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检出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张辰茜 张枝桥 +4 位作者 徐凯峰 龙琴 张潇 杨治坤 戴荣平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328-333,共6页
目的比较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UWF-SLO)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CFP)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retinal astroc... 目的比较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UWF-SLO)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CFP)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RAH)的检出情况,评估UWF-SLO在TSC相关RAH识别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眼科且明确诊断为TSC合并R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散瞳前置镜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比较两种眼底成像技术的TSC相关RAH检出率,分析可能影响病灶检出的相关因素。结果共24例TSC合并RAH患者参与本研究。在TSC相关RAH病灶检出方面,UWF-SLO(合成“伪彩”双激光通道成像)检出率显著高于9点固视CFP[98.6%(138/140)比65.7%(92/140),P<0.001],检出差异主要在于对中周部和远周部RAH的检出(P<0.001)。在UWF-SLO病灶检出方面,单红激光(633 nm)通道成像检出率显著低于单绿激光(532 nm)[52.1%(73/140)比98.6%(138/140),P<0.001]和合成双激光通道成像[52.1%(73/140)比98.6%(138/140),P<0.001]。单红激光通道成像中未检出的病灶均为1型RAH,且病灶检出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RAH病灶最大厚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527.3±134.7)μm比(389.7±76.6)μm,P<0.001],但两组病灶分布及病灶累及深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812,P=1.000)。结论相较于传统CFP,UWF-SLO可能具有更高的TSC相关RAH检出率,可考虑将其应用于TSC相关RAH的临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 结节性硬化症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彩色眼底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2
作者 刘志强 吕丽娜 +2 位作者 张胜娟 肖哲 兴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眼科医院临床诊断为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的患者8例8眼,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以及彩色眼底照相、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OCT、OCTA检查。同时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密切检测眼底变化,病情稳定后继续观察3~6个月。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OCT、OCTA及FFA的特征性变化。对患者不同时期各项检查的临床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头颅CT及皮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未见患者眼底肿物发生钙化;8例(8眼)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均为单眼单个病灶;病变位置在盘周和后极部附近。彩色眼底照相及红外眼底照相显示,6眼患者瘤体为卵圆形结节状不规则扁平隆起,呈半透明状,可透见视网膜血管,2眼呈扁平隆起,周围无渗出及水肿。FFA检查结果显示,6眼患者瘤体表面毛细血管呈团状扩张,发出弱荧光,毛细血管位于视网膜血管之下;1眼患者后期FFA检查呈强荧光渗漏,1眼仅后期呈强荧光表现。ICGA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瘤体对应脉络膜血管未发现异常改变。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病变区的视网膜内层均出现局限性不均匀增厚,结构紊乱,5眼为虫蚀状改变并伴有低反射区域;3眼仅表现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局限性增厚并伴有低反射区域。OCTA检查结果显示,8眼患者早期病灶内均可看到团状扩张血管,浅层毛细血管层瘤体表面可见大量的毛细血管网,深层毛细血管层瘤体内可见杂乱的血管影,呈不规则的低反射。利用OCTA追踪复查扫描患者瘤体同一位置,发现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瘤体缩小,最后血管扩张逐渐减轻,恢复正常形态。结论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早期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进行确诊,该病无需特殊治疗,瘤体可自行退化,水肿和渗出可自行吸收,但在完全钙化前应密切观察,定期进行眼底、OCT及OCT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性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多模式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ER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璇 叶剑 刘玮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69-1377,共9页
目的探究在氧诱导下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缺血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42只新生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常... 目的探究在氧诱导下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缺血模型(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中,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42只新生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n=11)、OIR组(n=11)、G-1(GPER激动剂)组(n=10)和溶剂对照组(n=10)。出生后17 d(P17)时,眼球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常氧对照组小鼠GPER在视网膜分布情况。G-1组和溶剂对照组在P12~P15时分别腹腔注射给予G-1[50μg/(kg·d)]或玉米油溶剂,P17时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标志物(IB4)、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定量检测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GFAP、炎症因子TNF-α、IGF-1、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GPER存在于小鼠视网膜全层,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共染。与常氧对照组相比,OIR组小鼠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与无血管区,且GPER、VEGFA和GFAP表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G-1组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减少,VEGFA、GFAP、TNF-α、IGF-1、IL1-β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ER能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VEGFA、炎症因子释放,减少OIR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氧诱导下的新生小鼠视网膜缺血模型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因子 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孤立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1例
4
