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杆细胞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探讨
1
作者 陈长征 吴乐正 +3 位作者 吴德正 龙时先 梁炯基 江福钿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8-608,共1页
常规mERG记录是明视条件下记录视锥细胞功能,本研究探索用多焦刺激技术记录视杆细胞功能。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例正常人,其中一名男性,30岁;另一名为女性,50岁。遮盖左眼,检查右眼。1.2方法记录方法:采用VERIS4.0视觉诱发电位图像系统,... 常规mERG记录是明视条件下记录视锥细胞功能,本研究探索用多焦刺激技术记录视杆细胞功能。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例正常人,其中一名男性,30岁;另一名为女性,50岁。遮盖左眼,检查右眼。1.2方法记录方法:采用VERIS4.0视觉诱发电位图像系统,刺激图形为等大61个六边形,通频带3-300Hz,充分散瞳,暗适应40min后采用Burian-Allen电极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细胞功能 视杆细胞 ERG 刺激技术 记录 研究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图对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2
作者 莒瑞红 何曼莎 +3 位作者 侯金佟 李梦媛 张静琳 武哲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3-937,共5页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前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4例14只眼。所有患者...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前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诊治的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14例14只眼。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本研究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注射后每月复诊,根据复诊情况决定是否重复治疗。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l、3、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mfERG各环的潜伏期和振幅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均接受雷珠单抗注射2.86±1.58次。治疗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7),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视力与治疗前视力相比较,逐渐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环的潜伏期均无明显下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环及2环的N1波、Pl波振幅密度的升高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fERG可以作为一种评价经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湿性AMD后患者视功能变化情况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雷珠单抗 老年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SD大鼠多焦闪光视网膜电图特性 被引量:9
3
作者 顾永昊 张作明 +2 位作者 龙潭 李莉 郭群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SD大鼠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特性及记录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正常SD大鼠 10只 ,按照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在暗适应条件下记录mfERG ,并比较注视点改变和重复记录对结果的影响。为避免记录时间和麻醉药物的可能影响 ,每次记... 目的 探讨SD大鼠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fERG)特性及记录方法的可靠性。方法 正常SD大鼠 10只 ,按照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在暗适应条件下记录mfERG ,并比较注视点改变和重复记录对结果的影响。为避免记录时间和麻醉药物的可能影响 ,每次记录间隔 3d。结果 注视点位于屏幕中心时 ,mfERG总和反应P1波的潜伏期为 (4 5 44±2 77)ms ,幅值为 (14 4 16± 6 19) μV ,上半视野的P1波的潜伏期较下半视野显著延长 (P <0 0 5 ) ,幅值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减少 (P <0 0 5 )。重复记录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注视点偏离屏幕刺激中心点 5mm后 ,对检查结果有明显影响 ,与注视点位于刺激中心点时比较 ,旁中心注视的各象限以及第 1环和第 5环N1波的潜伏期在各位置间即有变化 (P <0 0 5 )。结论 正常SD大鼠mfERG幅值呈离心分布可能与光感受器在视网膜的密度有关 ,潜伏期呈上下分布与大鼠习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SD大鼠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叶河江 刘爱琴 +2 位作者 廖品正 段俊国 罗向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1-57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改变,探讨运用mfERG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及其在药物开发研究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自制光照箱维持光照24h以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 目的观察大鼠视网膜光损伤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改变,探讨运用mfERG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及其在药物开发研究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自制光照箱维持光照24h以建立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光照后即刻),光照后3d、7d和14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按标准刺激和记录方法,分别记录各组大鼠mfERG波形的改变。结果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fERG的N1及P1波各环反应密度均明显减弱,N1波(1~5环)反应密度为(6.23±3.77)nV·deg-2^(0.95±1.18)nV·deg-2,正常对照组为(47.87±12.78)nV·deg-2^(8.16±5.26)nV·deg-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1波(1~5环)反应密度为(28.25±15.18)nV·deg-2^(9.18±3.18)nV·deg-2,正常对照组为(118.43±20.58)nV.deg-2^(39.27±8.44)nV·deg-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光照后3d、7d和14d后有不同程度恢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N1波各环峰潜时在光照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P1波各环峰潜时光照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显著延迟(P<0.05),但14d后各环峰潜时已基本恢复正常(P>0.05)。结论mfERG能较好地反映光损伤大鼠视功能的损伤程度,为客观评价模型动物视功能损害提供了量化方法,可用于药物开发研究中的药效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光损伤 动物模型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高危眼中高度近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和传统视觉电生理改变 被引量:10
