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1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梁从碧(综述) 陈长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7-490,共4页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显示的一种高反射性形态学特征,位于神经上皮外层、色素上皮内层。其常见于未经治疗或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也可见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葡萄膜炎、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近视性黄斑变性、Best病、视网膜营养不良和脂质肉芽肿病等。SHRM与患者眼部椭圆体带缺失、瘢痕形成、外界膜损伤、黄斑萎缩及外层视网膜管型结构等关系密切,并与视力损害显著相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消退部分SHRM,不同成分及特征的SHRM对治疗有不同的预后反应。明确nAMD中SHRM的形态特征及其功能后果,进一步加深临床对SHRM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抗VEGF治疗 视力预后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惕 韩丽荣 鲍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6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应用不同浓度VEGF受体嵌合蛋白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组织切片上计...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缺血性病变动物模型,应用不同浓度VEGF受体嵌合蛋白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在组织切片上计数和比较正常和实验条件下以及不同浓度药物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结果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正常对照组(1.06±2.08)个;高氧对照组(128·69±46.07)个,flt-1小剂量治疗组(85.31±35.46)个,flt-1大剂量治疗组(63.13±24.40)个,flk-1小剂量治疗组(90·50±38.03)个,flk-1大剂量治疗组(67.13±23.13)个,flt-1+flk-1治疗组(42.69±17.75)个。各用药组与高氧对照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嵌合蛋白能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受体嵌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基因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禹海 陈蕾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308-314,共7页
抑制视网膜或脉络膜新生血管是治疗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性疾病的关键。基因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我们从动物模型、载体、治疗性靶基因的选择等方面对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特发性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丽 宋艳萍 +3 位作者 陈晓 周和政 丁琴 赵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1-902,共2页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特发性 光动力疗法 临床观察 治疗 视网膜下出血 发生因素 眼底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后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1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薛秋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2871-2872,共2页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无有效药物治疗,目前激光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激光治疗比较安全,并发症较少,我院自2003年激光治疗CSC以来,仅出现1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激光治疗 药物治疗 眼底病 并发症 C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丽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I0007-I0007,共1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眼底病变,会出现异常新生血管。处于早期阶段时,会出现视网膜内出血,以及微动脉瘤。处于增殖期时,玻璃体会发生出血情况,并且视网膜存在增殖膜,出现视网膜脱离,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糖尿病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并发症,是一种眼底病变,会出现异常新生血管。处于早期阶段时,会出现视网膜内出血,以及微动脉瘤。处于增殖期时,玻璃体会发生出血情况,并且视网膜存在增殖膜,出现视网膜脱离,对视力产生严重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书由李维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动脉瘤 糖尿病并发症 眼底病变 新生血管 临床治疗效果 早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特异性双链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
8
作者 宋伟涛 夏晓波 熊思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1-315,共5页
背景脂质体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双链RNA(dsRNA)能够有效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效率与其剂量比相关。目的探讨HIF-1α ds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采用Smith的方法,将出生后7d的C57BL/6... 背景脂质体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双链RNA(dsRNA)能够有效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效率与其剂量比相关。目的探讨HIF-1α dsRNA抑制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采用Smith的方法,将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置于氧舱内,控制氧体积分数为(75±3)%,5d后正常氧环境喂养7d后处死;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鉴定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将出生后7d的8只小鼠于空气中喂养,为正常组。另51只8日龄小鼠放入(75±3)%的高氧环境中,5d后出舱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只)、空载体组(3只)和基因治疗组,基因治疗组按照剂量比例(脂质体:质粒)亚分为9个组,每组5只。出舱当天空载体组小鼠玻璃体腔内注射空载体pSilencer2.1-U6hygro,基因治疗组按照不同剂量比例注射HIF-1α dsRNA表达质粒pSilencer2.1-U6hygro,均采用脂质体介导。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注射后7d采用FITC—Dextran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变化,采用病理切片统计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差异。结果视网膜铺片荧光造影发现,正常组视网膜血管分布呈规则均匀的网状结构。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血管不规则扩张,中周边部有大量血管新生。基因治疗组中央区视网膜血管迂曲及不规则扩张较对照组和空载体组明显减轻,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组更为明显。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组很少见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而对照组和空载体组中均大量出现,其发生率为100%。各基因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的(11.57±5.85)个和空载体组的(11.53±6.15)个明显减少,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最少,为(2.17±4.23)个,各治疗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视网膜中VEGF呈弱阳性表达;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视网膜中VEGF呈阳性表达。各基因治疗组与对照组和空载体组相比较,VEGF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采用脂质体介导,玻璃体腔显微注射HIF-1α特异性dsRNA表达质粒pSilencer2.1-U6hygro能有效抑制小鼠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其中脂质体:质粒为1:1时抑制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内皮 血管 生长物质 基因治疗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尼司特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血管新生和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淋淋 唐兰芬 +2 位作者 谭建新 阮豫才 方玉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04-909,共6页