作者 刘凤磊 何欣 +3 位作者 张晓玲 梁小芹 常守凤 王金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7-998,共2页
患儿男,7岁。因发现左侧眼球突出4年,且进行性加重入院。患儿4年间曾先后于多家医院就诊,建议摘除眼球,家属均未同意。因近期眼球突出逐渐加重,遂就诊于我院。体检:发育正常,未见皮肤色素脱失斑、牛奶咖啡斑、面部血管纤维瘤或额前斑块... 患儿男,7岁。因发现左侧眼球突出4年,且进行性加重入院。患儿4年间曾先后于多家医院就诊,建议摘除眼球,家属均未同意。因近期眼球突出逐渐加重,遂就诊于我院。体检:发育正常,未见皮肤色素脱失斑、牛奶咖啡斑、面部血管纤维瘤或额前斑块,未见甲周纤维瘤及鲨革斑等。一级亲属无神经纤维瘤病。专科检查:左侧眼球明显突出,眼内结构不明。CT、MRI示左侧眼球内占位(视网膜母细胞瘤不除外)。临床诊断:左侧眼球占位。手术摘除病变眼球送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肿瘤 黄色星形细胞 多形性 孤立性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发育及起源的研究
5
作者 孙立梅 李永平 +1 位作者 张卉颖 张文忻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7-301,共5页
背景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起源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探讨人胚胎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方法收集33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眼标本,其中8~12孕周者20例,15~17... 背景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是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起源及演变过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探讨人胚胎眼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的起源及发育。方法收集33例自愿终止妊娠的流产人胚胎眼标本,其中8~12孕周者20例,15~17孕周者2例,19~23孕周者4例,25~28孕周者4例,30~32孕周者3例。对眼球壁切片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动态观察不同胚龄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起源位点及发育过程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人胚6~7周视杯处于视网膜分层发育阶段,9周时视杯内层原无细胞层出现分化不成熟的圆短梭形细胞;胚龄15周时视网膜主要层次可见,分化的细胞增加,但未发现GFAP阳性细胞;胚龄19周视网膜可见梭形细胞从返折部原始神经上皮迁出,并可见这些细胞中GFAP呈阳性表达;胚龄25~26周后极部视网膜可见GFAP表达阳性的梭形细胞,这些细胞围绕视网膜血管分布,与血管壁联系密切,邻近锯齿缘处的视网膜内层可见表达GFAP的星形或梭形细胞与睫状体非色素上皮相连,但锯齿缘稍后与赤道区之间并未见GFAP阳性细胞;胚龄28周,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呈典型的星状,其突起伸达视网膜内网状层。结论人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至少存在3个起源位点,即血管前体细胞/周皮细胞、视盘旁原始神经上皮及邻近锯齿缘的睫状体无色素上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视网膜 星形胶质细胞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星形细胞瘤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康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91-391,共1页
关键词 视网膜肿瘤 星形细胞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疾病中视网膜胶质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薛博 季敏 管怀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9-653,共5页
青光眼是一种视网膜视神经的退行性病变,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为基本病理基础,但其凋亡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大量在体及体外研究发现,视网膜胶质细胞,如Mtiller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与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种视网膜视神经的退行性病变,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凋亡为基本病理基础,但其凋亡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大量在体及体外研究发现,视网膜胶质细胞,如Mtiller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与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RGCs的损伤密切相关。胶质细胞上存在众多神经递质受体、离子通道、表面标志物及效应分子,同时也可释放活性因子,因此胶质细胞除了传统认为的具有对神经元的支持营养作用外,还积极参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在青光眼条件下,胶质细胞可被激活并产生许多生理、生化及形态学改变,一方面可释放神经保护因子,启动神经保护程序;另一方面在胶质细胞过度激活时也会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或释放有害因子,加重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这2种作用在青光眼中常常并存,但目前这些作用的潜在机制和相关信号通路尚不十分清楚,因而青光眼神经元损伤后胶质细胞是如何重建或进一步破坏神经元功能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本文对视网膜Miiller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基本生理特征,以及在青光眼病理过程中各自的功能变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Mtiller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901317修复酒精致新生小鼠视网膜节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永萍 杨阳 +2 位作者 徐培 徐海伟 阴正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6-380,共5页
目的观察酒精暴露对新生小鼠视网膜结构的影响,以及肝脏X受体(LXRs)激动剂TO901317对酒精损伤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酒精暴露组和激动剂TO预处理组,每组3只。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大体结构... 目的观察酒精暴露对新生小鼠视网膜结构的影响,以及肝脏X受体(LXRs)激动剂TO901317对酒精损伤小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新生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酒精暴露组和激动剂TO预处理组,每组3只。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大体结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NeuN阳性细胞数、GFAP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XRβ主要分布于新生小鼠视网膜节细胞层,HE染色发现酒精组新生小鼠视网膜节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TO处理能显著翻转酒精暴露导致的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酒精组小鼠眼球视网膜节细胞层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TO预处理组较酒精组NeuN阳性细胞显著增多(P<0.01)。对各组进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光密度分析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酒精组小鼠视网膜GFAP表达较对照组和TO预处理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LXRs受体激活可有效抑制酒精所致视网膜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挽救节细胞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X受体 视网膜 神经节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细胞成分的研 被引量:2
9
