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ircBPTF靶向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杨慧慧 雷祥 +3 位作者 孟自军 刘慧红 于璐 袁慧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2-429,共8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溴结构域PHD指状转录因子(circBPTF)靶向微小RNA(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s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含5.5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另取HREC... 目的探讨环状RNA溴结构域PHD指状转录因子(circBPTF)靶向微小RNA(miR)-224-3p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损伤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RECs分为对照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含5.5和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另取HRECs采用Lipofectamine 2000分别转染siRNA阴性对照(si-NC)、circBPTF的siRNA(si-circBPTF)、miRNA拟似物对照(miR-NC)、miR-224-3p,于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分别记作si-NC组、si-circBPTF组、miR-NC组和miR-224-3p组;采用双转染法将si-circBPTF与anti-miR-NC以及si-circBPTF与anti-miR-224-3p转染至HRECs,于30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48 h,分别记为anti-miR-NC组和anti-miR-224-3p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ircBPTF和miR-224-3p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法验证circBPTF与miR-224-3p的相互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凋亡率、cleaved-caspase-3/caspase-3蛋白表达量、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ROS水平、MDA含量、circBPTF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SOD活性、miR-224-3p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NC组相比,si-circBPTF组circBPTF相对表达量、ROS水平、MDA含量、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iR-NC组比较,miR-224-3p组HRECs中miR-224-3p相对表达量、SOD活性显著升高,ROS水平、MDA含量、cleaved-caspase-3/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野生型circBPTF和miR-224-3p拟似物共转染后细胞相对荧光素酶活性为0.43±0.04,较野生型circBPTF和miR-NC共转染细胞的0.99±0.0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97,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224-3p组miR-224-3p表达量及SOD活性显著降低,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以及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干扰circBPTF通过靶向miR-224-3p抑制高糖诱导的HRECs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凋亡 氧化应激 环状RNA溴域PHD手指转录因子 miR-224-3p 高糖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3-蛋白激酶C通路探讨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高糖性损伤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刘强 俞华 +1 位作者 董立红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2-2116,共5页
目的探讨IP3蛋白激酶C通路在高糖条件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实验组(10 mmol/L、20 mmol/L葡萄糖)和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 目的探讨IP3蛋白激酶C通路在高糖条件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为实验组(10 mmol/L、20 mmol/L葡萄糖)和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培养基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IP3-蛋白激酶C(PKC)通路中PKC的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PKC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体积增大,伸展度减小,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比较,20 mmol/L葡萄糖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20 mmol/L葡萄糖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P3水平(587.9±15.2)ng/ml相较对照组IP3水平(738.9±1.0)ng/ml降低(P<0.05),高糖处理下,PKC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IP3-PKC通路可能参与高糖条件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因此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IP3-蛋白激酶C通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苷通过调控CTRP3表达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3
作者 韩莎莎 尹丹 +1 位作者 李跃峰 叶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359,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连翘苷(PHN)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G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细胞损伤模型(HG组)。HG+PH...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连翘苷(PHN)对高糖(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对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HG培养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细胞损伤模型(HG组)。HG+PHN-L组、HG+PHN-M组、HG+PHN-H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用1μmol·L^(-1)、10μmol·L^(-1)、100μmol·L^(-1)PHN处理后进行HG诱导。HG+pcDNA组、HG+pcDNA-CTRP3组分别用pcDNA、pcDNA-CTRP3转染至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后进行HG诱导。HG+PHN-H+sh-NC组、HG+PHN-H+sh-CTRP3组分别用sh-NC、sh-CTRP3转染后,用100μmol·L^(-1)PHN处理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检测细胞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蛋白(Bax)、CTR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比较,HG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升高,SOD、GSH-Px、Bcl-2蛋白、CTRP3 mRNA及蛋白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HG组比较,HG+PHN-L组、HG+PHN-M组、HG+PHN-H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降低,且HG+PHN-H组<HG+PHN-M组<HG+PHN-L组(均为P<0.05),SOD、GSH-Px、Bcl-2蛋白、CTRP3 mRNA及蛋白水平均升高,且HG+PHN-H组>HG+PHN-M组>HG+PHN-L组(均为P<0.05)。与HG+pcDNA组比较,HG+pcDNA-CTRP3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降低,SOD、GSH-Px、CTRP3蛋白、Bcl-2蛋白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与HG+PHN-H+sh-NC组比较,HG+PHN-H+sh-CTRP3组细胞凋亡率、MDA水平、Bax蛋白水平均升高,SOD水平、GSH-Px水平、CTRP3蛋白、Bcl-2蛋白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PHN可减轻HG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TRP3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苷 高糖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C3对OIR小鼠视网膜和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4
