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3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veolin-1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1
作者 汤婉玉 张睿 党亚龙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共同病理特征,这些新生血管通常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视力障碍。而Caveolin-1是一种重要的膜蛋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细胞骨架的调控。目前,Caveolin-1已被证实在多种视网膜细...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许多致盲性眼病的共同病理特征,这些新生血管通常比较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引发严重的视力障碍。而Caveolin-1是一种重要的膜蛋白,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脂质代谢和细胞骨架的调控。目前,Caveolin-1已被证实在多种视网膜细胞中表达,能够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参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Caveolin-1在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并展望了Caveolin-1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中的治疗前景,以期为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求潜在的靶向干预措施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OLIN-1 视网膜新生血管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免疫相关靶基因 被引量:2
2
作者 袁琳慧 刘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57-863,共7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R语言环境中“limma”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以及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采用R语言环境中“limma”包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基于CIBERSORT算法进行数据集免疫细胞浸润分析,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与免疫相关基因模块中的DEGs,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利用cytoHubba模块筛选出最终的靶基因。结果:筛选出467个表达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基因,其中270个基因表达上调,197个基因表达下调。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仅辅助型T细胞2(Th2 cells)高表达,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WGCNA分析后,与免疫最相关模块中差异基因为66个,构建PPI网络后利用插件筛选出5个关键基因,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Serping1、凋亡诱导因子1(AIF1)以及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STAT3)。结论: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式进行OIR模型的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及筛选出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可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进一步研究与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 生物信息学 免疫浸润 蛋白质互作网络 差异基因 免疫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异性bFGF拮抗剂FGFR1-Fc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4
作者 郑卓妮 苟苏庆 +3 位作者 金子 夏如悦 蔡剑秋 查屹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490-493,498,共5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bFGF拮抗剂(FGFR1-Fc)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验证FGFR1-Fc在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OIR)小鼠模型中的抑制作用,并分析FGFR1-Fc和抗血管... 目的探讨特异性bFGF拮抗剂(FGFR1-Fc)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刺激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C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验证FGFR1-Fc在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OIR)小鼠模型中的抑制作用,并分析FGFR1-Fc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RCEC,用bFGF和不同浓度FGFR1-FC处理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以OIR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视网膜血管状态及计算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法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FGFR1-Fc抑制bFGF刺激的HRCEC细胞的增殖,其可能通过下调ERK1/2、P38和AKT蛋白分子的活化进而抑制细胞增殖。FGFR1-Fc抑制细胞周期进程,阻断G0/G1期细胞增殖。FGFR1-Fc抑制bFGF刺激的HRCEC细胞迁移,其可能通过抑制STAT3的活化水平下调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而抑制血管生成。FGFR1-Fc和Razumab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两者具有协同作用。结论FGFR1-Fc抑制bFGF刺激的HRCEC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FGFR1-Fc与抗VEGF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拮抗剂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联合抗VEGF+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田翼 陈元芝 +6 位作者 郭登华 杨扬 王通 张庆辉 姚红宝 宋昌瑞 杨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038-1042,共5页
目的:评估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抗VEGF+全视网膜光凝手术(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8/2022-09就诊于我院的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眼,根据治疗方案分为UCP+抗VEGF+PRP组16... 目的:评估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抗VEGF+全视网膜光凝手术(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08/2022-09就诊于我院的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眼,根据治疗方案分为UCP+抗VEGF+PRP组16例16眼、经巩膜睫状体光凝(TCP)+抗VEGF+PRP组20例20眼、单纯UCP组9例9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 d,1 wk,1、3 mo眼压、疼痛评分、术后用药、有效率、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眼压、疼痛评分、术前用药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1 d,1 wk,1、3 mo眼压、疼痛评分较术前比较均有差异(均P<0.01)。术后1 mo单纯UCP组眼压(31.78±10.23 mmHg)高于UCP+抗VEGF+PRP组(19.44±8.23 mmHg)及TCP+抗VEGF+PRP组(20.80±10.27 mmHg)(均P<0.017)。术后1 d,1 wk TCP+抗VEGF+PRP组疼痛评分高于UCP+抗VEGF+PRP组及单纯UCP组(均P<0.017)。