5
作者 石一宁 陈建华 +1 位作者 郑红 常宝琴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高危眼中的高度近视眼的视觉电生理改变,了解视功能损害程度。方法回顾我院门诊高度近视患者24例48眼,分别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20眼、正常人48眼对照组进行传统视觉电生理F-ERG、F-VEP、M-ERG(一阶反应,f...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高危眼中的高度近视眼的视觉电生理改变,了解视功能损害程度。方法回顾我院门诊高度近视患者24例48眼,分别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20眼、正常人48眼对照组进行传统视觉电生理F-ERG、F-VEP、M-ERG(一阶反应,first order kernel,FOK)联合检测。结果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的各项F-ERG a、b波表现为振幅下降明显(P〈0.05),同时潜伏期下降(P〈0.05),F-VEP P100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但高度近视的各项RERG a、b波振幅下降程度没有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明显(P〈0.05),F-VEP P100与高度近视伴对侧视网膜脱离眼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M-ERG高度近视眼1-6环中心凹振幅密度下降、a。b波振幅下降介于对侧视网膜脱离眼和正常人眼之间(P〈0.05),高度近视眼b波潜伏期延长在3~6环介于对侧视网膜脱离眼和正常人眼之间(P〈0.05)。结论 联合应用传统视觉电生理、M-ERG,为观察视网膜脱离高危眼的高度近视视功能受损提供了敏感客观依据,能定量、定性评价黄斑部后极部视网膜、视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功能 视觉电生理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马为梅 雷晓琴 +1 位作者 田芳 周荣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1-653,657,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 edema,ME)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对38例(38眼)确诊为...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继发黄斑水肿(macula edema,ME)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对38例(38眼)确诊为RVO继发ME患者进行mf-ERG及OCT检查,选取同期门诊中正常人23例(23眼)作为正常对照组。OCT用于测量直径1.0 mm黄斑中心圆形区的黄斑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mf-ERG评价黄斑部视网膜功能,并分析环1~环5中P1波振幅密度及P1、N1波潜伏期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RVO组:P1波振幅密度在环2(35.95±17.04)nV·deg-2,环3(24.72±8.32)nV·deg-2,环4(19.28±6.38)nV·deg-2,环5(13.49±6.16)nV·deg-2显著下降(均为P<0.05);P1波潜伏期在环2(35.74±3.72)ms有明显延迟(P<0.05);N1波潜伏期在环2(18.43±4.63)ms、环3(18.67±2.86)ms有明显延迟(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VO组:P1波振幅密度在环1(81.58±43.15)nV·deg-2、环2(33.71±9.81)nV·deg-2、环3(22.15±9.75)nV·deg-2、环4(16.65±6.38)nV·deg-2、环5(14.18±4.59)nV·deg-2显著下降(均为P<0.05);P1波潜伏期在环2(37.56±5.55)ms、环3(37.31±5.22)ms、环4(35.71±5.63)ms、环5(37.30±5.37)ms有明显延迟(均为P<0.05);N1波潜伏期在环1(21.82±5.76)ms、环2(19.18±4.82)ms、环3(19.31±4.25)ms、环4(19.05±4.55)ms、环5(19.43±4.12)ms有明显延迟(均为P<0.05)。CRVO组CMT与mf-ERG环1中P1振幅密度呈负相关(r=-0.576,P<0.05)。结论 OCT与mfERG相结合能更好地反映RVO继发ME患者的黄斑部视网膜形态与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多焦视网膜电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陶相宜 郭淑玲 +3 位作者 石晶 乔志艳 王跃丽 张铁民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分析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方法对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一阶反应,比较不同程度黄斑水肿、患眼与对侧眼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 目的分析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方法对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其一阶反应,比较不同程度黄斑水肿、患眼与对侧眼N1、P1波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差异。结果局限性黄斑水肿组1环N1波振幅密度和潜伏期分别为:(25.17±2.45)nV.deg-2、(20.48±5.02)ms,黄斑囊样水肿组分别为(18.26±2.20)nV.deg-2、(24.07±3.49)ms,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0、P=0.035);P1波振幅密度在局限性黄斑水肿组为(63.26±22.02)nV.deg-2,弥漫性黄斑水肿组为(42.03±16.25)nV.deg-1,黄斑囊样水肿组为(41.71±15.24)nV.deg-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1环、2环及3~5环N1、P1波振幅密度及N1波潜伏期与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环P1波潜伏期与对侧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颞上象限N1波和P1波振幅密度分别为(6.24±3.18)nV.deg-2、(15.53±7.52)nV.deg-2,N1波和P1波潜伏期分别为(22.24±1.93)ms、(40.37±3.56)ms,与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在多焦视网膜电图上表现以中心凹处的改变最明显;P1波振幅密度及N1波潜伏期可做为敏感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不同程度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陶相宜 董志军 +3 位作者 李玲 付笑笑 乔志燕 郭淑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357-2359,共3页
