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及无血清培养 被引量:19
1
作者 丁锐 沈彤 +3 位作者 涂登云 魏凌珍 孙美芳 朱启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 探索用DMEM SF培养基对经胰蛋白酶两步消化分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培养的方法和条件。方法 取临床整形外科手术后剩余皮肤 ,用 0 2 5 %的胰蛋白酶经冷和温两步消化分离后 ,用DMEM SF完全培养基于 5 %CO2 、37℃培养 ,绘制生... 目的 探索用DMEM SF培养基对经胰蛋白酶两步消化分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进行培养的方法和条件。方法 取临床整形外科手术后剩余皮肤 ,用 0 2 5 %的胰蛋白酶经冷和温两步消化分离后 ,用DMEM SF完全培养基于 5 %CO2 、37℃培养 ,绘制生长曲线 ,并用单克隆抗角蛋白抗体和鼠 IgG免疫组化试剂盒进行细胞鉴定。结果 用胰蛋白酶两步消化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在DMEM SF培养基中可正常生长 2周以上 ,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在第 4天进入对数生长期 ,第 10天进入停滞期。鉴定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占 95 %以上。来源于 3个不同个体的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经等量混合后培养与单独培养相比 ,细胞生长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用胰蛋白酶对人皮肤进行冷和温两步消化分离的角质形成细胞 ,在DMEM SF完全培养基中生长状况良好 ,其他细胞污染少 ,实验成本低廉 ,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 胰蛋白酶 无血清培养 细胞培养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原代无血清培养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勇 戴和平 +5 位作者 龙志高 文娟 潘乾 陈玉祥 夏昆 夏家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 :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 ,获取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 :该方...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 :采用两步消化法对皮肤进行消化 ,获取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体外无血清培养基培养 ,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鉴定及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结果 :该方法可获取较多高纯度的角质形成细胞 ,且在体外可快速稳定增殖。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角质形成细胞 分离 原代培养 无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无血清培养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习玲 连小华 +1 位作者 杨力 杨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342-134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细胞培养方法。方法细胞培养采用无血清无钙离子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培养基(keratinocytegrowthmedium,KGM),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钙离子浓度来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状态,并对分化标记物K10以及在银...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细胞培养方法。方法细胞培养采用无血清无钙离子的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培养基(keratinocytegrowthmedium,KGM),通过改变培养基中的钙离子浓度来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状态,并对分化标记物K10以及在银屑病患者受损表皮中表达异常增高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ICC)分别进行检测。结果低钙(0·09mmol/L)培养条件下,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K10染色为阴性,tPA呈弱阳性表达;高钙(1·5mmol/L)条件下,细胞出现分层分化,K10染色为阳性,tP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通过改变KGM的钙离子浓度来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可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培养基 钙离子 分化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银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原代培养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狄正鸿 孙晓冬 +2 位作者 王雅坤 陈洪铎 高兴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建立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无血清、无牛垂体提取物及无饲养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应用胰蛋白酶-EDTA冷温两步消化法消化健康青年包皮皮肤,获取角质形成细胞并置于无血清、无牛垂体提取物、成分确定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中进行... 目的建立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无血清、无牛垂体提取物及无饲养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应用胰蛋白酶-EDTA冷温两步消化法消化健康青年包皮皮肤,获取角质形成细胞并置于无血清、无牛垂体提取物、成分确定的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及绘制生长曲线,分析、评价细胞质量。