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1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无灌注区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影响
2
作者 夏得喻 张金燕 +4 位作者 王明方 姜清敏 徐登瑞 石雅文 李秀云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通过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患者不同层次和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NPA)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对NVG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本研究纳入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PDR患者33例(33眼,单纯PDR组)及NVG患者30例(30眼,PDR合并NVG组)。使用SS-OCTA进行眼底检查,并使用ImageJ软件手动勾画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NPA边界。视网膜按照两种方式分区,不同的同心圆分区: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作水平线和垂直线分为四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象限。统计两组患者各分层、各分区的NPA面积及缺血指数(ISI),比较两组患者SCP层和DCP层不同同心圆和不同象限的NPA和ISI差异,分析NPA的分布特点以及NPA对NVG的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DCP层NPA面积、ISI均大于SCP层(均为P<0.001);PDR合并NVG组患者SCP、DCP层的NPA面积、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01)。(2)在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PDR合并NVG组患者SCP层、DCP层的NPA面积和ISI均大于单纯PDR组(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和DCP层中,颞下象限的NPA面积最大(均为P<0.01)。(3)两组患者在SCP层及DCP层环区6-9、环区9-12、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组内分别在SCP层、DCP层中不同环形分区的NPA面积及I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经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CP层、DCP层环区12-外周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其他区域(均为P<0.05),环区9-12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中心凹周围区,环区6-9的NPA面积及ISI均大于旁中心凹区(均为P<0.05),其余环形区域的NPA面积、I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ISI与PDR继发NVG的风险均呈负相关(P=0.036、0.038)。DCP层鼻下象限NPA面积和ISI增大是PDR继发NVG的危险因素,并增加其发生风险(P=0.029、0.028)。结论PDR患者DCP层鼻下象限的NPA面积和ISI增加是继发NVG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无灌注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梁从碧(综述)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7-490,共4页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黄斑变性、Best病、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脂质肉芽肿病等。SHRM与患者眼部椭圆体带缺失、瘢痕形成、外界膜损伤、黄斑萎缩及外层视网膜管型结构等关系密切,并与视力损害显著相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消退部分SHRM,不同成分及特征的SHRM对治疗有不同的预后反应。明确nAMD中SHRM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后果,进一步加深临床对SHRM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VEGF治疗 视力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彦 李筱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0-333,共4页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 igm ent ep 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分泌蛋白,属于丝氨酸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PED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包括抗新生血管,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功能。PEDF是最有效的内...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 igm ent ep 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分泌蛋白,属于丝氨酸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PED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包括抗新生血管,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功能。PEDF是最有效的内源性眼部新生血管抑制物。PEDF对于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及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基因转移为眼内组织治疗药物的持续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就近年来关于PEDF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疾病的研究进展给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 基因治疗 新生血管 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国军 庞凤 +4 位作者 杜敏晖 于湛 李成芳 李菊 仇宜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8-972,共5页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可迅速致盲的难治性疾病,而引起NVG的主要病理机制是不同原发病导致的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以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居多,二者引起的NVG的临床特点不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 背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可迅速致盲的难治性疾病,而引起NVG的主要病理机制是不同原发病导致的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以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居多,二者引起的NVG的临床特点不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和比较CRVO与DR引起NVG的临床特点及发展规律,为NVG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的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海慈医院眼科治疗的由CRVO和DR引起的NVG患者27例29眼,其中由CRVO引起者10例10眼,由DR引起者17例19眼.对两种NVG患者的原发病病程、NVG病程、眼压、眼底表现及治疗后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和对比.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视网膜光凝术、改善微循环治疗、抗青光眼(药物和手术)及原发病治疗,部分患者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或/和白内障摘出术,每组患者中均有2眼接受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14.00±10.13)个月和(17.89±12.5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05). 结果 CRVO和DR所致的NVG患者原发病病程的中位数分别为3.3个月(2周~6个月)和11.1个月(4~3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P<O.05).CRVO所致NVG患者的病情进展快,而DR所致NVG患者的病情进展稍慢.CRVO所致10例10眼NVG者中,治疗后视力升高者2眼,视力不变或下降者8眼;而DR所致NVG的17例19眼中,治疗后视力升高者15眼,视力不变或下降者4眼,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眼压分别为(48.40±7.96) mmHg(1 mmHg=0.133 kPa)和(25.34±10.51)mmHg,治疗后分别为(11.40±5.15) mmHg和(16.42±3.63) mmHg,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眼压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1).CRVO所致NVG患者治疗前6眼可见视盘水肿、视网膜出血水肿和静脉扩张,4眼可见轻度视盘水肿及视网膜出血;治疗后4眼眼底窥不见,2眼隐约见视盘苍白,视网膜陈旧性激光斑,2眼视盘苍白,视网膜血管闭塞,2眼视网膜动脉呈银丝状.DR所致NVG患者中治疗前8眼眼底窥不见,11眼眼底呈DRⅢ~Ⅳ期改变;治疗后16眼眼底病变稳定,3眼眼底病变发展到V~Ⅵ期.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2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18,P<O.05). 结论 CRVO与DR引起NVG的临床特点有所不同,可以依据两种NVG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来指导NVG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难治性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糖尿病 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1