作者 张越 刘晓静 +10 位作者 甄宇涵 姚瑶 邵斌 徐嫚鸿 王艳辉 刘志强 王伟 毛爱玲 张宝月 张铭连 陈志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8,共8页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C成员3(TRPC3)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和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健康SPF级7日龄C57BL/6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16只,其...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C成员3(TRPC3)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和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健康SPF级7日龄C57BL/6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16只,其中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OIR组小鼠诱导OIR模型。出生后第17天(PN17)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验证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将体外培养HREC分为正常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和si-TRPC3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转染试剂组和si-TRPC3组分别采用转染试剂和转染试剂+si-TRPC3转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PC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PC3、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相对表达量。另将HREC分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si-TRPC3组和Pyr3(TRPC3通道抑制剂)组,分别用完全培养基、含有20 ng/ml VEGF重组蛋白的培养基、含有20 ng/ml VEGF重组蛋白的培养基(si-TRPC3转染72 h)和含有20 ng/ml VEGF重组蛋白+1μmol/L Pyr3的培养基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HREC增生能力;分别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横向和纵向迁移能力。结果PN17时OIR组小鼠视网膜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团簇强荧光染色。OIR组小鼠视网膜TRPC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57±0.244和1.517±0.2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83±0.033和0.87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65、3.094,均P<0.05)。si-TRPC3组TRPC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转染试剂组,Nrf2和SOD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转染试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VEGF组细胞吸光度(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i-TRPC3组和Pyr3组细胞A值明显低于VE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VEGF组细胞横向迁移率高于正常对照组,si-TRPC3组和Pyr3组细胞横向迁移率低于VE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VEGF组染色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si-TRPC3组和Pyr3组染色细胞数明显少于VE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TRPC3表达水平升高,下调TRPC3可抑制HREC增生和迁移能力,其机制与Nrf2氧化应激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氧化应激 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C成员3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尼平苷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5
作者 苏杰 杨馥宇 +1 位作者 李猛 蒋利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Gen)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5、10、20、40、80 mg·L^(-1))Gen干预hRVECs 24 h,CCK-8检测Gen对hRVECs细胞增殖活...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Gen)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5、10、20、40、80 mg·L^(-1))Gen干预hRVECs 24 h,CCK-8检测Gen对hRVEC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将hRVECs分为对照组,高糖(25 mmol·L^(-1))组,Gen低、中、高浓度(5、10、20 mg·L^(-1))组,贝伐珠单抗(BEV,250μg·L^(-1))组和Gen高浓度+BEV(250μg·L^(-1))组。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体外成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可溶性VEGF受体-1(sFlt-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0 mg·L^(-1)Gen比较,1、5、10、20、40、80 mg·L^(-1)Gen对hRVECs增殖活性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hRVECs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均显著增强(均为P<0.05),细胞环形管状结构增多,VEGF-A、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sFl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高糖组比较,Gen各浓度组和BEV组细胞增殖活性和迁移能力均减弱(均为P<0.05),细胞环状结构减少,VEGF-A、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sFlt-1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Gen高浓度组比较,Gen高浓度+BEV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减弱(P<0.05),细胞环状结构减少,VEGF-A、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sFl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Gen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RVECs增殖、迁移与血管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sFlt-1轴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尼平苷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可溶性VEGF受体-1 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烷二酸通过结合PPARδ介导ANGPTL4表达增多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6