结果该方法可稳定获得高纯度、活性好的角质形成细胞。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可稳定增殖2周左右,至少可稳定传代增殖5代。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99%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结论冷温两步消化法及体外无血清原代培养技术可为科研工作提供足量高质量的角质形成细胞,是高效经济的获得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皮肤 角质形成细胞 无血清 无牛垂体提取物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6-Co与B6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的原代无血清培养及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卢泽艳 郑良凤 +1 位作者 李瑶 邵义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3-397,共5页
为进一步研究B6-Co小鼠眼睑发育缺陷机制,首次培养了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并对B6-Co和B6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划痕实验分析,FITC-phalloidin染色比较B6-Co和B6小鼠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结果表明,B6-Co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 为进一步研究B6-Co小鼠眼睑发育缺陷机制,首次培养了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并对B6-Co和B6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划痕实验分析,FITC-phalloidin染色比较B6-Co和B6小鼠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结果表明,B6-Co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迁移的数目和距离明显少于B6小鼠,细胞骨架异常,B6-Co小鼠眼睑闭合不全(EOB)是由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迁移缺陷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眼睑闭合不全(EOB) 角质形成细胞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 无血清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EpiLife培养角质形成细胞
6
作者 曾益军 杨恬 +1 位作者 宋川 余瑾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2年第2期57-58,43,共3页
用凸二次规划松弛方法研究
关键词 EpiLife 角质形成细胞 培养技术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培养的纯化和培养基成分对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大光 朱文元 +1 位作者 马慧军 张汝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研究geneticin在毛囊黑素细胞培养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的去除作用,研究12-O-十四烷佛波酯-13-醋酸酯TPA和含牛垂体提取物BPE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对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AMMC形态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胶原酶法培养毛囊黑素... 目的研究geneticin在毛囊黑素细胞培养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的去除作用,研究12-O-十四烷佛波酯-13-醋酸酯TPA和含牛垂体提取物BPE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SFM对毛囊无色素黑素细胞AMMC形态和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胶原酶法培养毛囊黑素细胞,观察不同浓度geneticin对污染的成纤维细胞的去除。同时观察不同浓度TPA和含BPE的K-SFM对AMMC形态和促增殖的影响。结果采用100μg/mLgeneticin处理2d后,剩余细胞主要是黑素细胞,其中部分成纤维细胞呈死亡状态,继续培养至第7天后,黑素细胞的纯度达到90%以上。50ng/mLTPA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与100ng/mLTP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对细胞形态影响不大;100ng/mLTPA明显促进黑素细胞的树突增加。含20%、40%和80%的K-SFM含BPE培养基中,浓度为80%时促增殖作用最明显。结论100μg/mLgeneticin作用2d去除黑素细胞培养中污染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重复使用。在毛囊黑素细胞培养中,TPA以50ng/mL的浓度即可明显促进增殖,而不影响细胞的形态。含BPE的K-SFM可以浓度依赖性地促进AMM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色素黑素细胞 毛囊 geneticin 12-O-十四烷佛波酯-13-醋酸酯 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体系的改良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雅 荣守华 +3 位作者 智艳芳 樊婷婷 邱翠 李肖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可重复的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60例正常宫颈组织,分成2组,分别采用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 g/mL胰蛋白酶-EDTA(中性蛋白酶联合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后进行原代培养,比较两种分离效果;观察采用... 