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位场分离与延拓的视密度反演 被引量:37
1
作者 徐世浙 余海龙 +2 位作者 李海侠 田钢 杨金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92-1598,共7页
由于目前计算机内存和速度的限制,在对大面积重力资料进行三维密度反演时,已有的反演方法很难奏效.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场分离与延拓的视密度快速反演方法:首先应用场分离的切割法对平面上的重力场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然后运... 由于目前计算机内存和速度的限制,在对大面积重力资料进行三维密度反演时,已有的反演方法很难奏效.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场分离与延拓的视密度快速反演方法:首先应用场分离的切割法对平面上的重力场进行不同深度层源的切割分离;然后运用大深度向下延拓方法将各层的场延拓至相应的深度;最后反演出各深度层的密度.反演得到的密度是各深度层密度的近似分布,称为视密度反演.本反演方法克服了传统已有方法计算时间特别长、解稳定性差的缺点,在主频1.99 GHz的微机上,反演128×128×10个密度值的计算时间小于20 s,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反演具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异常 三维反演 视密度反演 位场分离 位场延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密度反演在东海及邻区重力异常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金玉 徐世浙 +1 位作者 余海龙 李海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09-1916,共8页
简要介绍了基于位场分离的视密度反演法的原理,并利用该技术对东海的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并进行了区域地质解释应用.视密度反演的方法在对研究区内的区域性大断裂如郯庐断裂、江绍断裂以及东引—海礁隐伏断裂有很好的分辨能力.不同深度的... 简要介绍了基于位场分离的视密度反演法的原理,并利用该技术对东海的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并进行了区域地质解释应用.视密度反演的方法在对研究区内的区域性大断裂如郯庐断裂、江绍断裂以及东引—海礁隐伏断裂有很好的分辨能力.不同深度的视密度切片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大断裂的发育深度和规模.在沟弧盆等地形以及构造复杂地区利用视密度反演法研究深部地质构造,可以揭示不同深度上补偿质量分布情况,从而推测莫霍面的起伏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密度反演 东海 断裂 沟弧盆体系 密度异常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气田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世浙 王华军 +2 位作者 余海龙 李海侠 陈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57-2363,共7页
普光气田是我国近年发现的最大气田.根据气田储层和盖层的岩石密度,估算普光气田上约有零点几毫伽量级的重力异常.但由于区域场和其他岩石的影响,气田的负异常受到严重的干扰.我们使用基于位场切割分离和位场大深度向下延拓的视密度反... 普光气田是我国近年发现的最大气田.根据气田储层和盖层的岩石密度,估算普光气田上约有零点几毫伽量级的重力异常.但由于区域场和其他岩石的影响,气田的负异常受到严重的干扰.我们使用基于位场切割分离和位场大深度向下延拓的视密度反演新方法,在普光气田上得到明显的负密度异常.在川东北其他一些气田上,也得到负密度异常.根据视密度反演结果,对川东北的含气远景区做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重力异常 视密度反演 川东北 含气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推断扬子与华北块体在南黄海地区的地质界线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金玉 张训华 《海洋地质前沿》 2014年第7期9-16,共8页
通过对南黄海及周边船载测量重力数据、现代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陆地测量重力数据以及地球重力模型等多来源重力数据进行整理和融合,对南黄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基于切割法和插值迭代法的大深度位场向下延拓技术的视... 通过对南黄海及周边船载测量重力数据、现代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陆地测量重力数据以及地球重力模型等多来源重力数据进行整理和融合,对南黄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基于切割法和插值迭代法的大深度位场向下延拓技术的视密度反演法对南黄海布格重力进行处理和解释,结合山东和朝鲜半岛的地质信息,推断了扬子块体和中朝块体在南黄海海域的界限。中朝和扬子块体在海上的分界位置为千里岩北缘断裂,向NE延伸到125°E后,折向NNW向并在36°N附近再次转为NE向进入朝鲜半岛并经过洪城南侧继续以NE向延伸。扬子的北缘为苏鲁造山带,穿过黄海与京畿造山带相接,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对应洪城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多来源重力数据 视密度反演 块体构造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及视密度变化特征
5
作者 孔祥魁 刘代芹 +4 位作者 艾力夏提·玉山 李杰 陈丽 李瑞 陈荣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3-1150,共28页
文中基于2019年4月—2022年4月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进行经典平差计算,获取研究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图像。针对0.5a尺度和1a尺度重力场变化并结合构造地质部位分析重力剖面变化图像,分析了乌鲁木齐及... 文中基于2019年4月—2022年4月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进行经典平差计算,获取研究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图像。针对0.5a尺度和1a尺度重力场变化并结合构造地质部位分析重力剖面变化图像,分析了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场变化特征。此外,文中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2020—2021年和2021—2022年3a的重力场动态变化数据进行处理,分解不同场源异常,并对分离出的异常信息进行解释和分析,以此提升地震前兆重力异常的可信度。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整体以负值变化为主,正、负重力变化交替出现;小波重力细节反映异常区域与地质构造吻合,功率谱估算的近似场源深度与crust1.0模型相近;此外,基于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研究区地壳内部等效视密度变化特征。文中的研究成果将为研判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未来的重力场变化趋势提供初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小波分解 功率谱 视密度反演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2 位作者 梁明剑 李军 苏琴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1-274,共14页
