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视盘区微血管的量化分析
1
作者 孙佳 刘健 +3 位作者 燕鹏 陆楠 单志明 杨冬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目的:观察单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密度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RPC密度与RNFL厚度的关系。方法: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10/2022-01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单侧BRVO患... 目的:观察单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密度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RPC密度与RNFL厚度的关系。方法:观察性研究。选取2020-10/2022-01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眼科确诊的单侧BRVO患者37例,37只患眼为单侧BRVO组,37只对侧健眼为对侧健眼组,同时期无眼部疾病健康者35名35眼(均选取右眼入组)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双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使用OCTA设备自带软件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RNFL厚度和视盘中心到动静脉交叉点的距离(DAVD)。采用优化的U-net算法剔除视盘周围大血管后再计算RPC密度。比较三组间CMT、RNFL厚度、RPC密度,并分析RPC密度与CMT、RNFL厚度、DA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侧BRVO组患眼CMT、RNFL厚度较对侧健眼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厚(均P<0.05);对侧健眼组CMT、RNFL厚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单侧BRVO组患眼RPC密度较对侧健眼组增加,较健康对照组减少,但均无差异(均P>0.05),而对侧健眼组RPC密度较健康对照组减少(P<0.05)。单侧BRVO组患眼RPC密度与CMT无相关性(P=0.960),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r=0.401,P=0.014),与DAVD呈负相关(r=-0.339,P=0.040)。结论:BRVO患眼视盘区RNFL明显增厚、RPC密度无明显变化。RPC密度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说明RNFL厚度可作为分析研究RPC密度损伤程度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盘中心到动静脉交叉点的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的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厚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徐珊珊 陈一芳 +2 位作者 端宁茜 蒋沁 徐英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6-930,共5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单眼近视患儿黄斑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并探讨上述视网膜参数与眼轴长度(AL)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11/2021-04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近视患儿32例64眼,平均年龄10.88±2.34岁。根据患儿的等效球镜度(SER)分组,SER≤-0.75D纳入近视组,平均SER-2.15±1.10D;对侧健眼纳入非近视组,平均SER 0.01±0.48D。所有患儿均行眼科一般检查并采用OCTA检查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血流密度及各层视网膜厚度。结果:近视组UCVA低于非近视组,SER、AL高于非近视组(均P<0.01),眼压、角膜平坦K值无差异(均P>0.05)。近视组黄斑区上方SCP血流密度及黄斑中心凹DCP血流密度明显大于非近视组(P=0.029、0.010),余区域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无差异(均P>0.05)。除中心凹以外,近视组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非近视组(均P<0.01)。近视组黄斑区颞侧内层视网膜厚度略低于非近视组(P=0.043)。近视组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小于非近视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黄斑中心凹SCP、DCP血流密度与AL呈正相关(r=0.432、0.541,均P<0.01)。黄斑中心凹、黄斑区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内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正相关(r=0.452、0.389、0.313、0.401、0.445,均P<0.05)。黄斑区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与AL呈负相关(r=-0.308、-0.309、-0.330,均P<0.05)。结论:单眼近视患儿近视眼黄斑区上方SCP及中心凹DCP呈代偿性血流密度升高状态;除中心凹以外,黄斑区全层视网膜厚度显著降低。AL延长与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厚度增加,上方、鼻侧及下方外层视网膜厚度变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近视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视网膜厚度 眼轴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及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霭燕 吴小桃 +1 位作者 黎灿文 陈丽华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2期103-108,共6页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及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及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配合活血化瘀膏治疗,10 d为1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视力、视野、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参数[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外周血血管相关因子[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3个疗程,观察组视野平均敏感度、视力、明适应负向波幅值及视盘内和视盘周血流密度高于对照组,平均视野缺损值及外周血ET-1、VEGF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3个疗程,观察组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膏配合常规疗法可显著改善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视野,增加视盘血流密度、明适应负向波幅值及眼动脉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降低ET-1、VEGF表达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活血化瘀膏 视盘血流密度 视力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造文 王尔茜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flow density,CFD)的改变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年...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flow density,CFD)的改变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21例21眼,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检测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别在术后1 d、10 d、30 d、90 d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对两组进行黄斑部3 mm×3 mm的扫描,测量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及视网膜厚度。结果糖尿病组术后1 d、10 d、30 d、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分别为(62.89±4.83)%、(61.95±3.96)%、(60.96±4.29)%、(60.78±4.67)%,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F=9.203,P<0.001);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变化值为(-2.11±1.42)%,与非糖尿病组黄斑区脉络膜CFD变化值(-1.15±1.3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糖尿病组中,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中心凹区域:r=-0.48,P=0.028;旁中心凹区域:r=-0.54,P=0.012)。