作者 杨宇航 祁慧 +6 位作者 董利军 范梓欣 陆小凤 王明良 余震 雷和田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9-685,共7页
目的 研究二十烷二酸(C20DC)对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寻找C20DC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ARPE-19)细胞与HREC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30 mg·L^(-1)与25 mg·L^(-1)。将HREC分为C2... 目的 研究二十烷二酸(C20DC)对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寻找C20DC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ARPE-19)细胞与HREC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30 mg·L^(-1)与25 mg·L^(-1)。将HREC分为C20DC处理组(C20DC干预HREC)和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干预HREC],通过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观察C20DC对HREC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C20DC与PPARδ的结合能力;将ARPE-19细胞设为C20DC+ARPE-19组(C20DC干预ARPE-19细胞)与DMSO+ARPE-19组(DMSO干预ARPE-19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RPE-19细胞中PPARδ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蛋白,以及HREC中ANGPTL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定量分析ARPE-19细胞与HREC中ANGPT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20DC处理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且可与PPARδ结合稳定(结合能为-7.2 kcal·mol^(-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C20DC+ARPE-19组细胞中ANGPTL4蛋白表达量高于DMSO+ARPE-1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ARδ受体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0DC处理组细胞中ANGPTL4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定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C20DC+ARPE-19组细胞中ANGPTL4表达量高于DMSO+ARPE-19组(P<0.001);C20DC处理组细胞中ANGPTL4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20DC可结合PPARδ促进ANGPTL4蛋白的表达,导致视网膜相关细胞(HREC与ARPE-19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烷二酸(C20DC)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脂肪酸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梦娇 刘高勤 +2 位作者 徐静 李丹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7-422,共6页
背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目前相关眼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寻找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干预靶点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但其是否可以作为视网... 背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目前相关眼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寻找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干预靶点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但其是否可以作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类眼病的治疗靶点尚不清楚。目的探讨IGF-1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s)的迁移、凋亡和管腔形成能力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HRECs进行体外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培养细胞中IGF-1受体(IGF-1R)mRNA的表达。按照检测指标的不同分别于培养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IGF-1溶液培养细胞,待细胞生长至约90%融合后用无菌移液枪头垂直于培养板底划痕,用Photoshop CS4软件检测、计算和比较0、10和200 ng/ml IGF-1组划痕后12 h和24 h与划痕前HRECs迁移的面积差(试验前面积-试验后面积,ΔS);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并比较0 ng/ml IGF-1组与1 000 ng/ml IGF-1组细胞培养后24 h HRECs凋亡比例的差异;采用Matrigel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并比较0、10、100和200 ng/ml IGF-1组细胞培养后24 h完整管腔的形成数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并比较0、500及1 000 ng/ml IGF-1组细胞培养后6 h HRECs中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BB和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HRECs培养后2~3 d达90%以上融合,细胞排列紧密,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IGF-1R mRNA呈阳性表达。划痕后12 h和24 h,各组HRECs的ΔS随着IGF-1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划痕后24 h,200 ng/ml IGF-1组HRECs的ΔS为(4.83±0.61)×10^5 μm^2,较0 ng/ml IGF-1组的(3.28±0.64)×10^5 μm^2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7,P=0.021)。0 ng/ml IGF-1组与1 000 ng/ml IGF-1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8.77±2.37)%和(12.05±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9,P=0.046)。200 ng/ml IGF-1组HRECs完整管腔形成数量为(20.33±2.83)个/孔,数目高于0 ng/ml IGF-1组的(17.94±1.96)个/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0,P=0.042)。与0 ng/ml IGF-1组比较,1 000 ng/ml IGF-1组细胞中PDGF-B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而caspase-3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9,P=0.025;t=7.287,P=0.002)。结论IGF-1促进体外培养HRECs的迁移和血管管腔形成,抑制HRECs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HRECs中PDGF-BB的表达及下调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代谢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信使RNA/分析 迁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晓云 李建桥 +5 位作者 朱晓波 肖伟 黄娟 李涛 唐仕波 罗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72-878,共7页
