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柳琳琳 杨玉雯 +4 位作者 姚元谦 毛德文 张文富 潘哲 吕建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1,I0011,共4页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内毒素脂多糖(LPS)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解毒...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每组10只。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内毒素脂多糖(LPS)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解毒化瘀颗粒组于造模前5 d开始灌胃给药,空白组与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延续至成模后24 h。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经解毒化瘀颗粒治疗后大鼠肝组织肝细胞坏死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ALT、AST、TBil、MDA、IL-6、TNF-α,提高SOD、GSH-PX水平(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作用,能减轻肝衰竭中的肝细胞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解毒化瘀颗粒 抗氧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通过库普弗细胞外泌体拮抗ACLF的效用机制研究
2
作者 林镛 颜耿杰 +5 位作者 张衎 黄小桃 刘美燕 毛德文 曹音 龙富立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791-3801,共11页
目的:基于库普弗细胞(Kuffer)外泌体微RNA(miRNA)的角度,观察解毒化瘀颗粒(JDHY)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以及中药组(30只)。采用四氯化... 目的:基于库普弗细胞(Kuffer)外泌体微RNA(miRNA)的角度,观察解毒化瘀颗粒(JDHY)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以及中药组(30只)。采用四氯化碳(CCl_(4))与脂多糖(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N)结合构建ACLF大鼠模型,JDHY于造模前48 h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代替。在中药干预及造模完成后,收集各组大鼠肝组织、血液等。提取每组大鼠肝组织库普弗细胞外泌体,并阐明JHDY和库普弗细胞外泌体之间的关系。使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库普弗细胞外泌体miRNA表达变化,并确定ACLF组与中药组之间的差异miRNA。最后,通过对库普弗细胞外泌体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使用信号相关通路阻断剂和miRNA干扰技术进行反向验证,确定了JDHY发挥药理作用的可能途径。结果:体内研究表明,JDHY颗粒能有效保护ACLF大鼠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体外研究表明,JDHY颗粒可以通过上调库普弗细胞外泌体中miR-9a-5p的表达,减轻ACLF大鼠肝细胞的损伤,提高肝细胞的存活率,这可能是抑制了低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该结果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致。结论:JDHY通过上调库普弗细胞外泌体中miR-9a-5p的表达并抑制HIF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在体外和体内保护ACLF大鼠的肝脏损伤,表明其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化瘀颗粒 慢加急性肝衰竭 库普弗细胞 外泌体 miRNA 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 中医药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的作用机制——肝损伤和肝线粒体自噬蛋白Mfn1、Mfn2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吕建林 毛德文 +4 位作者 张文富 陈月桥 张荣臻 潘哲 王海燕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6-840,共5页
研究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肝损害和线粒体自噬特异性蛋白Mfn1、Mfn2表达的作用。将18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解毒化瘀颗粒给药组(JDHYKL组)。采用D-GalN+LPS复制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JDHYKL组给予解毒化瘀颗粒... 研究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大鼠肝损害和线粒体自噬特异性蛋白Mfn1、Mfn2表达的作用。将18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解毒化瘀颗粒给药组(JDHYKL组)。采用D-GalN+LPS复制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JDHYKL组给予解毒化瘀颗粒造模前5天开始灌胃给药,延续至成模后24 h,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代替。检测各组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特异性蛋白Mfn1、Mfn2表达。经解毒化瘀颗粒治疗后大鼠肝组织肝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细胞呈条索状排列,部分假小叶形成,肝细胞坏死及空泡化较模型组减轻,同时可明显降低LF大鼠ALT、AST(P<0.05),提高Mfn1、Mfn2表达(P<0.05)。解毒化瘀颗粒可能是通过上调Mfn1和Mfn2的表达抑制线粒体分裂,推动线粒体结合,降低碎片化现象,保护线粒体,而对大鼠肝衰竭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解毒化瘀颗粒 肝损伤 Mfn1 MF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影响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周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石清兰 王明刚 +3 位作者 毛德文 龙富立 邱华 张荣臻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11-1513,I0004,共4页
目的:明确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增殖指数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D-Gal N)联合内毒素脂多糖(LPS)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在造模后6 h、24 h、48 h每组抽取6只大鼠采取标本,进行... 目的:明确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增殖指数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D-Gal N)联合内毒素脂多糖(LPS)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在造模后6 h、24 h、48 h每组抽取6只大鼠采取标本,进行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增殖指数检测。结果:急性肝衰竭大鼠经解毒化瘀颗粒干预治疗后,肝细胞在造模后24 h、48 h有丝分裂指数和增殖指数明显提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可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增殖与分裂,其机制与提高肝细胞在S期DNA复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大鼠 解毒化瘀颗粒 细胞周期 DNA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抑制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通透性转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秀峰 石清兰 +4 位作者 王明刚 毛德文 邱华 龙富立 张荣臻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86-2189,共4页
目的:明确解毒化瘀颗粒在急性肝衰竭动物实验中的治疗作用及是否可抑制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通透性转换。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内毒素脂多糖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解毒化瘀颗粒干预治疗,成模后24 h收集各组大鼠标本,同时观察各... 目的:明确解毒化瘀颗粒在急性肝衰竭动物实验中的治疗作用及是否可抑制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通透性转换。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内毒素脂多糖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解毒化瘀颗粒干预治疗,成模后24 h收集各组大鼠标本,同时观察各组大鼠48 h存活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含量,分光光度仪检测肝线粒体在520 nm处吸光度的变化来测定PT孔开放情况,Western Bolt检测肝线粒体与胞质细胞色素C蛋白含量,测定Caspase-3蛋白活性情况。结果:解毒化瘀颗粒可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48 h存活率,降低血清ALT、AST含量,抑制肝线粒体PT孔开放,提高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降低细胞质细胞色素C含量,抑制下游Caspase-3蛋白活性。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可抑制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通透性转换,抗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大鼠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 解毒化瘀颗粒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代谢物谱的影响