目的:探索一种高效、可重复的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60例正常宫颈组织,分成2组,分别采用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 g/mL胰蛋白酶-EDTA(中性蛋白酶联合法)及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后进行原代培养,比较两种分离效果;观察采用中性蛋白酶联合法消化不同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观察添加体积分数5%FBS dK-SFM培养基与单纯dK-SFM培养基培养原代宫颈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差异,并用形态学、广谱角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结果:正常宫颈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总成功率为40%。中性蛋白酶联合法成功率、分离所得细胞密度、原代细胞融合时间及细胞纯度均高于Ⅰ型胶原酶消化法(P<0.05)。中性蛋白酶消化20 h的分离效果优于消化16和24 h(P<0.05)。体积分数5%FBS dK-SFM培养基原代培养的宫颈上皮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单纯dK-SFM培养基(P<0.05)。细胞生长状况良好,可在体外传代至5~6代,并可冻存与复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广谱角蛋白表达阳性。结论:Ⅱ型中性蛋白酶联合0.25 g/mL胰蛋白酶-EDTA分离法和体积分数5%FBS dK-SFM培养基培养原代正常宫颈上皮细胞,高效、可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培养 宫颈上皮细胞 中性蛋白酶 角质细胞无血清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 L1保守序列多肽抗血清降解HPV6感染能力的测试
9
作者 邓金芳 李志英 +1 位作者 薛冰 肖长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明确对不同类型人乳头瘤病毒主要衣壳蛋白(HPV L1)具有交叉反应性的HPV L1 C-末端保守序列抗体是否具有降解HPV6感染能力的作用。方法:收集尖锐湿疣标本,从收集的标本中找出HPV6型感染病例,并提取病毒。将多肽抗血清按不同比例稀释... 目的:明确对不同类型人乳头瘤病毒主要衣壳蛋白(HPV L1)具有交叉反应性的HPV L1 C-末端保守序列抗体是否具有降解HPV6感染能力的作用。方法:收集尖锐湿疣标本,从收集的标本中找出HPV6型感染病例,并提取病毒。将多肽抗血清按不同比例稀释,与得到的病毒共同培养并中和,接触单层培养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PCR检验经HPV6病毒接触后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中HPV6 DNA含量,ELISA检验此细胞中HPV6 L1蛋白存在与否。结果:经不同稀释浓度抗血清中和的HPV6病毒感染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其DNA提取物的PCR产物经电泳,在凝胶280 bp处,HPV6特异性区间呈现不同强度的阳性条带,阳性条带的强度随抗血清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ELISA对经抗血清中和病毒接触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提取蛋白进行测试,HPV L1蛋白表达量显示出与上述PCR检测结果同样的梯度变化趋势,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证明,HPV6 L1保守序列多肽抗血清可部分降解该病毒的感染,该抗血清具有针对更多型HPV进行中和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多肽抗血清 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降解 体外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胚期B6-Co小鼠眼睑组织中血清反应因子的表达变化
10
作者 宋鸿雁 李瑶 +2 位作者 卢泽艳 吴刘成 邵义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91-694,共4页
背景 C57BL/6角膜混浊表型的突变系(B6-Co)小鼠具有出生眼睑闭合不全(EOB)表型,是研究眼睑发育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探讨血清反应因子(SRF)与B6-Co小鼠EOB表型形成的关系可为人类先天性眼睑发育缺陷产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 背景 C57BL/6角膜混浊表型的突变系(B6-Co)小鼠具有出生眼睑闭合不全(EOB)表型,是研究眼睑发育机制的良好动物模型.探讨血清反应因子(SRF)与B6-Co小鼠EOB表型形成的关系可为人类先天性眼睑发育缺陷产生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目的 检测SRF在B6-Co小鼠胚胎眼睑发育关键时期的表达.方法 采用肌内注射戊巴比妥钠安乐死术,分别剖取B6-Co母鼠以及表型正常B6母鼠体内胚胎期(E)16.5 d、E17.5 d和E18.5 d小鼠各9只,分离眼睑组织,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眼睑组织中SRF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取各胎龄的B6-Co小鼠和B6小鼠制作组织冰冻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并比较2种小鼠SRF在眼睑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强度.结果 B6-Co小鼠E16.5 d和E17.5 d眼睑组织中SR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41±0.06和0.24±0.17,明显低于B6小鼠的1.03±0.17和1.01±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17);B6-Co小鼠E16.5 d和E17.5 d眼睑组织中SRF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8±0.01和0.08±0.01,明显低于B6小鼠的0.12±0.03和0.13 ±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24);而2种小鼠间E18.5 d时眼睑组织中SRF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7、0.774).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RF蛋白多表达于B6-Co小鼠和B6小鼠眼睑组织的角质层细胞,但B6-Co小鼠眼睑角质形成细胞中SRF蛋白表达的荧光强度明显弱于B6小鼠.结论 SRF在B6-Co小鼠眼睑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下调,SRF可能参与眼睑发育缺陷的发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生长和发育 形态发生学 基因突变 血清反应因子 眼部异常/遗传学 角质形成细胞 表型 B6-Co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