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杆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探讨
1
作者 陈长征 吴乐正 +3 位作者 吴德正 龙时先 梁炯基 江福钿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8-608,共1页
常规mERG记录是明视条件下记录视锥细胞功能,本研究探索用多焦刺激技术记录视杆细胞功能。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例正常人,其中一名男性,30岁;另一名为女性,50岁。遮盖左眼,检查右眼。1.2方法记录方法:采用VERIS4.0视觉诱发电位图像系统,... 常规mERG记录是明视条件下记录视锥细胞功能,本研究探索用多焦刺激技术记录视杆细胞功能。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例正常人,其中一名男性,30岁;另一名为女性,50岁。遮盖左眼,检查右眼。1.2方法记录方法:采用VERIS4.0视觉诱发电位图像系统,刺激图形为等大61个六边形,通频带3-300Hz,充分散瞳,暗适应40min后采用Burian-Allen电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细胞功能 视杆细胞 ERG 刺激技术 记录 研究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良好视敏度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和OCT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关系
2
作者 苗媛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897-897,共1页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厚度 视敏度 OCT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感光细胞 MFER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对视网膜电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劲 杨红 +1 位作者 胡正 杜蜀华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对实验兔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将2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7组。将400~ 1000 μg不同剂量的双氯芬酸钠溶液 0. 1ml分别注入第 1~7组家兔右眼玻璃体内。左眼为对照组,均在玻璃体注入 0...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对实验兔视网膜电图的影响。方法将28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7组。将400~ 1000 μg不同剂量的双氯芬酸钠溶液 0. 1ml分别注入第 1~7组家兔右眼玻璃体内。左眼为对照组,均在玻璃体注入 0. 1ml生理盐水。分别在注药后 1,3,7,14,21,28天进行 ERG检查。结果当兔眼玻璃体注入的双氯芬酸钠大于或/和等于 700 μg时,ERG检查发现暗适应和明适应 b波波幅明显下降。结论兔眼玻璃体注入的双氯芬酸钠大于或/和等于700μg时,对视网膜有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视网膜电图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非甾体类抗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电生理检查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戴加满 姚军平 +3 位作者 陈丽峰 阴正勤 余延基 孙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60-2561,共2页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视觉电生理表现并做定量分析。方法 8例男性患者经过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成像确诊为单眼CSC后行全视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全视野闪光视网...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视觉电生理表现并做定量分析。方法 8例男性患者经过眼底荧光造影和光学相干成像确诊为单眼CSC后行全视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视杆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Rod-mfERG)和视锥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Cone-mfERG)检查。患眼为研究组,健眼为对照组。结果患眼和健眼的PVEP和Cone-mfERG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FERG和Rod-mfERG未出现明显差异。对于空间频率为1°和0.25°的PVEP,患眼较健眼的P100波的幅值分别降低42.43%和37.60%,峰时延迟13.84ms和8.50ms,而在Cone-mfERG检查中患眼较健眼P1波幅值密度在1、2环分别降低40.93%和26.02%。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尤其是PVEP和Cone-mfERG可以对CSC进行诊断及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觉诱发电位 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 视杆细胞多视网膜电图 视锥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N1LW 基因内含子新的剪切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众 施晓萌 +3 位作者 李亚 游雅 裴晗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57-961,共5页
目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OPN1LW基因变异通常导致蓝色单色视。OPN1LW基因变异多发生在外显子区域,内含子区域的变异少见。本研究分析OPN1LW基因内含子新的剪切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 目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OPN1LW基因变异通常导致蓝色单色视。OPN1LW基因变异多发生在外显子区域,内含子区域的变异少见。本研究分析OPN1LW基因内含子新的剪切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9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1家系3代7名成员。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眼科检查,采集受试者静脉血并提取DNA,用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眼后段疾病靶向捕获基因检测试剂盒PS400和全外显子测序法筛选致病基因。用一代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法对筛选的靶基因进行验证,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协会(ACMG)指南和在线工具SIFT、Polyphen2、Mutation Taster对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先证者5岁,男,临床表现为双眼视力不佳,红绿色盲和眼球震颤。