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分布特征:基于全域SS-OCTA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霍倩倩 张金燕 +2 位作者 杨凯莉 沈凡芝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72-475,共4页
目的采用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探讨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PDR患者21例(26眼)... 目的采用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探讨不同分层、不同区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确诊的PDR患者21例(26眼)纳入本研究。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M-400K行全域SS-OCTA检查,采集患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和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图像。每层均按照两种方法分区:(1)以黄斑中心凹中点为圆心分为不同的圆环区域,以中央直径1 mm的圆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直径1~<3 mm为最内环,3~<6 mm为内环,6~<10 mm为中环,≥10 mm至视网膜边界为外环(由于最内环毛细血管是相连的无缝网络且被重叠灌注,不易形成NPA,因此本次主要检测和比较内环、中环和外环的NPA);(2)以黄斑中心凹中点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将视网膜分为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四个象限。分别测量内环、中环、外环及四个象限的NPA面积并计算缺血指数(ISI),比较PDR患眼SCP、DCP不同圆环区域和不同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分析NPA分布特征。结果PDR患眼DCP NPA总面积[(124.340±54.971)mm^(2)]大于SCP[(119.119±55.279)mm^(2)],DCP总ISI(0.4230±0.1870)大于SCP总ISI(0.4050±0.1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SCP、DCP外环NPA面积大于中环,中环大于内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外环ISI大于中环,中环大于内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颞下象限NPA面积大于鼻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CP、DCP颞下象限ISI大于鼻上象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PDR患眼视网膜NPA分布不均衡,在DCP、外环和颞下象限具有更多的N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 缺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无灌注区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2
作者 夏得喻 张金燕 +4 位作者 王明方 姜清敏 徐登瑞 石雅文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纳入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33例(33眼,单纯PDR组)及NVG患者30例(30眼,PDR合并NVG组)。使用SS-OCTA进行眼底检查,并使用ImageJ软件手动勾画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NPA边界。视网膜按照两种方式分区,不同的同心圆分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分为四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统计两组患者各分层、各分区的NPA面积及缺血指数(ISI),比较两组患者SCP层和DCP层不同同心圆和不同象限的NPA和ISI差异,分析NPA的分布特点以及NPA对NVG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DCP层NPA面积、ISI均大于SCP层(均为P<0.001);PDR合并NVG组患者SCP、DCP层的NPA面积、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01)。(2)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PDR合并NVG组患者SCP层、DCP层的NPA面积和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和DCP层中,颞下象限的NPA面积最大(均为P<0.01)。(3)两组患者在SCP层及DCP层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DCP层中不同环形分区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CP层、DCP层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其他区域(均为P<0.05),环区9-12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均为P<0.05),其余环形区域的NPA面积、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ISI与PDR继发NVG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0.036、0.038)。D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和ISI增大是PDR继发NVG的危险因素,并增加其发生风险(P=0.029、0.028)。结论PDR患者DCP层鼻下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增加是继发NVG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无灌注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域扫频源OCT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灌注区识别的对比及预测研究
3
作者 郭楚云 韩悦 +7 位作者 陈丽 刘逸 成洪壮 宁欣如 沈亚丹 凌若岚 钟捷 李杰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 目的 比较广域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SS-OCTA)与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无灌注区(NP)检测中的差异,评估SS-OCTA对扫描范围外NP预测的准确性,并探讨NP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行UWFA和SS-OCTA检查的69例(88眼)DR患者,通过手动标注NP,比较两种影像技术对NP的检出率,并分析NP的分布规律及SS-OCTA预测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结果 在20 mm×24 mm SS-OCTA对应的扫描范围内,以UWFA为标准,NP的总体检出率为47.40%,在各象限中,SS-OCTA对NP的检出率分别为:颞上区为51.56%,颞下区为58.35%,鼻上区为45.50%,鼻下区为43.17%。鼻下区NP出现频次最高,占总NP数量的41.71%。SS-OCTA在鼻上区和鼻下区预测其扫描范围外NP的准确率分别为75.00%与78.41%。两项检查所计算的视网膜缺血指数(ISI)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2)=0.74)。结论 由于视野局限性,SS-OCTA尚不能完全取代UWFA用于DR患者的NP检测,但其仍然是评估视网膜缺血程度的有效工具,并且在其扫描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预测视野外NP的能力。鼻下区是DR患者NP高频出现的区域,早期诊断和随访中应特别关注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无灌注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广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的建立及效能评价
4
作者 李甦雁 吴梦楚 +3 位作者 吴亮 肖畅 杨旭 徐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0-1110,共11页