目的探讨曲尼司特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prematurity,ROP)大鼠模型血管新生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氧和空气12 h反复交替14 d)诱导SD大鼠ROP模型,86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6只,体质量>6.5 g... 目的探讨曲尼司特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prematurity,ROP)大鼠模型血管新生及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氧和空气12 h反复交替14 d)诱导SD大鼠ROP模型,86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6只,体质量>6.5 g)、模型组(30只,体质量<5.5 g)、治疗组(30只,体质量<5.5 g,双眼滴50 g·L-1曲尼司特),分别于生后第18天、22天、30天,每组随机抽取8只新生鼠,取一侧眼球采取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法观察血管形态学改变,另一侧眼球视网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分别检测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和纤维化程度;生后第22天每组随机取2只鼠4只眼球行透射电镜检查,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波动氧可成功诱导SD大鼠ROP模型中的血管增生及纤维化;ADP酶组织化学铺片示模型组视网膜均较对照组血管密度及无灌注区增加明显,而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显示:模型组较对照组生后第18天、第22天、第30天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治疗组较模型组生后第18天、第22天、第30天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于生后第18天、第22天略增高,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于第30天接近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sson染色法显示对照组中内界膜外未见明显纤维物质,模型组中突破内界膜的增生血管周围有较多纤维物质,治疗组较模型组纤维物质明显减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正常;模型组色素上皮细胞层发生增生变性,视神经纤维层核分裂增生,可见较多胶原纤维增生,并突破内界膜;治疗组较模型组各组织层细胞破坏及变性减轻。结论曲尼司特可有效抑制ROP大鼠模型中的血管新生及纤维化,有望成为临床治疗早期ROP及减少后期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纤维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彦 李筱荣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0-333,共4页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 igm ent ep 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分泌蛋白,属于丝氨酸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PED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包括抗新生血管,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功能。PEDF是最有效的内...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 igm ent ep 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50 000的分泌蛋白,属于丝氨酸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研究发现PED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包括抗新生血管,神经营养及神经保护功能。PEDF是最有效的内源性眼部新生血管抑制物。PEDF对于治疗血管增生性疾病及视网膜变性性疾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基因转移为眼内组织治疗药物的持续传递提供了有效途径。就近年来关于PEDF基因治疗视网膜及脉络膜疾病的研究进展给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 基因治疗 新生血管 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杰 彭辉灿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0期792-795,共4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与许多眼部疾病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我们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药物治疗措施方面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视网膜 新生血管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对改良型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闫妍 原公强 +2 位作者 董晓光 陈蕊 郑丽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验证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观察的可行性。方法C57BL/6J小鼠于生后7d置于含体积分数(75±2)%氧气的密闭氧箱内,每日加食换水替换母鼠,5d后返回正常大气环境,制作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目的验证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观察的可行性。方法C57BL/6J小鼠于生后7d置于含体积分数(75±2)%氧气的密闭氧箱内,每日加食换水替换母鼠,5d后返回正常大气环境,制作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于生后15d、17d、19d、21d、24d、30d麻醉小鼠后行质量分数2%Evans蓝上腔静脉灌注,5min后处死,摘取眼球,固定后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小鼠视网膜深浅2层血管网及中间的连接血管,并能动态反映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形成无灌注区、血管扩张迂曲及渗漏、新生血管及血管瘤的形成。后期血管增殖反应慢慢消退这一过程也能呈现。显影清晰、完全,方法简便、可重复性高。结论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可准确、动态反映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形态特点,且价格低廉、简单易行,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广阔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Evans蓝 视网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VEGF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晖 许迅 +2 位作者 樊莹 王方 张皙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 将反义VEGF质粒用脂质体包裹注入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小鼠眼中 ,观察其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出生 7d的C5 7BL/6J小鼠 44只放入高氧环境中饲养 ,另外 8只于空气环境中饲养。 5d后出高氧环境 ,随机取3 6只分成 3组。将质... 目的 将反义VEGF质粒用脂质体包裹注入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小鼠眼中 ,观察其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出生 7d的C5 7BL/6J小鼠 44只放入高氧环境中饲养 ,另外 8只于空气环境中饲养。 5d后出高氧环境 ,随机取3 6只分成 3组。将质粒与脂质体以 1∶5 (W/V)的比例混合 ,室温下静置 3 0min。大剂量组玻璃体腔内注入质粒PCR3 .1/Anti VEGF12 10 0 85 μg;小剂量组玻璃体腔内注入质粒PCR3 .1/Anti VEGF12 10 0 3 8μg;PCR3 .1组玻璃体腔内注入质粒PCR3 .10 0 5 3 μg,之后空气环境饲养 5d。解剖镜下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分布情况 ;组织切片任意选取不包括视乳头的 2 0张切片 ,计数突出内界膜位于视网膜表面的细胞核数 ;VEG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结果 视网膜铺片原中周部血管紊乱分布部位 ,血管分布均匀。而对照组 (注射PCR3 .1)则无变化。内皮细胞计数小剂量组、大剂量组较高氧组、对照组显著减少 ,在P17的VEGF在毛细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均有显著降低 ,但程度上有差异。