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光 陈晓隆 +4 位作者 王爱媛 赵芳 施丰雪 翟文佳 王晶雪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62-965,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laser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后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改变。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期及增殖期DR且符合PRP适应证的16例(16眼)患者纳入研究,并行PRP。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采用FFA对所有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进行记录,观察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出现显影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完全充盈的时间,计算得出视网膜动脉、视网膜毛细血管、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眼不同时段的视网膜通过时间的变化。结果 DR患者PRP治疗前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为(1.58±0.99)s,治疗后为(2.19±1.2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DR患者PRP治疗前后的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是DR患者的最重要治疗方式,在PRP治疗后1~3个月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最为显著,较PRP治疗前有显著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激光光凝 视网膜循环时间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与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滕娟 余海跃 +2 位作者 陈志萍 陈梅珠 王云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52-956,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有或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DM)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有或无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DM)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确诊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DM患者60例60眼纳入本研究,每例患者均根据尿中白蛋白的含量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30例)与微量白蛋白尿组(30例),同时取健康人30人3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浅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3个层面的MVD图,同时测量黄斑FAZ面积和MVD指标。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对照组的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34±0.02)mm 2、(0.39±0.02)mm 2、(0.29±0.03)mm 2,三组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的浅层视网膜MVD为(49.63±2.61)%、(47.60±2.63)%,深层视网膜MVD为(50.48±2.61)%、(49.50±2.49)%,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为(53.85±2.03)%、(53.10±1.98)%,与对照组相应的MVD[(51.02±2.08)%、(53.48±2.32)%、(56.56±2.1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浅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深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尿白蛋白含量与DM患者浅层视网膜MVD变化均有相关性(r=0.934、0.896、0.717,均为P<0.05)。结论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DM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DM早期,尿中微量白蛋白含量变化与视网膜微循环改变有关。视网膜微循环检查可作为评估2型DM患者早期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白蛋白 视网膜循环 糖尿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阴行血方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肖家翔 姚贤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718-719,共2页
目的:通过应用以养阴行血法组方的护网明目散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探讨该方的作用机理。方法:参照中西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共选取10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 目的:通过应用以养阴行血法组方的护网明目散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探讨该方的作用机理。方法:参照中西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共选取100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护网明目散,对照组口服导升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血液流变学情况,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两疗程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护网明目散组有效率高于导升明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流变学检查各项检测指标显示,两组治疗均有改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液流变的作用,但护网明目散组优于导升明组。各项指标两组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养阴行血为法组成的护网明目散能够较好地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能有效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可阻止其向增殖型发展以保护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护网明目散 养阴行血法 视网膜循环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bogen气体与视网膜微循环
4
作者 周强 仇宜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呼吸纯氧可增加组织氧供 ,但同时使血管收缩 ,造成组织相对缺血。 Carbogen气体 (95 0 m L· L- 1 O2 +5 0 m L· L- 1 CO2 )是为解决氧供和血供矛盾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混合气体。早期人们注意到 ,carbogen气体可加快视... 目的 呼吸纯氧可增加组织氧供 ,但同时使血管收缩 ,造成组织相对缺血。 Carbogen气体 (95 0 m L· L- 1 O2 +5 0 m L· L- 1 CO2 )是为解决氧供和血供矛盾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混合气体。早期人们注意到 ,carbogen气体可加快视网膜血流速度。随着研究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 carbogen气体对视网膜微循环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就 carbogen气体对视网膜组织氧含量、血流量、血管管径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gen气体 视网膜循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1疗法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武晓燕 张彬 +3 位作者 苏晓力 高彩霞 苏宪 郜会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44-845,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及入选标准的RP患者126例252眼,采用4+1疗法综合治疗,即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中药、针灸治疗的同时,辅以卡波金吸入。26~38个月后观察患者全身和眼部症状、... 目的探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符合诊断及入选标准的RP患者126例252眼,采用4+1疗法综合治疗,即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中药、针灸治疗的同时,辅以卡波金吸入。26~38个月后观察患者全身和眼部症状、视力、视野、视网膜电图、血氧分压及血流情况。结果52例具有全身症状的患者中,48例(92.3%)治疗后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视力下降1眼(0.4%),视力无提高31眼(12.3%),视力提高0.02~0.20164眼(65.1%),视力提高〉0.2056眼(22.2%)。