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娟 谢茂松 +2 位作者 郑卫东 胡建章 曲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1-1044,1050,共5页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治疗视网膜变性(RP)疾病的前景。方法采用贴壁法进行分离培养BMSC,经慢病毒载体将GAP43基因导入BMSC得到GAP43基因修饰的BMSC。将63只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按随...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治疗视网膜变性(RP)疾病的前景。方法采用贴壁法进行分离培养BMSC,经慢病毒载体将GAP43基因导入BMSC得到GAP43基因修饰的BMSC。将63只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GAP43基因修饰的BMSC混悬液,阴性对照组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BMSC混悬液,空白对照组接受视网膜下注射PBS。移植后30 d,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网膜厚度,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紫红质在RCS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GAP43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30 d后,实验组视网膜厚度显著增加,视网膜视紫红质明显增强。结论 GAP43基因修饰的BMSC移植能增加光感受细胞的存活数,延缓视网膜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邵敬芝 彭广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5,共5页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的变性疾病,导致患者渐进性视觉丢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共同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凋亡,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移植治疗是目前实验研究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主...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的变性疾病,导致患者渐进性视觉丢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共同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凋亡,然而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细胞移植治疗是目前实验研究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研究表明将感光前体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到视网膜下腔或玻璃体内,可以延缓宿主感光细胞的凋亡、替代凋亡的感光细胞、挽救残存的视觉功能和修复视网膜结构。细胞移植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移植细胞的来源问题,目前主要的移植细胞来源是视网膜祖/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等。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视网膜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诱导多潜能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变性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涛 阴正勤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动物视网膜变性的发病机理与人类的视网膜疾病有某些同源性,因此是研究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及视网膜移植治疗的有用模型。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动物模型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疾病 药物治疗 发病机理 移植治疗 基因治疗 遗传类型 同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A4基因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梁庆玲 刘勇 +1 位作者 孟晓红 阴正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74-880,共7页
目的在一组ABCA4基因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hereditary retinal dystrophies,HRD)的无关系先证者中,研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就诊的病例中,选出确诊为ABCA4基因突变的6例... 目的在一组ABCA4基因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hereditary retinal dystrophies,HRD)的无关系先证者中,研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眼科就诊的病例中,选出确诊为ABCA4基因突变的6例无关系先证者,应用眼科裂隙灯检查、视力检查、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电生理检查的方法来分析其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6例无关系的先证者中,3例诊断为Stargardt病(Stargardt disease,STGD),2例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视杆-视锥型,retinitis pigmentosa,RP),1例诊断为视锥细胞营养不良(cone dystrophy,COD)。其中,先证者2、6为ABCA4基因的纯合突变,先证者1、3、4、5为ABCA4基因的杂合突变。所有先证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有不同程度变薄,闪光视网膜电图及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各波形也有不同程度的幅值下降及峰时延迟,且临床表现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视杆-视锥型)的患者黄斑区变薄的程度、电生理各波幅值下降程度及峰时延迟程度更显著。结论 ABCA4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多种临床表型,且同一基因突变方式、同一临床诊断的不同个体病情严重程度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A4 STARGARDT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 表型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P2X7受体在视网膜变性类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祁玉麟 叶河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328,共6页
