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2035:数字化背景下管理的终结与重生——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管理范式转变 被引量:19
1
作者 林新奇 赵国龙 栾宇翔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16-226,共11页
数字化浪潮已经袭来,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管理挑战。管理的终结并不是指管理的消亡,而是指以控制劳动为焦点的管理将被取代。管理的重生则是指在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下,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的管理范式突破。为此,笔者基于... 数字化浪潮已经袭来,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管理挑战。管理的终结并不是指管理的消亡,而是指以控制劳动为焦点的管理将被取代。管理的重生则是指在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下,由控制劳动向解放劳动的管理范式突破。为此,笔者基于对管理发展历史脉络及25年周期进化说的梳理,提出在数字技术推动下,2035年将是管理终结与重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带来的管理冲击,面向2035,管理重生的方向在于以"解放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实现管理范式转变;同时,中国本土管理创新的出路在于走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数字化管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终结 管理重生 2035年远景目标 控制劳动 解放劳动 数字化管理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解放视域下习近平关于文明重要论述的理论超越与观点创新
2
作者 李艳艳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3,共9页
文明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基础上,把文明问题置于劳动解放的宏大视野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超越和观点创新:在文明内在结构方面,以“基于劳动... 文明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基础上,把文明问题置于劳动解放的宏大视野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超越和观点创新:在文明内在结构方面,以“基于劳动的有机统一论”超越“理性实体决定论”;在文明形态演进方面,以“劳动解放进程辩证运动论”超越“基于人性的线性进化论”;在文明相互交往方面,以“劳动分工包容互鉴论”超越“文化对立冲突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的重要论述具有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和实践引领力,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习近平 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解放:理论基点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柯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4,共6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当代实践。理清新质生产力与劳动解放的辩证关系及理论契合点,探究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促进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能够为铸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正义理念...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当代实践。理清新质生产力与劳动解放的辩证关系及理论契合点,探究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促进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能够为铸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正义理念,增强新时代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提供学理支撑与实践指向。从理论契合点来看,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领模式能够为劳动解放塑造积极的主体因素,科技创新驱动方针及其引发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够为劳动解放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能够为劳动解放提供战略指引。面对生产方式变革下出现的劳动权利困境,应注重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塑造创新型、复合型“新质人才”,加快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收入分配体系,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劳动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劳动解放 理论基点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数字劳动解放
4
作者 宁殿霞 位涛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加速解构并重塑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人类劳动形态深刻变革与数字劳动全面兴起,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时代。数智时代的...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加速解构并重塑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人类劳动形态深刻变革与数字劳动全面兴起,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时代。数智时代的核心机制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超越,其“类人智能”和自主性能力在机器学习、进化计算、专家系统、人机协同等智能技术驱动下,实现对人类劳动强势赋能,推动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立足于数智时代的劳动解放,人工智能推动了人类劳动方式从机器延伸到智能替代革新、劳动时间从固定工时到弹性时间变革、劳动关系从雇佣劳动到价值共创重构,要通过加速生产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革命、保持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等,以构建和谐、平等、可持续的劳动关系,实现数字劳动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数字劳动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五重论域
5
作者 黄秋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8,82,共8页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成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劳动范畴既是勾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纽结,也是打开马克思劳动哲学体系之门的一把钥匙。不同于传统哲学家的自明言说,马克思...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成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概念,劳动范畴既是勾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的重要纽结,也是打开马克思劳动哲学体系之门的一把钥匙。不同于传统哲学家的自明言说,马克思对“劳动”范畴的内在规定,遵循了辩证否定的螺旋式发展历程。从原始劳动的本真探寻、实在劳动的全面阐释、异化劳动的深刻批判,到对象化劳动的系统剖析、解放劳动的至上追求,马克思呈现了劳动范畴的五重论域:溯源劳动初始状态的历史学论域;规范劳动本质特征的哲学论域;解蔽劳动异化样态的政治学论域;阐释劳动现实关系的经济学论域;揭示劳动未来复归的人类学论域。系统把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的五重论域,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澄明,更是对唯物史观认识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劳动 实在劳动 异化劳动 对象化劳动 解放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劳动解放的三重悖论 被引量:10
6
作者 宋建丽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时代正经历着直接物质生产向智识生产的转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地介入人类生产生活,并对人类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塑造,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的意义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一方面,人工智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时代正经历着直接物质生产向智识生产的转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地介入人类生产生活,并对人类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塑造,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的意义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一方面,人工智能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光明前景为未来的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想象;另一方面,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广泛存在的劳动的自主性悖论、时间性悖论、意义悖论等同样表明: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在人工智能的解放前景与不确定未来之间存在日渐增长的鸿沟。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为西方左翼学者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新形态提供了可分析的概念工具。同样,回答人工智能时代是否会带来劳动解放,或者说带来何种意义上的劳动解放,需要我们再次回到马克思的“一般智力”范畴,对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的意义予以多重维度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马克思 一般智力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7
