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体外视网膜组织片下移植 被引量:2
1
作者 马静 唐仕波 +1 位作者 白宁艳 林少芬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研究人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的细胞分化。方法取无眼部发育异常的4~5个月胚胎眼球,进行视网膜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将传代的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片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研究人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的细胞分化。方法取无眼部发育异常的4~5个月胚胎眼球,进行视网膜前体细胞分离培养。将传代的细胞移植到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组织片下,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细胞分化和组织整合情况。结果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形成神经球样细胞团,传代后形成子代细胞团,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Nestin。体外培养的视网膜组织片在5d、10d均能基本维持视网膜结构。移植到视网膜组织片下的视网膜前体细胞能够与其建立细胞连接。这些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后能够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和视紫红质,分别为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光感受器细胞的特异蛋白。结论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具有神经干细胞特征,在体外移植到培养的人视网膜组织片下,能够分化成相应的终末分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体细胞 神经干细胞 组织培养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在rd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后的分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陶靖 葛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85-487,491,共4页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干细胞(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mbryonic stem cells,GFP-ESC)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在rd小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后的存活分化情况。方法将GFP-ESC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到伴有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和继发...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干细胞(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mbryonic stem cells,GFP-ESC)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在rd小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后的存活分化情况。方法将GFP-ESC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到伴有视网膜感光细胞变性和继发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的rd小鼠视网膜下腔,移植后1周、4周、8周取材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分化情况。对移植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并接种裸鼠眼内观察是否成瘤,评价其安全性。结果GFP-ESC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眼内可存活、整合到宿主变性视网膜层间。1周时GFP阳性细胞移行于外层视网膜并呈视杆细胞标志抗原rhodop-sin阳性;4周时整合于内层视网膜,共表达成熟神经元标志抗原神经丝蛋白-200、微管相关蛋白-2,突触标志抗原synaptophysin检测阳性;8周时移至邻近玻璃体腔形成节细胞样结构,表达节细胞标志抗原Thy1.1;移植细胞维持正常二倍体核型,术后8周未见排斥反应及瘤性增殖。结论GFP-ESC源性视网膜前体细胞在变性视网膜中可存活、整合,并有优先向变性的感光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类型分化的倾向,有望为青光眼等视神经视网膜病变的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视网膜体细胞 定向分化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白质的影响
3
作者 周杰 刘卫鹏 +4 位作者 杨辉 汪兆艳 王倩 栾佐 屈素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3-850,共8页
目的:观察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hOPC)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VaD... 目的:观察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huma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hOPC)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小鼠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能力,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机制。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狭窄法构建VaD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VaD组和hOPC组。VaD组和hOPC组在建模后8周经胼胝体立体定位移植等体积PBS或hOPC溶液。移植后4周和12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OPC在脑内的存活、迁移和分化。移植后12周,通过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髓磷脂相关糖蛋白(myelin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和非磷酸化神经丝H(其单克隆抗体为SMI32)免疫荧光染色和水迷宫实验研究hOPC对小鼠脑白质的影响,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荧光染色探索hOPC的旁分泌机制。结果:hOPC可以在VaD小鼠脑内存活12周,迁移至受损的白质区,并部分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约63%)。移植后12周,hOPC显著提高MBP、MAG和NF200的荧光强度(P<0.05或P<0.01),降低SMI32的荧光强度(P<0.01);hOPC组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和VaD组(P<0.01)。在水迷宫实验中,hOPC组与sham组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PC组的潜伏期较VaD组缩短(P<0.05或P<0.01),hOPC组穿越平台的次数较VaD组增多(P<0.05)。结论:hOPC可以在VaD小鼠脑内存活、迁移和分化,减轻脑白质病变,改善认知功能,这可能与细胞替代和旁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白质 少突胶质体细胞 细胞移植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对视网膜前体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
