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涡状区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于花 苗英彬 +4 位作者 赵少贞 杨纪忠 郑晓汾 韩玉萍 赵炬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67-772,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涡状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ub-basal nerve plexus,SNP)的差别,探讨DR分期与糖尿病角膜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2型糖尿...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涡状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ub-basal nerve plexus,SNP)的差别,探讨DR分期与糖尿病角膜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66眼,年龄50~65岁,均以右眼为受检眼。按照DR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并纳入年龄与性别匹配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区SNP的形态,并测量神经纤维长度(NFL)。采用以病程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NFL值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NFL值与D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受检眼均可查见涡状区。对照组神经纤维粗细均匀、分布密集,走行规则,且多数受检眼涡状结构完整;各不同分期DR组神经纤维普遍变细、密度下降,走行迂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结构缺失。NDR组和NPDR组主要表现为涡状中心缺失;PDR组除涡状中心缺失外,部分受检眼还合并下方及颞侧的结构缺失。对照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NFL值分别为(21.08±4.74)、(16.47±6.35)、(14.95±3.90)和(11.61±3.24)mm/mm2,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541,P<0.001)。对照组NFL值均明显高于各不同DR分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FL值与DR分期呈负相关(rs=-0.356,P=0.003)。结论糖尿病SNP损伤早于DR出现,且随着DR发展过程而逐渐进展;DR各分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结构缺失,且缺失首先从涡状中心开始,逐渐向下方和颞侧发展。临床在治疗糖尿病患者眼底病的同时应当兼顾眼表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角膜上皮基底神经 涡状区 糖尿病神经损伤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结构拼图法对全视网膜光凝后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损伤的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淑兰 赵少贞 +6 位作者 王效武 杨纪忠 郑晓汾 韩玉萍 赵炬伟 侯广平 于花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8-974,共7页
目的采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的变化,探讨PRP对SNP的损伤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9年4—11月纳入拟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PRP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采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的变化,探讨PRP对SNP的损伤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于2019年4—11月纳入拟在山西省眼科医院行PRP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Ⅳ期的患者57例114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水平-垂直激光组和垂直-水平激光组。其中水平-垂直激光组29例29眼,光凝顺序为颞侧-鼻侧-下方-上方;垂直-水平激光组28例28眼,光凝顺序为下方-上方-颞侧-鼻侧。选择病情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采用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CCM)采集SNP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的图像,采用Photoshop CC 2017图像处理软件合成拼图,于Neuron J图像分析软件中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于每次光凝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调查患者激光术后治疗眼疼痛情况;比较患者不同眼别及不同光凝顺序组间不同观察时间点SNP的NFL变化。结果治疗眼PRP后有11眼出现不同程度SNP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对照眼SNP神经纤维未观察到明显变化。不同观察时间点治疗眼与对照眼NF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眼别)=2.020,P=0.039;F_(时间)=4.062,P=0.001)。水平-垂直激光组在第1次光凝后和第2次光凝后出现光凝侧SNP结构缺失;垂直-水平激光组在第3次光凝后和第4次光凝后出现光凝侧SNP结构缺失。2个组间治疗眼NFL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分组)=0.099,P=0.754),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NF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5.231,P<0.001)。PRP后治疗眼出现疼痛者9例,其中7例疼痛发生于第1次光凝后。结论DR患者PRP后可出现SNP损伤,水平径线光凝时容易导致光凝侧的SNP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角膜 神经损伤 全视网膜光凝 角膜上皮基底神经 涡状结构 结构拼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涡状区和中央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检测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于花 苗英彬 赵少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1-465,共5页
