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角膜表面镜片术法建立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廷 徐园园 +1 位作者 陈豪 谢立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106,共6页
背景真菌性角膜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工具,目前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划痕法、基质注射法和角膜表面镜片术法,但均有其不足之处。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操作的改良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成年新西兰白... 背景真菌性角膜感染动物模型是研究真菌性角膜炎发病机制的工具,目前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划痕法、基质注射法和角膜表面镜片术法,但均有其不足之处。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操作的改良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18只,采用烟曲霉菌孢子附贴滤纸片的改良角膜表面镜片术法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将浸有10^8孢子/ml(10^8孢子/ml组,6只)或10^6孢子/ml(106孢子/ml组,6只)真菌混悬液的滤纸贴敷于去上皮的角膜基质并用角膜接触镜覆盖,将浸有生理盐水的滤纸贴敷于另6只兔眼角膜作为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3、7、14d裂隙灯下观察眼前节症状,参照Dong的标准进行症状评分。制备角膜刮片并用质量分数10%KOH和荧光白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真菌菌丝,角膜组织切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形态学改变和菌丝生长情况。对感染组织进行真菌培养以验证模型的质量。结果10^8孢子/ml组和10^6孢子/ml组真菌性角膜炎模型成功者分别为6眼和4眼,裂隙灯检查表明造模3d后10^8孢子/ml组眼前节症状明显重于10^6孢子/ml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炎性损伤逐渐转向增生期。造模后3d和7d,2组感染的兔眼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8孢子/ml组兔眼的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10^6孢子/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后14d,10^8孢子/ml组兔眼的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d和7d,2组兔眼角膜刮片中均可见真菌菌丝。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造模3d和7d后10^8孢子/ml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和角膜基质细胞坏死,并可见真菌菌丝,造模后14d可见新生血管长入。10^6孢子/ml组炎症轻于10^8孢子/ml组。真菌培养结果表明,造模后3d和7d时10^8孢子/ml组均见菌丝生长,而10^6孢子/ml组仅在造模3d时可见菌丝生长。结论改良角膜表面镜片术法可成功制备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易于操作的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菌 真菌性角膜 动物模型 角膜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裂隙扫描图像的角膜表面三维重建 被引量:3
2
作者 诸葛斌 赵聪 +2 位作者 周荷琴 王博亮 冯焕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356,380,共5页
角膜是人眼的重要组成部分,眼外科中对角膜表面检查一般采用基于Placido盘的角膜地形图法和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法,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未能获得直观的角膜表面三维模型。本研究设计的一种基于裂隙扫描图像的角膜表面三维重建算法,实现... 角膜是人眼的重要组成部分,眼外科中对角膜表面检查一般采用基于Placido盘的角膜地形图法和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法,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未能获得直观的角膜表面三维模型。本研究设计的一种基于裂隙扫描图像的角膜表面三维重建算法,实现了对角膜前后表面的重建,并能快速地计算出角膜前后表面的几何参数以及转换成传统的等高线图和地形图,方便了医生的诊断。该算法首先采集角膜的裂隙扫描图像序列,然后在图像集中提取出每层角膜的轮廓,进而采用轮廓线重构算法得到角膜表面模型。在对裂隙图像提取闭合轮廓线时,根据角膜区域的颜色差异,采用了色彩分割的算法;针对角膜轮廓线是凹的特点,对轮廓线重构算法做了改进,以便能构造出正确的角膜表面三角形网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扫描 边缘提取 轮廓线重构 角膜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兔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学军 林秀丽 +2 位作者 胡建章 韩晓丽 徐国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8-421,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模拟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角膜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在角膜植片内皮面作"#"形划痕,用1... 目的建立一种理想的模拟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对其角膜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利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在角膜植片内皮面作"#"形划痕,用10-0尼龙缝线将其固定于受体角膜上,将棘阿米巴滋养体混悬液注入植片与植床间,建立棘阿米巴角膜炎模型,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并在接种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4天、第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临床评分、角膜刮片湿封片镜检、角膜组织病理检查及培养。结果应用角膜表面镜片术成功建立兔眼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动物模型,并经角膜刮片及培养、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检查证实。实验眼角膜出现水肿,基质环形浸润,角膜新生血管等表现,对照眼均未见感染;实验眼病理组织切片上可见基质层内的棘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伴有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结论应用角膜表面镜片术建立的兔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模拟了临床人角膜棘阿米巴感染过程,为研究棘阿米巴角膜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奠定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阿米巴角膜 动物模型 角膜表面镜片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环鸟苷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疗效和对角膜表面的损害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钧 吴京 董冰松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6期417-418,共2页
