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53基因表达的检测 被引量:3
1
作者 骆荣江 葛坚 卓业鸿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8-210,共3页
目的检测不同眼压状态下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p53基因的表达。方法家兔16只,任选 1眼作实验,另眼对照。 2%甲基纤维素0. 10~0. 15 ml前房注射制做高眼压模型,根据眼压值低、中、高不同对动... 目的检测不同眼压状态下实验性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p53基因的表达。方法家兔16只,任选 1眼作实验,另眼对照。 2%甲基纤维素0. 10~0. 15 ml前房注射制做高眼压模型,根据眼压值低、中、高不同对动物进行分组。分期取材、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p5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 RGCs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凋亡率高低依次为:眼压较低组(1.86%)>眼压中等升高组(0.93%)>眼压较高组(0.53%)>对照组(0.05%)(P<0.01)。结论与前人对POAG患者的研究结果相反,在眼压急速升高的模型眼中,凋亡主要发生在实验的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53基因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聚合物介导的质粒EGFP基因逆行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春林 叶剑 +1 位作者 尹小磊 陈小璠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研究上丘和外侧膝状体注射阳离子聚合体/质粒复合物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有效性。方法将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质粒和阳离子聚合物的混合溶液分别注射于Wistar大鼠双侧上丘和外侧膝状体,注射后10d灌注固定大鼠... 目的研究上丘和外侧膝状体注射阳离子聚合体/质粒复合物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有效性。方法将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质粒和阳离子聚合物的混合溶液分别注射于Wistar大鼠双侧上丘和外侧膝状体,注射后10d灌注固定大鼠,取视网膜和视神经行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见视网膜内层和视神经轴突纤维中有绿色荧光表达。结论上丘和外侧膝状体注射阳离子复合物包装的质粒可将外源性基因相对高效地转入RG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细胞 基因转染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阳离子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窍明目汤通过p53/AMPK/mTOR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自噬改善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稀瑞 王继雪 +1 位作者 董霏雪 袁星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5-1381,共7页
目的观察通窍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对p53/AMPK/mTOR通路所介导的RGC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GC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GC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RGC内活性氧(ROS)表达,ELISA法检测丙二... 目的观察通窍明目汤对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对p53/AMPK/mTOR通路所介导的RGC自噬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RGC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RGC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RGC内活性氧(ROS)表达,ELISA法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及活性,Western blot检测RGC中Beclin-1、p62表达、LC3-Ⅱ/LC3-Ⅰ及p53/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RGC增殖率下降,RGC凋亡率升高;ROS阳性细胞数量增加,SOD活性、MDA和GSH-PX含量升高,模型组细胞Beclin1、LC3-Ⅱ/LC3-Ⅰ、细胞核p53、p-AMPK及mTORC1表达升高,p62、细胞质p53、AMPK及p-mTORC1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浓度通窍明目汤组RGC增殖率升高,RGC凋亡率下降;RGC中ROS阳性细胞数量减少;SOD活性,MDA和GSH-PX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通窍明目汤组及PFT-ɑ组细胞p62、细胞质p53、AMPK及p-mTORC1蛋白表达升高,Beclin1表达、LC3-Ⅱ/LC3-Ⅰ、细胞核p53、p-AMPK及mTORC1表达降低(P<0.05)。结论通窍明目汤可通过介导p53/AMPK/mTOR信号通路上调RGC自噬水平,从而抑制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明目汤 视网膜神经细胞 青光眼视神经萎缩 自噬 p53/AMpK/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谷李影 杨胜富 +1 位作者 张启明 王书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7-942,共6页
目的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实验对象为小鼠RGCs,将RGCs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2.5×10^(4)个),分为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48 h)、高糖组... 目的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FDM)对高糖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氧化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研究实验对象为小鼠RGCs,将RGCs接种于24孔板中(每孔2.5×10^(4)个),分为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48 h)、高糖组(用含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48 h)、高糖+TFDM-L组(用含30 mmol·L^(-1)葡萄糖、25 mg·L^(-1) TFDM的培养基共同培养48 h)、高糖+TFDM-M组(用含30 mmol·L^(-1)葡萄糖、50 mg·L^(-1) TFDM的培养基共同培养48 h)、高糖+TFDM-H组(用含30 mmol·L^(-1)葡萄糖、100 mg·L^(-1) TFDM的培养基共同培养48 h)、miR-NC组(细胞先转染miR-NC后用含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48 h)、miR-93-5p组(细胞先转染miR-93-5p mimics后用含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培养48 h)、anti-miR-NC组(细胞先转染anti-miR-NC后用含100 mg·L^(-1) TFDM、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共同培养48 h)、anti-miR-93-5p组(细胞先转染anti-miR-93-5p后用含100 mg·L^(-1) TFDM、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共同培养48 h)。