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是世界上主要的一类致盲性眼病,感光细胞等视网膜神经元细胞损伤及凋亡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嘌呤能离子通道型7(P2X7)受体在视网膜多种类型的细胞均有表达。研究发现,P2X7受体激活及其介导的信号异常表达与视网膜神经... 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是世界上主要的一类致盲性眼病,感光细胞等视网膜神经元细胞损伤及凋亡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嘌呤能离子通道型7(P2X7)受体在视网膜多种类型的细胞均有表达。研究发现,P2X7受体激活及其介导的信号异常表达与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变性死亡过程相关,而阻断或下调P2X7受体的激活表达可显著减少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元细胞的损伤及凋亡。本文回顾近年来嘌呤P2X7受体参与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探讨视网膜变性类疾病中针对P2X7受体可能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X7受体 三磷酸腺苷 视网膜变性疾病 视网膜神经元细胞 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视网膜免疫微环境的改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环宇 卢紫阳 +2 位作者 何军材 郜原 阴正勤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39-846,共8页
目的研究在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展过程中,介导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20日龄(P20)、P40、P60 RCS-rdy--P+大鼠(简称RCS大鼠)和相... 目的研究在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大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发展过程中,介导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的变化。方法选取出生后20日龄(P20)、P40、P60 RCS-rdy--P+大鼠(简称RCS大鼠)和相应日龄RCS-rdy+-P+大鼠(简称对照大鼠)各12只,细胞因子液相悬浮芯片检测大鼠视网膜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日龄大鼠视网膜中白细胞介素-2(IL-2)、CC类趋化因子配体2(CCL2)、CXC趋化因子配体9(CXCL9)、CXCL10和IFN-γ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CD161+)的分布;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视网膜中T淋巴细胞(CD4+、CD8+)和NK细胞(CD161+)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匀浆中IFN-γ的质量浓度。结果RCS组大鼠视网膜中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均表现出随日龄增加而表达上调的趋势,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L-2、CCL2、CXCL9、CXCL10、CXCL11和IFN-γmRNA表达水平均较P20 RCS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CD4、CD8、CD161细胞阳性率分别为(9.09±0.89)%、(18.77±0.38)%和(9.41±0.38)%。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FN-γ阳性细胞比例为(8.29±0.27)%,较对照大鼠的(0.28±0.0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3,P=0.00)。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CD4+、CD8+和CD161+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内层视网膜,且IFN-γ阳性标记与淋巴细胞表面标记呈共定位。不同日龄RCS大鼠和对照大鼠视网膜中IFN-γ质量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6.49,P<0.01;F时间=21.05,P<0.01),其中P60 RCS大鼠视网膜中IFN-γ质量浓度较P20 RCS大鼠、P40 RCS大鼠和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CS大鼠RP改变了视网膜内相对免疫豁免的微环境,视网膜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在病变后期引起淋巴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导致IFN-γ在视网膜中浓度显著升高,表明细胞免疫参与其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淋巴细胞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视网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惠延年 王静波 王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应用人工视网膜激活视网膜内层 ,将是治疗外层视网膜变性疾病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近年来已在研发不同的新装置上付出了很大努力。现对 3种类型的人工视网膜 ,即表面型人工视网膜、外层型人工视网膜及化学型人工视网膜的最新进展作一评述。
关键词 人工视网膜 视网膜变性疾病 人工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视网膜细胞的方法新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永吉 庞丽 游志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51-854,共4页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类眼病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机体所有细胞的潜能,可以利用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出各种... 视网膜变性疾病是引起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由于这类眼病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机体所有细胞的潜能,可以利用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出各种视网膜细胞,这为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ESCs治疗视网膜变性疾病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将ESCs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样细胞。本文对自发诱导培养法、共培养法、细胞因子诱导法、单层贴壁诱导培养法和3D诱导培养法等ESCs分化为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和RPE细胞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胚胎干细胞 分化 视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膜在组织工程化视网膜色素上皮构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唐甜 陈洁 +2 位作者 邓华 尹晓光 付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84-887,共4页