目的建立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人工智能(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 目的建立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人工智能(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无灌注图像73张,38张为训练集,10张为验证集,25张为测试集。建立基于VGG-16和U-Net联合优化的VGG-UNet模型。利用UWFA图像分别构建大图训练集和小图训练集,并依次训练VGG-UNet以得到对应的大尺度网络和小尺度网络。基于大尺度网络进行UWFA无灌注区的初步分割。引入医师交互模块,通过小尺度网络提高局部分割精度,对UWFA图像无灌注区精准分割,比较“AI-医师”与医师传统标注方法的效能。结果VGG-UNet模型基本能够正确分割眼底无灌注区,但是在眼球边缘存在错分、漏分、识别不精确等问题。引入医师交互模式后的平均分割精度达到了90.36%,较普通方法有了明显提升。基于VGG-UNet构建了“AI-医师”协同的智能分割模型,可对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图像进行精准分割。验证结果表明,“AI-医师”协同标注平均时间约为3.0 min,明显短于医师传统标注方法的29.6 min,效能提高了约10倍,分割精度达到了90.36%。结论成功建立了“AI-医师”协同的智能分割模型,实现了针对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的高效精准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荧光素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无灌注 智能分割 AI-医师 交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钰虹 项潇琼 +3 位作者 朱鸿 孙涛 李宪辰 王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5-612,605,共8页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 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mm×3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mm×3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被引量:8
6
作者 吕湘云 艾明 +1 位作者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 50%±7. 10%,相比对照组的44. 11%±5. 72%更小(P=0. 026)。试验组CRT为(211. 95±30. 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 38±15. 63)μm更薄(P <0. 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 34±0. 10) mm^2、47. 67%±9. 13%,与对照组的(0. 30±0. 01) mm^2、49. 70%±6. 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 450,P=0. 041;对照组:r=-0. 527,P=0. 014)。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中央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对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裂孔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唐吉森 黄雄高 +3 位作者 刘伟仙 令狐敏丽 符树宇 陈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黄斑部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寻找各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对术后裂孔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10例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作为黄斑裂孔组,收集13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视力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黄斑裂孔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填塞术。对照组、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1个月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将术后愈合类型分为U型、V型、不规则型和不愈合型4种类型。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及组间差异;并探索和术后裂孔愈合类型的相关性。结果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之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长度密度(retinal vessel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VS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后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灌注密度(retinal perfusion densities of the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PSCP)较术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象限PSCP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术后PSCP较对照组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裂孔组术前PSCP和术后PSCP呈正相关(r=0.721,P<0.05)。裂孔愈合类型和术后PSCP有相关性(r=-0.737,P<0.05),和术后VSCP无相关性(r=-0.533,P>0.05)。结论PSCP比VSCP更能反映黄斑部视网膜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术后裂孔愈合的情况;术后PSCP越大,裂孔愈合形态越接近U型愈合,可以将PSCP用于评价和预测术后裂孔的愈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 玻璃体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鹏飞 张杰 +2 位作者 高荣玉 孙先勇 徐鑫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77-981,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康柏西普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Ⅳ期DR患者30例34...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康柏西普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Ⅳ期DR患者30例34眼,按所采用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注药组和激光组,注药组16例18眼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 05 m L/0. 5 mg)治疗,激光组14例16眼给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VC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的变化及治疗后6个月两组有效率、再灌注率,并分析再灌注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激光组除治疗后1个月外,其他各时间点BCVA也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注药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CVA均优于激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MT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注药组治疗后各时间点CMT均低于激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注药组和激光组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72. 2%(13眼)、75. 0%(12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855)。注药组中10眼视网膜无灌注区恢复部分再灌注,再灌注率为55. 6%,激光组视网膜无灌注区均未见再灌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尚不能认为年龄、糖尿病史、治疗前BCVA、治疗前CMT、注药次数与再灌注间存在联系。