目的比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中央区和涡状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结果的一致性,从而筛选出更加合理可靠的检查部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募集年龄在20~40岁的健康志愿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经过筛查排除... 目的比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中央区和涡状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结果的一致性,从而筛选出更加合理可靠的检查部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募集年龄在20~40岁的健康志愿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经过筛查排除影响神经功能的全身和局部病变后纳入本研究。入组受试者均选择右眼为受检眼,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3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首先于受试当天由操作者A和操作者B各完成1次检查,1周后再由操作者A重复检查1次。所得图像用Adobe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拼接后,再用Neuron J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神经纤维长度(nerve fiber length,NFL)(mm·mm^-2)。然后分别根据涡状区和中央区NFL值绘制Bland-Altman散点图,并计算重复性系数(coefficient of repeatability,CoR)和95%一致性区间(limit of agreement,LOA),用于评估两个部位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所有受检眼均可于角膜中央偏鼻下方查见涡状结构,重复检查获得的涡状区图像显示角膜神经形态稳定,中央区图像显示角膜神经形态变异较大。涡状区一致性分析观察者内CoR值为6.6%,观察者间CoR值为6.1%,一致性很高;而中央区一致性分析观察者内CoR值为44.1%,观察者间CoR值为31.8%,一致性较差。Bland-Altman散点图涡状区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差值均聚集于“0”刻度线附近,且95%LOA较窄,均在平均NFL的1个标准差的区间内,一致性良好;中央区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测量差值分布较分散,95%LOA较宽,约为两次检查平均NFL标准差的2~3倍,一致性较差。结论涡状结构在健康人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普遍存在,其形态特殊,位置固定,在图像采集时能够作为明确的角膜标记物;涡状区图像重复测量一致性良好,可以应用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状结构 角膜上皮基底神经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重复测量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知觉和角膜神经修复的研究
4
作者 薛艳玲 刘苏冰 +1 位作者 聂晓丽 买志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4-356,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制瓣与飞秒激光制瓣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方法接受SBK治疗的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FEMTO-L...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角膜刀制瓣与飞秒激光制瓣辅助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方法接受SBK治疗的近视患者,根据制瓣方式分为FEMTO-LDV飞秒激光制瓣(FEMTO-LDV)组和OneUse-Plus微型角膜刀制瓣(OUP)组,每组各25例(50眼)。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rity,UCVA)、角膜中央知觉和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变化情况等。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UCVA均≥1.0。术后1个月FEMTO-LDV组的角膜中央知觉较OUP组好(P=0.003),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13、0.409);术后6个月两组的角膜中央知觉与术前相比均降低(均为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8、0.776、0.824)。结论飞秒激光与微型角膜刀制瓣的SBK均获得了良好的UCVA,角膜中央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相同,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后1个月角膜知觉恢复优于微型角膜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 角膜中央知觉 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LASIK术后角膜损伤修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牛广增 范玉香 +2 位作者 陈海婷 王志学 赵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LASIK患者114例(228眼)。患者左右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行LASIK患者114例(228眼)。患者左右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照组不应用。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BUT、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对上述4个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前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6.35±0.90)mm、(9.88±0.48)s;术后1d分别为(11.59±1.04)mm、(1.76±0.20)s,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分别为(25.82±0.89)mm、(8.76±0.40)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术前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6.59±0.10)mm、(10.06±0.45)s;术后1d、术后3个月时变化趋势与治疗组相同,与治疗组同时期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泪液分泌量和BUT分别为(20.35±0.89)mm、(6.18±0.45)s;对照组分别为(17.24±0.77)mm、(4.71±0.23)s;治疗组两个指标的恢复程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2、3.293,均为P<0.01)。治疗组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588.00±173.53)μm、(60.00±0.00)mm;术后1d分别为(254.00±53.29)μm、(0.59±0.04)mm,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为(208.00±32.58)μm、(15.59±1.81)mm,术后3个月为(588.00±65.18)μm、(41.18±3.44)mm,均低于术前水平(均为P<0.05)。对照组术前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和角膜知觉分别为(1134.00±68.50)μm、(60.00±0.00)mm;术后1d、1个月、3个月时变化趋势与治疗组相同,与治疗组同时期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使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有利于角膜表面损伤的修复,缓解术后干眼症状;但对于角膜神经的损伤修复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 角膜知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密度 干眼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对侧未感染眼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下改变 被引量:8
6