作者 赖平红 赖铭莹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68-871,共4页
背景体外研究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4(CXCR4)及其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RPCs)定向迁移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PCs表达CXCR4升高能增强干细胞的趋化活性,从而提高移植细胞的定向迁移能力。... 背景体外研究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4(CXCR4)及其配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RPCs)定向迁移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RPCs表达CXCR4升高能增强干细胞的趋化活性,从而提高移植细胞的定向迁移能力。目的探讨RPCs在低氧条件下CXCR4受体的表达。方法分离孕龄17d的NIH小鼠的胚胎视网膜细胞并制备成含5×10^6~10×10^6个/L细胞的悬液,将细胞接种到25cm2培养瓶中,用全神经球贴壁培养法进行培养。RPCs在正常O2(体积分数16%O2)和低O2(体积分数10%O2)环境中培养12h和24h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XCR4和缺氧诱导因子-1(HIF-1)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RPCs中CXCR4阳性细胞的百分比;Boyden小室实验观察30μg/L的SDF-1对RPCs的趋化效应。结果10%O2培养12h和24h后,RPCs中CXCR4mRNA的表达量(CXCR4mRNA/B—actinmRNA)分别为0.28±0.07和0.48±0.17,比正常氧培养组的0.16±0.02升高了1.75倍和3.00倍,10%O2培养12h和24h后RPCs中HIF-1mRNA表达量(HIF—1mRNA/B—actinmRNA)分别为0.18±0.07和0.38±0.13,比正常氧培养组的0.06±0.01升高了3.00倍和6.3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oyden小室实验表明,10%O2培养12h和24h后SDF-1对RPCs的趋化效应由正常氧的13.00%分别上升到36.00%和46.00%。FACS检测表明,10%O2诱导12h和24h后,RPCs中CXCR4阳性细胞率由正常氧浓度的9.01%分别上升到26.90%和4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PCs在低氧条件下CXCR4受体表达增加,同时对SDF-1的趋化能力增强。HIF-1的表达增加是CXCR4表达增高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体细胞/移植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4/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件培养液对人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诱导 被引量:3
5
作者 马静 唐仕波 +1 位作者 罗燕 林少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研究各种培养液对人视网膜前体细胞(RPC)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分离培养3~5个月人胚胎RPC,分别用胎牛血清(FBS组)、视网膜组织培养上清(RE组)、视网膜色素上皮培养上清(RPE组)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诱导... 目的:研究各种培养液对人视网膜前体细胞(RPC)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分离培养3~5个月人胚胎RPC,分别用胎牛血清(FBS组)、视网膜组织培养上清(RE组)、视网膜色素上皮培养上清(RPE组)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诱导前后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视紫红质(Rhodopsin)及蛋白激酶C(PKC)和钙结合蛋白(Calbindin)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MAP-2、GFAP及Rhodopsin阳性细胞数。结果:原代及传代培养的RPC表达Nestin,能分裂增殖,形成子代细胞团。RE组和FBS组细胞诱导分化后形态多样,连接广泛;RPE组细胞呈圆形,不贴壁。诱导分化后RE组细胞MAP-2的表达高于RPE组和FBS组(P〈0.01).而Rhodopsin的表达低于RPE组(P〈0.01);GFAP的表达在RPE组最低,RE组较高,FBS组最高(P〈0.05)。结论:不同培养基诱导呵使人RPC的分化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体细胞 培养 分化 神经干细胞 培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对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锟 卢光琇 +4 位作者 高玲 唐罗生 王建 王涛 胡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2-497,共6页
目的:观察Notch信号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胎龄16d的SD大鼠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采用悬浮法培养视网膜前体细胞。实验分Notch信号抑制组和对照组两组。第14天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细胞类型、Notch信号的... 目的:观察Notch信号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胎龄16d的SD大鼠分离视网膜神经上皮,采用悬浮法培养视网膜前体细胞。实验分Notch信号抑制组和对照组两组。第14天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细胞类型、Notch信号的表达及变化。结果:视网膜前体细胞大部分表达Notch1胞内段及其下游转录因子Hes1,少量细胞表达bHLH转录因子NeuroD和Mash1;自发分化后大量细胞表达bHLH转录因子NeuroD和Mash1,少量细胞表达Notch1胞内段和Hes1。Notch信号抑制组Nestin,GFAP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β-tubulin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Recoverin阳性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otch1信号在体外可能参与了对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的抑制,抑制Notch信号可部分促进视网膜前体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同时抑制了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 视网膜 NOTCH BHL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ller细胞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姚静 孙兴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5-679,共5页