依据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各组RGCs氧化应激指标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93-5p、E2F转录因子1(E2F1)靶向调控作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糖组RGCs MDA、8-OHdG含量及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CAT含量、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高糖+TFDM-L组、高糖+TFDM-M组、高糖+TFDM-H组MDA、8-OHdG含量及细胞凋亡率、Bax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高糖组(均为P<0.05);CAT含量、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高糖组,且高糖+TFDM-L组、高糖+TFDM-M组、高糖+TFDM-H组随着TFDM浓度的增高各指标逐渐向对照组恢复(均为P<0.05)。高糖组RGCs miR-93-5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E2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高糖+TFDM-L组、高糖+TFDM-M组、高糖+TFDM-H组miR-93-5p表达水平均高于高糖组,E2F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高糖组(均为P<0.05)。miR-93-5p组RGCs E2F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miR-NC组,anti-miR-93-5p组E2F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anti-miR-NC组(均为P<0.05)。miR-93-5p组miR-93-5p表达水平高于miR-NC组,MDA、8-OHdG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均低于miR-NC组,Bax、E2F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miR-NC组,CAT含量、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miR-NC组(均为P<0.05)。结论TFDM可以抑制RGCs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减轻高糖诱导的RGCs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93-5p/E2F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青兰总黄酮 微小RNA-93-5p E2F转录因子1 高糖 视网膜神经细胞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bcl-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伟 刘苏 王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微泡介导bcl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混合培养LongEvans大鼠RGCs,并建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损伤的RGCs凋亡模型。将体外培养的RGCs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NMDA组),C组(bclxl转染+NMDA组);其... 目的评价超声微泡介导bcl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作用。方法体外混合培养LongEvans大鼠RGCs,并建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损伤的RGCs凋亡模型。将体外培养的RGCs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NMDA组),C组(bclxl转染+NMDA组);其中C组在加入NMDA前48h用超声微泡介导bclxl转染RGCs。转染48h后采用免疫组化分析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的bclxl蛋白水平;加入NMDA36h后采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琼脂糖电泳检测细胞凋亡DNA片断。结果免疫组化检测表明转染细胞与未转染细胞的bclxl蛋白表达水平有差异,AO/EB检测发现B组可见大量凋亡小体,C组可见少许凋亡细胞。琼脂糖电泳检测亦发现B组呈典型的DNA“梯度”条带,而A组和C组无明显的DNA“梯度”条带。结论超声微泡介导bc1xl基因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有一定作用,有可能为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剂 视网膜神经细胞 凋亡 BCL-X1 基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受体P2X_7激活介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秀兰 张梅 +1 位作者 葛坚 Claire H.Mitchell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研究嘌呤受体P2X7激动剂、拮抗剂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影响。【方法】(1)对新生Long-Evan大鼠进行上丘注射荧光标记物Aminostilbamidine以标记RGCs,检测P2X7激动剂BzATP(0、50、100、500!mol/L)和特异性拮抗剂OxATP(1... 【目的】研究嘌呤受体P2X7激动剂、拮抗剂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影响。【方法】(1)对新生Long-Evan大鼠进行上丘注射荧光标记物Aminostilbamidine以标记RGCs,检测P2X7激动剂BzATP(0、50、100、500!mol/L)和特异性拮抗剂OxATP(100!mol/L)对体外培养RGCs存活率的影响;(2)体外培养未经Aminostilbamidine标记的新生大鼠RGCs,以10!mol/L钙离子(Ca2+)荧光染料Fura-2标记后,利用Ca2+影像测定仪分别测定P2X7激动剂BzATP(50!mol/L)和拮抗剂OxATP(100!mol/L)对RGCs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P2X7受体激动剂BzATP可引起体外培养的RGCs死亡,反应呈剂量依赖性,EC50=35!mol/L。在50!mol/L浓度下,BzATP约杀死30%的RGCs;而100!mol/LOxATP则可明显减轻BzATP对RGCs的毒性作用,使RGCs存活率从77%±4%提高至96%±3%(P<0.001)。BzATP可引起RGCs胞内Ca2+持续升高,在50!mol/L浓度下可使胞内Ca2+升高(1022±113)nmol/L。在OxATP作用下,BzATP介导的Ca2+升高幅度显著降低,仅升高(63±13)nmol/L(P<0.001)。