术后3 mo UCP+抗VEGF+PRP组、TCP+抗VEGF+PRP组、单纯UCP组有效率分别为81%(13/16)、75%(15/20)、67%(6/9)(P=0.675);成功率分别为69%(11/16)、50%(10/20)、0(0/9)(P=0.00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UCP+抗VEGF+PRP与TCP+抗VEGF+PRP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降眼压效果相当。UCP+抗VEGF+PRP术后患者疼痛更轻,且无严重并发症。单纯UCP手术可在术后早期有效控制眼压,减轻患者疼痛,但长期控制仍需联合抗VEGF+P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 睫状体光凝术 抗VEGF 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小凤 樊映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97-900,共4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是诸多眼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是导致患者视功能损伤,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将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研究进展综... 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是诸多眼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是导致患者视功能损伤,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危险因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是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将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建立 病理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孟雪雨 潘颖喆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VG患者64例(6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NVG患者64例(66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30眼)和观察组(34例,36眼)。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眼压低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1周及术后1、3个月,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少于术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NVG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视力和眼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抗青光眼用药使用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小梁切除术 视网膜激光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组氨酸糖蛋白在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8
作者 冉启艳 何俊豪 +4 位作者 吴杰 叶萌 吴煜豪 谭薇 陈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873-1881,共9页
目的:探讨富组氨酸糖蛋白(HRG)在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正常(WT)组、糖尿病(DM)组视网膜中HRG、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转染... 目的:探讨富组氨酸糖蛋白(HRG)在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模型,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正常(WT)组、糖尿病(DM)组视网膜中HRG、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转染HRG小干扰RNA低表达序列,WB验证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中HRG的蛋白表达情况,选择最佳si-HRG#298序列用于后续实验。动物实验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沉默HRG,玻璃体腔注射HRG空载体对照组(AAV2-sh-NC)及HRG基因沉默组(AAV2-sh-HRG#298),WB验证HRG的蛋白表达情况后,通过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结构变化,PAS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新生血管变化情况,WB检测各组HRG及VEGF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发现DM组大鼠视网膜结构出现紊乱,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内核层和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视网膜总厚度也减少(P<0.05);PAS染色观察DM组大鼠视网膜中无细胞毛细血管明显增多(P<0.05);DM组大鼠视网膜中HRG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上调(P<0.05);高糖诱导的hRMECs中转染HRG后其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HRG基因沉默可以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下调VEGF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HRG促进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新生血管形成,HRG基因沉默可以抑制其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富组氨酸糖蛋白 新生血管形成 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9
作者 王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3.51±0.88)次。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扁平不规则PED最大高度、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以扁平不规则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CSC疗效良好,但对扁平不规则PED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于飞鸿 赵琳 杨斯崇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5期38-40,共3页
目的:分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8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分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85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及观察组(n=43)。对照组采用抗VEGF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PRP。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视野缺损程度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两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两组眼压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眼压水平低于治疗前,高于治疗后1周,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视力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联合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小视野缺损程度,提高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善眼压及视力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VEGF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谢安明 王雅君 崔丽珺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检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纤维血管膜标本中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与PDR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法收集10例玻璃体手术中剥除的PDR膜,以10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膜及1例... 