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解脱苦难与遵循快乐──叔本华与弗洛依德美学思想比较
1
作者
史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6-90,共5页
叔本华与弗洛依德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都将生命的本能欲望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但以此为基础,其美学理论却显现出迥异的个性色彩。要言之,叔氏美学以人的生存意志为遗憾,视审美为超越欲望、解脱苦难的避世之途;弗氏...
叔本华与弗洛依德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都将生命的本能欲望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但以此为基础,其美学理论却显现出迥异的个性色彩。要言之,叔氏美学以人的生存意志为遗憾,视审美为超越欲望、解脱苦难的避世之途;弗氏美学则以本能需求为人的自然之性,视审美为本能升华、“本我”获得快乐之道。二者的差异乃是两种人本主义态度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本华
弗洛依德
解脱苦难
遵循快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佛教红尘观评介
2
作者
徐景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0-34,共5页
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
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十二因缘”
人生现象
“四谛”
现实世界
集中体现
社会
信仰
解脱苦难
心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脱苦难与遵循快乐──叔本华与弗洛依德美学思想比较
1
作者
史芳
机构
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6-90,共5页
文摘
叔本华与弗洛依德都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二人都将生命的本能欲望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但以此为基础,其美学理论却显现出迥异的个性色彩。要言之,叔氏美学以人的生存意志为遗憾,视审美为超越欲望、解脱苦难的避世之途;弗氏美学则以本能需求为人的自然之性,视审美为本能升华、“本我”获得快乐之道。二者的差异乃是两种人本主义态度的区别。
关键词
叔本华
弗洛依德
解脱苦难
遵循快乐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佛教红尘观评介
2
作者
徐景翀
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0-34,共5页
文摘
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
关键词
佛教
“十二因缘”
人生现象
“四谛”
现实世界
集中体现
社会
信仰
解脱苦难
心理活动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解脱苦难与遵循快乐──叔本华与弗洛依德美学思想比较
史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佛教红尘观评介
徐景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