背景氧化损伤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复方血栓通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视网... 背景氧化损伤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还可导致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复方血栓通对多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健康人供体眼的视网膜,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人RVECs的原代培养,并用FITC-vwF染色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取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在含有5×10^4个/L细胞密度的培养孔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0625、0.1250、0.2500、0.5000、1.000g/L复方血栓通溶液,各质量浓度复方血栓通组和t-BHP模型组均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t-BHP,干预24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人RVECs的吸光度(A490)值以评估复方血栓通的细胞毒性。t-BHP模型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75、100、200和300μmol/L的t-BHP,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在不同浓度t-BHP造成细胞氧化损伤的同时均加入终质量浓度为0.2500g/L复方血栓通溶液,干预6h后,用MTT法检测复方血栓通对t-BHP引起氧化损伤的作用。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率;用倒置显微镜和Hoechst33258细胞核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RVECs中蛋白氧化损伤和DNA氧化损伤的生物标记物硝基酪氨酸(NT)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BHP损伤6、12、24h各组细胞核转录因子.KB(NF—KB)、p53、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0.0625、0.1250、0.2500、0.5000、1.000g/L复方血栓通组人RVECs的A490值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9,P〉0.05),75、100、200和300μmol/L的t-BHP作用后细胞存活率下降,而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细胞存活率均较t-BHP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7、13.82、21.51、32.64,P〈0.05)。分别用75、100、200、300μmol/Lt-BHP干预6h后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坏死率升高,而细胞正常率均明显低于相应的复方血栓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08、5.495、17.165、26.330,P〈0.01)。t-BHP模型组随着t-BHP浓度的增加,变形和死亡的人RVECs数目增加,但复方血栓通组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死亡细胞数减少。与相应的t-BHP模型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的复方血栓通组人RVECs中NT及8-OHdG的表达明显减少,NF—KB、p5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cl-2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可保护人RVECs免受t-BHP诱导的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中NF—κB、p53和bax蛋白的表达并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核转录因子-ΚB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毛羽翔 林少芬 +2 位作者 曾美珍 田景毅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背景优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已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但进一步简化其方法并达到获取量大而纯的细胞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 背景优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方法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已成功培养了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但进一步简化其方法并达到获取量大而纯的细胞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基础。目的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快速、收获量大且纯度高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改良培养方法,并对目标细胞的抗原表达特点进行分析,比较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中常用的两种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性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利用正常人角膜移植供体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采用质量分数2%胰蛋白酶和质量分数0.133%胶原酶I用二步消化法获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在传统培养方法中采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的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的基础上,添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一B(13-ECGF)和肝素钠,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培养皿用纤维黏连蛋白(FN)包被以促进培养细胞的贴壁。观察收获的目标细胞的形态特征,采用活体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目标细胞的生长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Ⅷ因子、CD31、CD34在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目标细胞。结果应用胰蛋白酶、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可成功获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细胞72h贴壁,第9~10天细胞达到融合状态,呈铺路石样。常规组织学观察显示,细胞核呈鲜亮蓝色,细胞质呈淡红色。培养的细胞对Ⅷ因子、CD31、CD34相关抗原表达呈阳性反应。结果显示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CD31、CD34同时表达,但其阳性染色程度低于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反应,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UVECs)与人血管内皮细胞相同。结论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消化法的基础上用含10%优质胎牛血清的人内皮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生长因子和肝素钠,并用FN包被培养皿进行体外培养,可达到快速、大量分离和纯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蛭提取液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燕林 刘聪慧 谭笑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3-417,共5页