目的 观察无环鸟苷 (acyclovir,ACV)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erpes sim plex keratitis,HSK)的疗效和对眼角膜上皮损害的毒性作用 ,以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方法 共收集上皮型和浅实质层型 HSK患者 88例 10 2眼 ,均分为 2组 ,分别选用 1g... 目的 观察无环鸟苷 (acyclovir,ACV)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erpes sim plex keratitis,HSK)的疗效和对眼角膜上皮损害的毒性作用 ,以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方法 共收集上皮型和浅实质层型 HSK患者 88例 10 2眼 ,均分为 2组 ,分别选用 1g· L- 1 ACV眼液及含 1g· L- 1 ACV及2 g· L- 1 玻璃酸钠的正大捷普滴眼液 ;病例随机分为每天滴眼 3次、6次组 ,用药分为持续 10 d和 15 d 2个时间段组。对侧健眼 2 6眼为用药对照组。观察眼刺激症状、睫状充血、角膜溃疡、角膜表面荧光素染色、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及前房Tyndall现象 ;治疗前后应用 PCR技术检测角膜表面吸取物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 plex virus,HSV)变化。结果 用药治疗后角膜表浅溃疡愈合 ,HSV检测转阴 ,原角膜树枝状、星芒状及不规则点片状荧光素着色消退 (91.8% ) ,继发出现角膜表浅点状着色 (78.5 % )。停止滴药后着色通常 2~4 d消退。每天滴 1g· L- 1 ACV眼液 3次者较每天滴药 6次平均提前 2~ 3d治愈 ,但后者角膜表面散在点状着色则较前者多见 ,正大捷普眼液角膜表浅点状损害较滴 ACV眼液轻。结论  ACV有抗 HSV作用 ,对表浅 HSK的治疗效果好 ,但长期滴眼可致角膜上皮损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环鸟苷 治疗 单纯疱疹性角膜 疗效 角膜表面 损害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孙玺皓 王保君 +3 位作者 杨华 李新民 代志强 袁小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71-1075,共5页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 目的观察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对角膜光密度与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至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Trans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0例,均选取右眼纳入研究。对比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光密度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差异的比较采用LSD-t检验,角膜光密度和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TransPR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2~6 mm和>6~10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叶草像差在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二级散光差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2,P=0.024)。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总高阶像差、彗差的变化值均存在正相关性(r=0.403、0.567,均为P=0.000);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607,P=0.000)。术后6个月时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的变化值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257,P=0.021);以角膜顶点为中心>2~6 mm区域内角膜光密度变化值与彗差的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r=0.244,P=0.029),与球差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性(r=-0.374,P=0.001)。结论角膜光密度可以作为评判角膜健康情况的定量客观指标,其可以评估TransPRK术后患者角膜的恢复情况,并且预测或者提示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 角膜光密度 高阶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角膜生物力学伴异常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因素
6
作者 周健慧 余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29,共7页
目的 研究正常角膜生物力学状态下近视人群中角膜后表面异常高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拟接受屈光手术的术前检查近视患者99例(99只右眼)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常规术... 目的 研究正常角膜生物力学状态下近视人群中角膜后表面异常高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拟接受屈光手术的术前检查近视患者99例(99只右眼)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常规术前检查,并使用Pentacam联合Corvis ST进行角膜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检查。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BI,即使用Corvis ST测量的角膜生物力学指数)正常者,根据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的BAD III-Belin/Ambrósio增强扩张(BAD,角膜扩张分析)显示的后表面高度变化值(BD,即增强后表面高度与正常后表面高度差值)进行后表面高度分组研究,分组标准为:A组(33例33眼)为BD值<12μm,即对照分组;B组(32例32眼)为12μm≤BD值≤16μm,即角膜可疑分组;C组(34例34眼)为BD值>16μm,即角膜异常分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纳入眼部基本参数,包括眼压、等效球镜度(SE)、角膜最薄点厚度(THP)、前房深度(ACD);纳入Pentacam获得的角膜形态学参数,包括角膜水平直径(HWTW)、BD值、前表面曲率、后表面曲率(PSK)、BAD系统相关指标[包括角膜前表面高度偏差值(Df)、角膜厚度进展偏差值(Dp)、角膜最薄点偏差值(Dt)、总偏差值(Do)等]以及角膜厚度进展相关指标(PPI);纳入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整合参数,包括硬度参数、综合半径(IR,反向凹面半径曲线下的面积)、水平方向Ambrósio相关厚度(ARTh,为最薄点厚度/厚度变化率)、形变幅度比值进行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H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分组的BD值与眼部参数间相关性,并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明确角膜生物力学正常状态下影响BD值分类的主要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绘制正常角膜生物力学伴异常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概率分布图,最后使用ROC曲线分析Logistic回归方程的诊断效率。结果 三组患者间THP、HWTW、PSK、Df、Dp、Dt、Do、PPImin、PPIavg、ACD、Db及ART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两多重比较,三组患者间仅PSK(F=11.385)、Db(H=87.107)、Do(F=50.051)及PPImin(F=16.5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其余参数仅A组与B组、C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三组患者BD值与Db均呈高度正相关(r=0.957、0.914、0.952,均为P<0.05),此外,A组患者BD值与PSK呈低度负相关(r=-0.437,P<0.05),与Do值呈低度正相关(r=0.432,P<0.05);C组患者BD值与SE呈低度负相关(r=-0.399,P<0.05),与HWTW呈中度负相关(r=-0.482,P<0.05)。将BD值作为因变量,其余参数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示B组BD值的影响因素包括THP、HWTW及ARTh;C组BD值的影响因素包括THP、HWTW、ARTh及IR;模型分类总体百分比达72.7%。根据ROC曲线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新参数Logistic(C)能提高对正常角膜生物力学伴异常角膜后表面高度的诊断效率,其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为0.975(100.0%、90.9%)。