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Ⅳ期DR在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方面优于单纯激光光凝术;视网膜无灌注区恢复再灌注可能与玻璃体内注射VEGF抑制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激光光凝 无灌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康柏西普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杰 刘永华 +1 位作者 李晓燕 渠晓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 目的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50例(弱视眼15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弱视眼组(150眼),非弱视眼为对侧眼组(150眼);另选取60例正常视力儿童右眼(6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对三组儿童入选眼黄斑区行3 mm×3 mm黄斑扫描及4.5 mm×4.5 mm视盘扫描,经ImageJ图像处理软件获得受试者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视盘及视盘旁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面积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患儿入院后均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视功能训练治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配对t检验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患儿弱视眼视网膜微血流参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立体视等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视网膜微血流参数与BCVA及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弱视眼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均大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且对侧眼组等效球镜度大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受试者BCVA较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5);弱视眼组和对侧眼组受试者眼轴长度均短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前弱视眼组受试者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前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且治疗后3个月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低于治疗后6个月(均为P<0.05)。弱视眼组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BCVA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BCVA优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患儿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6个月立体视低于治疗后3个月(均为P<0.05)。SCP、DCP、视盘血流密度均与BCVA呈正相关(r=0.523、0.531、0.522,均为P<0.05),与立体视呈负相关(r=-0.535、-0.528、-0.519,均为P<0.05);视盘旁血流密度、FAZ面积、CMT均与BCVA和立体视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存在差异,视网膜微血流状态变化可能与临床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凹无灌注 黄斑中心凹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与传统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10
作者 许艳 姚晶磊 +1 位作者 陈冬梅 高鑫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全视网膜光凝术(modified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MPRP)和传统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我... 目的比较改良全视网膜光凝术(modified 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MPRP)和传统全视网膜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眼科经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evere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或轻度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并行全视网膜光凝术的患者53例(106眼)进行研究,入组患者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一致,均选择右眼为治疗组,行MPRP;左眼为对照组,行PRP;每组53眼。激光治疗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散瞳彩色眼底照相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激光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增加FFA检查,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眼经治疗后,各时期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治疗组视力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视网膜无灌注区消失、新生血管消退39眼(73.6%),有效率90.6%;对照组视网膜无灌注区消失、新生血管消退29眼(54.7%),有效率75.5%。两组新生血管消退率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疗效优于传统P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光凝术 无灌注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和视盘区视网膜结构及微血管密度变化及其与眼轴长度的关系
11
作者 俞灏 焦子芸 +3 位作者 王宁宇 朱子语 邱奥望 张薇玮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5年第5期1274-1280,共7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M)患者与非HM者在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上的变化,并阐明相关指标与眼轴长度(AL)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单纯HM患者(非病理性近视)的80只眼作为病例组,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40例非HM者的80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M)患者与非HM者在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上的变化,并阐明相关指标与眼轴长度(AL)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单纯HM患者(非病理性近视)的80只眼作为病例组,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40例非HM者的80只眼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AL、等效球镜(SE)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OCTA检测2组研究对象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和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及体积,分析2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差异。采用生物测量仪测量2组研究对象的AL,并分析AL与上述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2组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眼视网膜黄斑区域除中心凹处外整体、旁中心凹和中心凹周围的SCP血管密度及DCP血管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视盘区域RPC血管密度在整体、周围、周围上半部和周围下半部均明显降低(P<0.001),内盘RPC血管密度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患者总体FAZ体积明显升高(P<0.01),旁中心凹和中心凹周围区域CMT明显降低(P<0.001)。病例组患者AL与SCP血管密度(r=−0.642,P<0.001)、DCP血管密度(r=−0.388,P<0.001)、RPC血管密度(r=−0.639,P<0.001)和CMT(r=−0.495,P<0.001)均呈负相关关系;与FAZ体积呈正相关关系(r=0.580,P<0.001);与FAZ面积无相关性(r=-0.062,P=0.587)。结论:HM患者在早期即可能出现SCP、DCP和RPC血管密度降低及中心视网膜变薄和FAZ体积增加,且随着AL增加,SCP、DCP和RPC血管密度及CMT降低,FAZ体积增加,AL与上述指标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网膜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 眼轴长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