7
作者 张娣 张玲 +3 位作者 杨静 廖沁 黄舸 贾蒙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70-1172,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1)),待新生血...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1)),待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眼压控制完全成功者10眼(58.82%),部分成功者7眼(41.18%)。末次随访时7眼(41.18%)矫正视力提高,8眼(47.06%)视力稳定,2眼(11.76%)视力降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玻璃体内注射 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2
8
作者 龙婷 陈佳 +1 位作者 杜磊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房角开闭情况等,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患眼眼压为(42.54±16.52)mmH g(1 kP a=7.5 mmH g)。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1 d眼压为(38.78±11.38)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割术后1周眼压(45.30±12.20)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27.56±19.38)mmH g、(20.49±18.66)mmH g、(19.79±16.53)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结束时,10眼(62.5%)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6眼(37.5%)虹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结论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轻度提高视力,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俊 孟晓光 +2 位作者 李秀云 李娜 李聪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 mL 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 mL 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巩膜外冷凝,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虹膜新生血管变化。结果虹膜表面新生血管22例术后3 d完全消退,9例明显变细;术后7 d后完全消退。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3.68 mmHg(1 kPa=7.5 mmHg)、22.35 mmHg、18.27 mmHg、16.53 mmHg。术后1个月,23例视力提高,8例视力无变化,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3例眼压稳定,5例应用噻吗心胺、派立明滴眼后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3例眼压未控制,其中1例因无光感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行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稳定。结论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光凝 前部视网膜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冯希敏 赵庆新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和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8例(40眼),将患者分为两组,小梁切除术组(18...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和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8例(40眼),将患者分为两组,小梁切除术组(18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的手术方案;睫状体光凝术组(22眼)采用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的手术方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对两组患者分别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小梁切除术组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1周,所有患者新生血管均消退,随访6个月仅1眼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复发;睫状体光凝术组睫状体光凝术后2周,新生血管消退18眼,新生血管明显减少3眼,新生血管未见减少1眼,随访6个月6眼可见少量新生血管再次复发。小梁切除术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睫状体光凝术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8),小梁切除术组术后BCVA较睫状体光凝术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小梁切除术组眼压较睫状体光凝术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小梁切除术组疗效优于睫状体光凝术组。小梁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睫状体光凝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小梁切除术+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效果优于睫状体光凝术+视网膜光凝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小梁切除术 睫状体光凝术 视网膜光凝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0
11
作者 周哲 胡佳丽 +2 位作者 葛茸茸 沈奕伶 徐巍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后1周行小梁切除术,术后2周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观察...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15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内注射0.5 mg雷珠单抗后1周行小梁切除术,术后2周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观察术眼的视力、眼压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5例(17眼)虹膜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均完全消退。术后6个月,6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0眼视力无改变,1眼视力从眼前指数降到眼前手动。治疗前眼压与术后各个时间点眼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5、10.26、9.73、10.77,P<0.01)。所有病例均无术中及术后眼内大出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可有效消退虹膜及前房角的新生血管,为小梁切除术提供有利的条件。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稳定可靠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 雷珠单抗 小梁切除术 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国文 王守境 +3 位作者 叶向彧 李玲丽 曹景 王晶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302-303,共2页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a,18眼眼压得以控制;各眼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滤过泡占80%:出现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结论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冷凝 睫状体 丝裂霉素C 小梁切除术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5