结论 反义VEGF质粒对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有抑制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 ,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反义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付浴东 周占宇 +2 位作者 万金娥 丰慧 李松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主要源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avastin可以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所有异构体发生高亲和力结合,拮抗其生理活性。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取7日龄...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主要源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avastin可以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所有异构体发生高亲和力结合,拮抗其生理活性。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作用。方法取7日龄清洁级C57BL/6J小鼠90只,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空气对照组、高氧对照组、高氧BSS组和低、中、高剂量avastin组,每组15只。空气对照组小鼠在空气中喂养,其他各组均置于体积分数75%±2%O,的高氧环境中饲养,连续5d,高氧BSS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无菌BSS液0.5μl,3个avastin处理组小鼠分别玻璃体腔注射1.25、2.50、5.00g/Lavastin各0.5μl。17日龄时过量麻醉处死小鼠,摘除眼球制备视网膜组织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计数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中CD34分子的表达;利用视网膜铺片技术观察低、中、高剂量avastin组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态并进行比较。结果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发现,高氧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多于空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剂量的avastin组小鼠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少于高氧BSS组和高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avastin组与低剂量avastin组比较,突破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高氧对照组视网膜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CD34分子呈阳性表达。视网膜铺片可见空气对照组的血管自视盘向四周均匀放射,分支良好,结构清晰;高氧对照组、高氧BBS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其结构紊乱,分布不均;各剂量avastin组随着剂量的增加,视网膜血管分布和走行接近空气对照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其作用与avastin的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ASTIN 视网膜/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形成 玻璃体腔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干扰素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美霞 张军军 +2 位作者 严密 夏庆杰 曹桂群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ndostatin ,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36只 ,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 12h、... 目的 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ndostatin ,ES)对视网膜新生血管中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 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缺氧的方法建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 36只 ,随机分为高氧组及ES治疗组。ES治疗组小鼠在出氧箱后 12h、36h ,玻璃体腔内注射 1μg的ES。另将生活在正常氧环境中的 18只同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 3组小鼠视网膜总RNA ,通过RT PCR方法定量检测IFN α在 3组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 RT PCR结果显示氧致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IFN α的表达升高 ,达到 (4.92± 1.5 2 )相对拷贝数 ,与正常对照组 (3.76± 1.89)相对拷贝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ES作用后IFN α的表达为 (6 .81± 1.6 7)相对拷贝数 ,较给氧组比较有明显增强 ,统计学分析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ES可以上调IFN αmRNA基因的表达 ,这可能是ES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抑制剂 内皮抑素 干扰素Α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量肝素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武志峰 张娟 周丽钧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幼鼠建立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治疗组皮下分别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0U/g(大剂量组)和0.5U/g(小剂量组),每日2次共5d;对照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幼鼠建立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治疗组皮下分别注射低分子量肝素3.0U/g(大剂量组)和0.5U/g(小剂量组),每日2次共5d;对照组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视网膜铺片进行染色,了解视网膜血管改变;用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数目,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情况。结果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密度减少,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大剂量组突破内界膜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减少,与小剂量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眼内出血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量肝素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与生长因子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屹 韩丽荣 +2 位作者 彭亚军 唐莉 陈昌秀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88-790,共3页
目的:研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洐生生长因子(PD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SD幼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球后注射药物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 目的:研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小板洐生生长因子(PDG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SD幼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球后注射药物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建立高浓度氧气诱导的SD幼鼠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模型(OIR),后3组分别双眼球后注射尼莫地平(0.2mg/ml)各10、5、2μl,隔日1次×3次。