结论 正常角膜生物力学状态下近视人群中异常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THP、HWTW、ARTh及IR;判读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时,需综合考虑角膜形态学及生物力学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角膜表面高度变化值 角膜形态学 角膜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对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徐艺 戴锦晖 +2 位作者 褚仁远 汪琳 李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分析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的形态特点,为完善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各期圆锥角膜患者(符合Rabinowitz诊断标准)248例(248眼)及正常对照(正视或低度近视患者)143例(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 目的分析各期圆锥角膜后表面的形态特点,为完善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各期圆锥角膜患者(符合Rabinowitz诊断标准)248例(248眼)及正常对照(正视或低度近视患者)143例(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统计分析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角膜厚度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计算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临床组、亚临床组、可疑圆锥角膜组和正常组的平均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分别为-8.5D,Q=4;-6.2D,Q=0.5;-5.6D,Q=0.3;-5.5D,Q=0.3。平均后表面最大高度分别为55μm,Q=36;23μm,Q=14;11μm,Q=8.5;7μm,Q=6。平均角膜最薄厚度分别为437μm,Q=94;502μm,Q=60;502.5μm,Q=35.5;540μm,Q=49。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和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屈光度最大点、最高点、角膜最薄点主要分布在中央3mm区域的下方。后表面屈光度最大值、后表面高度最大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是早期圆锥角膜形态改变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角膜表面 角膜地形图 角膜屈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璐 刘永琰 +3 位作者 张莉花 周琼 邵毅 刘克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8-541,549,共5页
目的研究青年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及散光的相关性,探讨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127例(162眼)为研究对象,按角膜曲率>43 D或≤43 D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66... 目的研究青年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及散光的相关性,探讨角膜高阶像差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127例(162眼)为研究对象,按角膜曲率>43 D或≤43 D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66例85眼,为高角膜曲率组;B组61例77眼,为低角膜曲率组。而按有无角膜散光又将入选患眼分为Ⅰ组和Ⅱ组,其中Ⅰ组67例94眼,为角膜散光组;Ⅱ组60例68眼,为无角膜散光组。再细分为4个亚组:AⅠ高角膜曲率散光组、AⅡ高角膜曲率无散光组和BⅠ低角膜曲率散光组、BⅡ低角膜曲率无散光组。应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分析段系统检测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角膜前表面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垂直与水平彗差之和(Z3±1)及球差(Z40)的均方根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测各高阶像差与角膜曲率和散光的相关关系。结果 A组年龄(22±3)岁,角膜曲率(44.53±0.95)D,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5.02±2.23)D;B组年龄(21±3)岁,角膜曲率(41.42±1.04)D,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5.10±2.26)D;Ⅰ组年龄(21±3)岁,角膜曲率(43.21±1.96)D,角膜散光绝对值(1.85±0.69)D,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5.16±2.28)D;Ⅱ组年龄(22±3)岁,角膜曲率(42.98±1.87)D,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4.93±2.20)D。经统计学处理,曲率相关分组中,A组与B组、AⅠ组与BⅠ组、AⅡ组与BⅡ组Z4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AⅡ组与BⅡ组的Z3-1及Z3±1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7)。散光相关分组中,Ⅰ组与Ⅱ组、BⅠ组与BⅡ组的Z3-1及Z3±1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Z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曲率与Z40呈显著正相关(r=0.632,P=0.000),无论是在Ⅰ组还是在Ⅱ组中均呈现这样的显著相关性(分别为r=0.597、P=0.000;r=0.701、P=0.000)。角膜散光与彗差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角膜前表面曲率与球差存在着明显正相关关系,散光对彗差也有一定影响。这提示我们在进行屈光性手术或治疗中,角膜曲率较大的患眼,因其球差相对较高,更适合非球面技术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眼 角膜表面 角膜曲率 散光 高阶像差 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患者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雪 赵延军 +2 位作者 张丽 胡琦 王珂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LASEK 角膜 角膜表面 角膜膨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3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王虎杰 朱爱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1.6者为A组(50眼),1.6≤LF〈1.7者为B组(25眼),1.7≤LF≤2.0者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时用Pentacam测量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ISV)、垂直不对称指数、高度不对称指数、圆锥角膜指数、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结果3组患者术后ISV、垂直不对称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术后2~7d时达到最大,之后均有所下降,A组患者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仍有明显下降(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高度不对称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圆锥角膜指数和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ISV与术前ISV的差值AISV与术前验光度数、LF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0.517、0.464,均为P=0.000),但与角膜实际切削量、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和角膜前表面形态因子均无线性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较术前明显增大,但LF〈1.6的患者术后角膜不规则性恢复情况明显优于LF≥1.6的患者。