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
11
1
作者
晏红改
李骏
+2 位作者
聂红平
张世杰
杨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5-1138,1142,共5页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核层厚度,观察椭圆体带、外界膜断裂情况,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共31例32眼,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视力逐渐好转。黄斑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核层厚度在术后1周[(122.75±111.84)μm,(79.06±76.67)μm]至3个月[(163.28±133.10)μm,(108.66±120.40)μm]的随访过程中逐渐增厚,术后6个月时稍有下降[(159.50±99.26)μm,(99.22±74.89)μm]。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椭圆体带:1周68.8%,1个月65.6%,3个月56.3%,6个月50.0%;外界膜:1周53.1%,1个月46.9%,3个月40.6%,6个月37.5%),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情况与患者视力恢复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外核层厚度在一定时间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视力逐渐好转;椭圆体带、外界膜的完整性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
视网膜
脱离
视网膜微结构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修复与视功能恢复关系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一博
孟旭霞
+3 位作者
余川
杨静
刘鹏辉
耿文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中,A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椭圆体带先愈合者;B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除椭圆体带外的其他视网膜层先愈合者;C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未修复者。对比并观察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敏度(MS)及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结果。结果40例(40眼)患者中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34例(34眼)裂孔愈合时间为术后1~10(5.42±3.16)d,椭圆体带完全对接时间为术后2~12(5.57±3.69)d。术后1周,A组较B组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P=0.038)。3组患眼术后1周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A组BCVA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B组BCVA均较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BCV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B组M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MS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B组MS均较C组提高(均为P<0.05),但A组与B组M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C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IMH患眼术后初期椭圆体带先愈合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具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且视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黄斑
视网膜微结构
微视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
视网膜
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胡晓鹏
倪寿翔
+1 位作者
李立
周希瑗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7-287,共1页
关键词
视网膜
超
微结构
玻璃体腔内注射
曲安奈德
兔眼
常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被引量:
11
1
作者
晏红改
李骏
聂红平
张世杰
杨柳
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视觉损伤与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5-1138,114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470650)~~
文摘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记录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外核层厚度,观察椭圆体带、外界膜断裂情况,黄斑水肿、黄斑前膜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共31例32眼,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视力逐渐好转。黄斑中心凹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核层厚度在术后1周[(122.75±111.84)μm,(79.06±76.67)μm]至3个月[(163.28±133.10)μm,(108.66±120.40)μm]的随访过程中逐渐增厚,术后6个月时稍有下降[(159.50±99.26)μm,(99.22±74.89)μm]。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椭圆体带:1周68.8%,1个月65.6%,3个月56.3%,6个月50.0%;外界膜:1周53.1%,1个月46.9%,3个月40.6%,6个月37.5%),椭圆体带及外界膜断裂情况与患者视力恢复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外核层厚度在一定时间内随着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视力逐渐好转;椭圆体带、外界膜的完整性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孔源性
视网膜
脱离
视网膜微结构
最佳矫正视力
Keywords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etinal microstructur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分类号
R774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修复与视功能恢复关系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一博
孟旭霞
余川
杨静
刘鹏辉
耿文慧
机构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武汉艾格眼科医院
山东省鲁南眼科医院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49,共6页
文摘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微结构解剖修复过程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手术治疗的IMH患者40例40眼,根据患眼术后1周~1个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微结构连续变化的愈合特征分为3组,其中,A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椭圆体带先愈合者;B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完全或部分修复,且已修复部分为除椭圆体带外的其他视网膜层先愈合者;C组裂孔缺损组织及黄斑中心凹曲线未修复者。对比并观察3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光敏度(MS)及OCT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结果。结果40例(40眼)患者中术后黄斑裂孔愈合的34例(34眼)裂孔愈合时间为术后1~10(5.42±3.16)d,椭圆体带完全对接时间为术后2~12(5.57±3.69)d。术后1周,A组较B组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P=0.038)。3组患眼术后1周BCVA均较术前提高(均为P<0.05)。术后1周,A组BCVA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B组BCVA均较C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BCVA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B组M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MS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B组MS均较C组提高(均为P<0.05),但A组与B组MS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C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B组黄斑中心1环、2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与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A组与B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IMH患眼术后初期椭圆体带先愈合者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具有更高的全层愈合率,且视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黄斑
视网膜微结构
微视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
视网膜
电图
Keywords
idiopathic macular fissure
macula
retinal microstructure
microfie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multifocal retinal electroretinography
分类号
R774.5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胡晓鹏
倪寿翔
李立
周希瑗
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出处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7-287,共1页
关键词
视网膜
超
微结构
玻璃体腔内注射
曲安奈德
兔眼
常规剂量
分类号
R774.1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关系
晏红改
李骏
聂红平
张世杰
杨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结构修复与视功能恢复关系研究
王一博
孟旭霞
余川
杨静
刘鹏辉
耿文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兔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胡晓鹏
倪寿翔
李立
周希瑗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