【结论】嘌呤能P2X7受体激活可导致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细胞 p2X7受体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免疫抑制因子COX-2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p38MAPK信号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崔春梅 李月华 +1 位作者 刘颖 陶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H_2O_2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RGC-5细胞活力和凋亡及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200、300、400、600、800μmol/L的H_2O_2刺激视网膜神经节RGC-5细胞建立H_2O_2损伤模型,根据半数抑制浓度选...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H_2O_2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RGC-5细胞活力和凋亡及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200、300、400、600、800μmol/L的H_2O_2刺激视网膜神经节RGC-5细胞建立H_2O_2损伤模型,根据半数抑制浓度选择H_2O_2的浓度; COX-2抑制剂NS-398处理H_2O_2诱导的RGC-5细胞7 h,SB203580作为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通过MTT法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的活力和凋亡率;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p53、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p38的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H_2O_2均可抑制RGC-5细胞活力,且随H_2O_2浓度升高细胞活力降低,由于400μmol/L的H_2O_2可抑制一半的细胞活力,选择作为研究对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_2O_2组细胞活力及PCN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及p53和p-p38的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与H_2O_2组比较,H_2O_2+NS-398组细胞活力及PCN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及p53和p-p38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 05);与H_2O_2+NS-398组比较,H_2O_2+NS-398+SB203580组细胞活力及PCN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及p53和p-p38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 05)。结论:抑制免疫抑制因子COX-2表达可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活力和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2 NS-398 视网膜神经细胞 凋亡 p38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系RGC-5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杜秀娟 刘金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3-556,共4页
为研究青光眼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损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多种细胞培养模型已经建立,但是转基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细胞系在国内未见报道。RGC-5细胞系是应用鼠视网膜细胞通过转染技术建立的,除了其形态和电生理特性与RGCs有... 为研究青光眼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损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多种细胞培养模型已经建立,但是转基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5细胞系在国内未见报道。RGC-5细胞系是应用鼠视网膜细胞通过转染技术建立的,除了其形态和电生理特性与RGCs有所不同外,细胞的生长条件以及细胞膜或者细胞内表达的物质与RGCs一致。应用RGC-5细胞系已经建立了多种凋亡模型,研究发现这些模型的细胞在凋亡时的基因变化以及对神经保护剂的反应都与RGCs一致。因此加强对RGC-5的研究和应用,对进一步阐明RGCs的损伤和保护机制将非常有意义。现就这个细胞系的建立及已做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C-5细胞 基因视网膜神经细胞 细胞培养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挫伤性视网膜病变大鼠p53基因表达与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娜 李筱荣 +1 位作者 袁佳琴 石怡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10-112,115,共4页
目的观察鼠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改变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方法自由落体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挫伤组,后者又按照挫伤后时间的不同分为1h、4h、1d、3d、7d、14d组... 目的观察鼠眼挫伤性视网膜病变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改变及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方法自由落体法制作视网膜挫伤模型。49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视网膜挫伤组,后者又按照挫伤后时间的不同分为1h、4h、1d、3d、7d、14d组,每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右眼为实验对照眼。行HE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变情况;TUNEL法检测感光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p53的表达。结果TUNEL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未见凋亡阳性细胞。视网膜挫伤后3d视网膜内可见较多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在外核层。挫伤后1h、4h、1d、7d、14d,大鼠视网膜组织均未见到凋亡细胞。p53在挫伤后4h即有表达,分布在外核层,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加,至挫伤后3d达高峰,至挫伤后7d、14d未见阳性表达。挫伤后4h、1d和3d,视网膜p53阳性细胞光密度值(OD值)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未见p53阳性表达。结论大量感光细胞的凋亡是挫伤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机制之一,p53基因的表达可能介导了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挫伤 视网膜 光感受器 细胞凋亡 p5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受体P2X_7激活谷氨酸受体NMDA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秀兰 张梅 +2 位作者 胡慧玲 Claire H.Mitchell 葛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0-494,共5页