目的观察渗滤法水蛭提取液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水蛭提取液(0g.L-1、8g.L-1、16g.L-1、32g.L-1、64g.L-1、128g.L-1)对RF/6A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抑制浓度,应用流式... 目的观察渗滤法水蛭提取液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水蛭提取液(0g.L-1、8g.L-1、16g.L-1、32g.L-1、64g.L-1、128g.L-1)对RF/6A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抑制浓度,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水蛭提取液对凝血酶诱导的RF/6A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8g.L-1、16g.L-1浓度组水蛭提取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F/6A有促进生长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2g.L-1、64g.L-1、128g.L-1浓度组水蛭提取液对血管内皮细胞RF/6A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4hIC50为97g.L-1;64g.L-1为水蛭提取液的最佳抑制浓度,用于后期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水蛭提取液组G1期细胞比例(91.95±1.69)%高于其他各组,合药组(83.60±1.88)%高于凝血酶组(77.78±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凝血酶组S期细胞比例(21.75±2.94)%高于其他各组,水蛭提取液组(7.55±2.45)%低于合药组(14.42±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水蛭提取液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的增殖产生不同作用,64g.L-1水蛭提取液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将细胞阻滞在G1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新生血管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提取液 恒河猴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秦秀虹 卢建民 +3 位作者 邵明阳 张珍珍 孙晓晶 马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6-809,815,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高糖情况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p50亚单位(NF-κB50)介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高糖情况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p50亚单位(NF-κB50)介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s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1)人RVECs细胞模型。构建p CMV-ScriptNotch1和p CMV-Script-DLL4质粒,酶切鉴定后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同时合成si Notch1并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s,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基因敲除效果。应用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i Notch1对高糖下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高糖条件下Notch1/DLL4上调和下调后人RVECs中PARP-1、p-AKT、NF-κB50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人RVECs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高糖组培养的人RVECs其PARP-1结合的NF-κB50的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将si Notch1转染高糖组培养的人RVECs后或同时加入DLL4,则人RVECs中PARP-1结合的NF-κB50的量较前增加显著,提示Notch能抑制高糖下PARP-1和NF-κB50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高糖条件下,Notch1和DLL4上调后其PARP-1及caspase-3表达量较前显著降低;Notch1下调后其PARP-1及caspase-3表达量较前增加;p-AKT表达量则相反;提示Notch信号能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1及caspase-3的激活及表达。结论高糖情况下Notch信号可调控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并抑制PARP-1激活引起的人RVECs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通过激活NF-κB途径导致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5
12
作者 卢建民 张珍珍 +2 位作者 郑玥 马翔 秦秀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C中的表达定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人RVEC细胞模型。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酶切鉴定后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并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高糖人RVEC中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PARP-EGFP和Flag-NF-κB质粒共转染人RVEC,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PARP-1和NF-κB在高糖人RVEC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结果人RVEC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成功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并有效表达目的基因。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高糖组NF-κB p50的条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粗,并且高糖情况下PARP-1结合NF-κB的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PARP和NF-κB均表达于正常的人RVEC的细胞核和核周区域,当受到高浓度葡萄糖影响后,PARP-1和NF-κB均集中表达于细胞核内,尤以NF-κB最显著。结论 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血糖增高时,PARP-1可能进入细胞核内并结合同时进入细胞核的NF-κB,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RVEC凋亡,导致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丁丁 于强 +1 位作者 陈子林 柳夏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及TrKa阻断剂K252a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因子(NGF各浓度组、NGF+K252a各浓度组、bFGF组、bFGF+K252a组和正常培养液组)对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培养的HR...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及TrKa阻断剂K252a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因子(NGF各浓度组、NGF+K252a各浓度组、bFGF组、bFGF+K252a组和正常培养液组)对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培养的HRCEC的影响。【结果】随NGF浓度增加(20、50、100ng/ml),HRCEC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正常氧浓度NGF组分别为0.254±0.033、0.696±0.029、1.136±0.051;缺氧条件相应各组为0.422±0.036、0.798±0.044、1.376±0.052,P均<0.05)。随K252a浓度增加(50、100、200nmol/L),NGF+K252a组正常氧浓度时分别为0.864±0.067、0.496±0.025、0.202±0.078,缺氧条件时相应为1.042±0.047、0.700±0.065、0.401±0.078,较同浓度NGF(100ng/ml)组HRCEC细胞数目减少(P<0.05),随K252a浓度增加HRCEC细胞数目减少趋势愈加显著(P均<0.05)。