6
作者 龙富立 王娜 +7 位作者 裴燕燕 覃艳新 唐春丽 邱华 刘茵 王明刚 唐农 毛德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1078-1083,共6页
目的:从代谢物的角度来探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大鼠随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治疗组予解毒化瘀颗粒进行灌胃,其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中药进行灌胃... 目的:从代谢物的角度来探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大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大鼠随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只,治疗组予解毒化瘀颗粒进行灌胃,其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中药进行灌胃,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大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结合质谱信息和公共数据库检索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鉴定,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在模型组(急性肝衰竭组)大鼠与治疗组(解毒化瘀颗粒组)大鼠血清中检测出10种比较有差异的特异性代谢产物(VIP> 1,P <0. 05),包括焦谷氨酸、谷胱甘肽、酪氨酸、磷脂酰胆碱、氧化型谷胱甘肽、脱氧鸟苷、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3-羟基-2-氨基苯甲酸、黄素单核苷酸。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可能通过调整谷胱甘肽、胆汁酸、核苷酸类、蛋白质类等物质的代谢,使急性肝衰竭大鼠内环境趋向于平衡,从而发挥其整体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大鼠 解毒化瘀颗粒 血清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对急性肝衰竭大鼠TOLL样受体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挺帅 毛德文 +4 位作者 张荣臻 石清兰 宁碧泉 周玲瑶 陈月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67-2171,I0011,共6页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D-氨基半乳糖(D-Gal 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和阳...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D-氨基半乳糖(D-Gal 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表达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解毒化瘀颗粒组和阳性(内毒素拮抗剂E5531)组,各30只。除空白组,其余各组均采用一次性腹内联合注射D-Gal N和LPS诱导肝衰竭模型。造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存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毒素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oll样受体2(TLR2),TLR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的蛋白含量,并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情况。结果:(1)与模型组比较,解毒化瘀颗粒组及E5531组均能提高肝衰竭大鼠48 h存活率(均P〈0.01);(2)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及内毒素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均P〈0.01),解毒化瘀颗粒组和E5531组AST,ALT及内毒素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均P〈0.01);(3)解毒化瘀颗粒组和E5531组TLR2,TLR4,TNF-α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1);(4)与模型组比较,解毒化瘀颗粒组和E5531组IL-2,IL-6的表达降低(均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IL-10表达减少(P〈0.01),但不受E5531和中药的影响;(5)Spearman’s相关分析提示肝组织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与TNF-αmRNA,IL2,IL-6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IL-10的水平均无相关性;(6)与模型组比较,解毒化瘀颗粒可以显著改善肝组织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更优于E5531。结论:TLR2,TLR4可能通过启动下游的炎性因子基因表达及细胞因子释放而参与了D-Gal N联合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而调控TLR2及TLR4表达可能是肝衰竭治疗的新方向以及解毒化瘀颗粒拮抗肝衰竭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化瘀颗粒 急性肝衰竭 TOLL样受体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肝衰竭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吕超 石清兰 +3 位作者 覃倩 周小博 覃艳新 毛德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2453-2457,共5页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腹水和器官严重衰竭的临床证候群。解毒化瘀颗粒是毛德文教授依据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提炼出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治疗的相... 肝衰竭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腹水和器官严重衰竭的临床证候群。解毒化瘀颗粒是毛德文教授依据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提炼出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目前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治疗的相关文献已较多,其对于肝衰竭作用机制已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却无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文章综述了近年来解毒化瘀颗粒用于肝衰竭方面的临床及药理作用机制,得出解毒化瘀颗粒治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包括:预防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抑制肝细胞凋亡坏死、减轻肝内微循环障碍、纠正肝性脑病肠道微生态紊乱、促进肝细胞再生。从辨病论治的特点出发,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阐述解毒化瘀颗粒的作用机制,对作用靶点进行深入探讨,为今后解毒化瘀颗粒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化瘀颗粒 肝衰竭 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_(4)^(+)CD_(25)^(+)Treg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凌春萍 毛德文 王晓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155-157,共3页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_(4)^(+)CD_(25)^(+)Treg细胞的影响,揭示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干预效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_(4)^(+)CD_(25)^(+)Treg细胞的影响,揭示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干预效应。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持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D_(4)^(+)CD_(25)^(+)Treg细胞水平及肝功能(TBIL、ALT、ALB)、凝血功能(PTA)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及8周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8周后治疗组CD_(4)^(+)CD_(25)^(+)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TBIL、ALT、ALB、PTA改善程度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87.5%(35/40),优于对照组的57.5%(23/40)(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颗粒可有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CD_(4)^(+)CD_(25)^(+)Treg细胞水平来发挥其免疫拮抗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化瘀颗粒 慢加急性肝衰竭 CD_(4)^(+)CD_(25)^(+)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