作者 刘馨甜 张红 +2 位作者 金鑫 石妍 姜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4-459,共6页
目的评价患者单眼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时,其对侧未感染眼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角膜神经的改变。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8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7... 目的评价患者单眼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时,其对侧未感染眼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角膜神经的改变。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8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78例,其中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例,同期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或翼状胬肉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眼前节结构。使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患者未感染眼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形态,并计算3种细胞以及角膜神经总干和分支的数量和密度。结果3个感染组患者对侧未感染眼眼前节均无明显改变。病毒性角膜炎组、细菌性角膜炎组和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对侧未感染眼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834(1584,2107)、1905(1651,2332)和1859(1477,1995)个/m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79(3080,3910)个/mm^2,而病毒性角膜炎组和细菌性角膜炎组未感染眼树突状细胞密度分别为175(139,214)个/mm^2和156(118,190)个/mm^2,均大于对照组的69(57,76)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性角膜炎组未感染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107(945,1270)个/mm^2,小于细菌性角膜炎组的1905(1651,2332)个/mm^2和真菌性角膜炎组的1859(1477,1995)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性角膜炎组未感染眼的角膜神经数量和总神经密度分别为10(7,11)条/mm^2和(1822.85±622.34)μm/mm^2,均小于细菌性角膜炎组的11(9,13)条/mm^2和(2340.91±408.70)μm/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83)。各角膜感染组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内皮细胞体积均较对照组增大;病毒性和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对侧眼树突状细胞形态变长,数目增多。结论单眼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时,其对侧未感染眼的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角膜神经密度也同时发生相应改变,证实角膜的免疫和神经系统在双眼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角膜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角膜上皮细胞 树突状细胞 角膜神经密度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共焦显微镜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波 邓应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4-477,共4页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单眼致盲的首要感染因素,临床常用检查方式仅限于大体观察.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实现从细胞水平观察HSK活体角膜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不仅为HSK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证据,也为其临床预防、...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单眼致盲的首要感染因素,临床常用检查方式仅限于大体观察.活体共焦显微镜(IVCM)实现从细胞水平观察HSK活体角膜组织结构的细微变化,不仅为HSK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临床证据,也为其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随访HSK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回顾近年来应用IVCM对HSK进行临床观察获得的重要研究结果,就IVCM下HSK角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其特异性及IVCM在HSK诊治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共焦显微镜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 上皮下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减少性干眼症角膜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洁 程燕 +3 位作者 杜蕊 程钰 朱秀萍 刘先宁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活体、无创观察分泌减少性干眼症患者的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分泌减少性干眼症的患者37例(73眼)。印迹细胞学检查对患眼进行干燥程度分级,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 目的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活体、无创观察分泌减少性干眼症患者的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分泌减少性干眼症的患者37例(73眼)。印迹细胞学检查对患眼进行干燥程度分级,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形态学改变,及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定量测定。结果干眼症患者干燥斑处有明显的角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区,反光极强;细胞间隙明显增宽,局限上皮细胞缺损、排列稀疏。部分患者呈扁平形浅表层角膜上皮细胞缺失。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出现分支紊乱、异常走行弯曲,神经纤维不均匀增粗、增生,7眼未见上皮下神经纤维。干燥程度分级≤Ⅱ级者6眼,角膜上皮细胞密度为(629±168)个/mm2;Ⅲ级者51眼,细胞密度为(615±181)个/mm2;≥Ⅳ级者16眼,细胞密度(605±108)个/mm2,分别与正常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减少性干眼症角膜共焦显微镜下呈现角膜上皮细胞密度降低、上皮下神经纤维的特征性异常改变,与干眼症干燥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共焦显微镜 分泌减少性干眼症 上皮细胞密度 上皮下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