【结论】NGF可促进HRCEC的增殖,该作用可被特异性TrkA阻断剂K252a所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NGF)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CEC) TrkA阻断剂K25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0b在高糖环境下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群 朱小华 +1 位作者 刘新民 刘建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7-581,共5页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Mi R-200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 REC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高糖或正常环境培养h REC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 R-200b表达。Mi R-200b转染h RECs,并且用MTT法检测高糖环境下Mi R-200b对h RECs增殖的影响。结果与正...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Mi R-200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 REC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高糖或正常环境培养h REC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 R-200b表达。Mi R-200b转染h RECs,并且用MTT法检测高糖环境下Mi R-200b对h RECs增殖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VEGF和TGF-β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转染Mi R-200b后,h RECs中Mi R-200b表达升高,而VEGF和TGF-β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与高糖组相比,转染Mi R-200b后h RECs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Mi R-200b可能通过改变VEGF和TGF-β1的表达,调节REC细胞生长和增殖,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R3拮抗剂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赫雪飞 刘高勤 +3 位作者 陈志刚 周文娟 肖艳辉 陆培荣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6-1109,1114,共5页
目的探讨CCR3拮抗剂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HREC)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具体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REC细胞系并收集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CR3在HREC中的表达。按CCR3拮抗剂浓度... 目的探讨CCR3拮抗剂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HREC)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具体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REC细胞系并收集细胞,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CR3在HREC中的表达。按CCR3拮抗剂浓度分为对照组(0 ng·mL-1)和CCR3拮抗剂组(500 ng·mL-1),应用基质胶Matrigel体外三维成型法检测不同浓度CCR3拮抗剂对HREC管腔形成的影响。CCK-8增殖法检测不同浓度CCR3拮抗剂对HREC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CCR3拮抗剂对HREC内VEGF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表达的影响。结果两组HREC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达CCR3分子。CCR3拮抗剂组HREC管腔形成明显受到抑制:对照组(60.27±6.68)个/视野,CCR3拮抗剂组(31.55±6.81)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进一步检测结果发现CCR3拮抗剂抑制HREC的增殖,在0 ng·mL-1、20 ng·mL-1、50 ng·mL-1、100 ng·mL-1、200 ng·mL-1浓度下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10±0.03、0.16±0.08、0.19±0.12、0.87±0.28、1.45±0.31,并呈浓度依赖性,在CCR3拮抗剂浓度为100 ng·mL-1和200 ng·mL-1时,其增殖抑制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CR3拮抗剂干预后,HREC内VEGF的表达未出现明显变化(P mRNA=0.727、P蛋白=0.793);两组NOS的基因表达(对照组0.89±0.23,CCR3拮抗剂组0.46±0.11)和蛋白表达(对照组0.64±0.12,CCR3拮抗剂组0.35±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mRNA=0.048、P蛋白=0.032)。结论 CCR3拮抗剂对HREC的管腔形成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抑制NOS的表达等途径发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R3拮抗剂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宁玲 吴沂旎 +2 位作者 庄曾渊 杨建英 李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0-612,616,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第7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实验。葛根素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24h及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视...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第7代牛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实验。葛根素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葛根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24h及48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0.05mg·L-1、0.50mg·L-1、5.00mg·L-1、50.00mg·L-1和500.00mg·L-1葛根素组作用24h及48h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明显。24h葛根素组OD值(按照葛根素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为:0.283±0.060、0.337±0.030、0.349±0.030、0.405±0.030、0.352±0.020)明显高于对照组(0.161±0.0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48h葛根素组OD值(按照葛根素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为:0.371±0.030、0.377±0.040、0.410±0.040、0.400±0.020、0.310±0.04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279±0.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葛根素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其作用与葛根素的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炎症状态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静 闫小龙 Xiaoxi Qiao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81-585,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炎性过程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和发展,而炎症作用的靶细胞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二甲双胍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表明其可发挥保护心血管、预防肿瘤和保护血-脑屏障等多重生物学效应,... 