目的:分析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不同程度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差异。方法: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局限性黄斑水肿15例,弥漫性黄斑水肿19例,黄斑囊样水肿10例,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分析其N1、P1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 目的:分析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不同程度黄斑水肿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差异。方法: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合并局限性黄斑水肿15例,弥漫性黄斑水肿19例,黄斑囊样水肿10例,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分析其N1、P1波振幅密度值及潜伏期。结果:1环N1波振幅密度和潜伏期在局限性黄斑水肿和黄斑囊样水肿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环P1波振幅密度,在局限性黄斑水肿(70.36±20.28)与弥漫性黄斑水肿(45.03±12.34)、黄斑囊样水肿组(38.71±13.89)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囊样水肿严重损伤视功能;黄斑水肿表现在多焦视网膜电图上以中心凹处的改变最明显;P1波振幅密度可作为敏感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郑海华 董枫 +3 位作者 李瑾 郑穗联 韩晓晖 杨顺海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8-510,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征。方法 对18例(18眼)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做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第1个负波)和b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特征。方法 对18例(18眼)CSC患者的患眼和对侧眼做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记录61个部位反应,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的a波(第1个负波)和b波(第1个正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结果 CSC眼组1~3环a波和b波平均反应振幅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对CSC局部视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提供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 诊断 眼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非增生性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函数核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洁 孟小妹 张亦农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9期683-685,共3页
目的对比并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重度非增生期及增生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一阶函数核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DR患者46例72眼分为2组:一组为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 目的对比并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重度非增生期及增生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一阶函数核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DR患者46例72眼分为2组:一组为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23例38眼,另一组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23例34眼。设立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23例34眼。采用罗兰的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仪进行mERG一阶函数核反应检查,提取数据后分析比较2组患者mERG1~5环的N1波、P1波的振幅密度值及峰时值。结果PDR组的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值比NPDR组下降,第1环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5环N1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R组的N1渡和P1波的潜伏期比NPDR组延迟,2种波形第1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1波4环除外)。结论DR从非增生期进入增生期,mERG一阶函数的N1和P1波在黄斑中心凹区振幅密度值下降明显,而在黄斑区外视网膜则以潜伏期的延长为明显。N1和P1波的振幅密度值对反映视细胞功能更为敏感,而潜伏期则可能与视网膜缺血的关系相对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德正 江福钿 +5 位作者 梁炯基 罗苔青 马娟妹 高汝龙 黄时洲 吴乐正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特性和评价多焦ERG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 12例(24眼)RP患者的多焦 ERG,测试野为26.6°×22.1°,记录 103个部位的反应,同时检测全视...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特性和评价多焦ERG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 12例(24眼)RP患者的多焦 ERG,测试野为26.6°×22.1°,记录 103个部位的反应,同时检测全视野 ERG。结果RP眼在各个环的a波和b波潜伏期、b波振幅密度和振幅之和均较正常值有显著延长和降低(P<0.05或P<0.01)。50%患眼在第1环可记录到潜伏期正常、振幅密度和总和均降低的b波,而75%患眼的全视野ERG呈平坦反应。结论 多焦ERG能更有效地评价RP的黄斑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觉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图在Vogt一小柳原田病急性期及恢复期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光伟 江福钿 +4 位作者 文峰 黄时洲 刘彩娇 关天芹 龙时先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8-723,共6页
