf Cl_4、乙酰丙酮、无水甲醇、对苯二酚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Hf C陶瓷前驱体,通过前驱体裂解制备得到了Hf C陶瓷粉体。采用XRD、FTIR、SEM/EDS、TEM、SAED等分析手段对裂解产物的组成、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利用TG-DSC... 以Hf Cl_4、乙酰丙酮、无水甲醇、对苯二酚为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了Hf C陶瓷前驱体,通过前驱体裂解制备得到了Hf C陶瓷粉体。采用XRD、FTIR、SEM/EDS、TEM、SAED等分析手段对裂解产物的组成、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利用TG-DSC和TG-MS对前驱体的裂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f C前驱体在600℃左右开始陶瓷化,在1300℃左右开始形成Hf C陶瓷相,在1500℃及以上完全转化为Hf C陶瓷及自由碳。Hf C陶瓷相具有单晶结构,颗粒粒径在50~100 nm之间。Hf C陶瓷相的形成基于前驱体在低温段裂解形成的Hf O_2的碳热还原反应,裂解过程中形成的自由碳抑制了Hf C晶体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 C 前驱体 解行为 碳热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戟天中环烯醚萜苷和蒽醌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下的质谱裂解行为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祥升 杨美华 +1 位作者 吴海峰 舒晓燕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2-350,共9页
利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 MS/MS)技术,在负离子模式下,探讨巴戟天中4种环烯醚萜苷和2种蒽醌成分的质谱裂解途径。通过[M-H]-获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信息,进一步对[M-H]-进行碰撞诱导解离,获得相应化合物的裂解... 利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 MS/MS)技术,在负离子模式下,探讨巴戟天中4种环烯醚萜苷和2种蒽醌成分的质谱裂解途径。通过[M-H]-获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信息,进一步对[M-H]-进行碰撞诱导解离,获得相应化合物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环烯醚萜苷主要的裂解途径是首先脱去母环上的功能基团,如中性丢失H_2O、CO_2、CH_3COOH和糖单元等部分;其次是二氢吡喃环和糖环的断裂,m/z113、101为环烯醚萜苷母环断裂的特征碎片离子。蒽醌类化合物的裂解行为是连续失去CO,也可以失去CO_2。这些质谱裂解行为的研究有助于环烯醚萜苷和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也可为其他同类化合物的鉴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 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MS/MS)环烯醚萜苷 蒽醌 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A和Py-GC/MS研究琥珀酸单薄荷酯的热失重和热裂解行为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柳 缪明明 +1 位作者 吴亿勤 向能军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7,共7页
应用热重分析法(TGA)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天然香料琥珀酸单薄荷酯的热失重和热裂解行为及其产物进行了研究。用热重分析法建立了琥珀酸单薄荷酯主反应区热失重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通过Py-GC/... 应用热重分析法(TGA)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对天然香料琥珀酸单薄荷酯的热失重和热裂解行为及其产物进行了研究。用热重分析法建立了琥珀酸单薄荷酯主反应区热失重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通过Py-GC/MS,分别在300,400,500,600,700,800和900℃下对琥珀酸单薄荷酯进行热裂解,对裂解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共鉴定出薄荷醇、薄荷烯和琥珀酸等75种裂解产物,并研究了其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琥珀酸单薄荷酯在700℃以下裂解出薄荷醇、p-薄荷-3-烯和3-甲基-6-异丙基环己烯等具有致香和清凉作用的物质,而700℃以上没有释放出致香物质。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裂解产物越来越复杂,有害物质如苯、甲苯、蒽和荧蒽等的含量也逐渐增加。此研究为该化合物在卷烟燃烧过程中的转移行为提供了例证,并为烟草制品加香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有利于琥珀酸单薄荷酯在卷烟产品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单薄荷酯 热失重 热裂解行为 热重法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氧化镁团聚和解团聚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荣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85,共3页
用表面活性剂TX 1 0的乙醇溶液洗涤Mg(OH) 2 ,使其热分解 ,制得了粒径为 1 5~ 2 0nm的纳米级氧化镁 ,并将制得的氧化镁用热重、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氧化镁 分散性 表面活性剂 团聚行为 团聚行为 均匀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rchhoff型方程解的渐近行为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志坚 程建玲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08-1021,共14页
