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觉醒的迷失——中国传统理性精神的觉醒过度与中国文化的“主静” 被引量:1
1
作者 袁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9-64,共6页
中国传统理性精神觉醒于先秦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显现动力不足。其重要原因是其觉醒过度。从中国理性的觉醒看 ,它走过了与西方———雅典理性觉醒不同道路 ,即审丑觉醒。它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疏离 ,理性意志弱化和消... 中国传统理性精神觉醒于先秦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显现动力不足。其重要原因是其觉醒过度。从中国理性的觉醒看 ,它走过了与西方———雅典理性觉醒不同道路 ,即审丑觉醒。它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疏离 ,理性意志弱化和消解、信仰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理性 觉醒过度 中国文化 “主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默认模式网络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过度觉醒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沐风 刘成勇 +5 位作者 万青云 王晓秋 刘永康 曹紫琼 张玉婷 吴文忠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134,145,共6页
过度觉醒模型是解释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ID)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少有研究探索ID过度觉醒的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ID患者常表现出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等过度觉醒症状,这些症状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 过度觉醒模型是解释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ID)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少有研究探索ID过度觉醒的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ID患者常表现出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等过度觉醒症状,这些症状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故DMN损害可能是ID发病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调节DMN的活动及功能连接变化,抑制大脑过度觉醒状态,进而改善ID症状。本文将从分子基因、神经内分泌、心率变异性、多导睡眠图及影像学等角度系统梳理ID过度觉醒机制,探索过度觉醒与DMN的关系,综合针刺调控ID患者过度觉醒的影像学证据,通过分析过度觉醒与DMN的联系,为针刺干预ID机制研究提供影像学证据,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思路,如从脑网络连接和神经元细胞层面探索,扩大样本量,采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并结合新兴分析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针刺治疗ID的脑效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过度觉醒 默认模式网络 针刺 脑效应机制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加体育运动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过度觉醒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继辉 韩自力 +1 位作者 李冠英 吴小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1-796,共6页
【目的】研究增加体育运动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过度觉醒的影响。【方法】51例来自精神科门诊的低体育运动水平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5),两组均给予酒石酸唑吡坦(10 mg,qn)治疗,疗程4周,研究组给予简要的体育运... 【目的】研究增加体育运动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过度觉醒的影响。【方法】51例来自精神科门诊的低体育运动水平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6)和对照组(n=25),两组均给予酒石酸唑吡坦(10 mg,qn)治疗,疗程4周,研究组给予简要的体育运动咨询以提高其体育运动水平。采用过度觉醒量表、睡前觉醒量表评估患者的过度觉醒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日志评估患者睡眠情况。【结果】研究组睡前觉醒量表分(15.03±7.87 Vs 6.72±4.42)、睡眠日志的入睡潜伏期(24.73±22.94 Vs 19.04±19.15)及入睡后觉醒时间(24.07±18.22 Vs 17.24±15.44)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可有效减轻原发性失眠患者入睡前过度觉醒状态,并且有利于睡眠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体育运动 过度觉醒 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干预作用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义 冯慧 +5 位作者 莫亚莉 毛洪京 刘文娟 尹岩 徐莲莲 余正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5-668,共4页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 目的:比较针刺与唑吡坦干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觉醒状态的差异,并探讨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将61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针刺组(31例),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多导睡眠监测仪(polysomnography,PSG)监测睡眠结构相关指标及多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平均睡眠潜伏时间(mean sleep latency,MSL)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PSQI评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缩短、觉醒次数(number of awake1nings,NWAK)、入睡后清醒时间(wake after sleep onset,WASO)减少,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增多、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明显增高(均P<0.01),药物组治疗后非快速眼动3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 3,N3)较本组治疗前增多,N1、N2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 period,REM)比例较本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针刺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SOL、NWAK、WASO、TST、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治疗后较药物组N1、N2比例减少,N3、REM比例增多(均P<0.01)。两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均P<0.01)。针刺组治疗后MSLT的MSL较药物组缩短(P<0.05)。结论:针刺较唑吡坦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更有利于调节其过度觉醒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原发性失眠症 过度觉醒 神经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亚楠 吴文忠 +3 位作者 王晓秋 徐益权 姜媛媛 刘成勇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38-2543,共6页
目的观察调神针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疗效,并基于"过度觉醒"探讨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潜在机制。方法将60例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CI)患者,随机分为调神针刺组(试验组)30例和假针刺组(对照组)30例。调神针刺组选用百会... 目的观察调神针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疗效,并基于"过度觉醒"探讨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潜在机制。方法将60例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CI)患者,随机分为调神针刺组(试验组)30例和假针刺组(对照组)30例。调神针刺组选用百会、印堂、神门(双)、三阴交(双),假针刺组采用非病症相关穴位浅刺的方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结束治疗1月随访时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总积分及各因子积分、过度觉醒量表(Hyperarousal scale,HAS)积分、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T)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与随访时比较,调神针刺组各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0.01);治疗后血清COR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1)。治疗后,假针刺组PSQI总分及血清CORT与治疗前比,均明显下降(P <0.05);随访时假针刺组各量表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调神针刺组各量表积分及血清CORT降低均明显优于假针刺组(P <0.01)。结论调神针法可明显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过度觉醒状态,降低血清CORT浓度可能是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神针法 慢性失眠症 过度觉醒 皮质醇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与微觉醒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茹 唐吉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45-949,共5页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对人体各个系统均有慢性损害,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失眠症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过度觉醒假说,微觉醒作为皮质觉醒,...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对人体各个系统均有慢性损害,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患。失眠症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过度觉醒假说,微觉醒作为皮质觉醒,也参与过度觉醒机制的形成。本文对微觉醒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醒 觉醒 失眠 过度觉醒 睡眠碎片化 记忆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7
作者 钟代曲 蒋晓江 +1 位作者 马国重 曾昌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4期28-31,34,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exmedetomidine induce sleep balance treatment,DISBT)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2-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治疗的62例慢性顽固...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dexmedetomidine induce sleep balance treatment,DISBT)治疗慢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2012年2-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治疗的62例慢性顽固性原发性失眠患者,按其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DISBT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 d,共行3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情况及睡眠结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过度觉醒情况、睡眠结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脑皮质过度觉醒水平,纠正紊乱的睡眠-觉醒通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正确做好治疗前、中、后护理,是保障治疗安全和保持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原发性失眠症 过度觉醒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蓝斑功能连接探讨失眠发生的中枢机制:一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昭伊 尹雪娇 +3 位作者 姜同菲 宋章筱 王桂玲 郭静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8-52,共5页
目的 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研究失眠患者静息态下蓝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变化。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59例失眠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受试者进行匹兹堡睡眠量... 目的 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研究失眠患者静息态下蓝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变化。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59例失眠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对受试者进行匹兹堡睡眠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过度觉醒量表(Hyperarousal Scale, HAS)评分,并采集静息态脑fMRI数据,以蓝斑为感兴趣区,计算与全脑所有体素的FC值,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提取有差异脑区的脑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失眠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失眠患者蓝斑与右侧额中回的FC值升高(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团块水平P<0.05),并与PSQI(r=0.40,P<0.001)、HAMD(r=0.39,P<0.001)、HAMA(r=0.39,P<0.001)、HAS(r=0.46,P<0.001)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失眠患者蓝斑与右侧额中回的FC增强可能与失眠患者过度觉醒状态有关,并且可能导致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引发睡眠质量下降。该研究为失眠的过度觉醒假说提供了影像学依据,证明了蓝斑在睡眠觉醒过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失眠的发病脑功能机制,为失眠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蓝斑 功能连接 机制研究 过度觉醒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