【目的】研究嘌呤受体P2X7和谷氨酸受体NMDA激活诱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①对新生Long-Evan大鼠进行上丘注射荧光标记物Aminostilbamidine标记RGC,NMDA受体通道拮抗剂MK-801、APV和Memantine分别与P... 【目的】研究嘌呤受体P2X7和谷氨酸受体NMDA激活诱导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凋亡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①对新生Long-Evan大鼠进行上丘注射荧光标记物Aminostilbamidine标记RGC,NMDA受体通道拮抗剂MK-801、APV和Memantine分别与P2X7受体激动剂BzATP共培养,检测它们对体外培养RGC存活率的影响;②未经Aminostilbamidine标记的新生大鼠RGC,以10μmol/L钙离子(Ca2+)荧光染料Fura-2标记后,利用Ca2+影像测定仪分别测定BzATP及三种NMDA拮抗剂对RGC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1)三种NMDA拮抗剂均分别不同程度阻断BzATP引起的RGC凋亡。BzATP在50μmol/L浓度下,约杀死(36%±2%)的RGC,而MK-801(10μmol/L)、APV(100μmol/L)和Memantine(100μmol/L)则均可明显减轻BzATP对RGC的毒性作用,使RGC存活率分别提高至(96%±4%,P<0.001)、(80%±5%,P=0.010)和(76%±9%,P=0.144)。(2)BzATP可引起RGC胞内Ca2+持续升高,在50μmol/L浓度下可使胞内Ca2+升高至(1183±109)nmol/L。而MK-801(10μmol/L)、APV(300μmol/L)和Memantine(30μmol/L)则均可显著降低BzATP介导的Ca2+升高幅度,分别为(76%±7%,P=0.003)、(51%±17%,P=0.033)和(55%±16%,P=0.025)。【结论】NMD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嘌呤受体P2X7激活诱导的RGC凋亡。P2X7受体和NMDA受体通道激活可能共同介导着兴奋性神经毒作用且P2X7在NMDA受体的上一环节先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细胞 p2X7受体 N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调控p38MARK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钱道卫 廖燕秋 +2 位作者 李远存 郭海科 伍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lm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ctor related enzymes 1,SIRT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lm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factor related enzymes 1,SIRT1)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糖尿病组(病变组)、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治疗组(治疗组)。病变组和治疗组大鼠按60 mg·kg^(-1)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以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组按60 mg·kg^(-1)腹腔注射枸橼酸钠缓冲液。72 h后取鼠尾静脉血检测血糖,血糖值>16.7 mmol·L^(-1)定为糖尿病大鼠。自造模成功后第2天起治疗组每天每只鼠给予白藜芦醇20 g·kg^(-1)灌胃,正常组和病变组每天每只鼠给予亚甲砜灌胃。8周后进行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法检测视网膜RGCs凋亡,Western blot检测SIRT1、p38 MAPK、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组、病变组、治疗组8周后RGCs凋亡指数分别为:(0.848±0.131)%、(19.038±1.327)%、(10.461±1.08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97,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正常组RGCs凋亡指数与病变组、治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治疗组与病变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正常组(0.132±0.043)相比,病变组(0.060±0.028)和治疗组(0.073±0.026)大鼠视网膜SIRT1蛋白表达降低,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0.663,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病变组和治疗组与正常组间,以及病变组与治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病变组(1.121±0.082,0.266±0.005)和治疗组(0.574±0.012,0.190±0.060)大鼠视网膜p38MAPK、Caspase-3蛋白表达较正常组(0.402±0.012,0.156±0.006)明显增加,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4.500、1056.709,P=0.000、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p38 MAPK、Caspase-3蛋白表达在正常组与病变组间、正常组与治疗组间以及病变组与治疗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中,SIRT1表达上调,抑制RGCs的凋亡,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GCs起保护作用。其抗凋亡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38 MAPK的表达相关。p38 MAPK信号通路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SIRT1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通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沉默信息调因子相关酶1 p38 MApK信号通路 视网膜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珂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2-556,共5页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死亡和视神经纤维的丢失。神经节细胞死亡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进行的。刺激RGCs凋亡的信号有多种,如视网膜缺血、兴奋性谷氨酸释放、一氧化氮(NO)增多、神经营养因子... 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的病理基础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死亡和视神经纤维的丢失。神经节细胞死亡主要是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进行的。刺激RGCs凋亡的信号有多种,如视网膜缺血、兴奋性谷氨酸释放、一氧化氮(NO)增多、神经营养因子剥夺及其他细胞外环境的改变。这些细胞外部因素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影响着细胞内控制凋亡的相关基因,如caspase-3、bcl-2及p53,从而间接地调控细胞凋亡。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和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两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并探求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细胞 细胞凋亡 基因 信号传导 青光眼 视功能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微泡介导Rb94联合野生型p53基因对鼠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抑制