背景研究表明炎性过程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和发展,而炎症作用的靶细胞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二甲双胍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表明其可发挥保护心血管、预防肿瘤和保护血-脑屏障等多重生物学效应,但其对炎症状态诱导的人视网膜血管系统异常是否具有防护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VECs)增生、移行以及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对炎症环境中人RVECs生物学行为的保护作用。方法对原代RVECs进行培养和传代并分为正常对照组、5 mmol/L二甲双胍组、TNF-α(2.5 ng/ml)组、TNF-α+不同浓度(5、10、20、40 mmol/L)二甲双胍组,分别按照分组方法在培养液中添加相应药物处理24 h。分别于处理前及处理后24 h采用Image-Pro Plus Software 7.0软件计数各组细胞数目;采用MTS法检测各组RVECs的吸光度(A490)值以评价细胞的代谢活力;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迁移细胞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MCP-1和IL-8质量浓度,并对各组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5 mmol/L二甲双胍组、TNF-α组、TNF-α+5 mmol/L二甲双胍组、TNF-α+10 mmol/L二甲双胍组、TNF-α+20 mmol/L二甲双胍组和TNF-α+4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数目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31,P〈0.01);各组细胞代谢活力(A490值)分别为0.32±0.02、0.32±0.03、0.97±0.02、0.90±0.05、0.76±0.15、0.74±0.05和0.41±0.03;各组细胞移行数目分别为(1 214±49)、(1 200±45)、(1 648±43)、(1 309±48)、(1 279±73)、(961±60)和(942±106)/视野;各组细胞上清液中MCP-1质量浓度分别为(0.385±0.050)、(0.362±0.060)、(2.285±0.200)、(1.131±0.180)、(0.622±0.120)、(0.537±0.090)和(0.492±0.130)μg/ml,IL-8质量浓度分别为(0.385±0.080)、(0.390±0.120)、(1.123±0.130)、(0.899±0.180)、(0.680±0.060)、(0.417±0.090)和(0.335±0.100)μg/ml,组间A490值、移行细胞数、MCP-1质量浓度和IL-8质量浓度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差异(F=73.31、103.89、150.92、268.32,均P〈0.01),TNF-α组细胞数目、A490值、移行细胞数、MCP-1质量浓度和IL-8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NF-α+10 mmol/L二甲双胍组、TNF-α+20 mmol/L二甲双胍组、TNF-α+40 mmol/L二甲双胍组细胞数目、A490值、移行细胞数、MCP-1质量浓度和IL-8质量浓度均明显低于TNF-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TNF-α诱导的人RVECs增生、移行及分泌MCP-1、IL-8的能力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可能对炎症环境中的RVECs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药效 炎症 细胞增生 细胞移行 肿瘤 坏死因子-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细胞介素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MBI过表达抑制缺氧诱导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江 许治国 +1 位作者 任梅 党晓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激活素膜结合抑制剂(bmp and activin membrane-bound inhibitor,BAMBI)对缺氧诱导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将RF/6A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缺氧+pF LAG组和缺氧+BAMBI组。Wes... 目的探讨过表达激活素膜结合抑制剂(bmp and activin membrane-bound inhibitor,BAMBI)对缺氧诱导的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将RF/6A细胞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缺氧组、缺氧+pF LAG组和缺氧+BAMBI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AMBI的表达,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和密度,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和周期情况,Transwell检测细胞的迁移,Western blot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增殖增加,培养120 h后,对照组细胞增殖倍数为5.00±0.28,缺氧组为7.64±0.32(P<0.001);缺氧组S期进程显著加快,占(10.44±2.61)%,对照组S期占(20.79±2.23)%(P<0.05);细胞迁移增加,缺氧组细胞数目为33.80±4.20,对照组为8.35±2.50(P<0.05),TGF-β1和VEGF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缺氧+BAMBI组:缺氧处理的细胞转染pF LAG-BAMBI后,与缺氧组相比,BAMBI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细胞数目明显减少,增殖显著降低,培养120 h后,增殖倍数为5.53±0.27(P<0.001),细胞S期受到阻滞,占(18.75±2.92)%,迁移显著下降,数目为13.00±2.80(P<0.05),TGF-β1和VEGF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过表达BAMBI可抑制缺氧诱导的RF/6A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进而有望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 BAMBI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块半悬浮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被引量:2
19
作者 庄淼 殷丽 +3 位作者 秦时月 邵珺 谭澄烨 姚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05-607,共3页
目的利用组织块半悬浮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分离大鼠视网膜并剪碎,将4~5个碎块半悬浮培养,培养基为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并滴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获得的细胞用Ⅷ因子相关抗体鉴定... 目的利用组织块半悬浮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分离大鼠视网膜并剪碎,将4~5个碎块半悬浮培养,培养基为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并滴加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培养液,获得的细胞用Ⅷ因子相关抗体鉴定,并使用传统冻存及复苏的方法保存。结果 24 h组织块生长固定在培养皿中,6 d可见细胞从组织块边缘游出,并可见多个细胞集落,16 d基本铺满培养皿。Ⅷ因子相关抗体染色阳性,细胞可持续生长并传代。结论用组织块半悬浮培养法可以简便的获得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所获细胞性状稳定,可用于进一步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大鼠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蒙花提取物对高糖下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夏世刚 彭辉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98-799,共2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是最直接的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病理特征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是最直接的眼内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之一。密蒙花是用于治疗眼部疾病的一种中药,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能降低皮肤和小肠血管的通透性及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VEGF表达 视网膜 花提取物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