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帕金森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外层及脉络膜厚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颖 戴惟葭 刘大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帕金森病(P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外层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0例(30眼)原发性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级法分为轻中度PD组(15例)及重...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帕金森病(P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外层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30例(30眼)原发性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Hoehn-Yahr分级法分为轻中度PD组(15例)及重度PD组(15例),纳入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30眼)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海德堡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扫描模式(EDI-OCT)对所有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外层及脉络膜厚度进行分层扫描,分析随着PD严重程度的增加,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外层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特点。结果 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及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全层厚度分别为(237.17±18.32)μm、(217.55±17.89)μm、(278.66±18.56)μm,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层厚度分别为(47.15±16.36)μm、(38.53±19.32)μm、(68.45±12.28)μm,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外层厚度分别为(200.15±17.36)μm、(185.02±17.32)μm、(210.26±12.36)μm;三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全层厚度、内层厚度、外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全层厚度、内层厚度、外层厚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重度PD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全层厚度、内层厚度、外层厚度均明显小于轻中度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轻中度PD组、重度PD组及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79.15±78.36)μm、(257.02±58.32)μm、(373.26±82.36)μm;三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PD组患者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重度PD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均明显小于轻中度PD组、正常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内外层厚度及脉络膜厚度随着PD严重程度的增加进行性变薄,对不同严重程度P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的探究,为探讨PD患者临床多样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内层厚度 视网膜厚度 脉络膜厚度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内层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芹 张昊志 代艳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内层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81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测定内层视网膜厚度,并... 目的探讨早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内层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81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测定内层视网膜厚度,并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查,行眼底荧光造影后按照2002年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47例)和轻度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轻度NPDR组,34例),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内层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与NDR组相比,轻度NPDR组正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正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L-IPL)厚度及视乳头平均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均降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正中SCV、腓总MCV、腓肠SCV与黄斑平均GCL-IPL厚度呈正相关(r=0.428,r=0.386,r=0.434;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腓肠SCV(OR=1.03,95%CI:0.78~3.13,P=0.011,B=-0.143,Walds=6.54)及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OR=1.05,95%CI:0.76~0.91,P=0.003,B=-0.176,Walds=14.41)是2型糖尿病患者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DR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正中SCV、正中MCV、腓总MCV、胫MCV及腓肠SCV)与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呈正相关,腓肠SCV降低可能是早期识别DR的潜在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内层视网膜厚度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N-乙酰-5-羟色胺(NAS)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徐宁 殷慧文 +3 位作者 张宁 刘建晓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无眼疾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RIRI腹腔组(n=12)、RIRI静脉组(n=12)、NAS腹腔组(n=12)和NAS静脉组(n=12),后四组采用升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NAS腹腔组、NAS静脉组于建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NAS(10 mg·kg^-1),RIRI腹腔组、RIRI静脉组于造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RIRI后24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RIRI后7 d,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规则;RIRI后7 d,RIRI腹腔组与RIRI静脉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稀疏、紊乱,形态不规则,视网膜内层厚度变薄;NAS腹腔组视网膜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较规整;NAS静脉组视网膜各层形态及细胞排列均趋于正常。NAS静脉组视网膜内层厚度(91.67±1.43)μm显著高于NAS腹腔组(87.80±1.33)μm、RIRI腹腔组(82.37±1.09)μm和RIRI静脉组(82.81±0.90)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NAS静脉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616.90±79.51)个·mm^-2显著高于NAS腹腔组(529.25±92.05)个·mm^-2、RIRI静脉组(434.42±87.17)个·mm^-2、RIRI腹腔组(390.72±72.1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RIRI后24 h,NAS静脉组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145.01±22.54)个·mm^-2少于NAS腹腔组(221.34±30.8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380.54±41.25)个·mm^-2和RIRI腹腔组(387.79±26.7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结果示,RIRI后24 h,NAS静脉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1468.03±128.40)个·mm^-2少于NAS腹腔组(1968.96±254.98)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2122.77±165.76)个·mm^-2和RIRI腹腔组(2140.53±177.96)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腹腔及静脉注射NAS治疗均可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减轻RIRI大鼠视网膜损伤,且静脉注射给药的疗效优于腹腔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5-羟色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细胞凋亡 视网膜内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的应用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郝静 张奕霞 +1 位作者 李云飞 练海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疾病中的应用及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11例,收集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初始视力...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疾病中的应用及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11例,收集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初始视力、治疗后视力,行黄斑OCT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黄斑中心凹、距中心小凹3mm及6mm上、下、鼻、颞侧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的平均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采用人工手动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1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1,颞侧记为T1,距黄斑中心小凹3mm处内层视网膜,鼻侧记为N3,颞侧记为T3。结果:8/11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患眼黄斑中心凹及鼻侧3mm扇形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比健眼增厚(P<0.05),余各区域面积下视网膜全层厚度与健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眼N1、N3及T3均比健眼增厚(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患眼与健眼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0.740(P<0.05);患眼与健眼N1、T1、T3的差值与治疗后视力呈负相关,r N1=-0.692,r T1=-0.754,r T3=-0.657(P<0.05)。结论:OCT检查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治疗后视力的恢复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扫描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力 内层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