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化龈增宽术的角化龈宽度测量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柯晓菁 周伟 +2 位作者 李艳芬 谭葆春 李厚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对角化龈增宽术使用3种测量方法比较角化龈宽度增量的差别,为临床角化龈增宽效果的测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参加角化龈增宽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移植物为... 目的:对角化龈增宽术使用3种测量方法比较角化龈宽度增量的差别,为临床角化龈增宽效果的测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参加角化龈增宽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移植物为可吸收梯度层修复膜)和对照组(移植物为自体游离龈组织)。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利用3种方法测量角化龈宽度(the width of keratinized gingival,KW),分别为颊侧中点法、颊侧近中/中央/远中位点法及自定义定点法,并按整体、不同分区及不同牙位数分类计算3种方法组间KW增量的差别。结果:从整体上,3种测量方法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KW增量的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区域上,前牙区3种测量方法的KW增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后牙区,试验组中方法三与方法一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对照组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牙位数上,当牙位数少于3颗牙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3组间KW增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牙位数达3颗及以上时,试验组方法三与方法一的KW增量差值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6),方法三与方法二的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7),而对照组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角化龈宽度测量方法均适用于角化龈增宽效果的评价,临床应用可优先选择最简便的颊侧中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龈增宽术 宽度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