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影响因素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闫博婧 李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0,共4页
视网膜的血管改变影响了视网膜细胞周围的氧含量,直接影响光感受器细胞的代谢和凋亡;反之,感光细胞凋亡使周围组织氧含量发生变化,短期内可以改变视网膜的血流,而长期作用使视网膜血管发生改变。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内皮素、一氧化氮、... 视网膜的血管改变影响了视网膜细胞周围的氧含量,直接影响光感受器细胞的代谢和凋亡;反之,感光细胞凋亡使周围组织氧含量发生变化,短期内可以改变视网膜的血流,而长期作用使视网膜血管发生改变。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内皮素、一氧化氮、缺氧诱导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均参与并影响了退行性眼底病的血管改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血管影响因素对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形成的最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血管影响因素 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朊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视网膜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娟 周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3,97,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eases,AD)是一种以认识和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视觉损害是其最早出现的症状,包括对比敏感度、深度和运动感知的异常,其视网膜的病理改变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和视神经的变性,主要特...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eases,AD)是一种以认识和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视觉损害是其最早出现的症状,包括对比敏感度、深度和运动感知的异常,其视网膜的病理改变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丢失和视神经的变性,主要特征为异常蛋白的堆积(β-淀粉样蛋白、朊蛋白、tau蛋白)。朊蛋白的致病形式与神经元凋亡密切相关,而细胞型朊蛋白可以拮抗凋亡因子,对神经退行性病变有保护作用。本文对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敬学(综述) 马建民 王宁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5-668,共4页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各级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性异常,最终造成患者视力的不可逆性损害,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替代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此类致盲性眼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各级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性异常,最终造成患者视力的不可逆性损害,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替代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此类致盲性眼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其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干细胞的眼部移植仍存在着一些难点,如移植后细胞的移行能力、存活效率以及向目的细胞的分化能力等。因此,最近研究显示,视网膜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解决或弥补以上问题。针对目前干细胞和组织工程视网膜的研究状况,对视网膜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体内移植技术等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组织工程 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锥体细胞失功能模式大鼠行为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安晶 郭群 +4 位作者 王丽 李莉 张磊 夏峰 张作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39-443,共5页
目的观察一种视网膜锥体细胞失功能(RCD)模式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为寻找致病基因提供证据。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旋转杆(rota rod)、爬杆、旷场和避暗反应等行为学方法对RCD大鼠的行为学特点进行观察;采用视觉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视网膜功... 目的观察一种视网膜锥体细胞失功能(RCD)模式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为寻找致病基因提供证据。方法通过Morris水迷宫、旋转杆(rota rod)、爬杆、旷场和避暗反应等行为学方法对RCD大鼠的行为学特点进行观察;采用视觉电生理学方法观察视网膜功能。结果与SD大鼠比较,RC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水迷宫试验学习训练的逃逸距离较SD大鼠显著增加(P<0.01),停留在第二象限游泳时间明显减少(P<0.01);避暗反应错误次数增加(P<0.05);旷场实验中RCD大鼠逃逸距离明显延长,转轮训练停留时间短,与SD大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因突变对RCD模式大鼠的空间及非空间的学习记忆能力和自发性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RCD大鼠的运动学习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亦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视网膜细胞定向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卓珺 余克明 庄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5-888,共4页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造成视觉损害乃至失明的重要原因,由于成年视网膜组织无法自我更新病变中丢失的细胞,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具有不可逆性。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巨大潜力,是建立疾病模型、研究细胞替代疗法的理想...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造成视觉损害乃至失明的重要原因,由于成年视网膜组织无法自我更新病变中丢失的细胞,导致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具有不可逆性。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巨大潜力,是建立疾病模型、研究细胞替代疗法的理想供体。本文重点论述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获取及其向神经视网膜细胞定向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定向分化 神经视网膜细胞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蒺藜对光感受器细胞的抗炎、抗氧化保护效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静 吴晗晗 +2 位作者 杜霄烨 陈瑜 张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白蒺藜对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2只,采用10×10~3 Lux白炽光光照30 min建立BALB/C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前30 min白蒺藜给药组腹腔注射白蒺藜水煎液100μL,... 目的探讨白蒺藜对光损伤诱导的光感受器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2只,采用10×10~3 Lux白炽光光照30 min建立BALB/C小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光照前30 min白蒺藜给药组腹腔注射白蒺藜水煎液100μL,正常对照组和光损伤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光照后22 h,腹腔注射二氢乙锭,2 h后摘取眼球制备冰冻切片,观察视网膜原位氧化应激状态。分别于光照后6h、24 h摘取视网膜组织,进行总RNA抽提、逆转录制备cDNA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小鼠视网膜炎症相关因子。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趋化因子CcL2(chemokine,Ccl2)、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s-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光照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白蒺藜给药组相比较,光损伤模型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氧化应激标志物呈显著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光损伤模型组视网膜IL-1β、Ccl2、COX-2、TNF-α、ICAM-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光损伤模型组相比,白蒺藜给药组视网膜IL-1β、Ccl2、COX-2、TNF-α、ICAM-1、VCAM-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在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模型中,白蒺藜表现出良好的光感受器细胞保护作用。抗氧化、抗炎可能是白蒺藜防治光感受器细胞损伤效应的相关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蒺藜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光感受器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与眼部疾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谢田华 樊莹 王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91-394,共4页
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们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编码区结合促使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的分化、增生、凋亡、个体发育以及机体代谢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mic... 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约21~25个核苷酸非编码小分子RNA,它们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编码区结合促使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来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的分化、增生、凋亡、个体发育以及机体代谢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microRNA在眼部广泛并特异性表达,并可能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而microRNA作为眼部疾病的检测指标和治疗工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可能成为治疗的新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RNA 视网膜退行性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 视网膜母细胞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