糖尿病组术后1-3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40),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基线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36)。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CFD下降,其降低幅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线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脉络膜毛细血管 血流密度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视盘血流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秋莹 贺江南 +2 位作者 华怡红 樊莹 许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07-1312,共6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peripapillary intrachoroidal cavitation,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ICC患病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35例35眼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40例40眼高度近视不伴PIC患眼及35...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视盘周围脉络膜空腔(peripapillary intrachoroidal cavitation,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PICC患病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35例35眼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40例40眼高度近视不伴PIC患眼及35例35眼正常对照眼纳入研究范围。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眼底照相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同时进行OCT血管成像检查,分别获得视盘周围视乳头(optic nerve head,ONH)层和视盘旁视网膜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层的血流密度图。比较高度近视伴与不伴PICC患眼及健眼视盘形态改变和血流密度的差异,分析PICC与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相关性和PICC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三组间屈光度、矫正视力、眼轴、视盘周围萎缩β区(peripapillary atrophyβ-zone,β-PPA)面积、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近视性黄斑病变(myopic maculopathy,MMD)患病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RPC层(54.34±5.58,57.54±7.44,64.42±3.50)与ONH层(51.24±7.43,52.75±9.96,61.25±4.15)视盘周围平均血流密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与高度近视不伴PICC组及健眼组相比,伴有PICC组RPC和ONH层颞下象限血流密度(56.76±6.62,63.84±6.02,67.52±4.78;56.47±5.79,60.38±4.72,64.18±4.37)均明显下降,RPC层血流密度与MMD、β-PPA面积和RNFL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而ONH层血流密度则与MMD、PICC的发生及RNFL厚度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盘倾斜和后巩膜葡萄肿是PICC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8.007,95%CI:2.045~31.348;OR=7.558,95%CI:1.398~50.026)。结论:高度近视伴PICC患眼视盘血流密度明显下降,颞侧下降尤为显著。视盘倾斜与后巩膜葡萄肿是PI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脉络膜空腔 视盘周围血流密度 OCT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盘及其周围血流密度的变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陶舒雅 曹国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7-439,443,共4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盘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并顺利完成现代复合小梁切除术的34例(52眼)患者为研...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视盘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并顺利完成现代复合小梁切除术的34例(52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眼术前及术后1周行眼压、OCT和OCTA等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眼的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C/D值及视盘整体血流密度、视盘周围血流密度、视盘周围不同区域血流密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眼压为(10.88±4.26)mmHg(1 kPa=7.5 mmHg),与术前的(19.88±5.22)mmHg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1周患眼C/D值、RNFL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视盘整体血流密度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分别为(50.73±5.74)%和(42.77±4.32)%,与术前的(49.34±7.27)%和(39.38±2.7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21)。术后视盘周围鼻上、鼻侧、鼻下、颞侧和颞下血流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颞上血流密度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为(42.72±6.89)%和(43.09±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术后视盘整体血流密度和视盘周围血流密度的增加仅与术后眼压下降值有关,与年龄、术前眼压、C/D值、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及RNFL厚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OCTA检查提示,随着眼压的下降,视盘区整体血流密度以及视盘周围血流密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整体血流密度 视盘周围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盘血流密度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真真 吴蔚林 +2 位作者 吴国玮 贺琴 张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眼压症患者和健康者的视盘血流密度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01/2021-04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青光眼科门诊就诊患者,早期POAG组45例70眼,其中男32例49眼,女13例21眼,年龄48.50(26.75,... 目的:探讨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高眼压症患者和健康者的视盘血流密度的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01/2021-04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青光眼科门诊就诊患者,早期POAG组45例70眼,其中男32例49眼,女13例21眼,年龄48.50(26.75,64.50)岁,高眼压症组37例65眼,其中男17例29眼,女20例36眼,年龄37.00(27.00,47.00)岁,健康组51例94眼,其中男23例39眼,女28例55眼,年龄46.00(34.50,56.50)岁。分别对三组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中央角膜厚度(CCT)等,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OCTA)采集并测量三组的视盘中心区、内层区、外层区和完整区的视盘血流密度。结果:三组眼压比较有差异(H=146.876,P<0.001),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与健康组的眼压值有差异(均P<0.01),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患者的眼压无差异(P=0.132)。