目的探索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在构建组织工程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自发分化法将人胚胎干细胞(ESC)诱导为视网膜色素上皮(ESC-RPE)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SC-RPE细胞特定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 目的探索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在构建组织工程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自发分化法将人胚胎干细胞(ESC)诱导为视网膜色素上皮(ESC-RPE)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ESC-RPE细胞特定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己内酯(PCL)纳米纤维膜和PCL/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2种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并测定2种支架的接触角;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2种纳米纤维膜浸提液对ESC-RPE细胞活力的影响;将ESC-RPE细胞培养在PCL/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上,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组织工程化RPE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结果ESC-RPE细胞不表达多能性标志物OCT4,阳性表达RPE特异性标志物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RPE65和Bestrophin。PCL纳米纤维膜和PCL/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均呈纤维多孔状,2种支架的接触角分别为(97.2±3.1)°和(13.6±2.4)°,2种支架的浸提液对ESC-RPE细胞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培养在PCL/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上的ESC-RPE细胞阳性表达特异性标志物MITF和ZO-1。结论PCL/明胶纳米纤维复合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并且可支持ESC-RPE细胞的生长,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化RPE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 视网膜变性疾病 聚己内酯 明胶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HC-Ⅱ分子在视网膜不同时期表达特点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白大勇 李根林 +1 位作者 刘月月 王津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视网膜变性疾病 MHC-Ⅱ 实验研究 表达特点 分子 C57BL/6小鼠 视网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招志毅(综述) 陈建苏(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2-666,共5页
2006年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建立被誉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得进行患者体细胞来源的干细胞治疗成为可能。近年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的成纤维细胞、B淋巴细胞、神经干细胞、头发角质细胞、胰腺细胞、脐带基质和羊膜的间... 2006年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的建立被誉为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使得进行患者体细胞来源的干细胞治疗成为可能。近年的研究表明,动物和人的成纤维细胞、B淋巴细胞、神经干细胞、头发角质细胞、胰腺细胞、脐带基质和羊膜的间充质细胞均可重编程成为iPSCs并可通过一定的诱导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为多种疾病的特异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而iPSCs研究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在眼科,iPSCs诱导后可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感光细胞和其他视网膜细胞,从而为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的干细胞治疗不同,iPSCs移植治疗相应的疾病避免了传统干细胞治疗所存在的道德伦理及免疫排斥等限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就iPSCs的概念、诱导策略及方法、在眼科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视网膜变性疾病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综述) 张卯年(审校) 姜彩辉(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0-1043,共4页
以视网膜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为病理基础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针对其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治疗却十分有限。最新研究发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内,使体... 以视网膜神经元不可逆性损伤为病理基础的视网膜变性类疾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针对其神经损伤修复的药物治疗却十分有限。最新研究发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内,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由患者体细胞诱导的iPSCs不仅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而且可避免以往胚胎干细胞存在的宿主排斥反应和伦理学限制等缺点,同时眼部屈光介质清晰的特点还使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变性类疾病具有易于观察、便于操作的优势,相信会为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对iPSCs的研究发展历程、iPSCs的特性和优势、iPSCs在眼科的诱导和定向分化能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视网膜变性疾病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眼底病小鼠模型须考虑的因素
13
作者 庹旌生 陈之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9-291,共3页
随着眼科基础研究的发展,眼科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合理解释眼科研究结果的保证.在眼底疾病的小鼠模型应用过程中,由于自发性和基因改造性眼底病小鼠模型来源于不同的种系,其中可能带有对所研... 随着眼科基础研究的发展,眼科疾病动物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确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合理解释眼科研究结果的保证.在眼底疾病的小鼠模型应用过程中,由于自发性和基因改造性眼底病小鼠模型来源于不同的种系,其中可能带有对所研究表型能产生干扰的基因突变.本文简单介绍最常见的4个基因的突变(变异),以提出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和选择动物模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Crb1基因、磷酸乙酰化酶6β(Pde6b)、Gnat2和RPE65基因的突变(变异)在实验小鼠中分布广泛,分别可产生rd8样视网膜变性、rd1样视网膜变性、视锥细胞功能不全和差别性光损伤敏感的表型.研究者在实验设计阶段要认真了解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排除有可能影响自己所研究的表型的种系.因各种条件所限确实无法避免时,也可通过设立合适的对照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小鼠 基因突变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变性 遗传性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