背景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急性期Vogt—Koyanagi-Harada(VKH)病的视网膜功能已有研究和报道,但VKH病恢复期mfERG如何变化文献报道不多。目的观察及随访VKH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视力及mfERG的变化特点。方法为回顾性临床对照... 背景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评价急性期Vogt—Koyanagi-Harada(VKH)病的视网膜功能已有研究和报道,但VKH病恢复期mfERG如何变化文献报道不多。目的观察及随访VKH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视力及mfERG的变化特点。方法为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设计,纳入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确诊为VKH病急性期患者18例35眼,对患者的视力、mfERG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对VKH恢复期患者随访18个月,重复上述检查4次,对正常人、VKH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的mfER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急性期VKH病患者视力在0.01~1.0之间,仅1眼(2.86%)视力为1.0,91.4%(32/35眼)视力〈0.6,较正常对照组视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VKH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mfERG1~6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的总体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KH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mfERG1—6环的N1、P1波反应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环振幅降低的幅度不同,以1~3环降低最为严重,1环P1波振幅仅有正常对照的22%,随离心度增加,振幅降低逐渐减轻。与VKH急性期组相比较,恢复期组(2个月)患者视力为0.1~1.2之间,50%视力≥1.0,mfERGN1、P1波反应密度的提高以1~2环显著,与急性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环mfERGN1、P1波反应密度仍与正常有很大差异,总体仅及正常振幅的44%。VKH恢复期患者4次随访结果显示,患眼各期视力稳定,mfERG各波振幅有轻度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环内N1、P1隐含时缩短,4次随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KH对患者视力及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有严重影响,黄斑区是疾病影响最为严重且治疗前后功能变化较大的部位。治疗后即使视力恢复较理想,但mfERG结果证实视网膜功能仍有较大程度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一小柳原田病 视力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文芳 张敏 吴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6-390,共5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可以导致视力的严重损害。多焦视网膜电图是一项新的视觉电生理测量方法,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测量整个测视野中许多细小部位的视网膜电图,可以反映局部视网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眼部并发症,可以导致视力的严重损害。多焦视网膜电图是一项新的视觉电生理测量方法,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测量整个测视野中许多细小部位的视网膜电图,可以反映局部视网膜的功能,对于DR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能够定量地监测DR的进展情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 黄斑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眼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群 张敏 +2 位作者 黄震晞 沈政伟 钟元元 《眼科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确定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的正常值和分析不同部位视网膜刺激反应密度的差异,为客观评价后极部视网膜病变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Veris视网膜功能分析仪检查19例(38眼)扩瞳正常眼,对后极部视网膜局部反应振幅和... 目的确定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的正常值和分析不同部位视网膜刺激反应密度的差异,为客观评价后极部视网膜病变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Veris视网膜功能分析仪检查19例(38眼)扩瞳正常眼,对后极部视网膜局部反应振幅和潜伏期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眼黄斑区中央3°内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局部反应密度振幅高,后极部视网膜局部分析表明多焦视视网膜电图a、b、c波振幅和潜伏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正常眼视网膜后极部由于感光细胞解剖分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眼 视觉 多焦 视网膜电图 ER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儿童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征 被引量:3
15
作者 封利霞 赵堪兴 鞠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波形特征,为相关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ERIS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30例正常儿童双眼分别进行mfERG的一阶反应检查,对不同离心度及不同视网膜区域的波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fERG反...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波形特征,为相关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ERIS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30例正常儿童双眼分别进行mfERG的一阶反应检查,对不同离心度及不同视网膜区域的波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fERG反应振幅密度随离心度增加而减小,上下半侧视网膜反应无明显差异,与颞侧视网膜相比,鼻侧视网膜反应振幅密度降低,潜伏期延长。结论mfERG可用于研究不同离心度和不同视网膜区域的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正常儿童 视觉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青年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特点及记录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莉 张作明 +1 位作者 郭群 龙潭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6-298,共3页
目的 观察正常青年多焦视网膜电图 (mERG)特点 ,比较不同记录条件对mERG结果的影响。方法 健康青年 15例 ( 3 0眼 )按单眼及双眼同时记录的不同顺序随机进行检测 ,并在同一眼上采用不同电极分别记录。结果 被试者的mERG中注视点区域... 目的 观察正常青年多焦视网膜电图 (mERG)特点 ,比较不同记录条件对mERG结果的影响。方法 健康青年 15例 ( 3 0眼 )按单眼及双眼同时记录的不同顺序随机进行检测 ,并在同一眼上采用不同电极分别记录。结果 被试者的mERG中注视点区域波幅值最高 ,随离心度增加而降低 ,峰时值也呈相似变化 ,注视点区域峰潜时最长。单眼分别检测与双眼同时检测时 ,各相应指标无显著差异 ,而使用不同电极检查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单眼分别记录或双眼同时记录mERG对检查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不同记录电极对检查结果影响较大 ,其中jet角膜接触镜电极记录的效果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记录方法 眼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房学军 谷丽英 赵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3-375,378,共4页