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的BCVA、RNFL、MD值比较有差异(P=0.005、0.01、<0.01),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两者的BCVA、RNFL、MD值比较有差异(P=0.013、<0.01、<0.01),高眼压症组和健康组两者的BCVA、RNFL、MD值比较无差异(P=1.000、0.660、1.000)。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之间CCT无差异(P=0.074),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之间CCT比较有差异(P=0.006),高眼压症组和健康组之间CCT比较有差异(P<0.01)在中心区、内层区、完整区,早期POAG组和高眼压症组的血流密度比较有差异(均P<0.01),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的血流密度比较有差异(均P<0.01),高眼压症组和健康组比较无差异(均P=1.000)。在外层区,早期POAG组和健康组的血流密度比较有差异(P=0.001),高眼压症组和早期POAG组及健康组比较有差异(P=0.067、0.877)。结论:早期POAG的视盘血流密度相比高眼压症和健康者是减少的,与视野MD、RNFL参数的变化是相一致的,早期POAG视盘不同区域血流密度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高眼压症 健康者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 视盘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灌注 被引量:2
8
作者 余海跃 滕娟 朱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定量分析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方法对90例(90眼)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n=30)、无DR(NDR)组(n=30)和非增生型DR(NPDR)组(n=30)。比较不同组别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血... 目的定量分析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方法对90例(90眼)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n=30)、无DR(NDR)组(n=30)和非增生型DR(NPDR)组(n=30)。比较不同组别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血流灌注(RP)、视网膜血管密度(RV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厚度(C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DR组患者RP[(13.16±0.98)mm^(2)]、RVD[(61.80±5.29)%]、RNFL[(75.41±11.19)μm]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NPDR组患者RP[(11.70±1.53)mm^(2)]、RVD[(56.92±5.61)%]、RNFL[(68.77±9.61)μm]和CVI(0.16±0.05)均降低(均为P<0.05)。与NDR组相比,NPDR组患者RP、RVD、RNFL和CVI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NPDR期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已发生变化。扫频OCTA可以用于早期评估DR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密度 神经纤维层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指数 脉络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评估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仇蕊倩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 目的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黄斑区和视盘区血流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的患者30例(30只眼)。通过OCTA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盘血流密度(DBD)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硅油填充眼内后,患者1、3个月BCVA优于术后1周(P<0.05),术后6月BCVA差于术后1、3个月(均P<0.05),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3个月黄斑区SCP、DCP、FAZ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SCP明显降低(均P<0.05);患者术后1、3个月视盘血流密度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3个月比较密度降低(均P<0.05)。结论使用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后不同时期的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对于评估视力预后,监测黄斑区和视盘血流密度及结构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脱离 硅油 黄斑区血流密度 视盘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RT-OCTA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的观察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微微 黄胜海 +4 位作者 郑燕 左菁菁 钱珊珊 周挺业 林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91-1395,共5页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 目的:通过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观察累及黄斑区的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其对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06/12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确诊的BRVO患者51例51眼,分别行荧光素血管造影术(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和DART-OCTA检查观察BRVO黄斑区影像学特点,根据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比较三种检查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并对DART-OCTA图像中病变累及区与非累及区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51眼中,FA、OCTA、DART-OCTA检查可对毛细血管灌注成像者分别为10、14、34眼,三种检测方法BRVO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检出结果比较,DART-OCTA较FA和OCTA对缺血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的敏感性更高。DART-OCTA检查中,毛细血管灌注成像组和非成像组患者病变累及区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低于非累及区(0.65±0.20/mm vs 1.16±0.31/mm, 0.41±0.16/mm vs 1.06±0.38/mm,均P<0.0001)。结论:DART-OCTA可以提供更清晰的断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灌注成像,采用其观察累及黄斑区的BRVO时黄斑区毛细血管灌注成像受黄斑出血的影响最小,对伴有明显视网膜出血的BRVO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清断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DART-OCTA)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毛细血管灌注成像 黄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微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
11