目的研究Muller细胞在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uller细胞和不同时期的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将其与Muller细胞共同培养,并进一步用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来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 目的研究Muller细胞在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Muller细胞和不同时期的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将其与Muller细胞共同培养,并进一步用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来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的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每天观察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情况,Thy1.1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并计数。结果视网膜前体细胞能分化为多种视网膜细胞类型,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不同时期、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的百分比不同。单独培养组、共同培养组和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E14分别为(16.91±4.05)%,(47.25±9.67)%和(42.36±10.52)%,E18则分别为(4.65±1.88)%,(9.90±3.19)%和(8.69±3.01)%。相同时期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共同培养组和Muller细胞条件培养液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较单独培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培养条件下,E14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的百分比较E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uller细胞能诱导视网膜前体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化,可能通过Muller细胞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体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MULLER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洁 唐仕波 +2 位作者 马静 李斌 林少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对成人视网膜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成人眼球12只,“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出睫状上皮层的色素性细胞,10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 【目的】对成人视网膜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成人眼球12只,“机械分离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出睫状上皮层的色素性细胞,10ng/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并从三方面鉴定其神经干细胞特性: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Nestin的表达;B.自我更新能力:原代神经球消化传代后,继续培养观察新神经球的形成;C.多向分化潜能:原代细胞培养4~5d,改用含10mL/L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继续培养7~10d,分别用抗神经丝蛋白(NF)抗体、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抗体、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抗视紫质蛋白抗体、抗β-微管蛋白抗体以及抗无长突细胞特异性抗体作免疫荧光细胞染色。【结果】0.48%±0.08%(1∶208)原代细胞在含bFGF+EGF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能保持增殖未分化状态,形成神经球样结构,消化传代后90.1%±8.3%的第二代细胞能重新形成新的神经球样结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原代及传代后的神经球均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在含10mL/L胎牛血清的促分化培养液中,细胞分别分化为可表达神经细胞、星形神经胶质细胞和感光细胞等特异性抗原的细胞,表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在成人眼睫状体扁平部分离得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视网膜前体细胞,并在体外成功进行培养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视网膜体细胞 细胞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及体外分化诱导 被引量:3
9
作者 柯碧莲 许迅 +1 位作者 顾青 孙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5-618,共4页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其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孕18d的SD大鼠胚胎眼的视网膜,分别用悬浮法及贴壁法培养。传至第一代后转入分别含10ng/mlCNTF、20ng/mlEGF、10ng/mlbFGF、10...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其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孕18d的SD大鼠胚胎眼的视网膜,分别用悬浮法及贴壁法培养。传至第一代后转入分别含10ng/mlCNTF、20ng/mlEGF、10ng/mlbFGF、10%胎牛血清的DMEMF12中进行诱导分化,贴壁后2、3、4、6d分别行nestin、Vimentin、Opsin及GFAP的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鼠的RPCs在悬浮时呈球状生长,nestin及Vimentin染色阳性,悬浮培养传至一代,贴壁培养传至五代,传代后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并可在体外分化为含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及胶质细胞的混合神经元。CNTF、bFGF及EGF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光感受器细胞的比例。结论RPCs可在体外培养并传代。CNTF、bFGF及EGF参与视网膜发育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体细胞 细胞培养 分化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芊 彭秀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40-1343,共4页
