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 被引量:8
1
作者 罗岩 李静贞 金玉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变化。方法 青光眼患者 6 8人 12 5只眼 ,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 32人 6 3只眼。除外角膜病、眼部炎症、外伤及接受过内眼手术的眼。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的变化。方法 青光眼患者 6 8人 12 5只眼 ,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 32人 6 3只眼。除外角膜病、眼部炎症、外伤及接受过内眼手术的眼。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 ,用 Goldm a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 ;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青光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 386 .81± 2 89.76 ) / m m2 ]比正常对照组 [(2 5 40 .78± 195 .6 6 ) / m m2 ]明显降低 (P<0 .0 1)。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2 2 6 2 .6 5± 338.6 4) / mm2 ]较正常组低 ,且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均增高 (P<0 .0 1)。特别是有急性发作史的 PACG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192 5 .16± 40 3.38) / mm2 ]明显减低 ,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明显增高 (P<0 .0 1)。但青光眼组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组和无急性发作史的 PACG组的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与正常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未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眼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有急性发作史的 PACG,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低于正常人 ,且细胞面积明显增大。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青光眼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内皮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形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肖诗艺 朱格非 +1 位作者 胡燕华 李鹏程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在各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青光眼患者34例52眼及同期住院患者中的正常眼32眼作为对照,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用Goldman压平式... 目的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在各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青光眼患者34例52眼及同期住院患者中的正常眼32眼作为对照,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用Goldma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急性发作史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060±314)个·mm-2,显著低于正常人的(2876±341)个·mm-2,并且细胞面积增大(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06±253)个·mm-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04±430)个·mm-2,二者均与正常人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69.7μm,明显大于正常人的536.0μm;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41.0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为540.7μm,二者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低于正常人,细胞平均面积增大,角膜中央厚度明显增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及角膜中央厚度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青光眼 角膜内皮 角膜内皮显微镜 角膜中央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期圆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变化
3
作者 罗燕 赵灿 +3 位作者 仲晓维 石佳宁 史伟云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119例199眼,按照圆锥角膜Amsler-Krumeich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 目的评估不同分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及形态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圆锥角膜患者119例199眼,按照圆锥角膜Amsler-Krumeich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圆锥角膜组58例111眼、Ⅱ期圆锥角膜组30例41眼和Ⅲ期圆锥角膜组31例47眼。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5人5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获取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K)、中央角膜厚度(CCT)、最薄处角膜厚度(TCT)、前房深度(ACD)、角膜直径、角膜体积等眼前节参数。通过"中心法"使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并获取中央区角膜内皮CD、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数(6A)、平均细胞面积(AVE)、最大细胞面积(MAX)、最小细胞面积(MIN)、细胞面积标准差(SD)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角膜内皮CD和形态参数与角膜地形图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以及Ⅰ期、Ⅱ期和Ⅲ期圆锥角膜组CD分别为2941(2809,3072)、2825(2667,3030)、2747(2475,2903)和2370(2142,2525)个/mm^(2),随着圆锥角膜患者病情进展,CD逐渐降低,各组C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4.862,P<0.001)。各组CV和6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5.018、20.421,均P<0.001);Ⅲ期圆锥角膜组C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圆锥角膜组,6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Ⅰ期圆锥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圆锥角膜病情进展,MAX、MIN、AVE和SD逐渐增大,各组MAX、MIN、AVE和S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7.905、32.437、110.182、72.941,均P<0.001);Ⅲ期圆锥角膜组MAX和MIN显著高于Ⅰ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AVE和S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圆锥角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圆锥角膜患者CD与CCT、TCT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_(s)=0.47,P<0.001;r_(s)=0.53,P<0.001),与平均角膜曲率(Km)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_(s)=-0.59,P<0.001);6A与CCT、TCT呈弱正相关(r_(s)=0.18,P=0.01;r_(s)=0.22,P=0.002),与Km呈弱负相关(r_(s)=-0.32,P<0.001);CV与CCT、TCT呈弱负相关(r_(s)=-0.35,P<0.001;r_(s)=-0.37,P<0.001),与Km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_(s)=0.48,P<0.001);CD、CV、6A与ACD、角膜体积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着圆锥角膜病情进展,角膜前突变薄,角膜内皮CD和6A降低,细胞变异性增加;角膜地形图相关参数与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及形态变化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角膜内皮 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 角膜地形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角膜测厚法对LASIK术后中央及旁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的影响及比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海鹰 庞辰久 +2 位作者 王应飞 王丽娅 郭海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5-640,共6页
背景 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设计及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对屈光欠矫及屈光回退的患者能否行二次激光加强手术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 目的 比较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 背景 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设计及术后随访非常重要,对屈光欠矫及屈光回退的患者能否行二次激光加强手术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 目的 比较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中央和旁中央厚度测量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1年3-6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64例64眼(均纳入右眼),受检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4.75±2.38)D,平均水平角膜直径为(11.36±0.32)mm,采用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AS-OCT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超声法)分别测量受检眼的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采用OrbscanⅡ、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AS-OCT 3种非接触角膜厚度测量法测量距角膜中心3 mm区角膜上方(12:00)、下方(6:00)、鼻上方(2:00)和颞上方(10:00)的旁中央角膜厚度,比较不同角膜测厚仪测量结果的差异,评价检测仪器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CCT测量结果显示,AS-OCT、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OrbsanⅡ的测量值分别为(467.12±31.10)、(466.67±30.99)、(441.84±33.65) μm和(422.51±44.09)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30,P=0.000);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值明显高于OrbsanⅡ和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940、6.720,均P=0.000);与OrbscanⅡ测量方法比较,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和AS-OCT测量的CCT值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540、6.940,均P=0.000),而AS-OCT测量的CCT值明显高于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800,P=0.000).Bland-Ah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与AS-OCT测量值的最大绝对差值为25.3 μm,二者的一致性最好.旁中央角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OrbsanⅡ测量的角膜厚度值最大,其次为AS-OCT,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测得值最小,3种测厚仪在12:00、2:00、10:00、6:00子午线测得的旁中央角膜厚度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20、22.950、67.890、18.850,P<0.01).结论 在分析LASIK术后眼角膜厚度测量值时应考虑到不同检测仪器测量结果的差异,Orbscan Ⅱ对CCT的测量值偏薄,而对旁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偏厚,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对CCT和旁中央角膜厚度的测量值均偏薄,而AS-OCT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值非常接近,两种仪器可相互替代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厚度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内皮显微镜 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rbsanⅡ 超声角膜测厚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