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牛肉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在-18,-23及-38℃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明确了肉品工业中不同冷冻温度对肉品品质的作用机制。利用了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er infrared spectrosc...研究了牛肉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在-18,-23及-38℃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明确了肉品工业中不同冷冻温度对肉品品质的作用机制。利用了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er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技术、自动去卷积以及曲线拟合等计算方法,分析了-18,-23及-38℃三个温度下,牛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在冻结—解冻过程中的红外光谱图变化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变性程度。ATR-FTIR结果显示,冻结—解冻过程中牛肉MP红外光谱图峰高、峰面积发生变化,且峰波数发生红移或者蓝移;冻结—解冻后牛肉MP红外光谱图中3 500~3 300cm-1波段的吸收峰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说明解冻后牛肉MP中的结合水中O—H基团与氨基酸CO基团形成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断裂;冻结会影响牛肉MP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导致牛肉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除了无规则卷曲比例上升以外,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含量均下降,造成有序结构向无序结构转变;解冻后,冻结温度为-38℃的处理组牛肉β-折叠增加量大于-23和-18℃处理组,-38℃冻结牛肉MP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最好,解冻后蛋白质复性也最好。即蛋白质冷冻变性程度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而减轻,蛋白质二级结构特征保持也越好。该试验研究基于肉品工业生产实际,研究结果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冻结温度对牛肉蛋白质变性的影响规律及可能的机制,为冷冻肉冻藏保鲜工艺制定提供了参考。展开更多
采用4种蒸煮方式(以冷水开始煮制(BC)、以沸水开始煮制(BB)、以冷水开始蒸制(SC)和以沸水开始蒸制(SB))对小龙虾进行熟制,然后将熟制小龙虾于-18℃冻藏30 d,再采用2种解冻方式(静水解冻(thawing in still water,ST)和4℃低温解冻(low te...采用4种蒸煮方式(以冷水开始煮制(BC)、以沸水开始煮制(BB)、以冷水开始蒸制(SC)和以沸水开始蒸制(SB))对小龙虾进行熟制,然后将熟制小龙虾于-18℃冻藏30 d,再采用2种解冻方式(静水解冻(thawing in still water,ST)和4℃低温解冻(low temperature thawing,LT))进行解冻,研究不同解冻和蒸煮方式对小龙虾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冷却至室温未经冻藏的熟制小龙虾肉为对照组。测定菌落总数、持水性、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色度、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并通过电子鼻分析和感官评价分析小龙虾肉的感官特性。结果表明:ST组中采用BC和SC蒸煮小龙虾肉的菌落总数最高,分别为4.26、4.43(lg(CFU/g));ST组较LT组更易使小龙虾肉的水分流失,并且以冷水开始蒸煮(BC和SC)的小龙虾肉持水性优于以沸水开始蒸煮(BB和SB)的小龙虾。感官评价与质构分析的结果表明,以沸水开始蒸煮的小龙虾肉感官品质更优。与对照组相比,ST与LT组小龙虾肉亮度值、黄度值(b^(*))增大,红度值减小,ST组中BC、BB、SC、SB方式蒸煮小龙虾肉的b^(*)分别为32.67、28.87、33.36、27.36,显著高于其他2组;ST组比LT组氧化程度高,且以冷水开始蒸煮的小龙虾肉脂肪氧化程度大于以沸水开始蒸煮的小龙虾。2种解冻方式的小龙虾肉气味差异明显,冷、热水蒸煮对小龙虾的气味影响较大。展开更多
文摘研究了牛肉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在-18,-23及-38℃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明确了肉品工业中不同冷冻温度对肉品品质的作用机制。利用了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er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技术、自动去卷积以及曲线拟合等计算方法,分析了-18,-23及-38℃三个温度下,牛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在冻结—解冻过程中的红外光谱图变化及蛋白质二级结构变性程度。ATR-FTIR结果显示,冻结—解冻过程中牛肉MP红外光谱图峰高、峰面积发生变化,且峰波数发生红移或者蓝移;冻结—解冻后牛肉MP红外光谱图中3 500~3 300cm-1波段的吸收峰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说明解冻后牛肉MP中的结合水中O—H基团与氨基酸CO基团形成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断裂;冻结会影响牛肉MP二级结构的稳定性,导致牛肉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变化,其中除了无规则卷曲比例上升以外,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含量均下降,造成有序结构向无序结构转变;解冻后,冻结温度为-38℃的处理组牛肉β-折叠增加量大于-23和-18℃处理组,-38℃冻结牛肉MP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最好,解冻后蛋白质复性也最好。即蛋白质冷冻变性程度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而减轻,蛋白质二级结构特征保持也越好。该试验研究基于肉品工业生产实际,研究结果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冻结温度对牛肉蛋白质变性的影响规律及可能的机制,为冷冻肉冻藏保鲜工艺制定提供了参考。
文摘采用4种蒸煮方式(以冷水开始煮制(BC)、以沸水开始煮制(BB)、以冷水开始蒸制(SC)和以沸水开始蒸制(SB))对小龙虾进行熟制,然后将熟制小龙虾于-18℃冻藏30 d,再采用2种解冻方式(静水解冻(thawing in still water,ST)和4℃低温解冻(low temperature thawing,LT))进行解冻,研究不同解冻和蒸煮方式对小龙虾肌肉品质的影响。以冷却至室温未经冻藏的熟制小龙虾肉为对照组。测定菌落总数、持水性、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色度、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并通过电子鼻分析和感官评价分析小龙虾肉的感官特性。结果表明:ST组中采用BC和SC蒸煮小龙虾肉的菌落总数最高,分别为4.26、4.43(lg(CFU/g));ST组较LT组更易使小龙虾肉的水分流失,并且以冷水开始蒸煮(BC和SC)的小龙虾肉持水性优于以沸水开始蒸煮(BB和SB)的小龙虾。感官评价与质构分析的结果表明,以沸水开始蒸煮的小龙虾肉感官品质更优。与对照组相比,ST与LT组小龙虾肉亮度值、黄度值(b^(*))增大,红度值减小,ST组中BC、BB、SC、SB方式蒸煮小龙虾肉的b^(*)分别为32.67、28.87、33.36、27.36,显著高于其他2组;ST组比LT组氧化程度高,且以冷水开始蒸煮的小龙虾肉脂肪氧化程度大于以沸水开始蒸煮的小龙虾。2种解冻方式的小龙虾肉气味差异明显,冷、热水蒸煮对小龙虾的气味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