7
作者 陈学明 姜国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3,共9页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沟通两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桥梁。"劳动解放"是从两大发现所得出的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表述。劳动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人类史当中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不...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两大发现中的重要范畴,也是沟通两大发现的一个重要桥梁。"劳动解放"是从两大发现所得出的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表述。劳动的发展过程推动了人类史当中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不断解放。资本主义是劳动受到压迫的最后一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阶段所达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程度,从这个特定的内在矛盾形式中得出了社会革命的科学结论,并科学地设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劳动的基本样式。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劳动解放的有限制的实现和不断前进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唯物史观 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伦理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贺汉魂 王泽应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5,179,共7页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解放"即解脱羁绊获得自由。所以劳动解放人的根本伦理意义也即劳动的自由意义。一切劳动成果不能满...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解放"即解脱羁绊获得自由。所以劳动解放人的根本伦理意义也即劳动的自由意义。一切劳动成果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害人性劳动以及劳动过程具有害己性的劳动,主要指异化劳动与过度劳动,都是应该解放的劳动。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是对立的统一。其对立性表现为: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解放人"。其统一性表现为: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劳动的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会对劳动解放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及其伦理意蕴对于深入揭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质,确立、实践劳动及劳动关系的应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解放人的劳动 伦理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伦理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贺汉魂 王泽应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解放人。但是,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劳动解放人是劳动的根本伦理意义,解放人的劳动是对劳动的根本伦理要求。通过劳动解放人,会产生劳动对人的"不解放",而不劳动又无法实现解放人。但是,劳动解放人是解放人的劳动的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会对劳动解放人会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进行伦理解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解放 伦理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劳动与人的劳动解放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3-69,共7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人的劳动新形态——智能劳动。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理解智能劳动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思考智能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产生的新...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了人的劳动新形态——智能劳动。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理解智能劳动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系,思考智能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劳动异化,以及智能时代人类的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完善有关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构建符合智能时代特点的人机协同关系,真正通过智能劳动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劳动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劳动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匠精神: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亮亮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3,共2页
异化劳动将劳动变成了压迫人、剥削人的异己力量,容易导致劳动者精神萎靡、自由意志丧失、生存异化等现象。工匠精神是求真尚美、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思想情感以及价值理想。新... 异化劳动将劳动变成了压迫人、剥削人的异己力量,容易导致劳动者精神萎靡、自由意志丧失、生存异化等现象。工匠精神是求真尚美、独具匠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劳动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创造精神、思想情感以及价值理想。新时代,我们应以工匠精神促进劳动者的自由解放以及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异化劳动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二重性真义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本义探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贺汉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0-105,共6页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实际是人们考察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视角,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才是劳动二重性的真义所在。从抽象角度看,劳动既为"善"也为"恶"。从劳动的具体性看,劳动的"善"与"恶"是具体...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实际是人们考察同一次劳动的两个不同视角,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才是劳动二重性的真义所在。从抽象角度看,劳动既为"善"也为"恶"。从劳动的具体性看,劳动的"善"与"恶"是具体的,一切"善"超过"恶"的劳动便是有用劳动,反之,便是有害劳动。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本义的两大方面是劳动解放人与解放人的劳动。从对立性看,劳动的有害性决定了劳动对人的"不解放",不劳动又无法实现劳动的有用性,促进劳动解放人。从统一性看,劳动的有用性决定了解放人的劳动要以劳动能够解放人为根本前提,解放人的劳动对劳动解放人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二重性 劳动解放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生活论”与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中国样态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雨亭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4,共8页
习近平"美好生活论"是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的表达和发展。"美好生活论"不仅遵循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科学论断,而且结合中国实践经验和世界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认识,即劳动创造美好生... 习近平"美好生活论"是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的表达和发展。"美好生活论"不仅遵循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科学论断,而且结合中国实践经验和世界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认识,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解放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并在应对全球劳动问题方面展现出世界意义。"美好生活论"系统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如何科学推进劳动解放的问题,完善和充实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预判,使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具有了充满实践活力的中国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中国实际 美好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异化劳动的劳动解放——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端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48,共5页