52例104眼做了周边视野(85°)和中心视野(30°)检查,治疗前可于45只眼检测到周边视野敏感度,治疗后于56只眼检测到,检出率为53.8%,47眼无变化,有效率为99.0%。58例102眼做了视网膜电图,治疗前、后均有97眼记录不到a波与b波;治疗后107眼可记录到波形,有效率为92.2%。PaO2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4+1疗法使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情得到延缓或控制,提升视力,改善视功能,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4+1疗法 视网膜循环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基于OCTA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卢尚哲 肖泽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67-1071,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和黄斑区血流密度(V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和黄斑区血流密度(V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仅一侧颈动脉IMT增厚且无DR的患者30例(60眼),双眼及双侧颈动脉均入组,并根据测得的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30眼和IMT正常组30眼。应用OCTA对受试眼黄斑区视网膜3 mm×3 mm区域进行扫描,获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图像,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软件自动测得黄斑中心凹(1 mm×1 mm)、旁中心凹(1~3 mm)4个方位(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血流密度(VD)及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对所有受试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计算平均颈动脉IMT,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患者FAZ周长、面积、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分别为(2.74±0.40)mm和(2.50±0.30)mm、(0.37±0.14)mm^(2)和(0.32±0.09)mm^(2)、0.60±0.11和0.66±0.53、(14.98±4.56)%和(18.02±2.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增厚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16±3.58)%、(46.33±3.59)%、(45.76±3.28)%、(49.39±2.94)%,IMT正常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65±3.26)%、(46.39±3.32)%、(47.18±4.18)%、(48.77±3.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329,P=0.01),与FAZ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均呈负相关(r=-0.342、-0.312,均为P<0.05)。结论伴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早期,颈动脉IMT与视网膜微循环相关指标的改变有关。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筛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循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楚 陈京霞 邹玉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2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和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雷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维生素B12、叶酸水平,黄斑厚度、出血斑、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变化,以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黄斑厚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变薄(均P<0.05),出血斑较治疗前均显著缩小(均P<0.05),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和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较治疗前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较治疗前均显著延长(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黄斑厚度和出血斑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V1-A2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提高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改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叶酸 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毓敏 何晓健 +3 位作者 韩萍 王竞 莫建锋 冯琦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8-511,共4页
目的 评价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 (CRVA )术后≥ 2年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 2 0例 2 0眼 ,术后 2个月和末次随访 2个时间点 ,观察吻合功能、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吻合点并发症。结果 吻合成功 11眼... 目的 评价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 (CRVA )术后≥ 2年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 2 0例 2 0眼 ,术后 2个月和末次随访 2个时间点 ,观察吻合功能、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吻合点并发症。结果 吻合成功 11眼 ( 11/2 0 ,5 5 % ) 16点 ( 16/4 8,3 3 3 % ) ,吻合未成功 9眼 ( 9/2 0 ,45 % ) ,两次随访结果一致。视力 :吻合成功组提高 7例 ,不变 4例 ;未成功组提高 1例 ,不变 3例 ,下降 5例 (P <0 0 5〉。吻合点远期并发症包括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5处 ( 5 /4 8,10 4% ) ,视网膜前纤维膜 5处 ( 5 /4 8,10 4% ) ,视网膜前出血 1处 ( 1/4 8,2 1% )。结论 激光CRVA术可有效建立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 ,改善视力 ,吻合疗效持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 激光 视网膜静脉阻塞 治疗 重建视网膜静脉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后黄斑血流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汝婷 滕月 +1 位作者 李君慧 廉丽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4-690,共7页
【目的】比较近距离用眼前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探讨近距离用眼影响近视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近距离观看手机视频1 h作为近距离用眼的方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测量用眼前、后黄斑区6 mm×6... 【目的】比较近距离用眼前后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探讨近距离用眼影响近视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近距离观看手机视频1 h作为近距离用眼的方式,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测量用眼前、后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的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浅层(神经纤维层至外丛状层内界)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AZ)的面积(FAZ-A)、周长(FAZ-P)、形态指数(FAZ-CI),按区域划分为中心、内层、外层及整体,得出11项微循环指标,对比用眼前及用眼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近距离用眼后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指标普遍较用眼前低,除了FAZ-A及FAZ-P以外(P=0.148、P=0.9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VLD中以中心VLD(差异1.00)及内层VLD(差异0.80)的差异最大(P=0.001、P=0.008),VPD中以中心VPD(差异0.02)及内层VPD(差异0.02)最大(P=0.001、P=0.008),不同屈光度及眼轴的青年变化程度无差异。【结论】近距离用眼可能通过影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影响近视的发生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用眼 黄斑区浅层视网膜循环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