取实验幼鼠眼球作普通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VEGF与PDG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内皮细胞数目及VEGF和PDG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双眼球后注药大、中剂量组较模型组均明显减少(P<0.01),小剂量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VEGF和PDGF能够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一定剂量的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则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尼莫地平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VEGF及PD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尼莫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TSP-1f基因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爱媛 刘晓梅 +1 位作者 陈立忠 高殿文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TSP-1)抗新生血管活性片段(TSP-1f)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TSP-1fcDNA序列;采... 目的构建表达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in sensitive protein-1,TSP-1)抗新生血管活性片段(TSP-1f)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扩增TSP-1fcDNA序列;采用AdEasy系统构建TSP-1f重组腺病毒ADV-TSP-1f。将鼠龄为7d的40只C57BL/6J新生鼠置于体积分数75%的氧环境中连续生活5d,然后回到正常环境中建立氧诱导的鼠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每只鼠随机选取一眼为实验组,而对侧眼为对照组,在鼠生后12d时实验组玻璃体腔注射ADV-TSP-1f,对照组注射ADV-LacZ。1周后麻醉处死小鼠,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TSP-1f在实验组视网膜中的表达;视网膜铺片ADP酶法观察视网膜血管变化,组织学切片观察比较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结果成功构建表达TSP-1f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转染鼠视网膜,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实验组视网膜目的基因表达。视网膜铺片实验组视网膜未见明显的无灌注区形成,新生血管几乎消失。组织切片实验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10.18±1.74)明显减少,与对照组(48.89±2.98)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的TSP-1f对氧诱导的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敏感蛋白-1 视网膜新生血管 腺病毒载体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nomodulin抑制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新生血管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蔚 大岛佑介 田野保雄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探讨Tenom odulin(TeM)蛋白对C57BL/6J小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7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高氧组(ROP组)、正常对照组各15只和TeM组30只。将ROP组小鼠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 目的探讨Tenom odulin(TeM)蛋白对C57BL/6J小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ROP)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7d龄C57BL/6J幼鼠随机分为高氧组(ROP组)、正常对照组各15只和TeM组30只。将ROP组小鼠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5d,随后回到正常氧环境中饲养5d;对照组小鼠饲养在正常氧环境中;TeM组是将鼠1只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TeM,对侧眼注射PBS作为对照,然后置于体积分数(75%±2%)的高氧环境中饲养5d,之后返回正常氧环境中。17d时处死全部小鼠,收集各组眼球。视网膜荧光素灌注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的面积;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数反映视网膜血管增生情况,观察TeM蛋白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对视网膜可能的毒性反应;Westernblot检测TeM蛋白在视网膜内的表达。结果与高氧组(2.94±0.55)mm2及TeM组中对侧眼注射PBS(2.83±0.46)mm2的视网膜铺片中央非灌注区面积(mm2)相比,注射TeM的视网膜铺片(0.44±0.26)mm2,其中央非灌注区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个视网膜切面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10.57±2.95)与前二者(44.93±6.78、41.07±7.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TeM的视网膜冰冻切片未见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破坏。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注射TeM的视网膜呈阳性表达,注射PBS的视网膜未出现条带反应,TeM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000。结论TeM可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预示着TeM在预防和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方面具有潜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omodulin蛋白 视网膜新生血管 C57BL/6J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AMD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戚沆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9-913,共5页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 背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是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有效方法,了解IVR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产生的可能影响有助于临床上更好地选择重复注射次数和时机。目前对nAMD患者接受IVR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的定量研究较少见。目的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IVR对nAMD患眼RPE萎缩面积及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nAMD患者41例41眼。所有患眼均接受0.05 ml雷珠单抗(10 mg/ml)玻璃体腔注射,每个月随访1次,连续随访12个月。分别于IVR前及IVR后3、6、12个月采用频域OCT仪中RPE高级定量分析软件测量患眼黄斑区RPE萎缩面积,采用加强深度扫描OCT(EDI-OCT)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对比分析IVR前后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评估RPE萎缩面积和脉络膜厚度变化与IVR次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配合完成治疗和随访。IVR后患眼视力较IVR前均明显改善,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平均视力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1,P〈0.001)。患眼IVR注射前平均脉络膜厚度值为(264.55±100.95)μm,IVR后3、6、12个月分别为(247.42±105.46)、(246.81± 99.85)和(253.97±101.15)μm,注射前后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患眼平均脉络膜厚度较注射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眼IVR前与IVR后各时间点平均RPE萎缩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6,P=0.951)。患眼RPE萎缩面积减小值与脉络膜厚度降低值呈微弱负相关(r=-0.185),注射次数〉6次组和注射次数≤6次组患眼的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间分别呈微弱正相关和负相关(r=0.297、-0.327),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8、0.282、0.103)。随访12个月,RPE萎缩面积减小值和脉络膜厚度降低值与IVR次数均呈微弱的线性相关(rs =-0.266、0.34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0.060)。结论IVR可使AMD患者中心凹下脉络膜萎缩变薄,但未发现引起明显的RPE萎缩。多次IVR并不加速RPE或脉络膜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单克隆抗体/治疗应用 雷珠单抗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药物疗法 脉络膜新生血管/药物疗法 玻璃体注射 眼部色素上皮 脉络膜厚度/药物作用 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