13
作者 高睿骐 周希瑗 +1 位作者 杨映雪 王志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08-913,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野生型p53(wtp53)和Rb94基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这2个基因是诱导和维持细胞衰老信号通路中重要的参与基因,因此2个基因联合应用是否对RB的生长抑制效果更好是近来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超声... 背景研究表明,野生型p53(wtp53)和Rb94基因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这2个基因是诱导和维持细胞衰老信号通路中重要的参与基因,因此2个基因联合应用是否对RB的生长抑制效果更好是近来关注的问题。目的观察超声微泡介导Rb94联合wtp53基因转染裸鼠RB后对其凋亡的影响。方法将HXO—Rb44细胞悬液种植至40只雌性SPF级BALB/e裸鼠视网膜下腔建立RB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wtp53质粒组(含wtp53质粒的微泡悬液)、Rb94质粒组(含Rb94质粒)和wtp53+Rb94质粒组(联合组)(含wtp53质粒及Rb94质粒),其中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3个组造模后第7天均由鼠尾静脉注入含相应基因的微泡悬液后,每天以0.5W/cm^2。超声波辐照眼球4S,间隔24S,循环2次。转染基因超声辐照7d摘除肿瘤组织,利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wtp53mRNA及Rb94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基因转染的肿瘤组织中wtp53及Rb94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基因转染后肿瘤组织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HXO-Rb44细胞悬液视网膜下腔注射后移植瘤构建的成功率为80%(32/40),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检测样本的细胞异型性明显。基因转染后7d,模型对照组无wtp53mRNA及Rb94mRNA的表达条带;wtp53组wtp53mRNA相对值为0.65±0.07,wtp53+Rb94组为0.32±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43,P=0.000);Rb94组Rb94mRNA相对值为0.42±0.03,wtp53+Rb94组为0.23±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1,P=0.001)。wtp53、Rb94或wtp53+Rb94转染后,各组可见与转染相应的蛋白表达条带,wtp53+Rb94组可同时检测到wtp53及Rb94蛋白的表达条带,但模型对照组无任何基因反应条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wtp53+Rb94组肿瘤细胞中VEGF阳性反应强度明显弱于wtp53组、Rb94组和模型对照组。wtp53+Rb94组AI为37.35±2.14,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的0.46±0.05、wtp53组的5.05±O.80和Rb94组的6.43±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95、-28.206、-26.006,P〈0.01)。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可介导双基因联合转染RB移植瘤,且Rb94联合wtp53基因对RB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较单基因转染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染/Rb94 野生型p53 超声微泡造影剂 视网膜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2-3p对蓝光暴露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楚 陈倩雯 +4 位作者 周文杰 李征亚 俞永珍 邓启凤 邹玉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80-785,共6页
目的探讨miR-22-3p对蓝光暴露下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36只清洁级SD大鼠,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蓝光暴露组大鼠先进行暗适应24 h,随... 目的探讨miR-22-3p对蓝光暴露下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36只清洁级SD大鼠,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蓝光暴露组大鼠先进行暗适应24 h,随后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将大鼠暴露在蓝光(光照强度1500 lux)下2 h;另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蓝光暴露组、AAV-miR22组、AAV-miR22&PTEN组,每组6只。对照组采用正常的12 h明暗循环饲养,其余3组均接受蓝光暴露处理,AAV-miR22组注射1μL含2.5×10^(9) vg(基因组拷贝数)的AAV-7m8-miR-22-3p,AAV-miR22&PTEN组注射1μL含2.5×10^(9) vg的AAV-7m8-miR-22-3p&PTEN,对照组与蓝光暴露组向大鼠玻璃体内注射1μL生理盐水,注射结束使用氧氟沙星眼膏预防感染。取大鼠眼球组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神经节细胞层(GCL)、GCL至外核层(ONL)的厚度,其中包含有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丛状层(OPL);采用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标记RGC,计数视网膜上NeuN标记的阳性细胞数;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盒转染阴性对照、miR-22-3p mimic、miR-22-3p inhibitor至RGC-5细胞,转染48 h后测定miR-22-3p表达量,转染成功即可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TE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2-3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TEN、p-Akt、Akt与Nrf2蛋白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酶标仪上测定荧光素酶活性。结果HE染色结果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萎缩,视网膜GCL、GCL至ONL厚度变薄(P<0.05)。