该文研究具强阻尼项的Kirchhoff型方程u_(tt)-M(‖▽u‖~2)△u-△u_t+g(x,u)+h(u_t)=f(x)的初边值问题的解的长时间行为,其中M(s)=1+s^(m/2),m≥1.该文用两种方法证明上述问题对应的算子半群S(t)在相空间X=(H^2(Ω)∩H_0~1(Ω))×H_... 该文研究具强阻尼项的Kirchhoff型方程u_(tt)-M(‖▽u‖~2)△u-△u_t+g(x,u)+h(u_t)=f(x)的初边值问题的解的长时间行为,其中M(s)=1+s^(m/2),m≥1.该文用两种方法证明上述问题对应的算子半群S(t)在相空间X=(H^2(Ω)∩H_0~1(Ω))×H_0~1(Ω)中整体吸引子的存在性,最后对抽象条件加以验证并给出具体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边值问题 无穷维动力系统 整体 的长时间行为 整体吸引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潜香类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来苗 包晓容 +1 位作者 姬小明 赵铭钦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87-892,共6页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了潜香吡嗪类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的热裂解行为。首先通过对2,3-吡嗪二羧酸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 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了潜香吡嗪类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的热裂解行为。首先通过对2,3-吡嗪二羧酸酰胺化反应合成了新型目标化合物N-(2,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其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XRD),1H NMR,13C NMR,IR和HR-MS证实,然后在空气氛围中,对目标化合物分别在300,600,900℃下进行热裂解,并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热裂解产物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裂解形成了包括具有香味特征的吡嗪类、大茴香醇和大茴香醛在内的裂解产物共48种。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热裂解产物的类型和相对含量不同,300℃和6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均为乙酸,而900℃时相对含量最高的为吡嗪,且与300℃和600℃裂解条件相比所形成的吡嗪类衍生物种类较多,相对含量较高。2在具有香味特征的裂解产物中,大茴香醇的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大茴香醛和苯甲醛的相对含量则呈现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基于目标化合物的热裂解产物的定性及定量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了该物质可能的裂解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气相色谱-质谱 潜香化合物 N-(2 3-吡嗪二甲酰基)-丙氨酸甲酯 热裂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阶具有偏差变元的积分微分方程解的渐近性(英文)
16
作者 袁志玲 孟凡伟 张红霞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本文通过建立一些新的积分不等式,解决了一类二阶具有偏差变元的积分微分方程解的渐近性和振动性。
关键词 的渐近行为 二阶积分微分方程 积分不等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酶在表面活性剂介质中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晓云 包广粮 +1 位作者 钟卫鸿 欧志敏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18-23,共6页
运用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LAS ,AES ,AOS)和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TX 1 0 ,AE0 9)进行了试验。表面活性剂与碱性脂肪酶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 ,对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言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激活了酶活 ,但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临界... 运用三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LAS ,AES ,AOS)和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TX 1 0 ,AE0 9)进行了试验。表面活性剂与碱性脂肪酶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 ,对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言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激活了酶活 ,但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临界浓度时抑制了酶活 ;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而言 ,它总是增强和稳定了碱性脂肪酶的活力并且在高于临界浓度时酶活基本上不再变化。抑制脂肪酶脂解活性的机理可认为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酶疏水部分形成了不溶性的 (BR)n E型复合物而引起的。另一方面 ,表面活性剂和脂肪酶亲水基团之间形成的可溶性 (RB)n E型复合物导致了脂肪酶脂解活性的增加。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温度、pH值和表面活性剂浓度发生变化时的脂解行为进行了观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表面活性剂 催化反应动力学 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Q-TOF MS/MS负离子模式下环氧烷型环烯醚萜苷的结构表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牟德华 胡高爽 李存满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利用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MS/MS)研究4个环氧烷型环烯醚萜苷同系组分(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麻属苷、梓醇)的质谱裂解行为。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负离子(APCI^-)模式下,该类同系组分主要的裂解途径除了常见的母环上取代基... 利用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Q-TOF MS/MS)研究4个环氧烷型环烯醚萜苷同系组分(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麻属苷、梓醇)的质谱裂解行为。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负离子(APCI^-)模式下,该类同系组分主要的裂解途径除了常见的母环上取代基的断裂,如中性丢失H_2O、CO_2和葡萄糖基等,生成^(1,6)F^-、^(1,4)F^-等特征碎片离子;另外还存在葡萄糖基环的断裂,生成^(0,4)A_1^-、^(1,4)A_1^-及^(2,4)A_1^-等碎片离子。