目的检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纤维血管膜标本中血管内皮祖细胞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与PDR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方法收集10例玻璃体手术中剥除的PDR膜,以10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膜及1例人视网膜为对照,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祖细胞数及VEGF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DR膜包括中央部无血管区,间有少量细胞的纤维组织区和周边部富细胞区,PVR膜则为排列不规则的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间质。10例PDR膜中均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5.90±1.83)个,而10例PVR膜中仅有1例发现血管内皮祖细胞(0.10±0.32)个,人视网膜未见血管内皮祖细胞。PDR膜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PDR膜中血管内皮祖细胞数与VEGF的表达呈现正相关性。结论血管内皮祖细胞与VEGF均参与了PDR新生血管的形成,二者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建立及特征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敏 贾丽丽 +2 位作者 宋蓓雯 杜新华 吴强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542-1545,共4页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方法:将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将模型组小鼠于生后第7d置于750mL/L氧浓度环境,生后第... 目的:建立可靠稳定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奠定模型基础。方法:将24只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12只。将模型组小鼠于生后第7d置于750mL/L氧浓度环境,生后第12d返回正常空气中;正常组小鼠始终置于正常空气环境喂养。至小鼠生后第17d进行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视网膜铺片以及眼球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心脏荧光素灌注造影结果显示视网膜中央区域呈无灌注缺血,另外视网膜血管有迂曲扩张、荧光渗漏等异常表现。眼球连续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突出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48.65±6.24个/片/眼,而正常组小鼠平均为0.38±0.21个/片/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诱导的视网膜缺血模型可成功诱导小鼠产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作为探究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可靠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 氧诱导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超广角OCTA与FFA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董文韬 刘三梅 +2 位作者 李杰 王祎娅 钟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超广角OCT血管成像(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增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经FFA确诊为增生早期DR的患者62例(98眼)为... 目的 对比分析超广角OCT血管成像(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增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经FFA确诊为增生早期DR的患者62例(98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FFA和超广角OCTA检查。超广角OCTA检查选择以黄斑为中心的24 mm×20 mm扫描模式进行。所有图像均由同一位技术员采集,图像分析由同一位医师进行。以FFA的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超广角OCTA对增生早期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 共93眼(94.9%)FFA显示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超广角OCTA显示出其中82眼,检出率88.2%,遗漏的患眼均是由于超广角OCTA检测范围受限所致;在FFA未显示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5眼中,超广角OCTA显示出1眼存在新生血管,该新生血管在FFA检查中被误诊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共17眼(17.3%)FFA显示出视盘新生血管,超广角OCTA显示出全部17眼,检出率100.0%;在余下的81眼中,超广角OCTA更灵敏地显示出10眼存在视盘新生血管。在FFA检查中,因荧光素渗漏掩盖了新生血管的特征,导致漏诊。结论 超广角OCTA对增生早期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检出率高,且能发现被FFA遗漏的新生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视网膜新生血管 视盘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31
14
作者 张娣 张玲 +3 位作者 杨静 廖沁 黄舸 贾蒙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70-1172,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1)),待新生血...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1)),待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或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眼压控制完全成功者10眼(58.82%),部分成功者7眼(41.18%)。末次随访时7眼(41.18%)矫正视力提高,8眼(47.06%)视力稳定,2眼(11.76%)视力降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相关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手术及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康柏西普 玻璃体内注射 视网膜光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全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修铎 徐惠娣 +4 位作者 孙钰 王倩 陆璐 陈志斌 赵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15-01/12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bstruction,CR...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extra-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E-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15-01/12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bstruction,CRVO)继发性青光眼16例16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1.0mg,再联合E-PRP。观察治疗前后眼压、视力、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末次随访16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全部消退。治疗前眼压42~65(平均50.85±6.97)mmH g,治疗后平均眼压在各观察节点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眼压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视力与术前相比不变者12眼,提高2行以上者2眼,下降2行以上者2眼,末次随访时视力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超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全视网膜光凝术 玻璃体腔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备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曹晖 胡宏慧 +3 位作者 许迅 樊莹 王方 张皙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制备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为今后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方法 以出生 7d的C5 7BL/ 6J小鼠 5 6只 ,雌雄兼有 ,随机将 2 8只放入75 %± 2 %高氧环境 ,控制室温 2 3℃± 2℃ ,日光照明 ,5d后... 