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色淡,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黄斑区部分椭圆体带反射模糊,呈颗粒样。全视野ERG显示,双眼暗视0.01 ERG波形记录不到,暗视、明视3.0 ERG a、b波振幅明显降低。先证者舅舅有相似的临床表型,但症状更严重。广角眼底照相示双眼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周边视网膜萎缩并伴有散发黑色圆点病灶;自发荧光示周边视网膜呈弱荧光,中周部未见明显异常。2种二代测序结果均显示OPN1LW基因内含子1个新的半合子剪切变异c.112+2T>G和SEMA4A基因1个新的杂合变异c.1913A>C(p.Y638S)。OPN1LW基因c.112+2T>G变异进一步导致1号内含子经典的剪切体供体序列改变。根据ACMG指南分析显示,c.112+2T>G致病性评分为PVS1+PM2+PP1,为致病性变异。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与OPN1LW基因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家系的致病突变,且该新的致病变异位于基因内含子区域。这个结果与以往OPN1LW基因变异主要发生于外显子的认识不同,因此本研究扩大了OPN1LW基因致病突变谱和临床表现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OPN1LW 内含子变异 视网膜 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CNV2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基因及临床特征
6
作者 朱田 李蕙 +4 位作者 王雷 卫星 吴世靖 孙子系 睢瑞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2-318,共7页
目的分析KCNV2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3个KCNV2基因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家系。采集病史及眼科检查结果,包括视力、色觉、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光... 目的分析KCNV2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的基因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3个KCNV2基因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家系。采集病史及眼科检查结果,包括视力、色觉、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和视网膜电图(ERG)。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5 ml并提取DNA。利用二代测序(NGS)靶向捕获技术,确诊KCNV2基因变异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并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检测。结果本研究中共确定3例来自不同家系的中国汉族KCNV2基因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其中2例患者携带复合杂合变异,1例近亲患者携带纯合变异。共确定5种新发致病变异包括p.T121M、p.R244C、p.C199Y、p.M250R和p.L171Pfs*201。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5岁、16岁和2岁,均有双眼视力低下和畏光症状,2例患者存在色觉障碍和眼球震颤,呈牛眼征、金箔样反光等特征性眼底表现。FAF显示黄斑区低荧光伴或不伴周围高荧光环,OCT示黄斑区视网膜变薄,感光细胞层萎缩,年龄较大的患者萎缩范围相对较宽,视野显示中心暗点伴或不伴周边视野缺损,ERG显示视锥系统严重受累,表现为明适应反应振幅严重降低,峰时延长,视杆系统受累情况各异,但均可见暗适应特征性a波基底宽大。结论KCNV2相关视锥细胞营养不良患者具有特征性ERG表现。中国患者ERG表现及基因型与国外患者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CNV2基因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基因突变 二代测序 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翟改霞 李天贺 +1 位作者 宋文琦 王少鹏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5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60例60眼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 目的观察并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5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60例60眼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原研药(原研药组),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类似药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PRN治疗方案,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治疗前后均完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内皮镜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环1 P1波振幅密度、玻璃体内注射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以及病史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均下降,CRT均变薄,PED高度均下降,而环1 P1波振幅密度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原研药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上升,类似药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而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原研药组与类似药组患者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研药组及类似药组患者病史时间与治疗后BCVA(logMA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0.901、0.905,均为P<0.0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结论阿柏西普原研药和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对湿性AMD患者的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原研药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研究》2005年第23卷文题分类索引
8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i0001-i0006,共6页
关键词 眼科研究 晶状体上皮细胞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内皮 眼前房 开角型青光眼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 玻璃体视网膜 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 多焦视网膜电图 分类索引 文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