目的对新生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同窝新生小鼠14只,随机分为7组(P1-P7),每组2只,出生后连续7d每天取1组幼鼠,分离视网膜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传代后培养2周,然后采用细胞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 目的对新生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同窝新生小鼠14只,随机分为7组(P1-P7),每组2只,出生后连续7d每天取1组幼鼠,分离视网膜并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状况。传代后培养2周,然后采用细胞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中的5-溴-2′脱氧尿嘧啶(BrdU)、细胞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神经视网膜亮氨酸拉链(Nrl)和视蛋白(Opsin)的表达情况,并对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在特定的培养基中,部分P1-P7各组新生小鼠视网膜细胞贴壁生长,荧光免疫组化标记显示传代后生长细胞大部分为BrdU阳性细胞。P1-P7组Nestin阳性率分别为31.0%、31.6%、32.3%、30.2%、31.2%、30.9%、29.5%。Nrl阳性细胞数出生后3d开始明显增多,随后小幅增加,P1-P7组阳性率分别20.6%、35.2%、65.5%、68.6%、71.6%、73.0%、73.3%。P1-P4组细胞不表达Opsin,P5-P7组少量细胞表达Opsin。结论新生小鼠视网膜存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前体细胞,该细胞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及向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分化和表达视蛋白的潜能,并于生后3d明显增多,此后逐渐分化为成熟的光感受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光感受器 体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离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通路参与调控成年小鼠c-kit+视网膜前体细胞分裂和分化修复NMDA视网膜损伤
11
作者 陈曦 李珊珊 +2 位作者 赵露 尤冉 王艳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7,共9页
目的分析成年小鼠视网膜中c-kit+内源性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视网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成年C57BL/6J小鼠,采用NMDA诱导视网膜损伤。免疫荧光检测c-kit+视网... 目的分析成年小鼠视网膜中c-kit+内源性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视网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4周龄成年C57BL/6J小鼠,采用NMDA诱导视网膜损伤。免疫荧光检测c-kit+视网膜前体细胞(retinal precursor cells,RPCs)与c-kit配体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阳性细胞的关系以及NMDA损伤后1、2、4周视网膜中c-kit+RPCs细胞数量及其分裂状态。荧光定量PCR对比NMDA损伤后不同阶段视网膜中Hes1、Hes5、S100b和Pou4f1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成年小鼠视网膜内核层存在SCF+Müller细胞,包围在c-kit+RPCs周围。c-kit+RPCs仍可保持低水平的细胞分裂。在NMDA损伤后2周,c-kit+RPCs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01),处于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期的细胞比例也显著升高(P=0.016),伴随c-kit+GAD65/67+细胞/c-kit+细胞比例升高(P<0.001)。在NMDA损伤后2周,Notch通路因子Hes1和Hes5明显上调(P<0.001),S100b和Pou4f1表达也出现升高(P<0.001)。结论NMDA损伤后2周c-kit+RPCs同时存在对称分裂和不对称分裂两种模式,可向GAD65/67+神经元分化,这一过程可能受到Notch通路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c-kit+视网膜体细胞 N-甲基-D-天冬氨酸 细胞分裂 NOTCH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光辉 李肖霞 +3 位作者 白金柱 蔡钦林 李凌松 沈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术后 9d ,实验组脊髓损伤局部注射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系G3。采用只注射培养液和不作治疗处理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后 ,... 目的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术后 9d ,实验组脊髓损伤局部注射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系G3。采用只注射培养液和不作治疗处理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后 ,采用BBB评分进行功能评价 ,每周评分 1次 ,检测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变。分别在细胞移植的第 8周和第 12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 ,检测脊髓的传导功能。结果 :实验组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后 ,其BBB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但运动诱发电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体细胞移植 传导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视网膜能够结合新的光受体细胞
1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802-802,共1页