另外,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RGC数减少(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miR-22-3p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蓝光暴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内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p-Akt/Akt蛋白表达比值均降低(均为P<0.05);miR-22-3p能够负向调控PTEN蛋白在RGC内的表达水平(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2-3p能够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萎缩,并且能够提高大鼠视网膜GCL、GCL至ONL厚度。Neu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过表达miR-22-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表达提高蓝光暴露大鼠视网膜上RGC数。TUNEL实验结果证实:miR-22-3p能够通过抑制PTEN表达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视网膜RGC凋亡。结论miR-22-3p能够通过靶向抑制PTEN的表达,激活PI3K/Akt/Nrf2通路,缓解蓝光诱导的大鼠RG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2-3p 视网膜神经细胞 蓝光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钰 王亮 +3 位作者 田莹 赵俊宏 曹燕 郭建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0-1124,共5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RGC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组,NMDA+1μmol·L-1、10μmol·L-1、100μ...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RGC随机分为对照组,NMDA组,NMDA+1μmol·L-1、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素处理组,槲皮素处理组,NMDA+槲皮素+茴香霉素(anisomycin,ANISO)处理组,NMDA+槲皮素+P79350处理组。NMDA组细胞加入100μmol·L-1的NMDA作用24 h,NMDA+1μmol·L-1、10μmol·L-1、100μmol·L-1槲皮素处理组则在NMDA作用前分别加入相应浓度槲皮素预处理2 h,槲皮素处理组只加入10μmol·L-1槲皮素处理,NMDA+槲皮素+ANISO处理组和NMDA+槲皮素+P79350处理组在NMDA和槲皮素处理后分别加入25μg·L-1的ANISO和50μmol·L-1的P79350处理。随后利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RT-PCR检测细胞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Bax、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hosphorylated p38 MAPK,p-p38 MAPK)、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和p-JNK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MDA组细胞活性、SOD、Bcl-2 mRNA表达水平降低,LDH,ROS,MDA,NO,iNOS mRNA、nNOS mRNA、Bax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aspase-3活性,p-JNK蛋白表达水平,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为P<0.05)。相比于NMDA组,NMDA+槲皮素处理组则提高细胞活性和SOD水平,上调Bcl-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LDH、ROS、MDA和NO,下调iNOS mRNA、nNOS mRNA、Bax mRNA和蛋白,p-JNK蛋白以及p-p38 MAPK蛋白表达,并降低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为P<0.05)。ANISO和P79350抵消槲皮素的作用。结论槲皮素通过JNK/p38 MAPK信号通路防止NMDA诱导的RG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视网膜神经细胞 N-甲基-D-天冬氨酸 c-Jun氨基末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和p53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杰 孟瑞华 +1 位作者 徐建森 林红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0期754-757,共4页
目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PTEN基因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在R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0例RB组织和1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的表达,统计分... 目的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组织中PTEN基因和p53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二者在RB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0例RB组织和1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不同临床和病理阶段RB表达PTEN和p53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1)PTEN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显著高于RB55%(P<0.01);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以及是否伴有视神经浸润有关(P<0·05);与性别差异无关(P>0.05)。(2)p53在正常视网膜组织中不表达,在RB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型以及是否伴有视神经浸润有关(P<0.05);与性别差异无关(P>0·05)。(3)PTEN和p53在RB中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3710,P<0.05)。结论PTEN和p53可作为判断RB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PTEN可作为RB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基因 p53基因 视网膜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n3族转录因子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分化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黄倞 胡芳 曾祥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8-489,496,共3页