作者 杨娜 温晓英 张月玲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81-285,共5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患者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01/2023-10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观察术后1、3、6 mo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OCT、OCTA指标变化特征,包括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血流密度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BCVA与CBFA、DEZA、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6 mo时患者BCVA分别为1.75±0.79、1.49±0.53、1.08±0.44,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1、3、6 mo,患者CBFA分别为1.67±0.24、1.82±0.13、1.94±0.15 mm 2,DEZA分别为813.27±453.16、590.89±421.38、427.58±385.34μm,血流密度分别为24.36±7.81、27.74±8.12、31.54±8.59,各项指标各时间点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 mo,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DEZA、血流密度与BCVA无相关性(均P>0.05),CBFA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P<0.05);术后3、6 mo时,高度近视MHRD患者的CBFA、血流密度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DEZA与BCVA(LogMAR)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6 mo,CBFA、血流密度及DEZA均为BCVA的重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MHRD患者术后视功能逐渐提升,且与术后CBFA、DEZA、血流密度密切相关,建议术后定期监测OCT、OCTA指标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功能 黄斑中心凹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 椭圆体带缺损直径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视频的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自动评价方法
12
作者 吕菲 赵兴群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微循环灌注的评价结果为早期发现脓毒症微循环改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血管分割得到的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能够有效反映微血管灌注情况。方法首先,通过预处理操作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血管与背景的对比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局部阈值法对... 目的微循环灌注的评价结果为早期发现脓毒症微循环改变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血管分割得到的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能够有效反映微血管灌注情况。方法首先,通过预处理操作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血管与背景的对比度;其次利用自适应局部阈值法对图像进行初次分割,得到大致的血管区域;最后,通过后处理环节去除伪影并连接血管片段,根据最终血管分割结果计算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结果经过实际采集的舌下微循环血管数据的验证,上述方法与AVA软件测量结果的吻合率达到92%以上。结论上述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舌下微循环血流灌注的自动化评价,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下微循环 血流灌注 功能性毛细血管密度 阈值分割 区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盘区量化OCTA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良艳 刘超群 +7 位作者 刘建亮 林琳 杨凯莉 牟亚男 张兆光 贾凡 王淑娜 孙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3-2166,共4页
目的:探讨量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资料研究。选取2018-01/2019-12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RVO患者40例40眼,选取年龄、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 目的:探讨量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病例资料研究。选取2018-01/2019-12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RVO患者40例40眼,选取年龄、性别与RVO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4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测量两组受检者视盘区血流密度,并评估各参数的差异。结果:RVO患者患眼整个图像血管(t=-2.953,P<0.001)、视盘周血管(t=-3.533,P=0.001)、整个图像毛细血管(t=-3.192,P=0.003)、视盘周毛细血管(t=-3.930,P<0.001)、下方鼻侧(t=-2.854,P=0.007)、下方颞侧(t=-3.696,P=0.001)、颞下(t=-3.418,P=0.002)、颞上(t=-3.170,P=0.003)、上方颞侧(t=-3.082,P=0.004)、上方鼻侧(t=-2.912,P=0.006)区域内的血流密度均较对侧眼明显下降。RVO患者患眼各个区域内的血流密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RVO患者对侧眼整个图像血管(t=-2.213,P=0.032)、视盘内血管(t=-2.270,P=0.028)、整个图像毛细血管(t=-2.192,P=0.033)、视盘内毛细血管(t=-2.449,P=0.018)、颞上(t=-2.147,P=0.037)区域内的血流密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量化OCTA揭示了RVO患者视盘区血流密度下降,提示视盘区量化OCTA对于RVO病情的评估及对侧眼的预防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 视盘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时间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影响:基于OCTA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姬俊雅 于浩南 +2 位作者 栾莉 冯振华 李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基于OCTA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同时长的持续高眼压对视盘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对照研究,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首次发作伴有轻度白内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发作期高眼... 目的基于OCTA分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不同时长的持续高眼压对视盘血流密度及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对照研究,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首次发作伴有轻度白内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急性发作期高眼压持续时间分为2组,高眼压持续≤2 d为A组,高眼压持续>2 d为B组。所有患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OCTA检查,分别观察两组患眼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视盘周围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视盘整体及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的变化,并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30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A、B组各15例(15眼)。A、B两组患眼间术前mGCC厚度及视盘整体、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NFL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1个月,A、B两组患眼间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A组患眼mGCC厚度及视盘整体、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及B组患眼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mGCC厚度,RNFL厚度,视盘整体及上方、鼻侧、下方、颞侧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OCTA测量的mGCC厚度、RNFL厚度、视盘血流密度等指标可作为评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高眼压对视网膜损伤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OCTA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盘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