据2006年11月9日出版的第7116期(Nature)报道,光受体损失会在很多视网膜疾病中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曾有研究试图通过向成年视网膜中移植大脑或视网膜干细胞,但均未生成新的光受体,也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移植的细胞能与视网膜神经元... 据2006年11月9日出版的第7116期(Nature)报道,光受体损失会在很多视网膜疾病中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曾有研究试图通过向成年视网膜中移植大脑或视网膜干细胞,但均未生成新的光受体,也几乎没有迹象表明移植的细胞能与视网膜神经元连接或恢复视力。新近用小鼠做的实验表明,成年视网膜能够结合新的光受体细胞,前提是移植的细胞是处于某个特定发育阶段的视杆前体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体细胞 成年 视网膜细胞 视网膜神经元 移植 体细胞 发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及其脾内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海洪 王宇明 +3 位作者 刘国栋 陈耀凯 李俊刚 赵文利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3-506,共4页
目的将体外小鼠胚胎干细胞(ESC)诱导为肝前体细胞(HPCs)并移植到预处理的C57/BL6小鼠脾脏,检测HPCs在小鼠脾脏内分化和移植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脾脏组织中的整合情况,探讨肝细胞合适的替换治疗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培养ESC并制备拟胚体(EBs)... 目的将体外小鼠胚胎干细胞(ESC)诱导为肝前体细胞(HPCs)并移植到预处理的C57/BL6小鼠脾脏,检测HPCs在小鼠脾脏内分化和移植细胞的功能及其在脾脏组织中的整合情况,探讨肝细胞合适的替换治疗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培养ESC并制备拟胚体(EBs),体外诱导EBs 18 d后得到HPCs,然后用Hochest 3342荧光标记HPCs并制备成6.0×107/m l细胞悬液。移植受体小鼠用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移植前受体鼠经过7 Gy60Coγ全身辐照和50%肝脏切除,造成小鼠体内对肝细胞的极大需求;然后将0.1 m l含6.0×106HPCs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脾脏,细胞移植4周后,检测移植细胞在小鼠脾脏整合分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ESC并制备出EBs,EBs经体外诱导为HPCs,并将HPCs移植到小鼠脾脏,4周后观察到移植细胞能够嵌合到受体脾脏组织,在脾脏组织中未形成畸胎瘤,并且移植细胞能表达肝细胞较特异标志物白蛋白、CK19和糖原PAS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本实验建立一种将体外ESC诱导的HPCs移植并整合到脾脏的细胞移植技术,为研究肝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和肝病的细胞替换治疗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脾脏 体细胞 细胞移植 2-乙酰氨基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分化神经元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志方 唐军 +2 位作者 李露斯 杨丽 徐海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新生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采用无血清方法定向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Aβ1-40损伤的大鼠海马齿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分化神经元...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新生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小鼠胚胎干细胞采用无血清方法定向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至Aβ1-40损伤的大鼠海马齿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分化神经元的递质表型、受体表达以及与受者神经元的突触性接触。结果小鼠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长时间存活并分化为谷氨酸能、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表达NMDA受体和GABAA受体;发出类似神经元的长突起伸入到受者脑组织中去,并且在其胞膜和突起周围可观察到大量受者神经元来源的突触素阳性颗粒。结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Aβ损伤大鼠海马后能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与受者神经元之间可能存在突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神经体细胞 细胞移植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波 郭树章 +1 位作者 蒋涛 任先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4-536,共3页
目的研究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T10)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对照组、单纯损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4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时移植组进行少突胶质前... 目的研究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T10)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对照组、单纯损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4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时移植组进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单纯损伤组未予任何治疗。通过运动功能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评价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大鼠脊神经功能明显障碍,运动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假手术组。随伤后时间延长,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运动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体细胞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熙 张军军 马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23-225,共3页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o blastoma,RB)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90%以上的病例见于5岁前,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成人罕见,故在成人眼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常忽视了RB的诊断。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51岁女性单眼...