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 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三维视密度反演等位场分离方法,对测区内重力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多层次分解及异常特征提取,以探求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前后不同深度范围内密度变化情况与重力场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同一期资料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阶次的细节图像,揭示了不同深度处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分解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场的变化形态与川内特有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深部结构环境及过渡带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差分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三维视密度反演对比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后四川测区范围内由浅到深密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震区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横向密度变化特征且浅层物质密度局部性的异常变化差异较为突出,测区范围内中上地壳深度层密度反演切片显示出的趋势性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地震前后测区内地下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深刻认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对研究壳内物质密度变化以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展有关的深部介质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流动重力 小波多尺度分解 三维视密度反演 密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重力测量在抚顺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郇恒飞 高铁 +3 位作者 赵海卿 赵维俊 郭灿文 时彬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4-200,共7页
为查明抚顺煤矿采空区的位置、深度和分布范围,综合考虑城市中影响物探方法的因素,首次在该地区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方法进行采空区探测。先通过分析采空区的物性差异,建立理论模型进行正演计算,预研究重力方法的适用性。然后在研究区布... 为查明抚顺煤矿采空区的位置、深度和分布范围,综合考虑城市中影响物探方法的因素,首次在该地区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方法进行采空区探测。先通过分析采空区的物性差异,建立理论模型进行正演计算,预研究重力方法的适用性。然后在研究区布设大比例尺面积性高精度重力测量工作,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位场分离、三维视密度反演和边界识别计算,推断了煤矿采空区的位置、深度、边界及该区内的构造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重力测量方法结合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在城市煤矿采空区的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高精度重力测量 位场分离 三维视密度反演 边界识别 抚顺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与2014年鲁甸M_S6.5地震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大虎 丁志峰 +4 位作者 吴萍萍 梁明剑 吴朋 顾勤平 康清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71-4587,共17页
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 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东突出的过渡变形区大凉山次级块体南东缘的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近十多年来,该断裂带及其周边中强地震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多,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否具备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背景,探求2014年鲁甸M S6.5地震的成因的深部动力机制,本文充分收集了四川、云南等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喜马拉雅”项目Ⅰ期)流动地震台阵的观测数据,应用区域震和远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川滇地区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和研究了昭通、莲峰断裂带P波速度结构;再对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三维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反演,得到了壳内不同深度层视密度的横向变化特征和反映壳内磁性物质的分布范围以及结晶基底的视磁化强度异常分布情况,综合分析研究昭通、莲峰断裂带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孕震动力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川滇交界东部昭通、莲峰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壳物质存在显著的横向介质差异,中下地壳深度范围大凉山次级块体西南缘存在低速异常分布,并呈现出近SN向的展布特征,2014年鲁甸M S6.5地震位于该高低速异常的分界线附近略偏向高速体一侧.P波速度结构还揭示了鲁甸M S6.5主震震源体下方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分布,P波速度异常扰动与重磁异常的展布特征、梯度变化在深度和分区特征上均具有较好的联系和可比性,结合昭通、莲峰断裂带中下地壳范围内存在大范围的低密度弱磁性异常分布,综合表明了该区中下地壳物质相对较为软弱,这种特有的深部物性结构特征有利于应力在脆性的上地壳内积累和集中.研究结果还揭示了共轭断裂的深部构造形态,高低航磁异常边界与NW向的苞谷脑—小河断裂的深部展布形态相一致,苞谷脑—小河断裂处于航磁异常突变带附近,昭通断裂北段(昭通—鲁甸段)位于上地壳强磁性、高波速异常区内且具有深大断裂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响应特征,因此该断裂段(昭通—鲁甸段)具备发生7级及以上强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当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的中下地壳低速管流层自NW向SE方向运动到昭通、莲峰断裂带附近时,受到华南块体的强烈阻挡,应力在昭通、莲峰断裂附近基底性质存在差异处集中,脆性上地壳中低强度区域在横向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易于破裂从而引发强震,这也正是昭通、莲峰断裂带内部鲁甸M S6.5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莲峰断裂带 鲁甸M S6.5地震 速度结构 视密度、视磁化强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