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范围为-2.75~-11.75D,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Pentacam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各参数的改变,包括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周边6mm、7mm、8mm、9mm、10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结果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曲率半径为6.4087±0.3778mm,与术前(6.3037±0.2479)mm相比显著增加(P<0.001),周边6mm和7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小,术前为(6.3450±0.2680)mm、(6.4374±0.2563)mm,术后为(6.3190±0.2473)mm、(6.4170±0.2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利用(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分组,百分比>45%组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BFS曲率半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P=0.017);百分比<45%组各参数都无明显改变。结论 LASIK术后,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变平,周边6mm和7mm环区变凸。"(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小于45%者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较好,该百分比可能作为提高术后可预测性的新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回顾性研究近视儿童口服递法明片后6mo内近视进展情况。方法:收集2012-06/2015-01来我院就诊的3~13岁年龄段的近视患者36例69眼,其中男16例30眼,女20例39眼,双眼经阿托品散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三组,其中高度近视组(>-6...目的:回顾性研究近视儿童口服递法明片后6mo内近视进展情况。方法:收集2012-06/2015-01来我院就诊的3~13岁年龄段的近视患者36例69眼,其中男16例30眼,女20例39眼,双眼经阿托品散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三组,其中高度近视组(>-6.00D)30眼,中度近视组(-3.00^-6.00D)24眼,轻度近视组(<-3.00D)15眼;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其中学龄前组(<6岁)21眼,青少年组(≥6岁)48眼。均口服递法明片,使用前及使用后6mo自身对比分析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并计算眼轴(axial length,AL)和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urvatures radius of cornea,CR)的比值(AL/CR)。结果:服用递法明片后6mo内,轻度和中度近视儿童患者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有增加,但只有中度近视儿童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儿童患者等效球镜度数、眼轴较服药前有增加,AL/CR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和青少年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增加,但只有学龄前组眼轴和A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口服递法明对于儿童的轻度和重度近视的进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儿童的中度近视控制作用不明显;同时短期口服对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龄前儿童近视进展控制作用不明显。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和周边区)改变,探索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为获得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新的术前筛选标准。方法本研究入选患者共59例(117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范围为-2.75~-11.75D,术中和术后无并发症,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行Pentacam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各参数的改变,包括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周边6mm、7mm、8mm、9mm、10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结果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最适球面曲率半径为6.4087±0.3778mm,与术前(6.3037±0.2479)mm相比显著增加(P<0.001),周边6mm和7mm环区平均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小,术前为(6.3450±0.2680)mm、(6.4374±0.2563)mm,术后为(6.3190±0.2473)mm、(6.4170±0.251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利用(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分组,百分比>45%组术后3个月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BFS曲率半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1),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P=0.017);百分比<45%组各参数都无明显改变。结论 LASIK术后,中央6mm区角膜后表面变平,周边6mm和7mm环区变凸。"(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小于45%者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较好,该百分比可能作为提高术后可预测性的新指标。
文摘目的:回顾性研究近视儿童口服递法明片后6mo内近视进展情况。方法:收集2012-06/2015-01来我院就诊的3~13岁年龄段的近视患者36例69眼,其中男16例30眼,女20例39眼,双眼经阿托品散瞳验光后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三组,其中高度近视组(>-6.00D)30眼,中度近视组(-3.00^-6.00D)24眼,轻度近视组(<-3.00D)15眼;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其中学龄前组(<6岁)21眼,青少年组(≥6岁)48眼。均口服递法明片,使用前及使用后6mo自身对比分析等效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并计算眼轴(axial length,AL)和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urvatures radius of cornea,CR)的比值(AL/CR)。结果:服用递法明片后6mo内,轻度和中度近视儿童患者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有增加,但只有中度近视儿童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儿童患者等效球镜度数、眼轴较服药前有增加,AL/CR无明显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和青少年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和AL/CR均较服药前增加,但只有学龄前组眼轴和A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口服递法明对于儿童的轻度和重度近视的进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儿童的中度近视控制作用不明显;同时短期口服对青少年近视进展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龄前儿童近视进展控制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