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小鼠的角膜创伤修复以及神经改变 被引量:1
1
作者 贺司宇 刘素素 +1 位作者 张红敏 王丽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小鼠角膜创伤愈合以及创伤后血管、中性粒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改变,了解糖尿病对小鼠角膜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40只)和模型组(40只),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 目的通过研究糖尿病小鼠角膜创伤愈合以及创伤后血管、中性粒细胞和神经纤维的改变,了解糖尿病对小鼠角膜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40只)和模型组(40只),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血糖、体质量进行监测。制作小鼠角膜上皮创伤模型,观察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创伤愈合情况,并对创伤后角膜缘血管、中性粒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观察。采用免疫荧光分析神经纤维在这两组小鼠角膜分布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在注射链脲佐菌素后24h,血糖升高至(17.1±0.5)mmol·L-1,此时对照组为(6.7±0.2)mmol·L-1(P<0.05)。6 d时模型组体质量显著降低至(28.2±0.9)g,2 d、3 d、4 d、5 d、6 d时组间血糖、体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符合糖尿病改变。模型组小鼠创伤愈合时间比对照组延后5 d。模型小鼠角膜缘部位的血管纤细、稀疏,创伤后2 d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为(212.3±6.3)个/视野,模型组为(184.7±3.2)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中央、旁中央、周边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309.2±27.2)μm3·mm-3、(234.9±11.4)μm3·mm-3、(176.8±14.3)μm3·mm-3,模型组分别为(263.8±13.2)μm3·mm-3、(175.1±18.3)μm3·mm-3、(96.3±12.7)μm3·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会导致小鼠角膜上皮创伤愈合延迟,以及小鼠角膜血管、中性粒细胞及神经纤维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角膜创伤愈合 角膜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素β4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NF-κB表达调节治疗兔角膜创伤
2
作者 计岩 赵敏 邬桂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考察胸腺素β4壳聚糖(thymosinβ4 chitosan,Tβ4/CS)纳米粒的体外性质及其在兔角膜创伤中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修复角膜的作用。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Tβ4/CS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体外释放情况。... 目的考察胸腺素β4壳聚糖(thymosinβ4 chitosan,Tβ4/CS)纳米粒的体外性质及其在兔角膜创伤中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修复角膜的作用。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Tβ4/CS纳米粒,考察纳米粒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及体外释放情况。2.0 mg/L的Tβ4/CS纳米粒混悬液滴兔眼,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HE染色观察眼表组织学变化,并观察其是否有眼表毒性。建立兔角膜创伤模型,右眼作为实验眼,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Tβ4/CS纳米粒组(A组)、Tβ4滴眼液组(B组)、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20只。治疗后1、3、7、14 d大体观察及HE染色观察角膜修复情况,并使用RT-PCR方法检测角膜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 Tβ4/CS纳米粒大部分呈规则的球型,粒径为(354.0±1.6)nm,zeta电位为(22.5±0.7)mV,包封率为(76.2±2.8)%,体系较为稳定,具有缓释功能。Tβ4/CS纳米粒滴眼液对兔眼睑、结膜、角膜无损害;明显下调兔创伤角膜中的NF-κB的表达促进角膜修复,各时间点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腺素β4壳聚糖纳米粒滴眼液通过下调兔创伤角膜中的NF-κB的表达促进角膜修复,对兔眼表无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创伤愈合 胸腺素Β4 纳米粒 药物缓释 核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反应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0
3
作者 许烨 周行涛 +2 位作者 牛凌凌 徐建江 褚仁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1-665,共5页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 目的观察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反应的动态变化。方法等效球镜为-6.75~-12.50D的近视患者6例12眼行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飞秒激光参数设置为脉冲频率200kHz,脉冲能量100~150nJ,瓣直径7.9~8.3mm,预计瓣厚度80~100μm。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用裂隙灯检查角膜中央区域的形态,并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中央区域的角膜反应。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裂隙灯检查所有手术眼未见haze或瓣皱褶,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所有眼未见明显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改变。术后1周,4例6眼观察到近切削界面的基质细胞轻度激活,表现为细胞核反光增强,细胞轮廓可见,切削面反光轻度增强,其余眼未观察到明显的基质细胞激活。角膜基质细胞激活在术后1个月减轻,至术后3个月基本消失。术后所有手术眼均可在切削面持续观察到高反光沉积物,1眼(预期角膜瓣厚度80μm)在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微皱褶。结论 VisuMax飞秒激光LASIK术后存在角膜细胞水平反应的变化,其角膜基质细胞激活程度较轻可能与脉冲能量较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uMax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创伤愈合 共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