Brn3转录因子家族成员Brn3a、Brn3b和Brn3c广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过程,在胚胎期和成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均有大量的表达。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发现,Brn3族转录因子成员的缺失将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显的发育缺陷,说明Brn... Brn3转录因子家族成员Brn3a、Brn3b和Brn3c广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过程,在胚胎期和成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均有大量的表达。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发现,Brn3族转录因子成员的缺失将造成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明显的发育缺陷,说明Brn3族成员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正常发育分化的重要调控因素。本文将对Brn3族转录因子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育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n3 视网膜神经细胞 基因敲除模型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维(综述) 陈玲(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9-364,共6页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凋亡是许多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疾病进展到最后的必经之路,是多种眼病致盲的根本原因.RGCs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异常敏感,外伤、高眼压、炎症和神经毒素等均可造成其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细胞外信号又通过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进行性凋亡是许多视网膜病变和视神经疾病进展到最后的必经之路,是多种眼病致盲的根本原因.RGCs对外界因素的影响异常敏感,外伤、高眼压、炎症和神经毒素等均可造成其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细胞外信号又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细胞内部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造成RGCs的凋亡.本文从细胞外部因素的诱导、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和基因调控3个方面总结病理情况下RGCs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视网膜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细胞 病理学 细胞凋亡 诱导因素 基因 信号转导通路 神经保护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6基因敲除小鼠视网膜神经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萍 李红 +1 位作者 张绍敏 张纯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89-692,共4页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6(STAT6)基因敲除小鼠在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损伤情况及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野生型C57BL/6小鼠和STAT6基因敲除小鼠各8只,右眼制作急性缺血-再灌... 目的研究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6(STAT6)基因敲除小鼠在视网膜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损伤情况及视网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野生型C57BL/6小鼠和STAT6基因敲除小鼠各8只,右眼制作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左眼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前房穿刺后生理盐水灌注法,液面高度保持约1.6m相当于眼压120mmHg,维持1h后拔出,再灌注48h后取眼球制作视网膜石蜡切片。TUNEL染色观察2种小鼠RGCs的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GFAP的表达。结果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48h后,STAT6基因敲除小鼠RGCs的凋亡明显少于野生型C57BL/6小鼠。野生型小鼠损伤后视网膜内GFAP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呈纤维样,排列呈栅栏状,由RGCs层贯穿至外核层,而STAT6基因敲除小鼠的GFAP表达增强不明显。结论 STAT6基因敲除对损伤后的RGCs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有可能是通过降低胶质细胞的反应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基因敲除小鼠 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 视网膜神经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纤维层病理改变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艳 董海莲 +1 位作者 张丽娜 王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0-813,共4页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转基因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和视神经纤维记数的改变。方法本实验采用6只10月龄的C57BL/6JAPP转基因雄性小鼠模型作为模型组,6只同月龄的C57BL/6... 目的观察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sor protein,APP)转基因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和视神经纤维记数的改变。方法本实验采用6只10月龄的C57BL/6JAPP转基因雄性小鼠模型作为模型组,6只同月龄的C57BL/6J正常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处死小鼠,完整取出眼球分离视网膜,进行视网膜常规HE染色,同时取球后视神经制作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视神经形态,行图像分析和轴突纤维计数。结果视神经横断面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纤维组织疏松,排列较紊乱,染色深浅不均,间质增多,部分轴突水肿。与正常对照组(1.77±0.04)×106相比,模型组小鼠视神经纤维数量(2.28±0.06)×106明显减少,视神经纤维密度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为(0.3836±0.0697)μm-2和(0.2701±0.0517)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神经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内颗粒层和外颗粒层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PP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减少,视神经纤维数明显减少而且受损,提示APP转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和视神经存在退行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痴呆模型小鼠 阿尔兹海默病 视网膜神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