作者 辛晓蓉 巩天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9-311,315,共4页
目的探讨在视网膜内界膜完整的情况下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推测这些增殖细胞的来源,为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形成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视网膜表面膜为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10眼来自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2眼取自尸体眼... 目的探讨在视网膜内界膜完整的情况下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推测这些增殖细胞的来源,为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形成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视网膜表面膜为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10眼来自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2眼取自尸体眼(生前为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眼),这些病例中内界膜都保持完整。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检查研究表面膜的细胞成分。结果神经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波形蛋白在视网膜表面膜表达阳性,提示表面膜中的主要细胞成分为星形胶质细胞。电镜观察可见具有规则圆核、细胞质中有成熟线粒体和高尔基器的星形胶质细胞,细胞表面见长的胞突和微绒毛,表面膜中见纤维性胶原。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内界膜完整的情况下出现的表面膜,星形胶质细胞为其主要细胞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表面膜 内界膜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纤维酸性蛋白 S-100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波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损伤后SDF-1及其受体CXCR4在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和表达规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茂 李依孺 +4 位作者 徐海伟 何建荣 彭艳丽 吴楠 王一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5-649,共5页
目的观察Long Evans大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方法将21只成年Long Evans大鼠分为正常组和视神经损伤后1、3、5、7、15 d及30 d组,每... 目的观察Long Evans大鼠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及其受体CXCR4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方法将21只成年Long Evans大鼠分为正常组和视神经损伤后1、3、5、7、15 d及30 d组,每组3只,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SDF-1、CXCR4的分布及表达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视神经钳夹伤大鼠SDF-1主要定位表达于视网膜内、外界膜之间的星形胶质细胞及Müller细胞,并与GFAP共表达,SDF-1阳性细胞数量随视神经损伤时间延长先增多后减少,伤后5 d达高峰。CXCR4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外核层及内核层;Western blot证实视网膜SDF-1的水平随视神经损伤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正常组相比,视神经损伤组第1、3、5、7天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CXCR4的表达在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及Müller细胞中的SDF-1表达先增强后减弱,且与视神经损伤后胶质活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F-1 CXCR4 视网膜 星形胶质细胞 MULLER细胞 视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玻璃体血管退化与视网膜血管发育的关系
11
作者 秦佳慧 郭雅图 张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3-629,共7页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玻璃体血管退化与视网膜血管发育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取75只SPF级出生后第1天(P1)的C57BL/6J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5只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处理,OIR模型... 目的探索C57BL/6J小鼠玻璃体血管退化与视网膜血管发育的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取75只SPF级出生后第1天(P1)的C57BL/6J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5只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处理,OIR模型组自P7连续在体积分数(75±3)%氧气环境中饲养5 d,并于P12开始在常氧状态下饲养5 d。对照组分别于P1~P12、P17任意处死5只小鼠并摘取眼球进行实验。OIR模型组分别于P12、P17各处死5只小鼠并摘取眼球进行实验。采用体式显微镜观察不同日龄小鼠玻璃体动脉(HA)、玻璃体固有血管(VHP)、晶状体血管膜(TVL)的血管数量;另选取5只15个月龄的成年小鼠,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查玻璃体脉管系统的存在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视网膜星形胶质细胞与视网膜血管发育、VHP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中,HA在小鼠眼球发育中退化不明显,出生后15个月的成年鼠中依然存在HA;VHP数量在小鼠P4~P8急速减少,在P10时变化趋于稳定,为(2.33±1.32)个,P17时数量稳定在(1.80±0.92)个;TVL数量在P5~P9急剧下降,在P10时TVL为(2.30±1.42)个,大部分TVL血管呈透明状态,不再有血供,P17时TVL降至(0.30±0.48)个。视网膜血管在星形胶质细胞的引导下自P1开始从视盘向四周生长,P8时蔓延至视网膜周边,形成视网膜初级血管网。在视网膜表层血管发育的过程中玻璃体血管出现同步退化,视网膜血管覆盖位置的VHP密度减小,管径变细,当视网膜血管发育至周边时VHP则脱离视网膜,且星形胶质细胞与VHP无结构上的重合。OIR模型组小鼠P12时VHP数量为(2.14±0.90)个,明显低于P17时的(4.60±1.3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8,P<0.001);P12时TVL数量为(2.90±1.55),明显低于P17时的(5.80±1.7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8,P<0.001)。OIR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P12时VHP和TVL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9,P=0.232;t=1.116,P=0.134);但在P17时,OIR模型组小鼠VHP和TVL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22、9.574,均P<0.001)。结论小鼠玻璃体血管系统中,VHP和TVL在P10退行变化趋于稳定,而HA退化不明显。小鼠玻璃体血管的正常退化依赖于视网膜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发育;视网膜缺氧延缓了玻璃体血管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 视网膜血管 星形胶质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再生微环境的调控 被引量:2
12
作者 蔺海燕 许家军 +1 位作者 刘芳 郭金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3-468,共6页
关键词 神经再生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微环境 视神经损伤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调控 视网膜细胞 局部组织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