LF是综合考虑了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的更全面的LASIK手术安全评价指标,LF≤2.0是安全的LASIK手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PENTACAM 角膜表面 承载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冉 程蕾 +2 位作者 龙克利 顾明珠 李全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7-759,共3页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8月收治的52例(10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8月收治的52例(10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鼻上、颞下、鼻下和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四个象限内及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四个象限内及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彗差、初级球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辅助LASIK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飞秒激光 PENTACAM 角膜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远标 赵柳宁 +5 位作者 刘斐 肖小波 周强 廖爱平 刘国颖 刘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4-937,共4页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 目的: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探讨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1年内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行飞秒激光LASIK矫正近视(术前等效球镜-10.63^-1.63 D)患者45例(90只眼),采用Allegro Oculyzer眼前节诊断系统分别在术前、术后1、3、6个月及1年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后表面高度、角膜最薄点厚度并计算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飞秒激光LASIK术前与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0,P>0.05)。飞秒激光LASIK术后1、3、6个月及1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7,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厚度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9.10,P<0.01)。飞秒激光LASIK术后不同随访时间角膜后表面高度与SE、AD、RBT、AP/TCT及"(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良好,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角膜最薄点厚度逐渐增加并于术后3个月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表面高度 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与飞秒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屠永芳 杜献芳 +4 位作者 张红霞 史芳荣 韩宝军 张政伟 华剑楠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9-682,共4页
目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 目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5月至11月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数≤-6.00 D)60例(119眼),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59眼,B组60眼)。A组施行SMILE,B组施行Fs-LASIK,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等的变化。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图像采集,记录角膜后表面Diff值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均比术前提高,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1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间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A、B两组屈光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后表面Diff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其中A组术前、术后分别为(0.027±0.001)mm和(0.059±0.001)mm(P<0.05);B组术前、术后分别为(0.029±0.001)mm和(0.054±0.002)mm(P<0.05),但A、B两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加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均安全有效,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部分前移,其远期变化有待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小切口透镜切除术 LASIK 角膜表面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延军(综述) 李雪(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1-184,共4页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更新,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中央角膜变薄,在角膜强度相对降低和正常眼压的作用下,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角... 随着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手术设备的更新,手术的并发症逐渐减少。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中央角膜变薄,在角膜强度相对降低和正常眼压的作用下,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角膜前凸。由于角膜后表面不直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本身和愈合过程的影响,所以一般用角膜后表面参数的改变来评价角膜的前凸程度。近年来随着眼前节分析系统等仪器的应用,角膜后表面的形态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就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表现、原理、预防措施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近视 角膜表面 角膜前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晓彬 张海芳 董素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9-361,共3页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大小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200眼)术前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组1:≥50~59岁(34例);... 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大小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200眼)术前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组1:≥50~59岁(34例);组2:≥60~69岁(58例);组3:≥70~79岁(66例);组4:≥80岁(42例)。采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测量角膜前表面6mm直径内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球差,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200例(200眼)患者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球差值分别为0.268~0.897(0.534±0.122)μm、0.024~0.726(0.287±0.119)μm、0.019~0.681(0.276±0.121)μm和0.054~0.552(0.268±0.083)μm。4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组患者角膜前表面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7)。