13
作者 周林 李芳芳 冯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37-1140,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NVG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NVG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玻璃体腔注...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NVG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NVG患者进行抽样,选取患者57例(57眼)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试验组予以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全视网膜光凝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43%)明显优于对照组(75.86%),且视力、滤过泡及术后1周、1、3、6个月眼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能有效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视网膜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对新生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效应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金茹娜 郭红 +3 位作者 徐静 杜霄烨 张腾 陈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8-116,共9页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病变进程中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病理改变的干预效应和机制,为三七及三七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于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部分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氧诱导...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病变进程中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病理改变的干预效应和机制,为三七及三七皂苷制剂临床应用于相关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部分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 induced retinopathy,OIR)小鼠模型,将7天龄(Postnatal 7,P7)C57/BL6J小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OIR模型组(OIR组)和PNS治疗组(PNS组),造模后从P12开始腹腔注射给药,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调整给药天数。于P7、P12、P19、P26和P33测量小鼠的体质量,于P19和P33应用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活体采集视网膜及血管图像,并定量分析;于P33应用全视网膜眼电图Ganzfeld ERG系统进行小鼠视网膜电图波形采集,对a波和b波振幅进行分析;于P46和P66将小鼠处死,取眼球制作眼杯,冰冻切片后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分析;于P13和P15处死小鼠,取视网膜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分析各组视网膜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血管内皮细胞钙粘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cadherin,VE-cadheri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NC组、OIR组和PNS组的小鼠在生长发育中不同天龄的体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P19 OIR组小鼠视网膜血管荧光素钠渗漏面积显著大于NC组(P<0.05),而PNS组渗漏面积显著小于OIR组(P<0.05)。(3)P33 OIR组小鼠视网膜动脉迂曲指数(Retinal artery tortuosity index,RAT index)显著大于NC组(P<0.05),而PNS组显著小于OIR组(P<0.05)。(4)OIR组小鼠b波振幅与NC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NS组b波振幅与OIR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P46和P66 OIR组小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免疫阳性明显增强,并可达内核层和外核层,PNS组GFAP免疫阳性和NC组相近,未见GFAP的免疫阳性异常。(6)P13和P15 OIR组小鼠视网膜中,PNS对VEGFA和IL^(-1)β的mRNA水平无明显干预作用(P>0.05),但可显著上调VE-cadherin mRNA水平(P<0.05),显著下调TNF-αmRNA水平(P<0.05)。结论PNS对缺氧诱导的视网膜病变相关神经血管单元异常具有一定的干预效应,可能与其显著上调视网膜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下调TNF-α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新生血管性视网膜病变 神经血管单元 血管渗漏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希瑗 刘苏 +1 位作者 马华锋 汤永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3例(18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15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采用... 目的探讨青光眼阀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分析2001年3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3例(18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15例采用青光眼阀植入术)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结果采用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冷凝术组术后视力提高率、眼压控制率均高于青光眼阀植入组。且其术后发生前房出血、引流管阻塞明显低于后组。结论采用全视网膜冷凝术联合青光眼阀植入手术,既增加了房水外流,又改善了视网膜缺血、缺氧,使新生血管退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青光眼阀 视网膜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astin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秀云 李聪伶 +2 位作者 王俊 李娜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42-1144,1147,共4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3例(73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A、B两组:A组(45例45眼)患者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 0.... 目的回顾性研究Avastin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6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73例(73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A、B两组:A组(45例45眼)患者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 0.05mL(1.25mg)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B组(28例28眼)患者仅行周边视网膜冷冻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虹膜新生血管、视力、眼压变化及眼底、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并对两组各时间点患者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术后第1天虹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变细,术后第3天17例(17眼)患者虹膜新生血管消失,房角新生血管萎缩,其余患者虹膜及房角表面新生血管明显萎缩变细,隐约可见,术后2周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失;B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2周时虹膜新生血管明显可见,术后1个月新生血管消失。