目的 制备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为今后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方法 以出生 7d的C5 7BL/ 6J小鼠 5 6只 ,雌雄兼有 ,随机将 2 8只放入75 %± 2 %高氧环境 ,控制室温 2 3℃± 2℃ ,日光照明 ,5d后返回空气环境 ;另一组 2 8只置于 2 3℃± 2℃空气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随机于出生后 12、14、17、2 1、2 2、2 5d取高氧组和空气组小鼠行视网膜铺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 lialgrowthfactor ,VEGF)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 ,并对出生后 17d小鼠的视网膜铺片、石蜡切片HE染色、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高氧诱导组出生后 17d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 ,穿过视网膜内界膜细胞核计数明显高于空气组。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从出生后 14d开始有阳性表达 ,阳性表达逐渐增强 ,出生后 17d达到高峰 ,之后逐渐下降 ,持续至出生后 2 1d。结论 该模型为一种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2
17
作者 龙婷 陈佳 +1 位作者 杜磊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房角开闭情况等,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患眼眼压为(42.54±16.52)mmH g(1 kP a=7.5 mmH g)。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1 d眼压为(38.78±11.38)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割术后1周眼压(45.30±12.20)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27.56±19.38)mmH g、(20.49±18.66)mmH g、(19.79±16.53)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结束时,10眼(62.5%)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6眼(37.5%)虹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结论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轻度提高视力,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对改良型高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闫妍 原公强 +2 位作者 董晓光 陈蕊 郑丽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验证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观察的可行性。方法C57BL/6J小鼠于生后7d置于含体积分数(75±2)%氧气的密闭氧箱内,每日加食换水替换母鼠,5d后返回正常大气环境,制作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目的验证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对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态观察的可行性。方法C57BL/6J小鼠于生后7d置于含体积分数(75±2)%氧气的密闭氧箱内,每日加食换水替换母鼠,5d后返回正常大气环境,制作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于生后15d、17d、19d、21d、24d、30d麻醉小鼠后行质量分数2%Evans蓝上腔静脉灌注,5min后处死,摘取眼球,固定后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小鼠视网膜深浅2层血管网及中间的连接血管,并能动态反映高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形成无灌注区、血管扩张迂曲及渗漏、新生血管及血管瘤的形成。后期血管增殖反应慢慢消退这一过程也能呈现。显影清晰、完全,方法简便、可重复性高。结论Evans蓝灌注血管造影可准确、动态反映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形态特点,且价格低廉、简单易行,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广阔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Evans蓝 视网膜新生血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俊 孟晓光 +2 位作者 李秀云 李娜 李聪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7-559,共3页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 mL 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前部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3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接受治疗。31眼玻璃体内注射0.05 mL Bevacizumab后行视网膜光凝,6眼因屈光间质混浊予以后极部视网膜光凝术后行巩膜外冷凝,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压、视力及虹膜新生血管变化。结果虹膜表面新生血管22例术后3 d完全消退,9例明显变细;术后7 d后完全消退。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23.68 mmHg(1 kPa=7.5 mmHg)、22.35 mmHg、18.27 mmHg、16.53 mmHg。术后1个月,23例视力提高,8例视力无变化,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3例眼压稳定,5例应用噻吗心胺、派立明滴眼后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3例眼压未控制,其中1例因无光感行睫状体冷冻术,2例行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稳定。结论 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及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改善视网膜缺血状态,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少,为目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光凝 前部视网膜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星利 王青 罗一青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18-1520,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其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以82例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依据Duker-Elder眼底分期标准可分为Ⅰ期(n=42)、Ⅱ期(n=25)...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产前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分析其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以82例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依据Duker-Elder眼底分期标准可分为Ⅰ期(n=42)、Ⅱ期(n=25)和Ⅲ期(n=15),另选取妊娠高血压无视网膜病变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管新生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VEGF、IGF-1和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VEGF、IGF-1和ET-1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眼底病变程度的加重,NO水平显著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妊娠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程度与VEGF、IGF-1和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与NO呈负相关性。结论: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明显血管新生因子水平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视网膜病变 血管新生因子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