4组患者的球镜值、角膜散光、角膜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前表面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274、0.203、0.188,均为P〈0.001),但球差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34,P=0.71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在不同个体间差异很大,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球差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高阶像差 角膜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倪海龙 王勤美 瞿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6-539,共14页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及其在术后屈光回退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47例89眼施行LASIK,其中49眼高度近视,40眼中低度近视。术前与术...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对角膜总屈光力的影响及其在术后屈光回退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变化的相关因素。 方法 对47例89眼施行LASIK,其中49眼高度近视,40眼中低度近视。术前与术后1个月,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网检测角膜前后表面屈光力及隆起度。分析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变化的相关因素。 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隆起度的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64±0.23)D/(-7.19±O.28)D,P<0.05;(24.57±10.74)μm/(56.98±15.60)μm,P<O.05,两者均与屈光角膜平面等效球镜度改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R=O.23,P=0.032;R=O.25,P=O.02)。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大于中低度近视组的改变量(P<0.05)。 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增加;两者变化程度与近视矫正程度相关。LASIK术后近视回退与角膜后表面前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表面屈光力 LASIK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回退 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徐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6-468,471,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d时PBFS的差值Δ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表面 前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的析因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郝晓凤 谢立科 +7 位作者 唐由之 张志芳 肖文峥 何昭燕 侯乐 谢万坤 秦睿 张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592-1594,共3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I。ASIK)手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探讨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于武警总医院眼科实施I。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对120...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I。ASIK)手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探讨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于武警总医院眼科实施I。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对120例眼使用orloscan1I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在术后30、60、90、180d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对比后表面曲率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及术后30、60、90、180d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53±0.24)、(6.40±0.25)、(6.44±0.23)、(6.41±0.22)、(6.38±0.21)肚m,析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都会造成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不同,且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60d内患者角膜后表面存在向前膨隆,向前膨隆在术后60d后逐渐恒定,向前膨隆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成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表面曲率 术前眼压 承载因子 高度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福生 周跃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9期678-681,共4页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负相关(r值为-0.622,P值为0.000),与前表面曲率正相关(r值为0.105,P值为0.036)。结论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多位于颞下、鼻下部位,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最薄点和旁中心1.5mm颞下、颞侧;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的后表面高度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后表面高度的因素包括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表面高度 角膜表面曲率 0rbscanⅡ眼 前节分析系统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Orbscan测量值的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海龙 陈彬彬 王勤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7-649,共3页
目的 比较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评价Orbscan在角膜屈光手术领域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球面折射公式计算64例64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测量受试者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结果 角膜后表面... 目的 比较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理论计算值与角膜地形图(Orbscan)测量值之间的差异,评价Orbscan在角膜屈光手术领域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球面折射公式计算64例64眼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测量受试者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结果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平均测量值为-6.59 D±0.22 D,平均理论计算值为-5.04 D±0.14 D,Orbscan平均测量值与平均理论计算值差异为-1.55 D±0.19 D(P<0.01)。 结论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Orbscan测量值大于理论计算值-1.55 D。Orbscan测量角膜后表面屈光力的准确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地形图 角膜表面 角膜屈光力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