A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控制好,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18.24mmHg(1kPa=7.5mmHg)、17.48mmHg、17.35mmHg和16.87mmHg,明显好于B组相应时间点眼压(分别为27.07mmHg、21.23mmHg、19.36mmHg18.39mmHg);A组患者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1527.36mm-2、1548.25mm-2、1502.34mm-2和1532.45mm-2,明显多于B组(分别为1432.54mm-2、1354.67mm-2、1389.24mm-2、1364.57mm-2)。结论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可明显减轻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症状,加快新生血管消退,降低患者眼压,保护角膜内皮细胞;联合周边视网膜冷冻术可作为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STIN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周边视网膜冷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蒋磊(综述) 宫媛媛(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4-277,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新生血管性眼病密切相关,是有效的治疗靶点.抗VEGF药物能减少新生血管形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带来重大变革.目前雷珠单抗在国内已被批准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在美国被批准...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新生血管性眼病密切相关,是有效的治疗靶点.抗VEGF药物能减少新生血管形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带来重大变革.目前雷珠单抗在国内已被批准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在美国被批准用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视网膜静脉阻塞后黄斑水肿的治疗.抗VEGF药物也作为适应证外治疗药物用于其他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抗VEGF药物辅助手术治疗显示出明显的疗效,可减少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疾病的复发率.就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等抗VEGF药物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围手术期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围手术期 视网膜疾病 青光眼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6
18
作者 祝莹 张繁友 李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46-947,共2页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2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 目的观察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术(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9例29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a的平均眼压分别为(44.38±10.62)mmHg(1kPa=7.5mmHg)、(34.43±9.68)mmHg、(25.31±7.27)mmHg、(22.94±9.74)mmHg、(20.90±11.07)mmHg、(18.30±12.00)mmHg及(18.91±5.27)mmHg,除术后1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术后其他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治疗后视力下降者4眼,提高者7眼,不变者18眼。并发症主要有眼疼痛14例,葡萄膜炎23例,前房积血2例。结论睫状体光凝联合E-PRP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体光凝 视网膜光凝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视网膜光凝技术联合康柏西普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9
19
作者 宋娅琴 马雪英 +1 位作者 王笃亲 吴敬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41-1945,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全视网膜光凝(PRP)技术联合康柏西普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NVG患者(112只眼)作为研究组,选取同年龄段的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VG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全视网膜光凝(PRP)技术联合康柏西普的疗效。方法选取112例NVG患者(112只眼)作为研究组,选取同年龄段的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VG发生的危险因素。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组(66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对照组行传统的睫状体冷凝术,研究组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PRP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疗效、眼压、视力以及血清因子的影响。结果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果显示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是NVG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45%vs82.61%),而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眼压均降低,联合组各时间点的眼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经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增加,其中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BCVA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血清PDGF-C、VEGF、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PDGF-C、VEGF、TNF-α、IL-6均是NVG发生的危险因素。PRP技术联合康柏西普可改善患者眼压和视力,以及改善血清炎症因子和血管新生因子水平,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光凝 康柏西普 炎症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杨丽 唐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NVG患者60例(80眼),均采用...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NVG患者60例(80眼),均采用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PRP治疗,术后随访1~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80眼中手术完全成功70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4眼,手术成功率为95.0%。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35.2±2.8)mm Hg(1 k Pa=7.5 mmHg)、(17.4±1.3)mm Hg、(18.2±1.6)mm Hg、(18.4±1.5)mm Hg,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均下降,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8眼(82.9%),非功能性滤过泡12眼(17.1%);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2眼(77.5%),非功能性滤过泡18眼(22.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积血等。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PRP治疗NVG能显著控制眼压,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视网膜光凝 小梁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