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o blastoma,RB)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90%以上的病例见于5岁前,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成人罕见,故在成人眼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常忽视了RB的诊断。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51岁女性单眼发病的RB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细胞 病例报告 文献回顾 成人 眼内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占位性病变 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微血管新生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泮思林 邢泉生 +4 位作者 孙龙 荣佑宝 曹倩 纪志娴 武钦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9-141,I0005,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 目的探讨外周血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自体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微血管新生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动脉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应用含有VEGF和bFGF的特定培养基体外培养,得到内皮前体细胞;结扎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将得到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植入缺血心肌局部区域。对照组动物注入细胞培养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梗死心肌微血管新生更为明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局部移植外周血来源的自体内皮前体细胞,能够促进血管新生;对局部梗死心肌组织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可在不同时点不同程度恢复心肌收缩力,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体细胞 细胞移植 心肌收缩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脑海马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损伤的成年大鼠脑内存活及迁移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姚瑞芹 徐铁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4-618,共5页
本文从人胚胎脑海马区分离、培养、鉴定了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NPCs),并初步观察了大鼠纹状体海人酸(kainic acid,KA)损伤后,人神经前体细胞(hNPCs)移植到成年大鼠侧脑室和纹状体后存活和迁移的情况。取胎龄8... 本文从人胚胎脑海马区分离、培养、鉴定了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ecursor cells,NPCs),并初步观察了大鼠纹状体海人酸(kainic acid,KA)损伤后,人神经前体细胞(hNPCs)移植到成年大鼠侧脑室和纹状体后存活和迁移的情况。取胎龄8~12周的人胚胎脑海马区细胞,用含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EGF)、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uman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h-bFGF)以及人白细胞抑制因子(human leukemia inhibitory growth factor,h-LIF)的DMEM/F12培养液离体培养,以含1%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DMEM/F12诱导分化,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鉴定NPCs的特征。向成年大鼠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位注射KA,造成大鼠纹状体局部损伤。用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体外标记第2代hNPCs,48h后分别移植到正常成年大鼠和损伤大鼠手术侧的侧脑室和纹状体。6周后用抗BrdU抗体检测HNPCs的存活和迁移。结果显示:体外培养呈悬浮球状生长的细胞是nestin阳性的hNPCs。hNPCs移植6周后,在大鼠损伤侧的纹状体和侧脑室内,均检测到了BrdU阳性细胞,并有一部分细胞迁移到了周围纹状体实质和胼胝体。结果提示:体外分离培养的hNPCs移植到成年大鼠脑损伤区周围可以存活和迁移,损伤区域可能对移植细胞的迁移有一定的诱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神经体细胞 细胞培养 移植 免疫细胞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源性前体细胞经不同方式移植后在大鼠损伤脊髓中存活情况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
20
作者 宗兆文 任永川 +6 位作者 邓梦扬 李楠 张连阳 沈岳 陈辉 唐颖 华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观察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经不同方式移植在大鼠的损伤脊髓中的存活情况及对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分离雄性大鼠SKPs并检测其迁移能力。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将DAPI标记的SKPs经局部注射(A组)、尾静脉(B组)、脑脊液(C... 目的:观察皮肤源性前体细胞(SKPs)经不同方式移植在大鼠的损伤脊髓中的存活情况及对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分离雄性大鼠SKPs并检测其迁移能力。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将DAPI标记的SKPs经局部注射(A组)、尾静脉(B组)、脑脊液(C组)移植到雌性大鼠体内。伤后第3天和第7天取材WesternBlot检测损伤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脊髓中SKPs含量。BBB法评价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SKPs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损伤局部趋化因子的表达上调,移植后第7天B组和C组脊髓SKPs数量较第3天时增加,但均低于A组;而伤后第7天B组和C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好于A组。结论:经静脉和脑脊液移植的SKPs可在损伤脊髓局部上调表达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迁移到损伤局部并存活,功能恢复优于局部注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源性体细胞 脊髓损伤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