通过对上述环氧烷型同系组分的质谱裂解行为进行归纳总结,依据其裂解规律,利用UPLC/Q-TOF MS/MS对胡黄连提取物中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进行表征,共初步鉴定出10个环烯醚萜苷,其中包括8个环氧烷型环烯醚萜苷(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胡黄连苷Ⅲ、胡黄连苷Ⅳ、黄金树苷、梓苷、婆婆纳苷和Piscroside B)和2个环戊烷型环烯醚萜(Boschnaloside和Mussaenosidic acid)。该方法有助于推动胡黄连在物质基础表征、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上的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烷型环烯醚萜苷 解行为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 MS/MS)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负离子模式 胡黄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e(Ⅲ)in Na_(2)SiO_(3)-SiO_(2)-Fe_(2)O_(3)molten salt
19
作者 FENG Sen ZHANG Jun-jie +4 位作者 DIOP Mouhamadou Aziz LIU Ai-min WANG Zhao-wen BOCA Miroslav SHI Zhong-n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24-3033,共10页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lyte,Na_(2)SiO_(3)-SiO_(2)-Fe_(2)O_(3),utilizing cyclic voltammetry and square wave voltammetry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Fe(Ⅲ)reduction occurs in two steps:Fe(Ⅲ)+e^(−)→Fe(Ⅱ),Fe(Ⅱ)+2e^(−)→Fe,and that the redox process of Fe(Ⅲ)/Fe(Ⅱ)at the tungsten electrode is an irreversible reaction controlled by diffusion.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Fe(Ⅲ)in the molten Na_(2)SiO_(3)-SiO_(2)-Fe_(2)O_(3)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248–1278 K are between 1.86×10^(−6)cm^(2)/s and 1.58×10^(−4)cm^(2)/s.The diffus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Fe(Ⅲ)in the molten salt is 1825.41 kJ/mol.As confirmed by XRD analysis,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at−0.857 V(vs.O_(2)/O_(complex)^(2-))for 6 h produces metallic iron on the cath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MO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cyclic voltammetry 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e(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as reductant:A perspective of gas evolution
20
作者 CAO Yue SUN Yong-sheng +2 位作者 HAN Yue-xin GAO Peng LI Yan-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870-1887,共18页
The magnetization reduction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waste and reduce CO_(2) emission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 on suspensi... The magnetization reduction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waste and reduce CO_(2) emission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s on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for evolved gas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G-FTIR,Py-GC/MS and gas composition analyzer.The mixture reduc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0-450℃ for mixture,the release of CO_(2),acids,and ketones is dominated in gases products.The yield and concentration of small molecules reducing gases increase when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from 450 to 900℃.At 700℃,the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CO,H_(2) and CH_(4) peak at 8.91%,8.90% and 4.91%,respectively.During the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process,an optimal iron concentrate with an iron grade of 70.86%,a recovery of 98.66% and a magnetic conversion of 45.70% is obtained at 700℃.Therefore,the magnetization reduction could react greatly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600 to 700℃ owing to the suitable reducing gases.This study shows a detail gaseous evolution of roasting temperature and provides a new insight for studying the reduction process of hematite using biomass wa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sion magnetization roasting biomass pyrolysis gases evolution reduction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