目的与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 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对13例20眼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研究组),10例20眼正常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记... 目的与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 Scan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对13例20眼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研究组),10例20眼正常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记录一阶反应的波形与数值,分析其5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反应。结果研究组3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环1、环2、环3的平均反应密度(75.06±22.68)nV·deg-2、(45.96±15.12)nV·deg-2、(32.24±9.49)nV·deg-2,低于正常组(136.15±29.08)nV·deg-2、(65.51±12.33)nV·deg-2、(43.15±11.02)nV·deg-2,振幅(1.12±0.41)μV、(0.89±0.27)μV、(0.89±0.38)μV、低于正常组(1.76±0.49)μV、(1.33±0.29)μV、(1.19±0.29)μV;潜伏期较正常人明显延长[研究组:(47.49±3.54)ms、(43.24±2.91)ms、(41.29±3.59)ms;对照组:(39.92±1.93)ms、(38.01±1.36)ms、(36.24±1.25)ms],2组环1、环2、环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组环4、环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视网膜损伤主要发生在黄斑区中心凹处。结论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反应密度与振幅均降低,潜伏期延长,黄斑中心凹处最为明显,说明共同性内斜视弱视的视网膜损害主要发生在黄斑区中心凹处,存在黄斑抑制,是中心视力损害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内斜视 弱视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记录方法及特点 被引量:2
18
作者 翁传煌 李世迎 +2 位作者 曾玉晓 陈中山 阴正勤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8期594-596,共3页
目的 研究小型猪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记录方法及特点.方法 应用罗兰电生理系统中的RETI scan软件对5只小型猪正常眼行mfERG检查,记录波形成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对P1波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见... 目的 研究小型猪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记录方法及特点.方法 应用罗兰电生理系统中的RETI scan软件对5只小型猪正常眼行mfERG检查,记录波形成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对P1波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见第1~6环反应密度逐渐下降,波幅值逐渐升高;N1波幅值和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波上半野反应密度和波幅值较下半野高,峰潜时值较短;N1波上半野波幅值较下半野高,峰潜时值较长.结论 应用mfERG对实验动物进行检查,可以客观评估动物视网膜后极部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小型猪 罗兰电生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年龄、性别和眼别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晶华 黎晓新 徐秀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年龄、性别、眼别对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测定的影响。方法46人60只正常眼,用Rodenstock的 RETIscan 3. 12系统进行测定。结果 mERG的各项参数变异很大,基本排除了年龄、性别(除... 目的进一步了解年龄、性别、眼别对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测定的影响。方法46人60只正常眼,用Rodenstock的 RETIscan 3. 12系统进行测定。结果 mERG的各项参数变异很大,基本排除了年龄、性别(除男性全视野A波潜伏期较女性长以外)、眼别的影响,但受试者瞳孔的大小、固视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结论mERG各项参数正常值范围宽,应结合病史及眼部的其他检查,不仅须注意A,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还应观察波形改变和视觉山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网膜电图 年龄性别 眼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短期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勇 王润生 +3 位作者 惠延年 郑波 潘爱珠 唐乐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9期681-684,共4页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8例(20眼)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7d^3个月分别进行视力、mfERG、FFA、OCT、...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对18例(20眼)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在PDT治疗前,及治疗后7d^3个月分别进行视力、mfERG、FFA、OCT、ICGA的检查。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mfERG N1、P1波振幅密度变化。结果在显著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组所有8例(8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或稳定,PDT治疗后7d的mfERG N1波、P1波振幅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45d和3个月时mfERG1~5环N1波、P1波振幅密度值比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后3个月时mfERG1~4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较45d时有所降低;轻微经典型CNV组视力提高、稳定或下降,各期mfERG N1、P1波振幅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各期mfERG N1、P1波潜伏期时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DT疗法可以稳定显著经典型CNV组患眼视力,mfERG显示它还能改善黄斑部的功能,mfERG能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视网膜功能提供有效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