工人阶级解放的目标是劳动解放。马克思对劳动解放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入手,发现了被国民经济学忽略的事实,即工人在生产的同时却日益贫困。马克思以"异化劳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阶级解放的目标是劳动解放。马克思对劳动解放的关注和研究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从批判国民经济学入手,发现了被国民经济学忽略的事实,即工人在生产的同时却日益贫困。马克思以"异化劳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对立的现实境况,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存在劳动的异化,而且存在着社会关系的普遍异化。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解放之路,即从异化劳动转为自由劳动,扬弃私有财产以及自由时间的逐渐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异化劳动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解放与人的解放——析高兹的劳动解放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瑞丽 吴宁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8期63-67,共5页
高兹认为蕴含在"消费得好些"、"生产得少些"之中的是走出异化劳动、劳动自主、实现劳动解放;工人在劳动场所通过权力分散和自主决定实现劳动闲暇一体化,在劳动中实现对劳动时间的自主掌握,用"足够"规范... 高兹认为蕴含在"消费得好些"、"生产得少些"之中的是走出异化劳动、劳动自主、实现劳动解放;工人在劳动场所通过权力分散和自主决定实现劳动闲暇一体化,在劳动中实现对劳动时间的自主掌握,用"足够"规范生产和消费,通过劳动解放达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高兹的劳动解放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把生态问题融入劳动解放丰富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对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兹 劳动解放 工人自治 劳动闲暇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误读与诘难——兼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的弘扬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勇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1,共14页
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 一批西方学者严重误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提出了种种诘难。这种误读与诘难主要体现为:指证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囿于近代形而上学窠臼,称其仍然居于主体形而上学之地平之上;诘难其深陷近代启蒙之网,助推了资本主义计划的实现;由之,他们提出必须颠覆生产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象征交换”“交往理性”等方案代替或重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诠释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劳动解放理论,并就西方学者的误读与诘难进行深入批判,提出有效辨正,做出有力回击,对于科学理解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整体蕴涵、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逻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劳动哲学 劳动逻辑 海德格尔 哈贝马斯 鲍德里亚 阿伦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霍洛威对“劳动解放”理论的重构及反思
17
作者 孙亮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9,共7页
在重新深化"劳动解放"论题的讨论中,约翰·霍洛威认为,当今人类的劳作被抽象化为"劳动",已经成为封堵人类走向"类本质"世界的围城。它体现为封闭人们的身体与心灵、"抽象劳动"的人格化、... 在重新深化"劳动解放"论题的讨论中,约翰·霍洛威认为,当今人类的劳作被抽象化为"劳动",已经成为封堵人类走向"类本质"世界的围城。它体现为封闭人们的身体与心灵、"抽象劳动"的人格化、残暴与血腥的厌女症、自我劳作权力的"颠倒"等问题。为此,他以"劳动尊严"为核心构想一种消除权力关系的"裂缝式的革命"。但是,深入到劳动自身便可以确定霍洛威思想的限度,"劳动解放"不能偏于"积极的劳动"之一极来寻求,而应该是基于克服"消极的劳动"这一层面,并辅以"积极的劳动"的倡导,从而在两者张力的实践中逐渐展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尊严 裂缝式革命 约翰·霍洛威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解放:中国共产党人100年不懈的价值追求与奋斗情怀
18
作者 罗建文 吴旋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7,共9页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劳动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全面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 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永恒追求;劳动解放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初心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中国共产党全面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基调,经过100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劳工神圣”“劳工万岁”到“改善劳动组织”,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再到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托起中国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的新内涵和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和中国道路成功的制胜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崭新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 劳动解放 劳动幸福 价值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演进历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叶俊 崔延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63,共8页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内涵丰富.由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衍生出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构成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双重展开逻辑.青年马克思秉承人本学异化史观,以理想化自主性劳动“悬设异化复归”的理论逻辑完成了对劳动解放的最初表达.随...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内涵丰富.由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衍生出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构成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双重展开逻辑.青年马克思秉承人本学异化史观,以理想化自主性劳动“悬设异化复归”的理论逻辑完成了对劳动解放的最初表达.随后,马克思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客观规律,通过生产逻辑布展,彰显劳动对于人类解放的普遍人类学意义,形成了劳动解放思想的体系化表达.最后,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考察,揭示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并展望人类全面解放的现实趋势.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历史性梳理,不仅有利于对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把握,而且有利于为解决我国当前劳动领域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人本学异化史观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现代劳动 自由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解放原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鸿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2,共4页
劳动解放原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劳动解放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解放与自然规律的掌握;劳动解放中的审美活动;资本私有制竞争自由的劳动解放局限;劳动解放的公有制基础。它们构成了马克... 劳动解放原理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劳动解放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解放与自然规律的掌握;劳动解放中的审美活动;资本私有制竞争自由的劳动解放局限;劳动解放的公有制基础。它们构成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解放问题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历史唯物主义 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